白竹村风情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yuz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漾濞县境内的深山中,有几个苗族村寨,主要聚居于南部龙潭乡白竹村和中部苍山西镇花椒园村的小水塘社以及白羊村的石打牛社,有“孟普”、“孟构”、“孟撒”、“孟载”四个称谓(支系),人口近千人。
  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我在朋友的带领下,走进了藏匿在漾濞深山中的苗寨白竹村。
  白竹村坐落在漾濞南部白竹山北麓,与我的老家密古村比邻。那里土地肥沃,植被良好,有两条山溪从山上流下,其中一条穿过寨子,另一条是密古村与白竹村的“界河”。溪水清澈纯净,常年不断,浇灌着田园,养育着苗寨,注入漾濞江。以前在公社工作时我曾多次到那里下乡小住,苗寨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热情厚道;苗寨的山山水水,倍感亲切;特别是苗族芦笙舞,更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1988年初秋,为编写《漾濞彝族自治县民族志》,我曾随编写组到白竹村开展社会调查,住了一段时间。1994年,白竹村通公路,我随县政府领导前往参加通车典礼,感受了一次“苗家喜迎铁马来”的狂欢。最近一次到白竹是2007年秋,续修县志工作启动,为准确反映新中国建立以来苗族地区的发展变化,我们又对白竹村进行了一次重点调研。
  每次深入苗寨,我都被深深打动。如今的白竹村,苗家人住上了新瓦房,开上了小轿车,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不因现代生活的普及而消失,还得以代代传承,发扬光大,真让人欣喜不已!据村里的白竹村苗族同胞介绍,白竹村苗族最先是从丽江的喇玛、保山的弥比迁来,迄今已一百二十多年。白竹村还曾于1963年设立过白竹村苗族公社,1984年又设立过白竹村苗族乡。
  由于白竹村苗族是从外地迁徙而来,所以白竹村有语言无文字,平时族内交流多使用民族语言,而与其它兄弟民族交流或者参与社会活动时均说汉语。白竹村苗族的苗语发音较轻,部分词汇带有明显的鼻音、翘舌音。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白竹村里的苗族在进入漾濞县境内定居后,大多是当地地主的佃户。所以现在还有“老鸹无树桩,苗族无地方”的旧说,而“桃树开花,苗族搬家”,说的就是旧社会时期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状况。
  在解放前甚至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白竹村的苗族还保留着明显的迁徙民族的居住特点。他们的住房非常简陋,结构比较简单,一般是土墙房,有的是垛木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白竹村苗寨通了公路、通了电、通了广播电视,苗家盖起了瓦房,用上了家电,开起了汽车,祖祖辈辈四处颠沛流离的民族,告别了茅草房和垛木房,过上了幸福生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白竹村苗族有种麻织布的特长,用自制织布机织麻布。麻布有两种,一种较细,通常用来做衣裙、毯子;另一种较粗,多用来做麻袋。织麻布是一种工艺较为复杂的手工劳动。将麻皮拧纺成麻线,用灶灰水煮,在清水中漂洗。如此三次,麻线变成灰白色,再用蜡与羊油浸泡,才上机织成布。布还要用灶灰水煮、漂洗三次,用棒槌捶敲,布料变得柔软光滑,经久耐用。勤劳的白竹村苗族妇女在放牧山上、劳动空隙、田间管理时,手摇纺车纺麻线,织成一匹布不知要耗费多少心血!技术娴熟的白竹村苗族妇女,一天可织两叶布。长度单位是“方”、“叶”、“件”,换算标准是三方等于一叶,三叶等于一件。
