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再度争议太湖大堤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5400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4年的7月份起,宜兴,这个位于太湖西岸的小城,被一段长约40公里的太湖大堤护坡,卷入了一场广为关注的争议。而争议的焦点,正是大堤护坡的质量问题。这段因为温家宝总理的现场批示而诞生的工程,在今年汛期来临之前又一次引起当地的质疑。
  
  质量问题众说纷纭
  
  宜兴太湖大堤工程全称为“环太湖大堤(宜兴段)应急加固工程”,从2000年至2002年历时3年完成,工程总造价5729万元,由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三家共同出资。其中宜兴市承担了一半的建设资金。
  最早对环太湖大堤宜兴段提出质疑的是《法制日报》。随后,有多家媒体几乎是提出了相同的质疑。概括起来,质疑集中在几个方面:大堤斜面护坡的厚度、长度均不够,混凝土的配比不够,内置钢筋的间距不够,大堤护坡出现大面积“麻面”、“蜂窝”。
  3月30日,《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宜兴太湖大堤上,见到了上述问题比较严重的几段护坡。经与原施工单位人员对6段护坡共计10个点的实地测量,护坡厚度最小为6.5厘米,最大为17厘米,均低于设计厚度的22厘米。钢筋网距最窄处为24厘米,最宽处为41厘米,均低于设计网距的20厘米。
  原大堤某施工队一技术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该队承包了大约1000多米的工程量,包工包料,在施工之时,偷工减料的情况甚为普遍,基本上未按照设计标准施工。“因为浇注混凝土是个很简单的活儿,不需要看图纸。”
  现场监理也未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该技术员反映,他们这段工程,30个工人用了两个月就完成了,而监理单位平均牛个月才到施工现场去一次。
  在缺乏监理的施工下,该施工队用的水泥、钢筋均不是施工标准上指定的原材料。比如水泥和钢筋的型号,都远低于指定型号,在配比和间距上也未按标准施工。这是造成宜兴太湖大堤现状的直接原因。
  当时向水利部举报宜兴太湖大堤质量问题的举报人称,经过他们的实际测量,太湖大堤宜兴段的实际长度为35公里,而并非是工程立项时申报的39.7公里。
  宜兴太湖大堤的施工方为宜兴申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下称申达公司)。时任该公司法定代表人、现为宜兴市水利局局长的陈冠平在接受《隙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我可以百分之百地保证,宜兴太湖大堤没有质量问题。”
  陈冠平认为:“39.7公里的长度没有问题,我们不可能在长度上弄虚作假。22厘米的厚度是施工最基本的要求,因为这个工程是在老大堤的基础上进行的加固工程,原来的坝面会有不同的突出情况,因此抽检的时候出现的厚度不够是正常的。”
  江苏省水利厅基建处处长金嘉麟则称:“太湖大堤没有大问题,这个是我们检测过了的。”而在今年的1月25日,水利部建管司曾因此事向江苏省水利厅发去专函,要求调查此事。水利部建管司一位骆姓官员向《瞭望东方周刊》解释说,目前江苏省水利厅认为此前一些媒体的报道不实,已向相关新闻单位发函要求澄清。但具体调查情况还不清楚。
  《瞭望东方周刊》就此询问了南京水利科学院材料结构研究所所长汤雷教授。汤雷认为,就一般情况来说,堤坝护坡的设计标准各有不同,这个和水文气候条件的关系比较密切,没有一定的厚度、强度标准。但是设计单位一般都要经过周密的计算和审慎的考虑,最后得出的方案都是经济合理的。
  
  不赚钱的工程?
  
