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就是调动工作”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dewo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休后,有的人追求享乐;有的人怨天尤人,感叹人走茶凉。退休对我来说就是调动工作。”刘纪甫是这样理解退休的,他更用自己的行动作了诠释。这位从工厂机修技师岗位退休的老人,凭着执著、勤奋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硬是在面塑艺术领域开辟出一片新的人生天地。如今,他的面塑作品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和收藏,并走出了国门。他被吸收为江西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被聘为南昌大学附中的特艺教师,在古稀之年成功实现了“再就业”。
  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刘老今年73岁,身材瘦削,满头银发,精神饱满,眼里泛出智慧的光芒。老人很健谈,说起年过花甲后重新学艺的经历,更是滔滔不绝。刘纪甫退休后到珠海打过两年工,回来后也摆过地摊,炒过股。2002年,南昌市举办第一届绳金塔庙会,刘纪甫被天津两位捏面人的艺人深深吸引住了。望着各色面团在艺人手中几经捏、搓、揉、掀,顷刻间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便脱手而出,他看入了迷。天津人摆了5天摊子,刘纪甫整整看了5天。刘纪甫的大伯曾是南昌县幽兰乡有名的面塑师傅,小时候他经常在大伯的作坊里玩耍。庙会上的所见勾起了他童年的回忆。他暗下决心,今天自己只是个看客,下一届庙会一定要成为座上宾。
  要捏好面人,材料配制是关键的一环。刘纪甫是个遇事爱琢磨肯钻研的人。为了配制好材料,他虚心向街头艺人学习,向餐馆的白案师傅请教,甚至向制药厂的工程师求教。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试验,他终于掌握了材料配方,研制出了无毒、环保、防虫、防腐、不易开裂的新型面材,并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同时他也四处拜师,学习面塑技艺。刘纪甫是个敢试、敢闯的人。觉得自己的技艺到达一定的水平后,他上街摆起了面人摊。说起开始摆摊时的情形,刘纪甫感慨万千。“有一次,一个年轻人路过我的摊子,问我捏的是什么。我说是孙悟空。他听后露出不屑的眼神,大笑着说,这哪里像孙悟空,你这样的手艺还敢到街上来现眼。听了他的评价,尽管心里很不舒服,但我还是拉住了他,诚恳地对他说,你会捏面人,我要拜你为师。年轻人说不会,我说,你今天指出了我的缺点,也是我的老师。”这次打击并没有使刘纪甫灰心,反而坚定了他学艺的决心。为了捏好一个形象,他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每个作品完成后,他就先让家人提意见,然后反复修改。他整天都沉迷在面塑当中,就是坐公交车,都在观察各种人物的神态。终于,他的面人作品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购买的人越来越多,并打出了品牌,市民们都称他为“面人刘”。第二届绳金塔庙会上,刘纪甫果然收到主办方的邀请,成了庙会的座上宾。刘纪甫自豪地说,我的一件作品在庙会上卖出了高达50元的“天价”。
  刘纪甫说,我摆面人摊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他在摊子前挂了一块幌子,上面写着“学艺取乐,老有所为,养心健体,服务社会”16字宗旨。公园、博物馆、科技馆,哪里人多热闹,他就在哪里摆摊。随着刘纪甫的知名度不断提高,许多媒体纷纷报道了他的事迹。传统艺人总是不轻易传人的,可刘纪甫则把传授面塑艺术当做自己的责任,并从中找到快乐。刘纪甫学有所成后,开始了面塑艺术的推广工作。他带着自己的面塑作品,奔走于南昌市的各幼儿园、中小学,推广他的技艺。面塑是一门民间艺术,现代社会孩子们时兴玩电脑、电动玩具,传统的面人对他们失去了吸引力。家长认为学习捏面人又不能给孩子升学加分,反应比较冷淡。说起推广面塑艺术的艰难历程,刘纪甫颇有感慨。2004年,劉纪甫终于遇上了“伯乐”??南昌大学附中的黄校长。黄校长力排众议,决定聘请年近古稀的刘纪甫为学校的特艺老师,并专门给他开设了一间工作室。刘纪甫终于有了一个传承面塑艺术的正式舞台。他每星期要给学生上4节课,课后他还要给爱好面塑的学生单独辅导。“我想在有生之年带更多的徒弟,就是累一点心里也是甜的。”刘纪甫说。为调动学生的兴趣,他创作了卡通人物、神舟5号出征等;他的作品入选全国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科书。
  刘纪甫在教授孩子们面塑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无比的快乐。“100岁以前都是老年人大有作为的年龄。”刘纪甫如是说。
  责编/晓辉
其他文献
