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录音、幻灯、投影、电脑等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正逐步走进课堂,其超强的音效、鲜活的图像、精美的文本等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激活师生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方面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与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由于其形式单调、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所得并不多,而且易生厌倦情绪。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能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各种素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为学生创设出一个极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如:教《听潮》时,上课伊始,切入大海涨潮的一段录像,那波澜壮阔的画面和呼啸而至的潮汐声,能让没有见过大海的同学耳目为之一新。又如:教《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在有如亲临其境之中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味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优化并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语文教学,不仅可打破传统课堂45分钟的时空限制,任师生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有助于学生凭借多媒体所展现的鲜活形象, 通过老师启发与点拨,解决疑难问题,掌握所学知识。如:在教《故乡》一课时,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外貌、神情、言行、性格、对“我”和对生活态度等方面有何变化以及变化原因的基础上,教师投影显示出完整的板书设计。这样做,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快了好几倍,再利用节省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一个熟悉的人的外貌,写出其变化。写完后,指名学生读一读、评一评,使学生能多方面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增加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和训练密度,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又如:上《景泰蓝的制作》,因涉及的是工艺品的制作流程,如果仅用语言表达,学生怎么都只能是一种理性的认识,但一旦运用多媒体将景泰蓝制作过程显示出来,学生就很容易得到感性的了解,并且能省去教师很多不必要的语言解释。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在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基础上,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披文入境,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感觉得以引发、强化,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特别是生动多变的画面,开心启智的音乐创设了教学的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如:教《春》一课时,每学习一幅“绘春图”前后,都播放一遍配音乐,配画面的朗读录像,让学生小声跟读,移情入景,仔细品味,达到了当堂理解成诵的目的。
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丰富作文素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联想和想象能力,优化作文教学
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联想想象能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如:作文课上,投影漫画《妈妈水开了》,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漫画内容,然后根据此漫画,分别用描写、说明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各写一段话。学生写完后,教师投影预先写好的三段例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三段文字的不同之处,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习作,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作修改,再投影学生修改前后的习作,大家评评、议议。最后再让学生结合漫画内容,联系自己实际,谈感受、谈体会。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的区别,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教读《皇帝的新装》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学生观看了课本剧录像片后,教师引导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出更加精彩的“课本剧”。
实践证明,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表现传统教学技术所不能表现的内容,取得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对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我们也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多媒体不能取代语文个性化教学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不单是认知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语文课的特质要求语文教师用优美的语言,通过生动富于魅力的朗读,去诱发课文中的美,去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以诗人般的激情创设课堂美的氛围,同时用自己感受到的美去感染学生,并通过师生的思维互动,碰撞出心灵的火花。而这一切,多媒体课件是难以取代的。但是,目前大多数语文课,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语文教师注意的是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学生眼睛盯的是多媒体的演示屏幕。在这样的被多媒体“统治”了的课堂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目中无人”,人性化的师生人际情感交流已被冷冰冰的“人机交流”所取代,哪里还谈得上语文个性化教学?
2、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可滥用或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要进行播放录音或影视图像等工作,那么作为教师,就要事先精心设计安排,全面考虑,恰当组合,确定播放前、播放中、播放后分别要进行哪些环节,什么时候播放什么,放在哪个环节播放,要综合运用哪些媒体,以此来保证教学效果的优越性。此外,我们知道,语文学科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其语言千变万化,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隐喻性、象征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诸多特点。因而,仅仅简单地采用多媒体的直观视觉形象是难以传达文学语言的内涵的。试想,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那“偷偷地”和“钻”其情味又岂能用直观的视像来传达?“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其用词之妙又有哪位摄影师能用画面来表现?试想,如果哈姆雷特只剩下影视屏幕或图片上的一个形象,那么“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从何谈起?
