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通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la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广泛提及,政府主管部门更是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放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予以高度的重视。各类高职院校抓住机遇,努力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但是,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出现了片面强调工具理性倾向,高等教育本身应有的道德使命和人文关怀被或有意、或无意地淡化。
  几年前网易新闻中心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某外语外贸大学文秘专业老师在有关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运用人力资源配置等方法,以抢劫银行为目的,制定“打劫银行”计划。学生们为完成这一极具创新意义的作业煞费苦心,不少方案模拟影视作品相关内容,使用炸药、催泪弹、假车牌和冲锋枪等工具、武器。两周后,该任课教师又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完善该策划书。该任课教师表示,这个策划书写作作业借鉴了哈佛大学商学院曾用过的教育手法,目的是锻炼文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实际的人力资源配置技能;并且认为,由于大学生都是成年人,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判断力,不会轻易盲从和模仿,因此并不存在道德方面的问题。
  这种标新立异、甚至令人觉得匪夷所思的课堂教育,典型地反映了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在价值取向上片面强调工具理性,造成人文素质和价值理性教育缺失的功利性倾向。
  
  一、高等职业教育“工具理性”倾向明显,价值理性缺失
  
  1.高职教育目标定位强调培养“高技术人才”,忽视人的全面素质
  面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各类高职院校抓住机遇,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服务生产第一线,把培养大量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办学目标,强调培养并形成学习者的技术应用能力,使之进入社会就业。这种办学指导思想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工学结合的开展、资格证书的获得等看得见的工具和技术,对于高职学生的人格素质、思想情操、审美能力等方面,相对不够重视,甚至避而不谈。
  2.高职教育课程内容强调技术的实用性,忽视技术的人文性、社会性
  职业技术教育是技术发展的产物,技术也就成为了职业教育的基石。技术的过程是物的要素(工具、材料)、人的要素(知识、能力、素质)和技术本身目的的有机结合的过程。技术有实用性,也存在人文性和社会性特征,这表现在: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客观的技术要起作用,人的自主意识也要起作用,作为背景存在的社会因素、人文文化也起作用;另一方面,运用技术进行生产活动,其结果有实际的物的产生,也必然创造一定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如对人类心理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然而,目前的高职教育在实践上,强调的是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如生产效率的提高、经济利益的更大化。也许就是出于这样的教学目的,本文开头所述任课教师在讲评运用人力资源配置理论作打劫银行策划书时,提醒学生思考如何有效配置人员、合理安排时间以使打劫行动更安全、更高效。
  3.高职教育对能力的认识强调职业岗位操作技能,忽视综合职业素质
  高职教育无疑是非常重视能力的,从专业课程的设置到教学模式的选择,从教学运行过程到配套设施保障,都强调要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然而,这种“能力”在实际中有被简单化理解的倾向——把单一的岗位操作技能等同于全面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关注确定工种的需要,关注岗位技能的训练,忽视适应较广泛职业群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的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短视行为,使得部分在专业不对口岗位就业的毕业生,很长时间内不能胜任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面对职业发展时后劲不足。
  以上种种造成高职教育实践中技能、技术与人文素质的分离,技能教育被日益强化,人文素质与价值理性教育逐渐衰弱,并日益边缘化。尤其在科技至上、物质至上的社会潮流下,高职教育实践过程中工具理性得到广泛接受,淹没了对培养全面的人的呼吁。
  
  二、高职教育发展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通
  
  “教育世界是形成自为人的意义世界,教育实践的本原、根据、最高追求和全部意义、全程价值、终极关怀是人,是学生,是通过教学不懈追寻、发现人的意义和提升人的价值。‘成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育人是教育安身立命之本。”[1]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专家。因此,仅仅用专业知识、技能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我国著名学者徐葆耕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评论:就两个极端而言,孤立的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可能会造就两种畸形人,不懂技术奢谈人文的“边缘人”和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欠缺工具理性和技术的人,根本无法参与到现实的发展中来,只能是怀着空中楼阁式的“崇高”“乌托邦”理想,却难以对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即使是面对机遇,也只能是“有遇不才”。但只有科学知识,而精神世界苍白、贫乏的人,同样是可悲的。他们的大脑被所有的公式和定理格式化了,只能使自己没有精神价值和人性;在缺少正确价值观指导的情况下,甚至导致对技术的极端运用,造成社会危害。几年前清华大学学生为了证实“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强”这句话的正确性,将硫酸泼向北京动物园的5只熊;此番“运用人力资源配置理论作打劫银行策划书”同样有这样的倾向。单纯追求价值理性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使自己变为一无是处的“废品”;而单纯追求工具理性的人,则是社会的“危险品”。理性的任何一方面的单极发展都会导致非理性,不利于人的全面自由的实现,也不利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高等教育担负着传递、创新文化以及提高学生精神境界的双重任务,“大学教育除了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有清楚的头脑、热烈的心,这样他对社会才能理解、判断。”[2]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当是具有健全人格体系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简单的承载知识、存储技术的容器;应当是既掌握了较扎实的职业技能,又具有完美的精神品质的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通以及升华,是现代高职教育应当具有的重要灵魂。
  
