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旅游日语》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日语专业课程,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文章从创新日语导游人才培养模式出发,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提出加强《旅游日语》课程教学实践性的举措,探究旅游日语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旅游日语;混合式教学
《旅游日语》作为日语高年级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导游业务和景点介绍,在“互联网+”背景下,在地方院校转型發展积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环境下,以加强旅游日语课程教学实践、培养创新日语导游人才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聚焦地方高校的旅游日语课程教学,通过分析该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旅游日语课程特点,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1 地方院校《旅游日语》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单一。旅游日语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由于学生自身日语语言能力的缘故,旅游日语课程很容易被上成综合日语课程,课上讲解的语法和单词过多,严重偏离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根据教材进行大量场景会话、关联单词的讲解,引导学生去翻译不同场景的功能性短句,学生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特别是在讲解导游词时,对于景点的具体布局、方位、一些细节,学生们根据教材只能有个大概印象,既不生动活泼,也难以记忆。同时,和导游相关的日常用语也没有办法和实际场景与景点结合起来,学生难免会感觉始终在被动上课,实用性不强。此外,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会把旅游日语开设在大三学年,每周2-4学时,理论学时远大于实践学时,这就导致该课程的大部分时间只能在教室完成,学生普遍缺乏实际应用,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2)缺少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教材。对于旅游日语课程教材,地方高校普遍采用的是旅游教育出版社的《导游日语》、《实用旅游服务日语》等。教材中大多是全国一些著名景点的旅游接待会话或导游词等,但具体到地方城市而言资料就显得匮乏,没有系统专业的日语导游词。作为日语专业的学生,多数会通过考取日语导游证书来增加就业的砝码,但由于导游资格证一般在省内考,学生在准备导游口试时时常会在一些景点中的专业术语表达上犯难发愁。另外,市面上将日语导游和导游业务知识相结合的教材甚少,对要求“日语+导游”的旅游日语课程而言,学生也只能学到语言应用部分,对专业的导游业务知识知之甚少。
2 加强《旅游日语》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1)学时分配向实践学时倾斜。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课程,旅游日语课要改变以往的重讲授、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在学时分配上,要加大实践学时的比重。考虑到授课对象一般是大三年级的学生,且都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建议实践学时不低于总学时的三分之一或一半。具体到课程实践,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进行。校外实践可以在教室里进行分组模拟会话,以训练规范学生的导游内容,教师可以从发音、用词准确性上加以把关。校外实践可以让学生分批自选当地著名旅游景点中的一个进行导游实训,并将此次实训拍成视频,教师通过视频从学生的整体风貌、综合语言素质上进行评价。
(2)课程设置的多元化与第二课堂组织。在课程设置方面,学生除自身专业的旅游日语课程外,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跨专业选修旅游管理专业或酒店管理专业的对应课程,比如《导游礼仪》、《导游实务》、《酒店经营与管理》等。通过选修课程,学生可将选修所学反过来应用到旅游日语课程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在第二课堂方面,除日语专业的活动以外,还可以通过举办日语导游知识大赛、日语导游讲解大赛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导游讲解习惯,进一步夯实专业技能。此外,还可以将导资格证的考取与实践学分挂钩,作为常态机制加以落实。
3 “互联网+”背景下《旅游日语》的混合式教学
(1)旅游日语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互联网+”背景下的旅游日语混合式教学,需要教师整合教材内外的资源为教学服务。首先,课前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以学习任务的形式分解为四项。学生利用网络查阅相关业务词汇,检索本课相关的资料;教师通过平台向学生发布音视频教学资源,开展课文内容听说和翻译训练;学生通过网络检索资料创设会话情景;教师设定主题,让学生利用网络制作介绍课件。在正式讲课前,围绕上节所学内容,可以先抽取2组学生进行情景会话练习,教师给予指导与评价。课堂教学初始,播放景点介绍、场景接待等有关的视频短片,或在介绍景点时使用图片导入法导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课后再通过一些优质网络资源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
(2)旅游日语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针对实用性教材及教学资料的匮乏,可利用互联网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沪江日语网站旅游日语板块,提供了各大景点的双语介绍;外语导游微信公众号提供了国内著名景点的日语解析,还加入了双速模仿跟读。利用图片、视频资源等多手段进行教学,还可使旅游日语课堂更加立体化,给学生创造适宜的环境,如在讲解景点时,通过图片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形象的呈现给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将互联网应用结合协同学习、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动力,使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4 结语
从长远来看,随着地方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对日语导游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浪潮之下,地方高校的日语专业也应积极进行改革创新。本文通过分析日语专业具有代表性的实用性课程《旅游日语》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关于加强课程教学实践性的具体举措,同时对本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希望能为地方高校转型期其它课程的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育红,胡启敏.旅游日语教学初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03).
[2] 田野.关于高校《旅游日语》课程的教学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02).
[3] 侯晓艺.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旅游日语》课程改革实践与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28).
