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凿一刻,耗时10多天,又一铜雕抗疫题材作品出炉。对于68岁的赵秀林而言,疫情期间“宅家创作、线上传播”的新模式为传承绍兴铜雕技艺,铺设了新路。
早在春秋时期,江南水乡绍兴一带盛行青铜器的铸造和雕刻技术;汉唐时期,这里成为中国铜镜铸造中心;21世纪以后,绍兴铜雕被认定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赵秀林拉开了他与铜的“对话”岁月。
“1902年,我爷爷开了一家‘阿一铜镴店’,后来父亲延续了父辈的铜雕技艺。”赵秀林出身于“铜匠世家”,在长辈的指导下,他10岁就握起了榔头、摸上了铜板,“1976年父亲离世时嘱咐我:铜雕千万不要丢。”
记着父亲的话,赵秀林将传承的压力转化为动力,一边工作一边坚守铜雕技艺。他介绍,绍兴铜雕是使用金属工具对铜制品进行文字或图案凿刻处理的传统手工技艺,和其他铜雕不同,绍兴铜雕融贯了木雕、石雕等雕刻技法,创作题材多取于绍兴水乡风土人情。
2009年,他以绍兴兰亭文化为题材创作的铜雕《兰亭序》,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千万次捶打,千百件铜雕作品……这既是赵秀林对父亲嘱托的实践,也是他对中国千百年历史的铜雕技艺的爱与传承。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传承是少不了的命题,赵秀林深谙其道,“传承不是说埋头创作几个作品就了事的,作为中国手艺人,不仅要创作贴合时代需求的作品,让传统手艺后继有人,更要让技艺和作品通过传播让社会更多人知晓。”
除了新建铜雕体验店、传授后辈铜雕技艺、“走出去”参加展览等,年近古稀的他,还放眼网络市场,在儿子赵刚的协助下,线下优秀的铜雕作品被“搬”到线上,或展示传统技艺,或銷售至更多铜雕伯乐。
捣药罐《悬壶济世》、刻铜铁壶《坚持》……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作为“宅”家抗疫的一员,赵秀林一边静心创作抗疫题材等铜雕作品,用艺术表达对抗击疫情的感恩与支持,另一方面他也积极“触网”,开拓传统艺术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的传播新模式。
(据中新社4.15讯)
早在春秋时期,江南水乡绍兴一带盛行青铜器的铸造和雕刻技术;汉唐时期,这里成为中国铜镜铸造中心;21世纪以后,绍兴铜雕被认定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赵秀林拉开了他与铜的“对话”岁月。
“1902年,我爷爷开了一家‘阿一铜镴店’,后来父亲延续了父辈的铜雕技艺。”赵秀林出身于“铜匠世家”,在长辈的指导下,他10岁就握起了榔头、摸上了铜板,“1976年父亲离世时嘱咐我:铜雕千万不要丢。”
记着父亲的话,赵秀林将传承的压力转化为动力,一边工作一边坚守铜雕技艺。他介绍,绍兴铜雕是使用金属工具对铜制品进行文字或图案凿刻处理的传统手工技艺,和其他铜雕不同,绍兴铜雕融贯了木雕、石雕等雕刻技法,创作题材多取于绍兴水乡风土人情。
2009年,他以绍兴兰亭文化为题材创作的铜雕《兰亭序》,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千万次捶打,千百件铜雕作品……这既是赵秀林对父亲嘱托的实践,也是他对中国千百年历史的铜雕技艺的爱与传承。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传承是少不了的命题,赵秀林深谙其道,“传承不是说埋头创作几个作品就了事的,作为中国手艺人,不仅要创作贴合时代需求的作品,让传统手艺后继有人,更要让技艺和作品通过传播让社会更多人知晓。”
除了新建铜雕体验店、传授后辈铜雕技艺、“走出去”参加展览等,年近古稀的他,还放眼网络市场,在儿子赵刚的协助下,线下优秀的铜雕作品被“搬”到线上,或展示传统技艺,或銷售至更多铜雕伯乐。
捣药罐《悬壶济世》、刻铜铁壶《坚持》……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作为“宅”家抗疫的一员,赵秀林一边静心创作抗疫题材等铜雕作品,用艺术表达对抗击疫情的感恩与支持,另一方面他也积极“触网”,开拓传统艺术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的传播新模式。
(据中新社4.15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