  太湖大堤宜兴段的设计方为宜兴市水利局设计室。《瞭望东方周刊》在宜兴市水利局没有见到大堤的设计师。宜兴市水利局党委副书记周贤说,其实这个大堤护坡,不修也是可以的,以目前大堤的状况,几十年内太湖宜兴段是出不了问题的。
  持有这一观点的也包括原大堤某施工队的材料员。他认为,即便没有按设计标准施工,但是现在的太湖大堤肯定出不了问题,“先前都是土坡的时候,宜兴也没出过大事啊。”
  宜兴段太湖大堤是1991年后人工填筑的浆砌石块护坡。数次水患之后,护坡多有损坏。这次的加固工程是在1999年的洪水之后,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奋战三年,治理太湖水患”的决定而修筑的。
  江苏省水利厅给省政府的自检报告提到,“(护坡)加固形式有三种,砼结构栅栏板3公里,原浆砌块石护砌上现浇钢筋砼18公里;拆除原浆砌石护坡,再现浇钢筋砼近19公里,厚度分别为、15、20、22厘米,钢筋网格20×20厘米。”
  如果按照这一标准,那么以前多家媒体所报道的质量问题是存在的。这份自检报告是《法制日报》在报道之后,江苏省水利厅上报给省政府的。报告提到,原材料的各项指标均合格。
  由太湖流域管理局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工程检测中心进行的抽检结论是:砼浇筑情况较好,表面平整,基本无蜂窝、麻面,未发现裂缝,砼厚度基本符合设计要求,护坡长度、高程等基本符合设计要求。
  而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的材料员却提供了另一种说法:“我们如果按照设计标准施工,修一米得赔进去两百块钱。”该材料员说,“如果按照当时的市价,修一米大堤护坡,我们严格按照图纸标准,至少需要640元。申达公司就是以这个价位中标的。可是我们施工队在申达公司那里的中标价才460元。”
  另一个施工队的技术员说,假如不偷工减料,施工队肯定要赔钱。而原申达公司内部一名员工则称,申达公司投标的时候,表面上看有三家公司一起投标,但是其他两家都是“陪标”的,甚至标书都是申达来做的。这个说、法没有得到申达公司的核实。
  这位材料员以自己所属标段举例,说明了施工队是如何偷工减料的。比如指定钢筋一般为宝钢等大公司的螺纹钢,,但实际购买的是溧阳钢厂的地条钢,指定钢筋直径为10至12厘米,但实际使用的为8至9厘米。钢材每吨的差价即为300元,节省成本约15%。
  水泥的情况亦不容乐观。施工标准指定使用青龙牌和丁山牌的425号水泥,当时市价分别为390元和330元每吨,实际上多数施工队使用的是川谷牌水泥,当时市价为270元每吨。
  以这个标段为例,假如按照实际施工所用材料计算,大堤护坡平均每米的原材料成本应该在300元,加上其他的人力、电费、机械损耗等,海米平均造价当在430元。
  “我们施工队的利润就是这30块钱,所以根本不赚钱。”这位材料员说。
  
