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侗族大歌是中国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传承问题在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应得到更多的重视。本文对侗族大歌的传承做了一些简介,也对侗歌传承的问题表示担心,从正反面对旅游业的发展对小黄村侗歌传承的影响有一些自身的见解。
关键词: 小黄村;旅游业;侗族大歌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8)01-0170-02
侗族人对待侗歌的传承的重视层度就像穿衣吃饭一样,是他们的基础需求。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笔者认为在二十一世纪中国各方面发展迅速的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对侗歌传承有影响,在小黄村的采风过程中,笔者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将在下文中体现。
一、侗族大歌传承的方式及意义:
侗族大歌的传承在侗族人的眼里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其多声部合唱的魅力吸引着众人,侗族大歌的歌词大意也存在着很多情感寄托和教育作用。侗族人历代都是自给自足的生活着,生活中除了基本的吃穿,必不可少的就是唱侗歌,歌师在侗族人眼里的地位极高,他们肩负着整个寨子侗族大歌传承和教化人的重任,公认为寨子里最有学问、最有智慧的人,小黄村中有几十位歌师,其中有国家级歌师。寨子里每一个人都会唱歌,从会说话开始同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分男生女生歌班,自己组织在一起去歌师家里找歌师学唱侗歌,所以侗族的歌班都是同年龄段、同性别的形式呈现的。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侗族大歌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着,因此他们几乎都是超常人的记忆力。孩子们从小就开始相约着一起上学、一起玩耍、一起唱歌,因此他们唱歌时才有这么好的默契和配合度,集体荣誉感也会很强。青年歌班除了跟歌师学习唱歌,也会在鼓楼对歌和其他场所进行侗族大歌演唱时学习到本寨和其他寨子的新歌曲。
对于侗族人来说,唱侗歌跟穿衣吃饭一样,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侗族大歌分很多种类型,“依据侗族大歌的演唱场所、表演形式和社会功能的不同,可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儿童大歌、礼俗大歌五大类型。”[1] 他们的歌词里包含着教育功能、伦理道德、社交礼仪、情感寄托等意义,侗族人从小就接受这样的美的熏陶,因此他们是一个文明的民族,对于后代的教育问题尤其看中,因此歌词里包含的意思就使他们从小就开始接受这种熏陶。例:小孩唱的大都是动物名字命名的歌曲:蝉之歌、猫头鹰歌、布谷鸟歌、小山羊等等,其中歌词涵盖的意思虽然是在讲故事,但是反射出来的教育意义是很有价值和值得人们思考和借鉴的。男女中年歌班茶余饭后就到鼓楼下对歌,互相调侃和说里说事,经常通宵达旦地进行对歌。在侗族寨子里,青年男子想要讨到老婆,是需要会唱歌和会一种乐器的(侗琵琶或牛腿琴),未婚的青年男歌班会聚集在一起去找寻青年女歌班们所在人家门口去敲门,进行对歌,恋情就是这样在歌声中产生的。
二、侗族大歌传承的危机:
在二十一世纪急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侗族大歌的传承势必有影响。侗族大歌的盛行地大多依山傍水,地貌峰峦重叠、沟壑密布,所以交通会不便,经济也会相对落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形式生活着。经济的发展让偏僻和落后贫穷的侗寨交通、通讯等更加便利了,但同时也使侗族大歌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网络的发达和经济所带来的好生活使侗族的年轻人们对于外面的世界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因此在侗寨里出去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只有在侗族节气和家里有事的情况下才会回家,同一歌班里的同龄人几乎很少聚在一起学歌和唱歌,特别是男歌班。这种变化导致了侗族大歌民族文化教育功能的传承变迁,甚至将直接促使其传统文化的丧失。[2]
社会文化环境,是侗族大歌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在文化教育功能传承中保持其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的关键因素。[3] 在今天的中国,文化、环境、经济、网络、通讯等方面都在发展,侗族人自然也在发展,这些发展对于侗歌的传承有本质性的影响。在对小黄村的少年歌班、青年歌班的采访中,能从他们的言语中了解和感受到,他们的心态有所变化,接受的知识面不再那么局限,对待事物的看法更加现实和自私;但对老年歌班和中年歌班的采访中能感受到他们仍然保留着对侗歌传承和演唱的热情和真挚。这样的现象不得不让人们深思侗歌的传承将会带来怎样的危机。