  三、重视高职教育中的价值理性追求
  
  1.对技术的理性认识,改变高职教育工具理性倾向
  不否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赞同职业教育对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意义。但关注技术教育的工具性并不意味着高职教育可以以忽视人文素质和价值理性为代价,而应该高度重视高职教育中的价值理性追求。
  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新技术正迅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对世界的认识,推动着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然而,技术是把双刃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与经济某些层面的片面膨胀,出现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巨大断裂,片面强调与追求技术作为工具的最佳手段和途径的意义,导致了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与人格畸变、异化。因此,应该对技术进行理性认识——技术不该只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利益不该是技术的唯一取向,技术的人性化和人文价值应成为更重要的追求。
  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不矛盾,因为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人才培养与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不同,关键在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上,也就是知识技能型人才。以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宗旨的高职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有一技之长的职业人,还要塑造完美的社会人。高职教育如果只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成功地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学生的专业学的再好,这种教育也是失败的;如果不以人品优先,就会培养出善恶不分,不管是非的技术动物。以技术教育为特质的高职教育迫切需要抛弃那种在教育价值取向上片面强调“工具理性”的功利性倾向,把人文素质教育提到应有的高度,彰显教育过程中的人文价值,追求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相融相通。例如我们的高职教师为什么不布置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人力资源理论高效地抗震救灾?
  2.对全面职业能力的正确认识,改变高职教育短视倾向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知识和教育的功能的理解局限于短期的“有用性”上,而这种“有用性”的内涵又是非常狭隘的:职业教育的“有用性”就是实际的操作技能、知识、经验,再加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中规定的考试要点。这种非常实用主义乃至急功近利态度,忽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其结果往往是造就一批卓别林时代的生产流水线上的简单劳动者。这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职业岗位操作能力,而是从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包括职业技能、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创业能力等等。高职教育应把握能力本位和全面职业素质培养的协调,由关注岗位技能训练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转变——不仅仅为了学习者就业,还要让学习者适应社会变化和未来发展,让学习者成为会学习、有能力、有自信的人。
  我国著名学者杨叔子曾说教育是“育人”非“制器”;那么高职教育更应该改变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割相离的“制器”状态,追求两者相通相融的“育人”状态。
  
  参考文献:
  [1]郝文武.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8.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64.
  [3]李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理论与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要使我国高等教育获得快速、健康的发展,培养一批优秀的大学校长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是题中应有之义。我们的大学校长,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校长,从自身和大学所处的位置来说,是最有条件成为教育家的人群。而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高等教育的巨大进步和办学条件的巨大改善,也为大学校长们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大学校长成长环境存在的问题    那么,如何更快、更好地促成一批杰出的大学校长成为教育家呢?显然
期刊
始于上世纪末的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已告一段落,其间出现了新建地市本科高校,这些高校大多由几所专科学校组建而成。学校升本后,各项工作亟待规范和提升水平。这些高校五到十年之内,即在下一两个教学评估周期(五年一周期)要接受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简称教学评估)。评估指标体系有丰富的内涵,标准要求明确,学校如何积极应对,未雨绸缪,新建高校面临许多战略谋划或现实抉择的问题,其首
期刊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等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新课程实施后,课堂留给学生的时间越来越多,越来越强调学生在课堂中要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如何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如何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过程性评价的提出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法。过程性评价能够全面、深入、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
期刊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并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的高校也将迎来“9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一个时代的青年有一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不同时代的大学生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90后”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彰显出来的新变化
期刊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步伐的不断加大,高校特别是农业院校贫困生人数和比重呈快速增长趋势。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现有的在校大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约占30%,特困生约占15%,少数地区、部分高校和某些特殊的专业中,上述两个比例甚至超过了40%和20%。在全国高校的农业院校中,由于农村生源比例较高,其贫困生比例也相对较高,例如:四川农业大学依据建立贫困生档案的资料统计,在校学生贫困生比例超过40%
期刊
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教学管理,虽然两者在具体操作层面和个别细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基本原理与内在基本规律是相通的,尤其是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使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涌现并受到检验和修正,对社会各领域的管理变革均带来极大的影响,高等教育管理同样如此。全面质量管理(TQM,TotalQuality Management)被公认为代表了质量管理理论发展的最新阶段。它是一种
期刊
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法国大哲学家孔德曾经说过:“科学和艺术的一切领域的一切成就,无论是同一时代的,还是代代相传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是一代人的发现为另一代人的发现准备好了条件。”理论间的借鉴和融合总能产生新的知识,在此笔者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批评。    一、背景问题的提出——课堂生态学的由来    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宣告了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标志着中国对生态问题的认识
期刊
一、叙事的治疗原理    叙事,比较清晰的一种表述是“叙事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事’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研究叙事的心理学家所接受的是这样一种概念:人类行为和体验充满意义,这种意义的交流工具是故事而非逻辑论和法律规定的格式。在叙事心理治疗中,重要的不是“叙事疗法”名称本身,而是叙事的方法。叙事与反思联系在一起,人们在叙说生活故事的过程中,边叙说边审视自己,从而有可能作出反思进而达
期刊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级技能型人才。很多学生存在着重视技术学习、轻视道德修养的思想,甚至部分学生“道德滑坡”和“责任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较多,其中网络化的影响是重要因素之一。今天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对世界产生影响的深度、广度、速度令人惊叹,它打破了信息传播的空间限制,以其所具有的全球性、开放性、即时性等特点,实现了古人“天涯若比邻”的梦想,它的发展是人类沟通方式的一次革命。这种
期刊
2009年2月6日,教育部在官方网站上发布公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将就20个重大教育问题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其中包括加强农村教育、深化教育教学以及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各级各类教育中突出问题和保证教育投入与健康发展四大方面。这些问题涵盖了从基础教育到中层教育直至高等教育的整个教育体系,涉及到长期以来制约和困扰中国教育发展的各种表层和深层矛盾,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