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谱就黑土华章

来源 :党的生活(黑龙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imoom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 年 7 月 16 日一大早,省党员教育中心四级调研员李赞的电话就响个不停——省直各党政机关纷纷与她联系,领取大型党员教育电视片《百年奋斗》的视频光盘。
   《百年奋斗》自2021 年 6 月展播以来,在全省广大党员干部中反响强烈,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李赞不由得感慨: “看到片子如此受欢迎,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从提出创意到打磨脚本,再从采访拍摄到反复精修,《百年奋斗》的创作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以满满的匠心和诚意为党的百年华诞献上了一份深沉的厚礼。
  一次“深情献礼”的创新尝试
   《百年奋斗》的创作意向产生于 2020 年 3 月。
   当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时任省党员教育中心副主任刘建平正在家中构思新一年的党员教育制片工作。“在建党 100 周年的特殊时间节点,作为党员教育工作者,不做出一部有分量的作品出来,会留下遗憾!”拍一部党在黑龙江的历史的党员教育片的想法从此萌发。
   事实上谁都知道,要拍摄这样一部党员教育片,面对的将是重重困难。当刘建平将想法向省委组织部领导李桂春、冯海龙、张凤臣等汇报后,得到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同时,部领导也提醒他,制作这样一部工程巨大的片子,挑战会超出想象!
   决心已定,省党员教育中心马上组建团队着手落实。
   拍摄这样一部记录中国共产党在黑龙江的光辉历程的电视片,在全省范围内尚属首次。如何从历史中撷取精华?如何科学、合理、艺术地利用党员教育电视片的形式和手法,全面解读、诠释这一重大课题?如何让观众看得投入、悟得深刻?太多的未知和问号摆在了创作团队面前。但全体创作人员都十分清楚,他们最关键的是,必须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党性观念。
   在进入创作阶段时,团队首先需要解决两个困难:一是黑龙江一百年来的历史资料浩如烟海,筛选的工作量巨大; 二是很多此前预想的典型事例挖掘得还不够充分,甚至对有些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尚无定论。
   省内30多个市县、北京、西柏坡、丹东、长春……创作团队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走访,采访了一大批党史专家、军史专家、历史亲历者或知情人,召开座谈会20 余次。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电视片的拍摄首次将视角站位提升到国家级层面——团队经大量沟通协调,先后与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等部门取得联系,邀请权威专家对党在黑龙江的历史进行点评,以期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回顾总结党在黑龙江的奋斗征程。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撰稿人刘建平的办公室渐渐摞起了一人多高的资料,经过严格筛选,最终确定了从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经中东铁路传入中国到 2021 年龙江人民合力战“疫”,长达一百多年的丰富素材。经过反复研讨和论证,该片按照“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三个阶段的划分,创新性地将龙江一百多年历史分为三集讲述,分别为《牺牲之志》《奉献之歌》《振兴之路》,每一集既要有基本理论的阐述,又要有历史和现实的事例佐证,并从鲜明的人物和事例切入,解读和论证每个部分的深刻内涵。
   对一部纪录片来说,最“吃劲儿”的要数“写脚本”阶段。
   “尽管前期积累了上百万字的材料,但怎样将材料消化、吸收、提炼,并转换成电视片脚本文字,再用何种电视技术呈现出来…… 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为了能沉下心来搞创作,刘建平通常选择在晚上 10 点以后构思脚本,“夜深了,比较安静,能尽快沉浸到每个历史阶段的氛围和意境中”。前两集的脚本创作比较顺利,但是在创作第三集时遇到了困难。由于最后一集是讲述党的十八大来的现实题材部分,创作团队掌握的情况相对较少,部领导请省委政策研究室的薛兰奎副主任帮助提供材料、审核把关。
   随着研究的深入,经过反复推敲,片名也最终确定下来,只用了简简单单却又深沉厚重的四个字——“百年奋斗”。
  讲述“有血有肉”的龙江故事
   故事要以何种形式呈现?片子如何选材才能避免空泛?进入拍摄阶段,创作团队需要不断克服这些技术难点。
   “要把人物、事例放在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观察,以小见大。”对上述问题,刘建平有着自己的思考,“这样或许少了几分‘惊天动地’,但成片效果无疑会更加‘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在创作过程中,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李桂春多次叮嘱刘建平,要把党史写出高度、写出温度,再打造一部像《丰碑》那样的精品力作。
   正是在这个思路引领下,《百年奋斗》中才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与日寇作战中,北满抗联总司令赵尚志两次被错误地开除党籍, 却始终初心未改,在给北满省委的《请求书》中这样写道:“党籍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生命,我不能一天离开党,党也不要一天放弃对我的领导……”腥风血雨,更能检验一个人信仰的成色。“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当一些不坚定的共产党员“骑在墙头、看风向”甚至纷纷发表脱党声明时,周保中——这位即将晋升为国民党少将的团长,却毅然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
   拍摄期间,摄制组日夜兼程奔赴各地,走訪了100 余家单位,采访了 80 余位历史亲历者、老党员、事件知情者及20 余位党史、军事专家。在赴京采访专家期间,正赶上全国两会召开,并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各项活动也十分繁忙,邀请专家十分不易,摄制团队发扬“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辛万苦”的坚韧不拔精神,有时为了抓住一位专家的“空档”,甚至要在北京等上几天时间,仅仅为了拍摄一段十分钟的专访…… “做片子就必须有耐心,不能怕麻烦!”参与党员教育片制作工作多年,马强、李赞和王欣雷等编导对此习以为常。
   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导演、编辑和制作人员几乎每天都是满负荷状态,有时为了一个画面、一张照片,就要跑到相关场馆翻阅大量资料。粗略计算,摄制组共查阅 200 多盘影视资料,遴选出上千张图片。    历经 400 多个日夜,总行程累计 20 000 余公里,讲述 150个故事……《百年奋斗》的初片最终在2021年5月月末“新鲜出炉”。
