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教学质量管理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教学质量决定着高校培养的人才的竞争能力,也决定着高校的前途和命运,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点就是要强化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管理。
一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评价制度本身存在问题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科学。从不同类型课程中,抽出能反映对一般课程共性要求的特征作为统一标准对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淡化了对不同专业和类型课程要求上的差异,尤其是工科类专业,包含大量实践性的教学内容,这种评价体系结构简单,通用性强,但评价的范围覆盖面窄,评价对象的性质、分类不够明确,评价内容过于模式化,模糊了不同类型课程、不同授课对象的不同要求,制约了教师教学个性和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实际效果。二是评估结果失真。大学生对所评价课程知识的缺乏以及课程趣味性和难易程度的差异,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公正性,不少讲课内容肤浅,但课堂气氛活跃的老师往往获得高分。教师对学生要求的差异,也导致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产生不公。对学生严格要求的教师,往往得到的评价比实际的差,有些教师不敢管、不愿管而一味迎合学生,以期学生给好的评价。这些不仅不能提高教学质量,还造成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成绩失真。三是评估功效发挥不到位。学生评教活动一般在学期后期,评教结果反馈与教学过程相脱节,教师没有机会向学生解释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并据此调整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使评教的功能降低。
2教学质量监控范围狭窄,过程监控不平衡
学校对理论教学监控较重视,而对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监控力度不够;对课堂教学监控较重视,而对课外教学环节监控较少;对教学秩序监控较重视,对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监控不足;对专业课教师的理论素质较为重视,而忽略其实践技能;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平时表现监控较重视,对学生的自学、研讨、参与其它学习活动监控不足;对学生知识的考核监控较重视,对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监控不足。同时,很少吸收行业、企业人员参与对学生成才质量的评价,忽视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和满意度。
3教学质量监控没有以学生为本
就评教指标而言,学生评教指标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甚至远远超过学生的水平;学生评教指标主要包括教师的课程准备和课堂讲授情况,没有涉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受。从评教过程而言,学校对评教的前期宣传工作不到位,学生对评教的意义和评教指标一知半解而对评教不感兴趣,因而抱着不负责任的态度马虎了事。以往的教学质量评价着重点只放在教师教学质量上,未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没有建立以学生学习投入和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学生在认知、技能、态度等方面的收益没有一个衡量标准。
二教育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围绕“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有专长”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现代技术和个性化教务管理软件为手段、采取定量的绝对标准和定性的相对标准相结合方法,借鉴国内外最新成果、最新理论,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所设立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要尽可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其教学效果之间的客观对应关系及其程度,反映教学效果诸方面的内在比例关系。
2以人为本原则
教学质量是师生双方在教与学过程中各自质量的动态综合效果,教学质量监控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从教和学两方面入手,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环节,坚持以过程为重点,激励为目的,全过程进行评价与监控。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和知行统一的质量评价,坚持以素质为本位,发展为目标,强调学生自我评价作用的发挥。
3适应性原则
在制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时,应当根据高等教育大众化、本科层次、应用型的特点,将内适性、外适性和个适性三种价值取向融合到教学质量标准之中,使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标准既体现出学术、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求,又符合“注重学理、亲近业界、强调人文”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其中,内适性取向,强调学术导向、教师导向、学科专家导向,重视的是课程知识、学科体系、教学内容与学术规范,主要体现高等教育的学术价值和知识本位价值。外适性取向,强调社会导向、市场导向,重视的是外部社会需要在教育系统中的实现程度,并以社会需要的满足、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为根本评价准则。个适性取向,强调学生导向和人文导向,注重考察高等教育服务在多大程度上适应了受教育者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
三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的优化
1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改变以往“重结果性评价”的理念,确立“发展性教学评价”理念,发挥评价对教师的激励作用,真正实现“以评促教”的目的。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组织体系与工作机制,坚持教学运行同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并行的原则,建立纵横交错的、分工合作的、操作有效的工作机制,形成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系统、教学支持系统、教学监控系统和教学质量激励系统,由这些系统构成一个闭环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质量标准是龙头,支持系统是关键,监控系统是核心,激励系统是支撑。制定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课程设计、考试考核、毕业设计(论文)等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配套评价体系。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制度,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教育环境等进行评价。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机制、将教学质量信息经过诊断和处理后及时反馈给当事人或相关部门,帮助其了解教学与管理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对教育环境和设施建设提出建议。
