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小的愿望》翻拍自韩国2016年上映的喜剧《伟大的愿望》。虽然是一部青春喜剧电影,说青春幻想只是一个载体,讲述友情、亲情才是主要目的,披着性的外衣,告诉我们,在意外和未来不知道谁先到达的现实生活中,友谊和亲情,才是是人生最坚实的依凭。
关键词:《伟大的愿望》;《小小的愿望》;本土化
《小小的愿望》以三个死党为核心故事,讲述18岁的少年高远因绝症即将离世,死党徐浩与张正阳得知此噩耗后决定帮他圆梦,随后三人开启了一场啼笑皆非的圆梦之旅。《小小的愿望》虽然说是改编自韩国电影《伟大的愿望》,但改编程度实在太低了,几乎是原样移植了韩国版的故事,无论是马拉松比赛,还是邀请篮球明星,之后两兄弟寻找恋爱对象的过程,包括与父亲、老师结盟都几乎与原版一模一样,就连片中的一些小细节、笑点甚至是一些镜头都非常相似。但是,电影为了实现中国本土化,在一些方面进行了修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主题表达的差异
死亡、饥饿和性,是商业电影叙事中的“原始动力”,但不同的文化语境和制度规范,势必带来表现尺度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在《伟大的愿望》中是“成人”的仪式,在“色情”的外衣下,用喜剧的手法来谱写一个悲剧的故事,在青春冲动与冰冷死亡的碰撞下,来书写成长、爱情、友情等诸多主题。看似嘻哈打闹的喜剧背后,所蕴含的主题,不再是青春叛逆的表达,对“成人”的渴望,而是对这个并不完美的现实世界的认可与接纳。
《小小的愿望》在遵循市场准入原则的基础上,必然会进行本土化的改编。在影片中抛开了“性”的外衣,只是单纯的谈恋爱,同样是临死之前的最终愿望,这个“小小”的愿望变得纯洁无暇,虽然青春期的男生充满着对“性”的渴望,但是在大背景之下只能变成“盖着棉被聊聊天”的纯洁恋爱。缺失的是成长、扼杀的是青春活力。
从“伟大”到“小小”,“青春幻想”到“恋爱”,这就是原版与中国版的差距,这也是中国电影与韩国电影的差距。隔靴搔痒、遮遮掩掩打擦边球的方式实在令人无奈,也就像片中高遠一样,瘫痪在床却充满性渴望,这是私密的、不见光的,但这也是活力的体现。电影围堵、阉割抹杀的不是污秽,而是活力、生命。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父母形象的转变
韩国版母亲一方面是照顾瘫痪男主的存在,另一方面则有一种隐性的控制,细节性的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当男孩讨论隐秘问题时,不时出现打断对话,是一位很有控制欲的母亲。在影片中他是男主“成人”仪式上最大的阻碍,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阻碍才有“对抗”,才能更好的体现父母一代与子女之间的隔阂与误会。父亲在影片中是成人世界的代表,他无疑是一位好父亲,他是男主“成人”路上的最大助力 ,包容儿子青春期的想法,与儿子的同学结盟,甚至与他们一起到烟花柳巷寻觅小姐。控制欲强的母亲,包容孩子想法的父亲,实际上几乎是所有青春期男生的真实处境。
中国版在父亲和母亲的刻画上都有削弱,母亲仅仅是作为照顾儿子的存在,不再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女人,反而成为了一个“中国式的母老虎”。父亲不再是那个带着孩子们探访烟花柳巷的“成年男人”,变成了一个“中国式的好男人”。虽然与母亲有对抗,但是他容儿子的青春幻想,但是他在一定程度上漠视了儿子同学的行为,似乎是营造了一个中国式的伟大父亲形象。塑造父母形象的关键是两人对于儿子在青春幻想方面的不同态度,但影片连青春幻想这一层都快被阉割干净了,就更别提态度了。
(二)老师形象的转变
韩国电影中老师与父亲一样是成人世界的象征,在同学们眼中他是凶神恶煞的夏老师,在花柳巷中他是VIP大佬,他是成人世界的纸醉金迷,他也是实现愿望的最大助力。
中国版电影中为了避免“丑化“教师形象,直接将老师的角色改成了辞职“下海”经商的“雨哥”,一个已经辞职的教师,一群是已经毕业的学生,本该是没有交集的个体,却在偶遇之后,仍然保留着中国学生那种骨子里对老师的恐惧,只是为了拔高教师形象而强行加入的角色,在《小小的愿望》省略了寻花问柳这个点后,老师仅仅只是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存在,但是电影中的学生已经毕业了,也仅仅只能体现中国式的教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理念。
