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讨论式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338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教学目标更加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围绕这一改革目标,教师常常使用讨论教学的方式,师生合作,生生交流,通过讨论使学生获得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思想品德课中的讨论教学方式。
  一、讨论教学实施的重要意义
  1、激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
  讨论中每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学会用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同时尽可能多地听取同学的不同观点,并学会抓住对方的错误或失误,与对方交流,共同研讨,从而有利于小组成员都能在讨论中碰撞出火花,互相取长补短,最终使大家都能获得正确、全面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批评性思维得到训练。
  2、有利于师生教学相长,使得课堂呈现动态“双为主”
  课堂讨论的策划、设计、指导与协调控制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是主宰,教师要失去某些优势,只能扮演协助者、参与者的角色。所以,教与学“双为主”是必然的。同时,教师这个主导从本质上说是为学生主体服务的。因此,当教师能够精心策划、创新设计课堂讨论时,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会迸发。课堂讨论中,学生思维的火花往往也会擦亮教师的思维,有利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使师生同时感觉教与学是令人兴奋和快乐的,从而真正实现师生教学相长。
  3、有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人际交流技巧
  课堂讨论中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对于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来说,每次表述自己的观点、反驳他人观点的过程就是锻炼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同时,一次次的讨论实践也大大有利于人际沟通交流技巧的提高。
  二、课堂讨论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科学设置讨论小组
  ⑴小组规模。一般来说,小组规模与成员讲话量和主动参与者的数量成反比。课堂常见的多为4~8人的讨论小组,讨论小组的数量通常以教师能够控制协调为宜。⑵组员构成。学生之间有性格差异、知识背景差异等,设置讨论小组应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并尽量把相互之间比较喜欢而经验和观点又不同的同学分在一组。为使讨论活动更有成效,应选出一名有亲和力的小组长,积极主动地领导小组有效讨论。
  2、教会学生讨论
  ⑴讨论时每个小组成员应准备一张纸、一支笔,在纸上简明扼要地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小组内做清晰、全面的表述。⑵倾听并评价别人的表达。讨论中有依据地为自己的观点辩解,也有依据地反驳对方的观点。⑶讨论后修订自己的观点,最终对讨论主题做出准确表述。如:九年级第七课《维护合法权利》第三框《学会行使监督权》中的讨论题:中学生参与监督,你认为可以做些什么?学生在讨论中会尽可能多地提供新信息,列举出许多行使监督权的好方法。通过讨论,学生知道了讨论主题的答案是没有惟一性的,需要灵活处理。
  3、适时干预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教师应适时干预:
  ⑴偏离讨论主题时。如:在上第二课《积极的生活态度》中组织学生讨论“我们中学生应该掌握的五种最重要的生活技能是什么”,有一个讨论小组首先列出了做饭这一家庭生活技能后,就热烈地讨论起怎么做饭、怎么做菜。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提醒他们回归主题:除了做饭这一生活技能,我们还应掌握哪些最重要的生活技能呢?(从家庭生活技能、学习生活技能、社会生活技能等方面进行提示)这时,教师的适时干预可以避免课堂讨论时间的无谓浪费。⑵某些小组成员发言过多或不参与讨论或讨论冷场时。某一个小组成员发言过多时,应善意提醒他注意倾听其他成员的不同意见。某些成员不参与讨论或讨论冷场时,应及时了解情况,说一些鼓励的话或提供一些讨论策略,若是已产生讨论结果则应及时结束讨论。⑶学生对讨论内容出现争执时。学生经过发散思维,已经对问题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学生在小组单位展开讨论时,容易引起意见分歧的地方也最容易引起争执。面对争议,教师应引导他们认识到讨论的主题,认识到双方的一致之处,概括双方观点,注意不偏向其中任何一方。
  讨论结束时,先由小组长总结,形成对讨论主题的新认识。这个环节告诉我们:学生学到的知识,不是教师“教给”的,更不是教师“交给”的,而是自己“悟”出来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把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顺利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讨论中要担当起组织者、协调者、推进者的角色,在班级营造热情友好的气氛,适时化解冲突,为学生提供帮助,这样的课堂讨论下的生成将有效实现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使问题教学法在政治课堂上得到有效落实,使思想政治课活泼、有趣、实用。
其他文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源泉,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需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化学实验现象千变万化,它为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广泛的途径。从科学的角度看,任何一种事物及其变化都具有科学观察的价值,也就是说观察是有目的
期刊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用怎样的理论来解释历史现象、用怎样的理论来指导新一轮的历史教学,是我们应该也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除传统史观外,整体世界史观、文明演进史观、现代化史观等以其独特视角诠释历史,显示其探史的生命力。而现代化史观已成为新一轮高考命题的主导理论,这是因为现代化史观对接了新课程由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的主线理念。那么,如何理解现代化史观,又怎么把它与新课程历史教学结合呢?下
期刊
自学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而有效地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发挥其独立精神。在历史课堂上,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1、让学生讲故事:就是把历史课本上比较有名气而课本介绍比较简单概括的名人、名事件采取讲
期刊
当前,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在现代教育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以学生为中心展开。体育教学同样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现代学校体育教学也必须符合学生主体的需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促使其强身健体的目的。  一、结合教材特点,从兴趣、能力、性格、
期刊
【摘要】数学考试中,有的考生平时成绩好,考试成绩却不理想,有的考生平时成绩一般,考试成绩却很好。原因何在?本文分析考试方法对取得优秀考试的重要性,提出五大方法,确保考生在考试中能够发挥出平时的水平,甚至超常发挥、创造奇迹。  【关键词】考试方法 科学打草稿 跟踪检查法    会考试的人,往往能够临阵不乱,无论是遇到难度系数大的试卷,还是难度系数小的试卷,都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从容答题,把平时掌握的知
期刊
班主任被称为“班妈妈”一点都不错,他们除了要管好学生的学习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初三学生面临的问题是:学习好的和学习差的两极分化严重,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习好的学生在班上表现都较好,学习兴趣较浓,能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基本上不让班主任老师操心。但学习差的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不听老师讲课,上课不够认真,注意力不够集中,作业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而
期刊
青少年群体中创造思维人人都有,潜力非常巨大。职高学生文化知识基础差,思想意识相对落后,又经历中招落选的残酷打击,进入职高以后,学习物理出现的种种思维障碍不自然地暴露出来:一是否定自己的创造力,只相信一个答案;二是只看到一个孤立的事物,过分遵循规律;三是逃避风险,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四是缺乏物理学习的兴趣。对于职高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如何提高学习物理兴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那么,如何采取相
期刊
【摘要】通过对八年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调查,笔者发现86.92%的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使他们不能进行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学习压力大。而学校对升学率的追求是迫使八年级学生不能参与课余体育活动一个关键因素,所以建议教育界的领导和教师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已任,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以促进学生体质的提高,树立终生体育思想观。  【关键词】八年级学生课余体育
期刊
中学教育的基础性和历史教育的使命性,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广博的知识以及过硬的教学能力。其中,良好的思想素质是历史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符合社会主流的保证,它是由教师的职业道德的高度伦理性和社会正义性决定的。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品质和正义精神,才能使历史教育造就出符合人类进步、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广博的知识则是历史教师取得理想效果和最佳效能的要求,教师只有具备全面而厚实的知识,才能在
期刊
在语文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录音、幻灯、投影、电脑等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正逐步走进课堂,其超强的音效、鲜活的图像、精美的文本等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激活师生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方面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增加教学内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