三、旅游业的发展对小黄村侗族大歌传承的影响: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于城市的繁华产生厌倦,对质朴的田园生活、农家生活向往已久,在闲暇之余会到各种各样的原生態民族聚居地去旅游,当地政府也为了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出台相应政策和扶持办法来开发旅游业,这样的现象对于双方按理说都是有利的,但正是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却带来了一些不可预计的后患。
(一)侗族大歌的推广和族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旅游业的发展,让很多的人了解到侗族大歌的魅力和对侗族大歌的感叹,也正是旅游业的到来使小黄村侗寨的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人们在当地的消费和侗族人将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尽显给来旅游的人。在2016年的小黄村侗族大歌节上,参观者们感受了侗族的侗族大歌千人合唱,多声部的表演让人们震撼和感叹,站在鼓楼下穿着盛装的人都会唱歌,在侗族能说话的人就能唱歌。旅游的人对侗族人的思想和心理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侗族人也向往外面世界的美好,也正是如此可以改变侗族人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工艺品和乐器等的制作需求也增加了,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周而复始,侗族大歌的魅力也会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而让更多的人来旅游。侗族人也会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而认识到本民族侗族大歌的魅力,正因有这个动力的存在,他们也不会因为经济带来的冲击而忽视侗族大歌传承,站在这个角度上来说旅游业对侗歌传承是有利的。
(二)丢弃传统文化和功利心变强:
在对小黄村的少年歌班和青年歌班进行了解后,能感受到侗族大歌的传承存在着很大的危机,并不是表面意义的他们不学唱侗歌,而是他们在对待唱侗歌和给来小黄村旅游的人唱侗歌的时心态和感觉发生了变化,当然没有得到科学的考证,但是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分析来看,他们是有这些心理上的变化的。少年歌班的孩子们给笔者演唱了蝉之歌、猫头鹰歌、布谷鸟歌,之后的交谈中会感觉到现在的孩子受到媒体、网络和在外表演时的各种因素影响,让她们觉得像在唱侗族大歌就是为了让自己出名,让更多的人来这里旅游,而并非是传统的侗族人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在唱侗族大歌,当然也不是全部的小孩都是这样的想法,但这是普遍现象,发自内心的占少数,在笔者看来这是不同的性质。青年歌班中的男歌班大多都是在侗族过节时才会从外地打工回来,为大家表演侗族的几大类型的侗族大歌,平时一个歌班几乎没有时间聚在一起,除了小时候学的歌曲,很多歌都没有时间去歌师家里学,鼓楼下中年歌班的对歌他们也很少去参观和学习,所以学习的曲目就越来越少了,且在小黄村侗族大歌节上为旅游者们表演的侗歌演唱,其中的表演成分涵盖太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旅游者们看到了他们生活中劳动、谈情说爱、鼓楼对歌、拦路歌的种种形式,但是并没有真正的身临其境去感受到他们对歌时的心境和乐趣,艺术想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在他们的表演中笔者没有感受到他们真正的内心活动,虽说能看出他们也很卖力的在为旅游者演绎自己民族的风情,但从另一面来说这是因为旅游者们能给他们带来经济效益。在与当地人的交谈中,能感受到他们很想宣传侗族大歌、侗族,但是其中的真实事
迹难以考证。
在短暂的时间里对小黄村侗族大歌节的所见所闻中,旅游业对于侗族大歌的传承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和寻求有效的方式方法去协调和改善,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为能看到和听到最淳朴的侗歌演唱作出努力。
结语:
侗族大歌的魅力是经得起历史的见证的,对于侗族大歌的传承问题不止是侗族有这个责任,每一个中国同胞都应有这种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笔者在对小黄村侗寨的短时间了解中,对于他们侗族大歌的传承有很多疑惑、焦虑以及欣慰,这仅是笔者的一己之见,也是目前对小黄村侗歌传承的看法,看问题也有不足的地方,仅供参考,后续还会做更深入的调查。希望旅游业的发展给其带来更多的正面影响,避免旅游业的发展对侗族大歌传承的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所改进。
参考文献
[1]乔馨,论侗族大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09