(三)其他人物形象的转变
在韩国电影中南俊经历冰桶浇头后对“渐冻症”患者感同身受的痛觉,更强化了完成好友愿望的决心;憨厚笨拙的甲德,既有为朋友不惜一切的义气,又在蠢萌的外表下藏着一颗色心。没有刻意拔高形象,青春期男孩子所具备的特征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两个浑身是小毛病的人,却有一颗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赤子之心。
中国版电影中在青春第一次亲历了好朋友的死亡后,徐浩(王大陆)和张正阳(魏大勋饰)身上却看不到人物的成长和变化,高远(彭昱畅)的死亡似乎对他们没有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只是成了体现他们友情的一个载体。更讽刺的是在高远死后不知道是为了体验“好友式”的长大成人还是单纯的“谈恋爱”,徐浩竟然真的谈起了恋爱。
三、电影结尾的改编
中国版在结尾说这个过程说不过是一个玩笑,虽然说扒下来“性”的外衣,没有了长大“成人”的仪式,但是如果带入到中国现实社会的话,莫过于那些身患绝症的病人,在明知道自己所剩时日不多的情况下,选择快乐过完生命最后的时光,还是在最后的日子里继续痛苦难过,等待死亡的降临。
结语: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影片适当进行了一些本土化处理,使其更能融入中国的市场,不论是人物形象的转变还是主题表达的差异,都是为了迎合中国的社会背景。由此导致一些“上不了台面”的内容被省略或改写,也导致翻拍和原作内核的背离。电影改编,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中国大的政治背景之下,中国翻拍的电影充满浓浓的中国本土化气息,但是怎样的翻拍才是最适合中国市场的才是最符合中国观众审美的,电影又将以怎样的叙事手段和表现手法呈现,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者简介:倪海玉(1999—),女,山东人,本科,研究方向:影视。
关键词:《伟大的愿望》;《小小的愿望》;本土化
《小小的愿望》以三个死党为核心故事,讲述18岁的少年高远因绝症即将离世,死党徐浩与张正阳得知此噩耗后决定帮他圆梦,随后三人开启了一场啼笑皆非的圆梦之旅。《小小的愿望》虽然说是改编自韩国电影《伟大的愿望》,但改编程度实在太低了,几乎是原样移植了韩国版的故事,无论是马拉松比赛,还是邀请篮球明星,之后两兄弟寻找恋爱对象的过程,包括与父亲、老师结盟都几乎与原版一模一样,就连片中的一些小细节、笑点甚至是一些镜头都非常相似。但是,电影为了实现中国本土化,在一些方面进行了修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主题表达的差异
死亡、饥饿和性,是商业电影叙事中的“原始动力”,但不同的文化语境和制度规范,势必带来表现尺度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在《伟大的愿望》中是“成人”的仪式,在“色情”的外衣下,用喜剧的手法来谱写一个悲剧的故事,在青春冲动与冰冷死亡的碰撞下,来书写成长、爱情、友情等诸多主题。看似嘻哈打闹的喜剧背后,所蕴含的主题,不再是青春叛逆的表达,对“成人”的渴望,而是对这个并不完美的现实世界的认可与接纳。
《小小的愿望》在遵循市场准入原则的基础上,必然会进行本土化的改编。在影片中抛开了“性”的外衣,只是单纯的谈恋爱,同样是临死之前的最终愿望,这个“小小”的愿望变得纯洁无暇,虽然青春期的男生充满着对“性”的渴望,但是在大背景之下只能变成“盖着棉被聊聊天”的纯洁恋爱。缺失的是成长、扼杀的是青春活力。
从“伟大”到“小小”,“青春幻想”到“恋爱”,这就是原版与中国版的差距,这也是中国电影与韩国电影的差距。隔靴搔痒、遮遮掩掩打擦边球的方式实在令人无奈,也就像片中高遠一样,瘫痪在床却充满性渴望,这是私密的、不见光的,但这也是活力的体现。电影围堵、阉割抹杀的不是污秽,而是活力、生命。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父母形象的转变