  据传白竹村苗族祖先在兄弟中排行老大,故现今兄弟民族多称白竹村苗族男子为“大爹”、“大哥”,而白竹村苗族同胞则多称其他民族的男子为“大叔”、“兄弟”。白竹村苗族同胞耿直忠纯,乐与兄弟民族交往,注重礼仪,讲究信誉,有居尊习俗,兄弟民族称白竹村苗族为“■家”,有“祖孙连名”习俗。有的白竹村苗族同胞(男性)有三个名字,即“乳名”(奶名)、“书名”、“接辈名”。男孩出世三天取乳名,入学由老师取学名,成婚后生第一个孩子时,由长辈给新做父亲者再取一个接辈名。所谓“接辈名”,就是祖父乳名的第一个字加上孙子乳名的第一个字,组成一个新的名字。如祖父的乳名叫“双贵”,孙子的乳名叫“福生”,则该男子的接辈名叫“双福”。如果孙辈已经当了父亲,而祖父尚健在,要等到祖父谢世后方能取。女孩不取接辈名,入赘者亦不取接辈名,只有长子才有资格取接辈名。白竹村苗族“祖孙连名制”具有鲜明的“嫡长子制”特点。
  白竹村苗族传统服饰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男子服饰多为麻布衣裳黑领褂,现在是白布衣裳黑领褂,老年人喜爱用黑布缠包头,反映了白竹村苗族崇尚黑色的习俗。下装多是黑蓝色镶裆裤,穿布鞋。领褂双料,正面黑色,反面蓝色,外缀三组布纽袢,每组两对。服装色彩对比鲜明、大方庄重,合身温暖,便于野外风寒环境中劳作。男青年在节日、社交场合、重要的社会活动中穿民族服装,平时着西装、新款时装,与兄弟民族青年无异。
  女性服装保留着鲜明的民族特点。上着满襟(即大襟)长裳,下着普通裤(镶裆裤)或裙子,足登圆口绣花鞋。满襟衣裳前短后长,前短至胸,后长达腿,开襟处用金属扣针扣拢,选料多用白布、花布、绸缎等,四尺左右布料可缝一件。袖口镶绣由黑白、杂花、蓝花、黄花等七色花口搭配,由袖口镶到肩部,一种颜色一褡,共七褡。外罩领褂,花布或黑布缝制,里外双层,可翻穿。裙子过去多用自织的细白麻布缝制,现时多用棉布缝制。裙子呈三皱,上部平缝、中下部缝成皱折,幅宽八十厘米左右,因人而异。围裙多用黑布料,上绣各种花卉图案,中镶一方绸布。围裙外再系青蓝布系腰(腰带),长丈余,两端织有穗须。在白竹村苗族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喜庆节日中妇女精心装扮的头饰。成年女子缠“缟劝”(苗语,意为包头),用竹篾编一个圈,直径约二十厘米,高约十厘米,外缠布条。再用黑布二丈,折成三指宽带状,绕于篾圈上,外圈直径五十厘米左右。用五色彩辫将黑布圈扎实。一幅绣花飘带穗子作装饰,钉上海贝三十二个(八座,每座四个),呈梅花型,再系上彩珠、彩穗、银铃。“缟劝”戴在头上,显得富丽堂皇、绚丽多姿,今人赞叹不已。鞋多为手工缝制的绣花圆口布鞋,鞋帮绣花卉图案。绑腿裹脚,以不裸露为美。手工缝制一套完整的白竹村苗族妇女服饰,费时费力,绝非易事。
  白竹村苗族有提亲、订亲、迎亲等礼节。提亲的时候由叔伯舅父辈带领小伙去,携带烟、酒,捎点送给姑娘的毛巾、衣服之类的见面礼。烟、酒不分老幼敬与主人之后,由长辈说明来意。女家留宿客人,招待便饭,则说明同意提亲。订亲带鸡二只,烟茶糖酒若干,衣服首饰等视情而定,媒人二人,称为“坐媒”、“跑媒”,一同前往。女方家亦有媒人二人相迎。有看鸡卦卜凶吉习俗,四位媒人合卦,议定讨亲过门事宜。迎亲礼仪隆重,双方媒人尽展才智,以演唱对答“迎亲曲”寒暄问好致贺,相迎祝福相送,晚间对歌达到高潮,唱得宾主客人其乐融融。对歌以双方媒人中的“跑媒”对唱为主;在女方家时,男方家的“跑媒”唱为主;在男方家时,女方家的“跑媒”唱为主。所唱内容有礼节性的,用苗语即兴演唱,也有叙事长歌“洪水滔天”、“伏曦传人”等创世纪古歌。若新娘家路远,迎亲队伍就在半路野外过夜,吹笙唱曲,通宵达旦,黎明时分再上路。娘家有牛陪嫁,现今家境好的有核桃树陪嫁。也要拜堂、退喜神、赠“喜钱”。