作者简介:张扬(1986—),男,河南周口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日语教育,日本社会与文化;章舒桐(1989—),女,四川内江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日语翻译。
(作者单位:四川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互联网+;旅游日语;混合式教学
《旅游日语》作为日语高年级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导游业务和景点介绍,在“互联网+”背景下,在地方院校转型發展积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环境下,以加强旅游日语课程教学实践、培养创新日语导游人才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聚焦地方高校的旅游日语课程教学,通过分析该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旅游日语课程特点,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1 地方院校《旅游日语》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单一。旅游日语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由于学生自身日语语言能力的缘故,旅游日语课程很容易被上成综合日语课程,课上讲解的语法和单词过多,严重偏离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根据教材进行大量场景会话、关联单词的讲解,引导学生去翻译不同场景的功能性短句,学生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特别是在讲解导游词时,对于景点的具体布局、方位、一些细节,学生们根据教材只能有个大概印象,既不生动活泼,也难以记忆。同时,和导游相关的日常用语也没有办法和实际场景与景点结合起来,学生难免会感觉始终在被动上课,实用性不强。此外,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会把旅游日语开设在大三学年,每周2-4学时,理论学时远大于实践学时,这就导致该课程的大部分时间只能在教室完成,学生普遍缺乏实际应用,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2)缺少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教材。对于旅游日语课程教材,地方高校普遍采用的是旅游教育出版社的《导游日语》、《实用旅游服务日语》等。教材中大多是全国一些著名景点的旅游接待会话或导游词等,但具体到地方城市而言资料就显得匮乏,没有系统专业的日语导游词。作为日语专业的学生,多数会通过考取日语导游证书来增加就业的砝码,但由于导游资格证一般在省内考,学生在准备导游口试时时常会在一些景点中的专业术语表达上犯难发愁。另外,市面上将日语导游和导游业务知识相结合的教材甚少,对要求“日语+导游”的旅游日语课程而言,学生也只能学到语言应用部分,对专业的导游业务知识知之甚少。
2 加强《旅游日语》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1)学时分配向实践学时倾斜。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课程,旅游日语课要改变以往的重讲授、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在学时分配上,要加大实践学时的比重。考虑到授课对象一般是大三年级的学生,且都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建议实践学时不低于总学时的三分之一或一半。具体到课程实践,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进行。校外实践可以在教室里进行分组模拟会话,以训练规范学生的导游内容,教师可以从发音、用词准确性上加以把关。校外实践可以让学生分批自选当地著名旅游景点中的一个进行导游实训,并将此次实训拍成视频,教师通过视频从学生的整体风貌、综合语言素质上进行评价。
(2)课程设置的多元化与第二课堂组织。在课程设置方面,学生除自身专业的旅游日语课程外,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跨专业选修旅游管理专业或酒店管理专业的对应课程,比如《导游礼仪》、《导游实务》、《酒店经营与管理》等。通过选修课程,学生可将选修所学反过来应用到旅游日语课程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在第二课堂方面,除日语专业的活动以外,还可以通过举办日语导游知识大赛、日语导游讲解大赛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导游讲解习惯,进一步夯实专业技能。此外,还可以将导资格证的考取与实践学分挂钩,作为常态机制加以落实。
3 “互联网+”背景下《旅游日语》的混合式教学
(1)旅游日语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互联网+”背景下的旅游日语混合式教学,需要教师整合教材内外的资源为教学服务。首先,课前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以学习任务的形式分解为四项。学生利用网络查阅相关业务词汇,检索本课相关的资料;教师通过平台向学生发布音视频教学资源,开展课文内容听说和翻译训练;学生通过网络检索资料创设会话情景;教师设定主题,让学生利用网络制作介绍课件。在正式讲课前,围绕上节所学内容,可以先抽取2组学生进行情景会话练习,教师给予指导与评价。课堂教学初始,播放景点介绍、场景接待等有关的视频短片,或在介绍景点时使用图片导入法导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课后再通过一些优质网络资源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
(2)旅游日语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针对实用性教材及教学资料的匮乏,可利用互联网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沪江日语网站旅游日语板块,提供了各大景点的双语介绍;外语导游微信公众号提供了国内著名景点的日语解析,还加入了双速模仿跟读。利用图片、视频资源等多手段进行教学,还可使旅游日语课堂更加立体化,给学生创造适宜的环境,如在讲解景点时,通过图片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形象的呈现给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将互联网应用结合协同学习、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动力,使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4 结语
从长远来看,随着地方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对日语导游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浪潮之下,地方高校的日语专业也应积极进行改革创新。本文通过分析日语专业具有代表性的实用性课程《旅游日语》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关于加强课程教学实践性的具体举措,同时对本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希望能为地方高校转型期其它课程的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育红,胡启敏.旅游日语教学初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03).
[2] 田野.关于高校《旅游日语》课程的教学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02).
[3] 侯晓艺.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旅游日语》课程改革实践与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28).
作者简介:张扬(1986—),男,河南周口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日语教育,日本社会与文化;章舒桐(1989—),女,四川内江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日语翻译。
(作者单位:四川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