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实施已有一段时间了,很多老师用不同的方式对新教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结合实际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调整。笔者深入语文教学课堂,目睹了广州市南沙区的教育实现凤凰涅槃的华丽变身,亲身感受到南沙区小学语文教学的变化,特别是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文章分别从理解教材、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多媒体辅助教学、走进生活实践等四大方面探讨新课程语文教学实施与师生教学活动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新课程;教学活动;方式转变
就小学语文来说,新课程在育人理念上可谓与时俱进,很多内容既保留了传统的优秀文化,又融入时代元素。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应勇于冲破束缚学生思维和行为的窠臼,尊重学生和学生的个性,着眼于学生独特的内在潜能和资质的唤醒和弘扬,帮助学生在欢乐的海洋中发展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独立性和创造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知,学生乐于学习是我们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从四大方面探讨了新课程语文教学实施与师生教学活动方式转变。
一、吃透教材,上有准备的课
(一)把握好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思路,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
通过对一到六年级所有语文教材的研读,笔者发现每一册教材的学习内容都是承接着上一册教材去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老师备课时,要把握好同样专题的教材,年级越高,它的内涵就更加深化,如“父母之爱”的文件,在五年级之前只要让学生感受到亲子之间的浓浓深情就可以了,但到了五年级上册,还要在此基础上着眼于孩子的全面成长。《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些课文也展现了严格要求、鼓励自立也是父母之爱。
(二)要弄懂、用好教材的导学功能
每册书都会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孩子的阅读能力去设计每组的导语和精读课文的习题。导语都点明该组的主题,并提示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而习题的设计也体现了年级特点。如《狼牙山五壮士》课后设计了这样的思考:“课文中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思考·练习”从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需要老师教学前好好钻研,便于备课的设计。
(三)要拓展好学习资源,强化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安排的一些综合性学习十分重视向生活拓展,体现了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思想。老师备课教学时要留意引导学生读课外书,读整本的书,特别是读中外儿童文学名著,在“小练笔”中引导学生联系课内外阅读和生活实际,记下自己的感受、见闻和想象。
二、要营造学生乐学的语文教学氛围
(一)在语言渲染中,营造乐学的语文教学氛围
如果一节语文课平淡乏味,欠缺了教师语言调节支配学生的认知活动,那么在学习中学生往往只热衷于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而忽略了对整个情境的感受,更不易激起与教材情境相一致的情感活动。要想创设乐学的教学氛围,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发挥语文教学的功能特点,通过抑扬顿挫的言语,形象、生动的比喻及声情并茂的授课,对学生产生强大的磁场力,把学生深深地吸引到课堂教学中。因为教师的语言不仅渲染了情境的氛围,使情境展示的形象更加鲜明,并能带着情感的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起他们的情绪,使他们主动进入到情境中,产生情感的体验,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瀑布》一文时,笔者精心设计了导入词。充满诗情画意的话语,激起了孩子们学习的情绪,用小河、大江及大海等不同的流动方式引出瀑布从高山上落下来的奇特的流动方式,学生学习的情绪也因此兴奋起来。接着让学生带着这种奇妙的感觉去学习这一首赞美瀑布的诗。老师充满激情的言语导入,唤起孩子天生就有的好奇心理,就不知不觉有了学习的驱动力。老师不仅要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活跃的教学环境,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令其真正从“要我学”转为“我想学”,充分发掘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主观性,在学习上做到自觉、勤奋、刻苦、积极上进。
(二)在民主平等中,营造乐学的语文教学氛围
英国教育家法克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正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正的文字一样。这说明学习的氛围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起到潜移默化的功效。要想学生乐学,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我们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要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来帮助學生学习的,我们没有权利歧视差生,讽刺挖苦学生。因此,在授课中,笔者注意在课堂上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大胆容纳学生不同的意见及提出的问题,即使是自己认为“不值一提”十分简单的问题,也要尽可能地给予学生鼓励,特别是后进生微小的进步或一个积极的举动,笔者都给予肯定和表扬。课堂上,千万不要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课堂上,要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教师错了的允许批评;当学生回答错误或不完整时,老师要婉言引导。利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再加上适当的动作、眼神、表情、体态激起学生们的上进心、自尊心、荣誉感。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证明,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并通过态度、表情和行为等方式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鼓舞,从而信赖教师,给教师以反馈。因此,只有学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状态,接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容纳学生成长中出现的缺点,才能在和谐的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也表现出教师那种“同熔自己崇高思想境界、渊博知识、科学思维方式、优美情感和良好气质于一炉的‘匠心’”。
(三)在启发想象中,营造乐学的语文教学氛围
要想创设学生乐学的教学氛围,教师还要注意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爱因斯坦说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就是告诉我们要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疑问,只有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才有利于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在精神上不受压抑,积极思维,也能使师生的情绪互相感染,从而为学生创造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孔子早就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七册31课《小珊迪》时,课文对小珊迪如何被马车轧伤,如何回到家等情节没有交代,小珊迪如何托付弟弟把找回的零钱给“我”也没有写明。于是笔者抓住这个机遇,鼓励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充分展开想象,合理补充,并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说给同学听。之后,笔者还从欣赏的角度点评了学生们的想象。通过这样的启发导向,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适当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巧妙地析疑解难,不仅能使学生从“无知”向“有知”,从“无能力”向“有能力”转化,还能达到让学生乐学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新课程;教学活动;方式转变