2制定科学的评教指标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学生群体素质的基本特征,建立起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评教指标体系。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上,评估指标应尽可能简单明了,合理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赋值,充分考虑各专业、课程特点,设计出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广泛吸收教师和学生参与设计,以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到的问题为基础,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为重点。每项指标的内容设置应具体确切,有助于学生对指标的理解和把握,尽量避免设置学生还不具备鉴别能力的指标。在评价方法上,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课堂教学评价与其他教学环节的评价、精确量化评价与模糊量化评价结合起来,力争使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公正、评价方法科学合理。
3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
应用型人才在知识层面上注重应用性知识的掌握,在能力层面上注重适应能力与实践能力,而其素质的核心是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在教学标准的制定中,要体现“注重学理,亲近业界,强调人文”的人才培养理念,较好地处理本科层次与应用类型、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理工与人文、学业与职业等方面的关系。应用型本科人才除了一般的学术性要求外,特别要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加强课程建设,将传统的学术型课程转变为应用性课程;加强专业实验教学的目标管理制度的建设,各专业制定专业考核目标集,定期组织技能考核,强化技能训练。改革考核方式,灵活采用实务操作、课题答辩、开放性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考试。重视校企合作,加强与行业学会协作,继续积极探索产学研和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4建立以学生学习投入和发展为中心的评价体系
建立以学生学习投入和发展为中心的评价体系,积极开展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工作,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直接面向学生调查其在学校的教育经历和体验,从学生角度来思考教学问题和教育质量保障问题,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校对学生学习支持的力度。学习态度具体包括专业志向、学习目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意志品质等。学习态度决定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学习能力主要包括接受能力、参与能力、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它决定学习的效果。学校在支持学生学习上的力度,主要包括学校的资源、政策和学术环境对学生支持力度的大小,如课程任务对学生的要求、学校对学生学习和社交活动的重视程度、教师对学生的支持程度等。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并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和教、学相长,促进学校改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汪旭辉.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保障机制优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9(1):44-47.
[2]陈玉君.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的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3):157-159.
[3]张海燕,张晓龙.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状况分析及优化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3):35-36.
一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评价制度本身存在问题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科学。从不同类型课程中,抽出能反映对一般课程共性要求的特征作为统一标准对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淡化了对不同专业和类型课程要求上的差异,尤其是工科类专业,包含大量实践性的教学内容,这种评价体系结构简单,通用性强,但评价的范围覆盖面窄,评价对象的性质、分类不够明确,评价内容过于模式化,模糊了不同类型课程、不同授课对象的不同要求,制约了教师教学个性和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实际效果。二是评估结果失真。大学生对所评价课程知识的缺乏以及课程趣味性和难易程度的差异,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公正性,不少讲课内容肤浅,但课堂气氛活跃的老师往往获得高分。教师对学生要求的差异,也导致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产生不公。对学生严格要求的教师,往往得到的评价比实际的差,有些教师不敢管、不愿管而一味迎合学生,以期学生给好的评价。这些不仅不能提高教学质量,还造成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成绩失真。三是评估功效发挥不到位。学生评教活动一般在学期后期,评教结果反馈与教学过程相脱节,教师没有机会向学生解释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并据此调整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使评教的功能降低。
2教学质量监控范围狭窄,过程监控不平衡
学校对理论教学监控较重视,而对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监控力度不够;对课堂教学监控较重视,而对课外教学环节监控较少;对教学秩序监控较重视,对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监控不足;对专业课教师的理论素质较为重视,而忽略其实践技能;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平时表现监控较重视,对学生的自学、研讨、参与其它学习活动监控不足;对学生知识的考核监控较重视,对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监控不足。同时,很少吸收行业、企业人员参与对学生成才质量的评价,忽视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和满意度。
3教学质量监控没有以学生为本
就评教指标而言,学生评教指标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甚至远远超过学生的水平;学生评教指标主要包括教师的课程准备和课堂讲授情况,没有涉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受。从评教过程而言,学校对评教的前期宣传工作不到位,学生对评教的意义和评教指标一知半解而对评教不感兴趣,因而抱着不负责任的态度马虎了事。以往的教学质量评价着重点只放在教师教学质量上,未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没有建立以学生学习投入和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学生在认知、技能、态度等方面的收益没有一个衡量标准。
二教育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围绕“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有专长”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现代技术和个性化教务管理软件为手段、采取定量的绝对标准和定性的相对标准相结合方法,借鉴国内外最新成果、最新理论,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所设立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要尽可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其教学效果之间的客观对应关系及其程度,反映教学效果诸方面的内在比例关系。