总而言之,作为一位语文教师,绝不能过于依赖以声像功能为主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以生动的图像和音乐来替代学生自己对语言的领悟,而是应该在充分分析语文学科自身特征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选择符合实际情况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争取做到师生面对面共同研读与欣赏,共同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性与意蕴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与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由于其形式单调、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所得并不多,而且易生厌倦情绪。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能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各种素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为学生创设出一个极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如:教《听潮》时,上课伊始,切入大海涨潮的一段录像,那波澜壮阔的画面和呼啸而至的潮汐声,能让没有见过大海的同学耳目为之一新。又如:教《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在有如亲临其境之中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味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优化并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语文教学,不仅可打破传统课堂45分钟的时空限制,任师生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有助于学生凭借多媒体所展现的鲜活形象, 通过老师启发与点拨,解决疑难问题,掌握所学知识。如:在教《故乡》一课时,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外貌、神情、言行、性格、对“我”和对生活态度等方面有何变化以及变化原因的基础上,教师投影显示出完整的板书设计。这样做,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快了好几倍,再利用节省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一个熟悉的人的外貌,写出其变化。写完后,指名学生读一读、评一评,使学生能多方面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增加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和训练密度,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又如:上《景泰蓝的制作》,因涉及的是工艺品的制作流程,如果仅用语言表达,学生怎么都只能是一种理性的认识,但一旦运用多媒体将景泰蓝制作过程显示出来,学生就很容易得到感性的了解,并且能省去教师很多不必要的语言解释。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在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基础上,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披文入境,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感觉得以引发、强化,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特别是生动多变的画面,开心启智的音乐创设了教学的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如:教《春》一课时,每学习一幅“绘春图”前后,都播放一遍配音乐,配画面的朗读录像,让学生小声跟读,移情入景,仔细品味,达到了当堂理解成诵的目的。
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丰富作文素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联想和想象能力,优化作文教学
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联想想象能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如:作文课上,投影漫画《妈妈水开了》,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漫画内容,然后根据此漫画,分别用描写、说明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各写一段话。学生写完后,教师投影预先写好的三段例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三段文字的不同之处,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习作,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作修改,再投影学生修改前后的习作,大家评评、议议。最后再让学生结合漫画内容,联系自己实际,谈感受、谈体会。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的区别,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教读《皇帝的新装》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学生观看了课本剧录像片后,教师引导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出更加精彩的“课本剧”。
实践证明,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表现传统教学技术所不能表现的内容,取得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对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我们也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多媒体不能取代语文个性化教学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不单是认知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语文课的特质要求语文教师用优美的语言,通过生动富于魅力的朗读,去诱发课文中的美,去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以诗人般的激情创设课堂美的氛围,同时用自己感受到的美去感染学生,并通过师生的思维互动,碰撞出心灵的火花。而这一切,多媒体课件是难以取代的。但是,目前大多数语文课,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语文教师注意的是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学生眼睛盯的是多媒体的演示屏幕。在这样的被多媒体“统治”了的课堂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目中无人”,人性化的师生人际情感交流已被冷冰冰的“人机交流”所取代,哪里还谈得上语文个性化教学?
2、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可滥用或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要进行播放录音或影视图像等工作,那么作为教师,就要事先精心设计安排,全面考虑,恰当组合,确定播放前、播放中、播放后分别要进行哪些环节,什么时候播放什么,放在哪个环节播放,要综合运用哪些媒体,以此来保证教学效果的优越性。此外,我们知道,语文学科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其语言千变万化,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隐喻性、象征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诸多特点。因而,仅仅简单地采用多媒体的直观视觉形象是难以传达文学语言的内涵的。试想,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那“偷偷地”和“钻”其情味又岂能用直观的视像来传达?“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其用词之妙又有哪位摄影师能用画面来表现?试想,如果哈姆雷特只剩下影视屏幕或图片上的一个形象,那么“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从何谈起?
总而言之,作为一位语文教师,绝不能过于依赖以声像功能为主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以生动的图像和音乐来替代学生自己对语言的领悟,而是应该在充分分析语文学科自身特征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选择符合实际情况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争取做到师生面对面共同研读与欣赏,共同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性与意蕴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