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所运用的最主要的教学技能。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提问是以一种居高临下评判者的身份,很少讲究策略与艺术,极易抹杀学生的个性。或者是把提问作为公开课的一种装饰,提出的问题没有质量、没有深度,表面看课堂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是在随大流,提问的积极作用也就转化成了消极作用。提问是一门艺术,不讲场合、不讲梯度、不管对象而随意提问,肯定达不到它应有的效果,甚至会事与愿违。下面根据本人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就课堂上的提问艺术谈一些不成熟见解: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比如在《渔父》一文的学习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二、课堂提问的严谨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依靠提问来支撑的。然而,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量的“问”,并且提问方式过大或者过小,过大,则会造成学生答非所问,摸不着头脑,而问题太小,则缺乏提问的价值和意义。以我在进行《我的四季》教学时设计的问题为例。 提问:作者生命四季有什么特点? 如果只是给学生这一个问题,我们会发现学生答题漫无边际,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答案,例如:“春天消耗体力,夏天准备上路,秋天收获干瘪,冬天无事可做。”但是,当我换一个提问方式:“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春夏秋冬中表现我行为的句子?”此时,学生很顺利的找到了。例如春天,学生会找到“我怀着希望播种,那希望决不比任何一个智者的希望更谦卑”,“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春天作者生命的特点“播种劳作”。
   三、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动脑,现代的教育不是“奉送”知识,而是让学生去“索取”知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教师的责任就是将教材中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揭示出来,开启学生的心扉,使他们独立思维,深入学习,以尝试成功的喜悦。
   讲《登泰山记》首段,“泰山之阴,汶水西流;其阳,济水东流。”这句话重点在于表示方位的名词“阳”、“阴”,课本提供了两字的注释,我没有问这两个词怎样讲,而是让学生跳跃层次,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课文的语言环境,请指出泰山的具体方位。”这很需要学生动一番脑筋回答,学生首先必须弄懂“山之阳”和“山之阴”的地理位置,还要联系“汶水”、“济水”的具体方位,然后才能推衍出泰山的方位。当学生思考出答案的时候,脸上就会流露出仿佛走过一段曲径而到达幽美之处的喜悦之情。这个时候,他们也较好地掌握了“阳”与“阴”在与山相关联表示方位时的讲法。
   四、提问要能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的提问要触及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从而激起感情上的波澜,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空间。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精神振作,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因此,从培养兴趣出发来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例如《祝福》的教学,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小说写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什么却以“祝福”为题?学生为之一震后,就急于通览课文去寻找答案,看后不仅了解到小说的全篇情节是始终围绕鲁四老爷家的四次年终祝福而展开,情节集中,结构紧凑,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鲜明,而且深刻理解了作者以“祝福”为题,实在是立意深远,独具匠心。
   五、提问要掌握好时机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高质量的提问,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课堂上要不要提问,什么时候提问,这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而定。因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那些可以也应该想一想,求得答案的地方,就宜用提问;不用思考就可以知道的地方,就不应该提问。
   总之,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和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所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方法就能发挥高度的作用。”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课堂提问,讲究艺术性,就一定能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其他文献
寻主任要我介绍班主任经验,我很有压力,在这么多经验丰富的班主任面前来谈班主任的经验简直就是班门弄斧, 另外说实话,我根本没有什么经验,我只能把班级管理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给领导和老师回报一下。(如果说是经验交流倒不如说是抛砖引玉。)   我认为,班主任工作,抓好学生的学业进步是核心;抓好思想教育是关键;抓好纪律教育是保证。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思想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一个
期刊
怎样设计导入语,怎样设计主问题,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去突破重点和难点,这些都是我们老师在上课前备课时要做的准备。换而言之,是预先设计好了的东西。但是,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外,也就是非预设性问题常常会不期而遇。   碰到这种意外,我们老师们通常会有三种态度和做法:1.不理它,只当没有听见的。2.敷衍,好,下课后同学们可以再讨论。3.正视它,通过引导,解决问题,拨开学生心头的乌云,让学生们感到
期刊
一、题目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你会发现它不过是灰色而已。   ——里希特《长庚星》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二、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提供的材料是里希特的一句富含哲理的话,他告诉人们:苦难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成功的语文课堂结尾形式,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从而取得“课有尽而趣无穷”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经过不断实践与探索,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常用的课堂结尾形式。   一、归纳总结式   这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结尾形式之一。课尾时,教师将当堂所讲的内容简明扼要地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其中的重难点,这样既可以帮助
期刊
课改都已十年了,但还有很多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的目标和新的教学要求理解不透,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感到困惑,或是一脸的无奈,或是穿新鞋走老路。这种现状令人担忧,更令人深思。怎样才能走出困惑,让语文教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
期刊
散文的意境是指文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对于散文来说,意境是它的生命,有了意境的散文才具有生机和活力。下面我们就从找文眼、明线索、抓细节、品语言等几方面来举例分析,领会散文的意境美。   一、找文眼   文眼,即文章的点睛之笔。它经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的就是标题,也有嵌于文中的,它可以是包含激情的只言片语,也可以是表达深刻感受的句子。大凡好的散文往
期刊
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这说明写好作文标题是十分重要的。作文标题是评卷人的第一眼,这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它会直接影响作分的得分。那么,什么样的作文标题算是好标题?如何给你的作文标题化妆使之成为亮丽的标题呢?   首先看好标准的判断标准:   1.体态美观   形态美是最直观的美,一个在形式上标新立异的题目,是惹人注目的首要条件,即在拟题时注重题目的形态美,像一个漂亮的大姑娘亭亭玉立在大
期刊
在学习与工作中,我们经常强调“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一心不可二用”,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快的达到自己的目标。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我们应该“慢慢走,一路欣赏”,即使路边的野花也要采一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将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不断提高语文水平。至于怎样“采”,采什么样的“花”,让我给你娓娓道来。   其一,从主题角度延伸   李煜的《虞美人》中有这么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
期刊
高考“文言文翻译”综合性强,难度大,从高考评卷和平时测试的情况来看,考生失分比较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考生只注意翻译文句大意,而忽略试题的“采分点”(阅卷的得分点)。而试题的“采分点”又是阅卷老师特别看重和注意的地方,这样,文言翻译的得分自然而然就低了。知道了症结所在,我们就要想办法去落实和突破“采分点”   下面,我结合近几年湖南高考试题,结合实例与同学们谈谈突破“采分点”的方法:   一、
期刊
诗歌鉴赏的分值在高考中为8分,这个题型对于学生来讲却相当具有难度。其实,要想稳拿六、七分,还是有一定的方法与技巧的。结合学生的实际和高三教学的经验我总结了下面的两种方法:    一、借助诗歌法    1.关注题目    我们在赏析诗歌之时,要留心诗歌标题,要学会分析题目所传达的点滴信息,要学会把握题目与诗歌内容间的关系。   如陆游的《书愤》,从标题上就可推知作者抒发的是感慨与忧愤之情。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