  白竹村苗族节庆主要有春节、端阳节、火把节等。春节从腊月三十过到大年初一,火把节六月二十三过节,比其他民族提前一天。每年的十月初一为当地的“牛王会”。每逢“牛王会”的时候,早晨各家各户都会准备好精饲料一盆喂牛,用糯米饭、包谷面揉成粑粑包于牛角上,表示对辛苦了一年的耕牛的慰劳。然后杀鸡一只,备“刀头”肉(即长方形腊肉)一块,供奉于畜厩门旁,敬香四炷,俗称“献门神”,以祈一年到头平安无灾,六畜兴旺。白竹村苗族禁忌主要有:儿媳妇不上楼;初一、十五一般不做农活;进入别家庭院不能戴帽子;“祭门神”后三天内外人不能进家中来;另外在“祭门神”仪式进行中,如兄弟民族朋友当了不速之客,亦不能讲白竹村苗族语以外的其他语言。
  白竹村苗族实行棺木土葬,丧葬活动由“自庚”(苗语,意为祭祀主持、掌坛师)主持。自庚背砍刀一把,挂弩一张,插箭二支,手捧芦笙,吹奏 “哀调”。吹奏毕,倒穿鞋,坐于灵前,念“开路经”,念毕,起身再吹笙、擂鼓。笙主阴,鼓主阳,阴阳交错,生生不息。孝子在灵前哭调子,自庚又吹奏“断气调”、“装棺调”,方入殓、杀牲。杀牲时,自庚半跪,吹“教煞扎调”,意即“诵经文”。根据家族支系的不同,坟茔有“顺山埋”、“横山埋”之别。
  在父母双双亡故三年或五年后,要“做斋”,以尽孝道。礼仪规模与丧葬活动相比更加隆重,时间三天。白竹村苗族传统文化认为:亡故者在阴间背负着“缟望”(苗语,意为枷锁),灵魂不能升天。做斋是替其去掉“缟望”,招魂升天。做斋仍由自庚主持。开斋,则德高望重的族中长者诵读家谱,通报亡者姓名,语调悲怆凄楚,气氛庄严肃穆。自庚擂敲三通,吹笙诵经,与丧葬祭祀同。开斋时,把牛缚于道场边木桩上,头部用黑布蒙住,自庚吹笙,如泣如诉,吹到相应段落,刀斧手运足力气挥动大斧向牛头击去,牛被击昏倒地,再用利刀宰杀,牛肉先祭奠亡灵,再待客。如无敲牛仪式,做斋时间为一天。时代变迁,社会进步,如今有杀猪宰羊代替的,斋事新办,敲牛慢慢淡出白竹村苗族祭祀仪式。
  出嫁时有“敲牛”习俗。陪嫁之牛即是做斋时所敲之牛,如无陪嫁牛,做斋时不敲牛也可。有陪嫁牛的,必敲牛,由后家敲。如未曾有过陪嫁牛而要敲牛的,由自庚指定专人敲。白竹村苗族敲牛与佤族剽牛有相同点,亦与古代“牺牲”相同,是古老祭祀活动的传承。
  白竹村苗族民间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因无文字记载,汉文典籍中记载不多,以口头文学为主。民间故事中流传较广的是《弟兄分家结草为界》、《白竹村苗族为什么不食动物心脏》、《狗肉敬菩萨》、《白竹村苗族为什么爱搬家》等。丧葬活动中自庚念诵的“指路经”实际上也是一篇价值极高的神话。经文的大意是:远古时候,人相当多,人类只生不死,长生不老;暂时死了的,还会复生;人类居住的地盘越来越窄。一个名叫姬朵(苗语,“水田鸡”之意)的部落首领已经一千岁了,他的心还没有老,更没有死的迹象。他派天神单多密里申去查看天有多大,地有多宽,人类是否在得下?单多密里申一日翻了三座大山,三日翻了九座大山,走到了天的尽头,找到了地的边沿。一年之后他回到了部落里,向姬朵报告:“天地无边无垠,够我们在的……”姬朵大喜。又不知过了几千年,姬朵的心仍然没有老,更没有死的迹象。他又派另一位天神拉郁干几苟(苗语,蛤蟆之意)再去查看天地,验证单多密里申的报告是否属实?拉郁干几苟腿短人懒,草草巡视一番,回部落报告:“天只有巴掌大,地不过巴掌宽,不能住太多的人……”姬朵大怒,下令处死拉郁干几苟。拉郁干几苟大呼冤枉:“凡人昧良心,死而不得复生!”故后人生死有定,难逾百岁。另外,兄弟民族的一些机智人物故事、幽默故事,在白竹村苗族聚居区也广为流传,如《慌张三的故事》、《路白与路泽》等等。