就小学语文来说,新课程在育人理念上可谓与时俱进,很多内容既保留了传统的优秀文化,又融入时代元素。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应勇于冲破束缚学生思维和行为的窠臼,尊重学生和学生的个性,着眼于学生独特的内在潜能和资质的唤醒和弘扬,帮助学生在欢乐的海洋中发展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独立性和创造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知,学生乐于学习是我们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从四大方面探讨了新课程语文教学实施与师生教学活动方式转变。
一、吃透教材,上有准备的课
(一)把握好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思路,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
通过对一到六年级所有语文教材的研读,笔者发现每一册教材的学习内容都是承接着上一册教材去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老师备课时,要把握好同样专题的教材,年级越高,它的内涵就更加深化,如“父母之爱”的文件,在五年级之前只要让学生感受到亲子之间的浓浓深情就可以了,但到了五年级上册,还要在此基础上着眼于孩子的全面成长。《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些课文也展现了严格要求、鼓励自立也是父母之爱。
(二)要弄懂、用好教材的导学功能
每册书都会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孩子的阅读能力去设计每组的导语和精读课文的习题。导语都点明该组的主题,并提示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而习题的设计也体现了年级特点。如《狼牙山五壮士》课后设计了这样的思考:“课文中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思考·练习”从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需要老师教学前好好钻研,便于备课的设计。
(三)要拓展好学习资源,强化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安排的一些综合性学习十分重视向生活拓展,体现了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思想。老师备课教学时要留意引导学生读课外书,读整本的书,特别是读中外儿童文学名著,在“小练笔”中引导学生联系课内外阅读和生活实际,记下自己的感受、见闻和想象。
二、要营造学生乐学的语文教学氛围
(一)在语言渲染中,营造乐学的语文教学氛围
如果一节语文课平淡乏味,欠缺了教师语言调节支配学生的认知活动,那么在学习中学生往往只热衷于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而忽略了对整个情境的感受,更不易激起与教材情境相一致的情感活动。要想创设乐学的教学氛围,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发挥语文教学的功能特点,通过抑扬顿挫的言语,形象、生动的比喻及声情并茂的授课,对学生产生强大的磁场力,把学生深深地吸引到课堂教学中。因为教师的语言不仅渲染了情境的氛围,使情境展示的形象更加鲜明,并能带着情感的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起他们的情绪,使他们主动进入到情境中,产生情感的体验,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瀑布》一文时,笔者精心设计了导入词。充满诗情画意的话语,激起了孩子们学习的情绪,用小河、大江及大海等不同的流动方式引出瀑布从高山上落下来的奇特的流动方式,学生学习的情绪也因此兴奋起来。接着让学生带着这种奇妙的感觉去学习这一首赞美瀑布的诗。老师充满激情的言语导入,唤起孩子天生就有的好奇心理,就不知不觉有了学习的驱动力。老师不仅要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活跃的教学环境,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令其真正从“要我学”转为“我想学”,充分发掘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主观性,在学习上做到自觉、勤奋、刻苦、积极上进。
(二)在民主平等中,营造乐学的语文教学氛围
英国教育家法克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正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正的文字一样。这说明学习的氛围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起到潜移默化的功效。要想学生乐学,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我们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要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来帮助學生学习的,我们没有权利歧视差生,讽刺挖苦学生。因此,在授课中,笔者注意在课堂上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大胆容纳学生不同的意见及提出的问题,即使是自己认为“不值一提”十分简单的问题,也要尽可能地给予学生鼓励,特别是后进生微小的进步或一个积极的举动,笔者都给予肯定和表扬。课堂上,千万不要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课堂上,要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教师错了的允许批评;当学生回答错误或不完整时,老师要婉言引导。利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再加上适当的动作、眼神、表情、体态激起学生们的上进心、自尊心、荣誉感。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证明,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并通过态度、表情和行为等方式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鼓舞,从而信赖教师,给教师以反馈。因此,只有学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状态,接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容纳学生成长中出现的缺点,才能在和谐的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也表现出教师那种“同熔自己崇高思想境界、渊博知识、科学思维方式、优美情感和良好气质于一炉的‘匠心’”。
(三)在启发想象中,营造乐学的语文教学氛围
要想创设学生乐学的教学氛围,教师还要注意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爱因斯坦说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就是告诉我们要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疑问,只有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才有利于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在精神上不受压抑,积极思维,也能使师生的情绪互相感染,从而为学生创造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孔子早就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七册31课《小珊迪》时,课文对小珊迪如何被马车轧伤,如何回到家等情节没有交代,小珊迪如何托付弟弟把找回的零钱给“我”也没有写明。于是笔者抓住这个机遇,鼓励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充分展开想象,合理补充,并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说给同学听。之后,笔者还从欣赏的角度点评了学生们的想象。通过这样的启发导向,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适当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巧妙地析疑解难,不仅能使学生从“无知”向“有知”,从“无能力”向“有能力”转化,还能达到让学生乐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