[2]陈丽红,高懿德,简论生态伦理的本体论意蕴[J],东疆学刊,2005(4):72
[3]张向葵,阳泽,于海峰,透视文化变迁下的个体心理状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关键词: 小黄村;旅游业;侗族大歌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8)01-0170-02
侗族人对待侗歌的传承的重视层度就像穿衣吃饭一样,是他们的基础需求。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笔者认为在二十一世纪中国各方面发展迅速的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对侗歌传承有影响,在小黄村的采风过程中,笔者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将在下文中体现。
一、侗族大歌传承的方式及意义:
侗族大歌的传承在侗族人的眼里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其多声部合唱的魅力吸引着众人,侗族大歌的歌词大意也存在着很多情感寄托和教育作用。侗族人历代都是自给自足的生活着,生活中除了基本的吃穿,必不可少的就是唱侗歌,歌师在侗族人眼里的地位极高,他们肩负着整个寨子侗族大歌传承和教化人的重任,公认为寨子里最有学问、最有智慧的人,小黄村中有几十位歌师,其中有国家级歌师。寨子里每一个人都会唱歌,从会说话开始同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分男生女生歌班,自己组织在一起去歌师家里找歌师学唱侗歌,所以侗族的歌班都是同年龄段、同性别的形式呈现的。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侗族大歌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着,因此他们几乎都是超常人的记忆力。孩子们从小就开始相约着一起上学、一起玩耍、一起唱歌,因此他们唱歌时才有这么好的默契和配合度,集体荣誉感也会很强。青年歌班除了跟歌师学习唱歌,也会在鼓楼对歌和其他场所进行侗族大歌演唱时学习到本寨和其他寨子的新歌曲。
对于侗族人来说,唱侗歌跟穿衣吃饭一样,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侗族大歌分很多种类型,“依据侗族大歌的演唱场所、表演形式和社会功能的不同,可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儿童大歌、礼俗大歌五大类型。”[1] 他们的歌词里包含着教育功能、伦理道德、社交礼仪、情感寄托等意义,侗族人从小就接受这样的美的熏陶,因此他们是一个文明的民族,对于后代的教育问题尤其看中,因此歌词里包含的意思就使他们从小就开始接受这种熏陶。例:小孩唱的大都是动物名字命名的歌曲:蝉之歌、猫头鹰歌、布谷鸟歌、小山羊等等,其中歌词涵盖的意思虽然是在讲故事,但是反射出来的教育意义是很有价值和值得人们思考和借鉴的。男女中年歌班茶余饭后就到鼓楼下对歌,互相调侃和说里说事,经常通宵达旦地进行对歌。在侗族寨子里,青年男子想要讨到老婆,是需要会唱歌和会一种乐器的(侗琵琶或牛腿琴),未婚的青年男歌班会聚集在一起去找寻青年女歌班们所在人家门口去敲门,进行对歌,恋情就是这样在歌声中产生的。
二、侗族大歌传承的危机:
在二十一世纪急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侗族大歌的传承势必有影响。侗族大歌的盛行地大多依山傍水,地貌峰峦重叠、沟壑密布,所以交通会不便,经济也会相对落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形式生活着。经济的发展让偏僻和落后贫穷的侗寨交通、通讯等更加便利了,但同时也使侗族大歌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网络的发达和经济所带来的好生活使侗族的年轻人们对于外面的世界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因此在侗寨里出去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只有在侗族节气和家里有事的情况下才会回家,同一歌班里的同龄人几乎很少聚在一起学歌和唱歌,特别是男歌班。这种变化导致了侗族大歌民族文化教育功能的传承变迁,甚至将直接促使其传统文化的丧失。[2]
社会文化环境,是侗族大歌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在文化教育功能传承中保持其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的关键因素。[3] 在今天的中国,文化、环境、经济、网络、通讯等方面都在发展,侗族人自然也在发展,这些发展对于侗歌的传承有本质性的影响。在对小黄村的少年歌班、青年歌班的采访中,能从他们的言语中了解和感受到,他们的心态有所变化,接受的知识面不再那么局限,对待事物的看法更加现实和自私;但对老年歌班和中年歌班的采访中能感受到他们仍然保留着对侗歌传承和演唱的热情和真挚。这样的现象不得不让人们深思侗歌的传承将会带来怎样的危机。