  民歌,从演唱语言来分,可分为“民族调”、“汉调”。“民族调”就是用白竹村苗族语演唱的白竹村苗族民歌,“汉调”就是用汉语演唱的白竹村苗族民歌和其他民歌。从民歌内容来分,可分为“农事活动歌”、“苦情愁绪歌”、“情歌”、“盘歌”等类。流行于白竹村的《放羊苦情》中唱道:“五月放羊是端阳,菖蒲药酒泡雄黄。官家老小都吃醉,小郎不得半点偿。……七月放羊秋风凉,请得裁缝缝衣裳。官家身上四五件,小郎还是烂衣裳。”青年人单独相会或谈情说爱等场合,以唱情歌为主。比较流行的有“放羊调”、“告状调”、“送郎调”等。流行于花椒园村的一首情歌唱道:“月亮出来万丈高,砍根竹子烙杆萧;前门吹得金鸡叫,后门吹得妹心焦。”又一首情歌唱道:“送郎送到橄榄坡,摘串橄榄妹兜着。嚼个橄榄喝捧水,橄榄回味妹想哥。”白竹村一首情歌唱道:“太阳出来辣焦焦,晒死河边马鞭梢。晒得花椒大张口,晒得小妹如火烧。”民歌以比兴的艺术手法切入现实,抨击了阶级压迫的黑暗,含蓄地反映了青年女性对生活、爱情的执着追求。这些民歌有明显的汉族民歌风格,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各民族文化的水乳交融、互相渗透。
  白竹村苗族民间舞蹈,又称“白竹村苗族打歌”、“芦笙舞”。打歌调多为四二节拍,风格轻快活泼。芦笙演奏者居中或领头,打歌者或围圈或排成方阵,和着笙曲旋律翩翩起舞。乐曲明快流畅,起伏迭宕;舞步轻盈优雅,舞姿优美含蓄。舞者不歌,舞蹈语汇丰富。有“串花调”、“赶街调”、“甩手调”、“合脚调”、“打猎调”、“送晌午调”多个门类,以“串花调”最为流行。
  民乐有芦笙、竹笛、竹箫。芦笙,杉木为身,黄竹作管,民间艺人精工制作,大小尺寸不一,吹管一支,音管六支,纵横穿插,天衣无缝。音管烙有音孔,按音阶高低有序排列,管内安装打磨得薄如蝉翼的铜片做发声装置,靠吹气、吸气振动铜片产生音响。演奏姿式有立式、跪式、滚翻式、倒立式四种,不论采用何种演奏方式,一曲之间无有停顿,其中最高技巧是滚翻式演奏,出色的艺人演奏,笙曲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给人无穷的艺术享受。民间艺人还善于制作竹笛、竹箫。竹笛长尺余,开七孔,其中一孔贴膜,六孔为音阶,音色清越嘹亮。竹箫长不盈尺,正面开五孔,反面开一孔,音色沉郁怨幽。
  芦笙、竹笛、竹箫,是白竹村苗族男青年的心爱之物,特别是芦笙,走到哪吹到哪,影形不离。每逢重大节日,苗家都要举行芦笙舞会,附近的兄弟民族闻讯赶来参加。各民族同欢同庆,歌唱美好和谐的新时代。乡镇里、县里的重大节庆活动,都要请白竹村苗族民间艺人登台献艺。苗家人说:“不会吹芦笙的咪朵不是好咪朵,不会唱‘串花’的咪彩不是好咪彩!”(“咪朵”、“咪彩”,苗语,意为“小伙”、“姑娘”。)
  责任编辑 左家琦
其他文献
大理国(937-1253年)是云南历史的一个奇迹,也是外人眼里的一个谜。生活在大理国时代的人们热爱和平,民风淳朴,与世无争,风俗民情与中原之地迥然有异,被世人称为“妙香国”。  关于“妙香国”的称呼究竟从何而起?以往的学术界前辈、游人、佛教界大多从地理环境、区位和物产等因素考证之。一致认定:大理素有“天竺妙香国”之别称,且多见于史书的记载。比如《滇略》卷4说:“世传苍洱之间在天竺为妙香国,观音大士
期刊
在乡下老家的侄儿二十二了,大哥要为他说门亲。侄儿是大哥三个孩子中的老二,也是唯一的男孩,大哥想早日为孩子操办婚事,以了心愿。  在老家,为孩子提亲必须得是孩子的叔叔伯伯出面。夫家兄妹五个,只有大哥和丈夫两个儿子,为侄儿说亲的事自然落到了丈夫身上。大哥想为侄儿提的女孩儿就在村里,是一位远房姐姐的女儿,这位姐姐两年前因病过世了。两家人原本就是亲戚,为这,丈夫有些不乐意,觉得亲姻不太好,可是大哥说这女孩
期刊
王姓    王姓是中华民族众多姓氏中文化最为源远流长的一姓,同时也是一个源头众多,族派纷繁的姓氏。王姓主要有三种来源;一种出自于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后来衍化为三支王姓。其中一支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另一支是东周灵王太子晋的后裔,因为直谏被废为庶人,世人称为“王家”,于是以王为姓。还有一支出自于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魏国被秦国灭了之后,无忌之孙卑子
