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转化”前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结构及内涵变化

来源 :湖北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0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发展、社会供给本质上是“社会生产”的状态与产物。“转化”前后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其结构具有抽象意义的共同点,都是由“社会生产方”与“人民需要方”构成的矛盾,从政治属性上属于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变化,既要分析“社会生产方”与“人民需要方”各自发生的变化及对彼此的影响,又要考察矛盾双方、矛盾整体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点,科学认识改
其他文献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高质量发展体现为经济的中高端结构增长。高端服务业是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高端化的关键所在。通过对中国2000—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高端服务业发展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表明区域创新能力水平的加强、金融市场的发展、教育投入的增加、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政府的财政支持都会促进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相关的政策启示是高端服务更加强调供给和需求的精准对接,高端服务业是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展现。通过激发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活力,为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提供
中国特色治理体系下的纪检监察和违法犯罪交叉案件的产生,既源自纪检监察与违法犯罪处理机制中临界点的模糊性,又来自纪检监察机关与司法机关职权的交叉分工,而最根本原因是
近年来,越来越多被曝光的腐败案件显示,虽然官员在进行决策时是有风险-收益的考量的,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聚焦于个体决策,风险感知是职务犯罪罪犯从事腐败行为的决策动机的重要影响因素。以权力距离为测量指标的圈内化组织文化,对官员个体从事腐败行为决策时的风险感知具有较为复杂的影响。单位权力距离感知与腐败被发现和被法律惩处的风险感知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在中国科层组织“圈内”文化影响下,官员在单位集体中感知到的权力距离越大,个体对上级权威的服从性越明显,服从上级就成为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行动逻辑,从而造成大量一把手带
先发优势可以分为要素性先发优势、技术性先发优势和制度性先发优势三类。对在全国乃至全球有领先优势的,湖北要发挥好、利用好;对国家有要求、发展有前景、前期有“苗头”的少数领域,湖北应实施重点突破,着重培育先发优势。今后要在更多领域(包括未知领域)培育和发挥先发优势,塑造更多引领型发展,还需要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作保障。
明代以前,陆机拟古诗典范地位得以确立,时人重在比较陆机与江淹拟古诗,揭示两人渊源关系,并讨论拟古方法,指出陆机拟古之弊与南朝拟古之风、元代书画的遗貌取神有关。明代复古思潮盛行,学人既批评陆机拟古诗注重辞藻、逐句模仿,以致缺乏创新、神韵,也肯定陆机拟古诗为学诗门径,富有神思、苦心。同时,明人开始建构拟古理论,认为拟古既要注重原作风格,又要分清诗体难易,甚至提出古诗不可拟的观点。清代文风丕变,清人认为陆机拟古诗平弱、呆板,但肯定其开创之功,赞赏其有思致、气骨。此外,清人对拟古尺度有所讨论,提出拟古既不能一味模
自孟子与告子人性论争辩以来,历代学者的思想构建往往离不开对人性的探讨,其中通常体现着其为学立论的价值归属。北宋理学的造道担当张载在人性论上有关于“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的具体分殊。张载的人性论是其思想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载在对道家思想融摄的基础上,结合儒家经典人性论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铸,其人性论思想的形成经过了本天道以立人道、由“气质之性”复归“天地之性”、由人道上达天道三个渐进的层次。其人性论思想的形成理路展现出张载人性论的天道根据、内在理路和价值指向,同时呈现出张载援“道”以“造道”的历史使命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融贯社会主义、文化传统和现代化三种价值的公共性实质载体,内含“国家—社会—个体”的合法性证成结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治理,是回应转型困境、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必由路径。其中,枢纽在于宪法作为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治理的转介平台的论证和转介原理分析,由此可构建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国家治理理论框架,亦可提炼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治理的规范逻辑。在此基础上,梳理核心价值观引领国家治理调整的制度需求,明确适应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国家治理体系调整的具体指向,思考核心价值观对治理
文学主体论内在包含着主体属性和文学属性两个相关联的理论层面,且每个层面均有丰富的含义。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文学主体性”理论侧重个体自由和文学自主,对于唤起文学主体自觉和促进文学自由创作具有重要意义,但过于强调个人主体性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后提出的“文学主体间性”理论,申张主体的交互性和审美超越,有助于克服此前主体性理论的缺陷,不过也仍有自身的局限性。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后人类纪的联合主体”“媒介性主体性”等概念,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文学主体变革,重视主体的人—机联合体形态,拓展了主体的媒介性
当前婚姻解体不断加剧、生育率持续走低,已日益成为中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现实问题.引发上述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婚姻制度神圣性的消解无疑是其重要促成因素.在传统中国
张同乐教授、张军锋研究员共同编著的《西柏坡口述史》,2021年2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60万字的力作,是在对众多当事人口述、现场采访的基础上完成的,是历史研究学者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