2以人为本原则
教学质量是师生双方在教与学过程中各自质量的动态综合效果,教学质量监控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从教和学两方面入手,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环节,坚持以过程为重点,激励为目的,全过程进行评价与监控。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和知行统一的质量评价,坚持以素质为本位,发展为目标,强调学生自我评价作用的发挥。
3适应性原则
在制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时,应当根据高等教育大众化、本科层次、应用型的特点,将内适性、外适性和个适性三种价值取向融合到教学质量标准之中,使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标准既体现出学术、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求,又符合“注重学理、亲近业界、强调人文”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其中,内适性取向,强调学术导向、教师导向、学科专家导向,重视的是课程知识、学科体系、教学内容与学术规范,主要体现高等教育的学术价值和知识本位价值。外适性取向,强调社会导向、市场导向,重视的是外部社会需要在教育系统中的实现程度,并以社会需要的满足、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为根本评价准则。个适性取向,强调学生导向和人文导向,注重考察高等教育服务在多大程度上适应了受教育者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
三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的优化
1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改变以往“重结果性评价”的理念,确立“发展性教学评价”理念,发挥评价对教师的激励作用,真正实现“以评促教”的目的。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组织体系与工作机制,坚持教学运行同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并行的原则,建立纵横交错的、分工合作的、操作有效的工作机制,形成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系统、教学支持系统、教学监控系统和教学质量激励系统,由这些系统构成一个闭环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质量标准是龙头,支持系统是关键,监控系统是核心,激励系统是支撑。制定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课程设计、考试考核、毕业设计(论文)等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配套评价体系。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制度,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教育环境等进行评价。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机制、将教学质量信息经过诊断和处理后及时反馈给当事人或相关部门,帮助其了解教学与管理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对教育环境和设施建设提出建议。
2制定科学的评教指标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学生群体素质的基本特征,建立起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评教指标体系。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上,评估指标应尽可能简单明了,合理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赋值,充分考虑各专业、课程特点,设计出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广泛吸收教师和学生参与设计,以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到的问题为基础,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为重点。每项指标的内容设置应具体确切,有助于学生对指标的理解和把握,尽量避免设置学生还不具备鉴别能力的指标。在评价方法上,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课堂教学评价与其他教学环节的评价、精确量化评价与模糊量化评价结合起来,力争使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公正、评价方法科学合理。
3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
应用型人才在知识层面上注重应用性知识的掌握,在能力层面上注重适应能力与实践能力,而其素质的核心是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在教学标准的制定中,要体现“注重学理,亲近业界,强调人文”的人才培养理念,较好地处理本科层次与应用类型、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理工与人文、学业与职业等方面的关系。应用型本科人才除了一般的学术性要求外,特别要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加强课程建设,将传统的学术型课程转变为应用性课程;加强专业实验教学的目标管理制度的建设,各专业制定专业考核目标集,定期组织技能考核,强化技能训练。改革考核方式,灵活采用实务操作、课题答辩、开放性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考试。重视校企合作,加强与行业学会协作,继续积极探索产学研和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4建立以学生学习投入和发展为中心的评价体系
建立以学生学习投入和发展为中心的评价体系,积极开展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工作,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直接面向学生调查其在学校的教育经历和体验,从学生角度来思考教学问题和教育质量保障问题,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校对学生学习支持的力度。学习态度具体包括专业志向、学习目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意志品质等。学习态度决定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学习能力主要包括接受能力、参与能力、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它决定学习的效果。学校在支持学生学习上的力度,主要包括学校的资源、政策和学术环境对学生支持力度的大小,如课程任务对学生的要求、学校对学生学习和社交活动的重视程度、教师对学生的支持程度等。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并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和教、学相长,促进学校改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汪旭辉.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保障机制优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9(1):44-47.
[2]陈玉君.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的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3):157-159.
[3]张海燕,张晓龙.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状况分析及优化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