韩国版母亲一方面是照顾瘫痪男主的存在,另一方面则有一种隐性的控制,细节性的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当男孩讨论隐秘问题时,不时出现打断对话,是一位很有控制欲的母亲。在影片中他是男主“成人”仪式上最大的阻碍,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阻碍才有“对抗”,才能更好的体现父母一代与子女之间的隔阂与误会。父亲在影片中是成人世界的代表,他无疑是一位好父亲,他是男主“成人”路上的最大助力 ,包容儿子青春期的想法,与儿子的同学结盟,甚至与他们一起到烟花柳巷寻觅小姐。控制欲强的母亲,包容孩子想法的父亲,实际上几乎是所有青春期男生的真实处境。
中国版在父亲和母亲的刻画上都有削弱,母亲仅仅是作为照顾儿子的存在,不再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女人,反而成为了一个“中国式的母老虎”。父亲不再是那个带着孩子们探访烟花柳巷的“成年男人”,变成了一个“中国式的好男人”。虽然与母亲有对抗,但是他容儿子的青春幻想,但是他在一定程度上漠视了儿子同学的行为,似乎是营造了一个中国式的伟大父亲形象。塑造父母形象的关键是两人对于儿子在青春幻想方面的不同态度,但影片连青春幻想这一层都快被阉割干净了,就更别提态度了。
(二)老师形象的转变
韩国电影中老师与父亲一样是成人世界的象征,在同学们眼中他是凶神恶煞的夏老师,在花柳巷中他是VIP大佬,他是成人世界的纸醉金迷,他也是实现愿望的最大助力。
中国版电影中为了避免“丑化“教师形象,直接将老师的角色改成了辞职“下海”经商的“雨哥”,一个已经辞职的教师,一群是已经毕业的学生,本该是没有交集的个体,却在偶遇之后,仍然保留着中国学生那种骨子里对老师的恐惧,只是为了拔高教师形象而强行加入的角色,在《小小的愿望》省略了寻花问柳这个点后,老师仅仅只是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存在,但是电影中的学生已经毕业了,也仅仅只能体现中国式的教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理念。
(三)其他人物形象的转变
在韩国电影中南俊经历冰桶浇头后对“渐冻症”患者感同身受的痛觉,更强化了完成好友愿望的决心;憨厚笨拙的甲德,既有为朋友不惜一切的义气,又在蠢萌的外表下藏着一颗色心。没有刻意拔高形象,青春期男孩子所具备的特征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两个浑身是小毛病的人,却有一颗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赤子之心。
中国版电影中在青春第一次亲历了好朋友的死亡后,徐浩(王大陆)和张正阳(魏大勋饰)身上却看不到人物的成长和变化,高远(彭昱畅)的死亡似乎对他们没有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只是成了体现他们友情的一个载体。更讽刺的是在高远死后不知道是为了体验“好友式”的长大成人还是单纯的“谈恋爱”,徐浩竟然真的谈起了恋爱。
三、电影结尾的改编
中国版在结尾说这个过程说不过是一个玩笑,虽然说扒下来“性”的外衣,没有了长大“成人”的仪式,但是如果带入到中国现实社会的话,莫过于那些身患绝症的病人,在明知道自己所剩时日不多的情况下,选择快乐过完生命最后的时光,还是在最后的日子里继续痛苦难过,等待死亡的降临。
结语: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影片适当进行了一些本土化处理,使其更能融入中国的市场,不论是人物形象的转变还是主题表达的差异,都是为了迎合中国的社会背景。由此导致一些“上不了台面”的内容被省略或改写,也导致翻拍和原作内核的背离。电影改编,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中国大的政治背景之下,中国翻拍的电影充满浓浓的中国本土化气息,但是怎样的翻拍才是最适合中国市场的才是最符合中国观众审美的,电影又将以怎样的叙事手段和表现手法呈现,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者简介:倪海玉(1999—),女,山东人,本科,研究方向: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