三、旅游业的发展对小黄村侗族大歌传承的影响: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于城市的繁华产生厌倦,对质朴的田园生活、农家生活向往已久,在闲暇之余会到各种各样的原生態民族聚居地去旅游,当地政府也为了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出台相应政策和扶持办法来开发旅游业,这样的现象对于双方按理说都是有利的,但正是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却带来了一些不可预计的后患。
(一)侗族大歌的推广和族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旅游业的发展,让很多的人了解到侗族大歌的魅力和对侗族大歌的感叹,也正是旅游业的到来使小黄村侗寨的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人们在当地的消费和侗族人将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尽显给来旅游的人。在2016年的小黄村侗族大歌节上,参观者们感受了侗族的侗族大歌千人合唱,多声部的表演让人们震撼和感叹,站在鼓楼下穿着盛装的人都会唱歌,在侗族能说话的人就能唱歌。旅游的人对侗族人的思想和心理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侗族人也向往外面世界的美好,也正是如此可以改变侗族人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工艺品和乐器等的制作需求也增加了,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周而复始,侗族大歌的魅力也会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而让更多的人来旅游。侗族人也会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而认识到本民族侗族大歌的魅力,正因有这个动力的存在,他们也不会因为经济带来的冲击而忽视侗族大歌传承,站在这个角度上来说旅游业对侗歌传承是有利的。
(二)丢弃传统文化和功利心变强:
在对小黄村的少年歌班和青年歌班进行了解后,能感受到侗族大歌的传承存在着很大的危机,并不是表面意义的他们不学唱侗歌,而是他们在对待唱侗歌和给来小黄村旅游的人唱侗歌的时心态和感觉发生了变化,当然没有得到科学的考证,但是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分析来看,他们是有这些心理上的变化的。少年歌班的孩子们给笔者演唱了蝉之歌、猫头鹰歌、布谷鸟歌,之后的交谈中会感觉到现在的孩子受到媒体、网络和在外表演时的各种因素影响,让她们觉得像在唱侗族大歌就是为了让自己出名,让更多的人来这里旅游,而并非是传统的侗族人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在唱侗族大歌,当然也不是全部的小孩都是这样的想法,但这是普遍现象,发自内心的占少数,在笔者看来这是不同的性质。青年歌班中的男歌班大多都是在侗族过节时才会从外地打工回来,为大家表演侗族的几大类型的侗族大歌,平时一个歌班几乎没有时间聚在一起,除了小时候学的歌曲,很多歌都没有时间去歌师家里学,鼓楼下中年歌班的对歌他们也很少去参观和学习,所以学习的曲目就越来越少了,且在小黄村侗族大歌节上为旅游者们表演的侗歌演唱,其中的表演成分涵盖太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旅游者们看到了他们生活中劳动、谈情说爱、鼓楼对歌、拦路歌的种种形式,但是并没有真正的身临其境去感受到他们对歌时的心境和乐趣,艺术想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在他们的表演中笔者没有感受到他们真正的内心活动,虽说能看出他们也很卖力的在为旅游者演绎自己民族的风情,但从另一面来说这是因为旅游者们能给他们带来经济效益。在与当地人的交谈中,能感受到他们很想宣传侗族大歌、侗族,但是其中的真实事
迹难以考证。
在短暂的时间里对小黄村侗族大歌节的所见所闻中,旅游业对于侗族大歌的传承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和寻求有效的方式方法去协调和改善,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为能看到和听到最淳朴的侗歌演唱作出努力。
结语:
侗族大歌的魅力是经得起历史的见证的,对于侗族大歌的传承问题不止是侗族有这个责任,每一个中国同胞都应有这种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笔者在对小黄村侗寨的短时间了解中,对于他们侗族大歌的传承有很多疑惑、焦虑以及欣慰,这仅是笔者的一己之见,也是目前对小黄村侗歌传承的看法,看问题也有不足的地方,仅供参考,后续还会做更深入的调查。希望旅游业的发展给其带来更多的正面影响,避免旅游业的发展对侗族大歌传承的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所改进。
参考文献
[1]乔馨,论侗族大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09
[2]陈丽红,高懿德,简论生态伦理的本体论意蕴[J],东疆学刊,2005(4):72
[3]张向葵,阳泽,于海峰,透视文化变迁下的个体心理状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