家乡能当饭的东西,有两样让我一喜一嫌:喜的是馅心粑,嫌的是蒸菜。  馅心粑,每年回乡还可饱食足量,而蒸菜,已有十多年没沾嘴了。  小时候,蒸菜要当一半粮。蒸饭的冲皮上,前面够不着的一边放米饭,后面靠近胸前的一边是蒸菜。不管大人小孩,都得先吃蒸菜后盛饭,谁也不得反过来。饭是自己盛,蒸菜是由掌勺的分。下畈的主劳力,要吃蓝边碗堆得戳鼻尖的蒸菜,小孩子也要吃一平碗或半巴铲。总之,想吃饭的就必须先吃蒸菜。很
期刊
中国人民解放军156师,是由朝鲜族和汉族的优秀儿女组建的部队。156师宣传队用文艺宣传为武器,自始至终和自己的部队战斗在一起。1949年5月,他们参加了解放南昌的战斗,被南昌人民亲切地称为:“咱们的宣传队!”     南昌,军乐声声唱解放     1949年1月22日,北京宣告和平解放,我人民解放军31日举行了庄严的入城式。作为第四野战军的前卫部队,156师从2月20日开始至30日,每日以40公里
期刊
最近,我将自己从业生涯里的新闻报道精品自选集结,并逐章逐篇加以新闻背景解读和新聞业务点评,写成了36万多字的《卷潮求索录》一书。回首往事,我从一个在赣江边放牛的苦孩子成长为新华社一名高级记者,如果没有这样的时代,没有许多好心人的厚爱与扶持,我的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此书出版时,我想到要感谢的人很多,第一个要感谢的是少年时引导我踏上人生旅途的乡村教师郭蔚先生。   郭蔚先生是我的启蒙老师。1951年春
期刊
1953年的夏天,我小学毕业。因家里穷,父亲对我說:“你现在认得票子(钱币)了,就不要去考中学了,即使考上了我也供不起。”我只好听从父亲的安排,从放暑假开始,就天天跟着他到田垅中去车水。从此,那咿咿呀呀的水车声便整日整日地响在我的耳边。   有一天,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我和父亲在田垅中的一架水车上车水。正当我俩累得汗流浃背时,忽然看见一个撑着油纸伞的人向我们走来。那人来到我们车脚下便大声喊道:
期刊
每天吃过晚饭后,我都要到公园去跑步。在公园的蝴蝶亭與观雨亭这段距离间,总能遇到一位60多岁的老人,一手拿着蛇皮袋,一手拿着捡垃圾的工具,四处捡垃圾。我一直以为他就是这个公园的清洁工。  有一次我跑累了,正好在离老人不远的地方停了下来,便随口问了老人一句:“大爷,你做清洁工真够辛苦的,晚上还上班啊?”老人听后先是一愣,而后爽朗地笑着说:“哈哈!我不是清洁工。”“你不是清洁工,干吗捡垃圾呢?哦!我明白
期刊
对于母爱,每个人都有自己刻骨铭心的感悟和理解。我的感悟與理解,是从娘的那双小脚开始的。   母亲今年65岁。她是孤儿,8岁便被一同姓族人收养做了童养媳。她那双“三寸金莲”,就是在凄惨的嚎哭声中被婆婆强行裹足落下的。   从我记事起,娘那双走路一颠一颠的小脚,便烙印般深深嵌入了我的记忆中。   我家住在很偏僻的山区农村,父亲常年在外。为了糊口,孱弱的娘不得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劳刨食。一天劳累过后
期刊
人的一生中,角色的调整是时时都需要进行的,其中一次大的调整就是退休。从繁忙的工作中退下来,对于大多数普通干部、职工而言,这个转变还不太艰难,但也需要几个月乃至一两年;而对于那些原本身居部门、单位领导职位,又对家政从来不过问的人,就显得比较困难。以前,他们出外车子迎送,家中客人络绎不绝,如今却“门庭冷落车马稀”,难免产生一些失落感。很明显,退休同志如果不积极调整人生角色,就难以适应退休后的生活节奏,
期刊
年逾花甲,人生坎坷,回头一看,自有一番感叹。百川归海,万物归一,60岁的种种感觉油然而生。   人生一世,人到老年,是一种解脱。干了大半辈子的工作,每天上班下班,南来北往,忙忙碌碌;为了理想,为了事业,也为了糊口谋生、哺儿育女。现在儿女成家立业了,自己也从岗位上退下来,少了许多繁忙苦恼,少了许多劳累奔波,自然、宁静而致远。   以一颗平常心,顺其自然,坦然对待自己的平凡。人到老年方才明白,东奔西跑
期刊
家庭中,最难处理的莫过于婆媳关系。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今年已76岁的离休干部、原赣州地区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刘法桢,却从来没有和自己的婆婆红过脸。刘法桢尊老敬老的感人事迹,在赣州传为佳话。2006年,在赣州市和谐家庭评选活动中,刘法桢家获得了“优秀家庭”光荣称号;在2006年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中,刘法桢被授予“中华孝亲敬老之星”;2008年,刘法桢被授予江西省首届“百优孝顺好儿女”荣誉称
期刊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什么是准备?当然是学有所长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日前,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提供的一个工作机会轰动一时。工作看似非常简单??看护哈密尔顿岛,且月薪高达1.6万美元。不仅工资高,而且能提供一套别墅,并满足所有的生活需求,所以立马让2万人蜂拥而至。最后被66岁的保罗?科恩获得这份工作。科恩是珊瑚礁研究专家。这个职业的附带要求是:具备良好的水性,随时观察珊瑚礁的活动情况,定期向国际环保机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