期刊
中国最长的南北向河流澜沧江,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岗果日峰的扎曲,流至昌都后始称澜沧江。它纵贯云南西部全境,带着高原的粗犷、热烈、奔放流入无量山峡谷。  小湾大坝把澜沧江拦腰截断,奔流不息的澜沧江如一匹驯服的野马静静地横卧在无量山峡谷间。这匹野马的驯服造就了高峡出平湖的美丽景观,给无量山人民带来了福祉,也给世人带来了光明之源——水电。在这美丽的高峡湖畔,生活着一个纯朴的少数民族。  我们的越野车岔出
期刊
如果仅把苍山雪  作为大理的一道风景  那就错了。苍山雪  是神赐给大理的  最好礼物。冻死瘟疫、病菌  冷却和封存一切致人失去理智的  高热和颠狂。春天  化作十八溪溪水  滋润大理的山、水、草、木  滋润大理的农作物和人畜  苍山雪,是基督、佛、道等诸教至高的境界  千年修炼,大彻大悟  是孔、孟、老、庄等大贤大哲的  语言。从容淡定。宁静致远  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落下  一落下,即实现  某
期刊
“你热吗?”静在我的身后问。  我说:“热。”  太阳像一个烧得正欢的煤球,忘乎所以、趾高气扬,仿佛准备把一切都熔化。  山路如一条陈旧苍白的布带,在山间蜿蜒曲折。静和我就是布带上两个会移动的黑点,星期五,从乡中学向山里的家中移动,星期天下午,又从山里的家中向乡中学移动。  静疾走了两步,站到我的面前。  “给,”她把手伸到我眼前,“解解渴。”她的手指张开,几个饱满光鲜的青梅扑入我的眼睛。我牙根后
期刊
无量山是一座高大绵长的山,有许多珍禽、许多林木长在其间。我成长于无量山中,感受着那只能来自大山的气魄:付出而不叫嚣,高贵而不低俗。许多时候,我走在无量山中,无数次感到做人确该如此。  无量山中的山歌,是长着翅膀的情歌。脆生生地在无量山中飞翔,游弋在我们的心中。那是丘比特神箭,从阿妹的心坎射出,射中阿歌的胸膛,前世修来的情缘,通过山歌,圆了。  ——题记    一     无量山坐在高山陡崖间  
期刊
白族民居  都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  在你面前,艺术何曾凝固  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  六合同春 走马转角楼  你挥洒着灵动的艺术  拥抱你,我明白了  固守,哪有道路的广阔  拘泥,哪有事业的鸿图  飞檐翘角给我飞腾的遐思  雕花门窗在无声地倾诉  ——生,就要迸射华彩  ——活,就要尽展锦绣    大理石  你是诗 是画  你更是一篇童话  诗中有仙境的浪漫  画里有宇宙的神奇  童话任我展开
期刊
崇圣寺三塔  古寺安在?  而今仅存三塔  三塔,足矣!  纵使几经地震山摇  还是岿然不动  是心不动,是意念不动  是观音的殊胜威力使其不倒  崇圣,崇圣  拜谢观音赐与我一指禅的定功  让塔屹立千年不倒  事一心不乱  理一心不乱  三塔三塔,莫不是  十方刹土诸佛的示现  你不见,雨后大理  佛光乍现!    三月街  三月街上人群熙攘  观音街上不见观音相  妙音殊胜海潮音  只需一杯清
期刊
金顶香火    骑了一天马,烤了一夜火,只打了两个瞌睡,天亮的时候,身体疲乏得已经不容易再支持。虽则勉强助兴跟着曾公去看金顶的日出,但是两条腿尽管冷得发抖,骨节里却好像在发烧。嘴里干燥,接连着喝水,解不了半点渴。耳边似乎有无数杂乱的声音,不成句的话,在那里打转。冷风一吹,头脑略略清醒了一些,四肢却更觉得瘫痪。于是我不能不倒头在人家刚推开的被窝里昏昏睡去了。  一觉醒来,好像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寒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