  工程谜团的背后
  
  申达公司的前身为宜兴市水利市政工程公司,是隶属市水利农机局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因伪造私刻国家机关及企业公章8枚骗得国家一级市政资质,一度被媒体称为“八假公司”。而陈冠平当年就是这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兼董事长。
  1998年底至2001年7月,陈冠平同时担任宜兴水利农机局局长、宜兴市水利重点工程管理处负责人,也就是说,在大堤修筑之时,陈一手掌管建设单位、实施单位、主管单位的三枚大印。工商注册表明,陈在2001年7月之后不再担任市政工程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市政工程公司在2003年9月改制为私营企业,据报道,该公司曾偷逃国家税款527万余元,在企业改制中,曾经涉嫌上千万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
  申达公司的中标价为每米640元,其利润就是转包之中产生的这180元差价。但是如果以工程总造价5729万,总里程39.7公里计算,平均每米的工程造价是1443元。
  也就是说,有800元在招标后不见了。如果以申达公司的中标价640元计算,那么工程总造价是2540万。那么总造价5729万又是如何算出来的呢?
  如果按照目前大堤的实际厚度长度和钢筋间距计算的话,修这样的工程,成本有1700万就足够了。
  也许已经没有人能够解释清楚上述的疑问了。当时江苏省、无锡市两家出了工程投资的一半,约2854万元。陈冠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宜兴自筹的那一半资金包括沿岸各乡镇集资的一部分,约占50%,这部分钱至今也没缴清,各乡镇现在还欠着工程的钱。还有根据年度规划逐年从宜兴水利专项资金里支一部分,也占50%。
  《瞭望东方周刊》就此询问了宜兴市财政局,一位姓谭的科长回忆道,当时修建太湖大堤工程,市财政没有单独为这个工程列出预算,而是逐年从水利专项资金里逐批划拨。而在修建工程的那三年里,水利专项资金总计为5400万元。至于到底给太湖大堤划拨了多少,因为年月已久,已经记不清楚了。他同时提到,印象中宜兴太湖大堤的总投资是4813万元。
  假如这样的大堤在以后的几十年不会出现防洪问题,那么当初为什么一定要设计成那样高的标准呢?
  宜兴位于湖西地区下游,历史上一直是湖西洪水东人太湖的主要通道,承泄上游4700多平方公里的客水过境,是名符其实的“洪水走廊”,洪涝灾害的频发,加之1999年历史性大洪水发生以来,已连续5年风调雨顺,发生大型洪涝灾害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
  陈冠平说,他自己敢拍胸脯说太湖大堤是没有问题的。“不管出了什么问题,我自己都有底气。”
  陈冠平特别提到,之所以一直有记者在“炒作”太湖大堤,原因是受到当地一部分人的煽动。《瞭望东方周刊》在与当地其他政府部门接触的时候,也听到了类似的评价。大意指一些举报人以前曾经因为犯过错误被处罚过,因此仇视政府。
  这些说法都无法得到证实。宜兴太湖大堤安静地伫立在太湖西岸,即将到来的汛期,对它来说,是福是祸,还是个未知数。
  在本文截稿之时,《瞭望东方周刊》就此事致电水利部建设管理司副司长刘伟平。刘称,此事还在进一步调查之中,结果出来后,水利部将公布调查结果。
其他文献
2005年4月24日22时38分,费孝通先生辞世。享年95岁。  用“巨星陨落”形容费孝通的离去并不过分。在20世纪的中国人文学者中,几乎无人能像他那样把学问做到浅近而平易,无人能像他那样将“学人话语”化为“经世致用”的举动,而且几乎无人能以一生之心力,孜孜以求,“穷经皓首,志在富民”。  在费孝通先生的身上,更叠印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坎坷际遇,侠骨柔肠,及至治学参政,书生意气,受尽磨难,仍与执政党肝
期刊
牵动着各方神经的中国第一季度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终于在4月20日公之于众。  当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5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作为权衡通货膨胀重要指标之一的CPI又一次成为关注焦点:今年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2.8%。这比当初专家预期的3%略低一些。  “通货膨胀是有的,不过2.8%是比较温和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经济师牛梨对《睬望东方周刊》表示。  在数据公
期刊
许宝一手扶着扫帚,一手去擦头上的汗。他的身后是小区整洁、有序的花园,花园里桃花正在春阳下怒放。来北京三年了,许宝一直在北京西郊的这个小区里做清洁工,三年里,小区物业没给他放过一次假,也没让他休过一个周末,当然也就不能回老家——河南一个贫困的乡村。  三年来,许宝拿着每个月400元的工资。这份工资让他不敢对雇主提出任何要求。许宝不知道,他的这种状况被有的专家学者用“不和谐”来定义,而一个星期前的4月
期刊
一场对全国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瘦身的举动,成为2005年中国文艺奖项市场中的一个惊雷。  中宣部发布了《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对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进行了缩水。电影、电视、文学等全国大奖均在其列。原来全国90个奖项竟然挤出66个之多的水分。  上海国际电影节、长春国际电影节等国内比较有影响的电影节,均被降为地方性电影奖项:而最具传统的金鸡百花电影节即将被肢解:电视金鹰奖也将有1/3的奖项
期刊
著名画家、艺术家陈逸飞谢世后,有关墓地的传言至少有两个版本:一说他的骨灰将被带到美国安葬;一说他的骨灰将被安放在上海宋庆龄公墓,这是上海高规格的公墓之一。  不过,在未来的上海公墓寻觅身后之地或许是一个奢侈的梦想。人们只能将寻觅墓地的眼光投向海洋。  4月23日,在长江人海口,伴随着鲜花,伴随着音乐,王玉辉与家人一道将亡母刘素琴老人的骨灰撒人了大海。刘老太于今年2月15日因癌症去世,她生前要求不保
期刊
位于柏林城南的施泰格利茨高级中学是一所有着近120年历史的中学。去采访的路上,记者一直在想,德国学生在学习纳粹历史的时候,气氛会不会沉闷、压抑。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到的时候,正赶上12年级一个班的学生在上“国家社会主义(即纳粹)”历史课。十七八名学生围坐在一起,在历史老师埃克特女士的提问和主持下自由发言。,对于大屠杀这段历史,学生们说,他们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实地参观学习,了解纳粹的暴行,
期刊
近日,国务院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工作,认为当前资本市场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大厦还在燃烧”    《投资银行家》杂志主编苏历铭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有一句精彩的描述:“大厦正在燃烧,人们却在装饰百叶窗。”从 2001年开始步入熊市的证券市场已经烧掉了 6198.33亿元的流通市值、烧掉了市值背后难以计数的散户和机构、烧掉了人们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和梦想。但是,在纷乱
期刊
4月11日,一条内容大致相同的新闻出现在北京各大媒体的重要版面。一家都市报使用的标题是《环保总局质疑淮委会越权》(以下简称《越权》),文中引述国家环保总局污染控制司副司长刘鸿志的话称,“4月4日国家淮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淮委会)发表的‘第一个流域限制排污总量意见’无视国家法律规定,违背国务院确定的‘十五’淮河流域限制排污总量,擅自发布限制排污总量意见,扰乱视听,干扰了国家排污总量控制工作的正常进
期刊
这个春天,股市人心思涨。市场会否如愿,还是未知之数。不过,既然有制度转折的良好基础,有国务院领导关心股市的情怀,股市在2005年总会发生一些积极变化。  证券市场不是空中楼阁,如果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再美好的愿望,也不可能结出丰盛的果实。  古龙曾说,“为了等钱吃饭而写稿虽然不是所有作家的悲哀,却是我的悲哀。”中国股民与券商中,也有这样的辛酸。在一个只有做多才能赚钱的单边市,只有牛市才能掩盖—些问
期刊
俄罗斯产生过许多对自己的信念有着宗教般的忠诚与坚守的理想主义者,如十二月党人、早期的布尔什维克人,以及上世纪九十年代,一群试图将俄罗斯建成“健康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青年改革家。  《世纪大拍卖》的作者,是长期驻在莫斯科的加拿大籍记者克里斯蒂娅·弗里兰,他以同情的笔调,记录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一群抱负非凡的青年经济学家,他们企图按照自己设计好的蓝图改造俄罗斯,最后在垄断俄罗斯经济的寡头们面前,在政客和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