  立足“工匠精神”的细致打磨
   《百年奋斗》的初片出来后,制作团队对第三集《振兴之路》的效果不甚满意。导演刘建平仔细审看后感到:“故事呈现的效果还不够生动,看着太‘硬’了,需要更多的故事做小切口, 要更加贴近观众。”
   但是,此时对片子进行大幅修改却存在着极大的困难——距离“七一”只有1个多月了,片子交付上级领导审看还需要时间,而且刻录光盘还需要 20多天。仔细算下来,留给团队补充采访的时间最多也就十几天。
   没时间考虑太多,经请示部领导同意,创作团队立即组织人员对画面进行精细修改,刘建平则亲自带领摄制组到基层进行采访补拍。几经努力,最后较好地完成了对第三集片子的细化和“软化”。
   在《百年奋斗》的具体修改过程中,对于每一个故事情节、每一帧画面甚至每一个字,大家都反复讨论斟酌。
   那段时间,整个团队都处在“5+2”“白加黑”的加班状态。对于这样一部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讲述党在龙江奋斗历程的电视片,投入多大的精力都是值得的。大家白天拍摄、晚上制作,连续作战,才为这部片子的成功推出夯实了基础。
   最终,这部经过精心打磨和千锤百炼的电视片,在 6 月上旬审看时,获得了部领导、党史专家和电视艺术专家的充分肯定。
   “精雕细琢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以匠心致初心的精神。”省党员教育中心主任卢波说,这样一部时间跨度长达百年、气势恢宏的电视片从无到有的过程,离不开创作者对使命责任的担当与坚守。
   2021年6月28日—30日,《百年奋斗》首先在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新闻法治频道播出,7月月初又在省干部教育网络学院上线,截至8月5日,播放量累计突破35万次,在所有课件里遥遥领先。而在“龙江先锋”微信公众号的后台,对片子的赞美之词也纷至沓来。
   中共穆棱市委副书记刘晓野认为:“通过《百年奋斗》,我们重新认识了黑龙江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时期涌现出的英雄典范,比如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杨子荣等革命烈士,王进喜、马永顺、王启民、刘永坦、崔道植等先进模范,他们用理想和信念、鲜血和生命、智慧和汗水,铸就了我们党在黑龙江大地的浴血奋战史、艰苦创业史、改革创新史。”
   无独有偶,团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杨頔写道:“该片在生动讲述中蕴涵思想深度,在冷静叙事中饱含情感温度。我是眼含热泪看完这三集片子的,既深受教育,又无比振奋,作为一名团省委的组工干部既感到了‘重任在肩’的压力,更充满了‘强国有我’的干劲儿。”
   黑龙江八一農垦大学实验设备管理中心的韩巍在观看《百年奋斗》后感慨万千:“《牺牲之志》让我潸然泪下,《奉献之歌》让我心怀感恩,《振兴之路》让我豪情满怀。我们要学习、继承、发扬龙江‘四大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
   对《百年奋斗》创作团队而言,观众能有这样的所学、所感、所悟,便是对 400多个日夜辛勤创作的最好褒奖。
其他文献
初夏时节,万物并秀。   出了哈尔滨市呼兰区城区,驱车一路向北疾驰40公里,一块写有“老哈村”的村牌映入眼帘,继续前行,宽敞的村道刚刚翻新过,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一阵微风吹过,一股东北独有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   谁也不会想到,就在四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产业发展滞后、村民生产积极性差的贫困村。2017年6月1日,哈尔滨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哈投集团”)驻村工作队正式进驻哈尔滨市呼
期刊
风吹林海,泛起阵阵松涛。   要出远门了,64岁的张英善又骑着摩托上了山。每次远行前,他都要去自己新栽的林子里转转才放心;而这一次,他要去北京接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表彰。   张英善说,过去40年里,他其实只做了一件“小事儿”——种树。他陪着树一天天长大,树也陪着他一天天老去。   午后的阳光透过密密叠叠的枝叶,打在松树坚实的躯干上,也照亮了张英善和木头一样颜色的脸庞。他用那双半截老松木
期刊
中国共产党,为何饱受磨难而生生不息?为何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回望巨轮启航之时:“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伟大建党精神,犹如一块基石,支撑起100年来党的事业发展进步的巍巍大厦,成为中国共产
期刊
“七一”前夕,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动全省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教育我省党员干部铭记党的光辉历史,赓续红色血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汇聚起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磅礴力量,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组织部联合推出大型党员教育电视片《百年奋斗》。作为建党百年献礼之作,《百年奋斗》全景式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黑龙江的历史。该片在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播出后,我省党员干部踊跃收看,社会反响强
期刊
绥化市 召开先优模范代表座谈会   近日,绥化市召开全市先优模范代表座谈会,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宗旨意识、奋力担当作为、严以修身律己,努力为现代化新绥化建设再创佳绩、再立新功。要始终践行宗旨意识,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做群众利益的守护者;要严以修身律己,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做革命精神的传承者;要牢记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一身份”,永葆共产党人的道德风范
期刊
1928年6月至7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大表大会(以下简称“中共六大”)在莫斯科近郊举行,这是中共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境外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地处两国边境的绥芬河作为当时“红色国际通道”的重要节点,见证了革命先辈经由绥芬河前往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的历史,镌刻下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红色印记。   中共六大历史资料馆位于绥芬河市北郊天长湖东侧100米处,总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展陈面积2800平方米,馆
期刊
1.邊疆党旗红(大兴安岭地区) 张庆波/摄  2.为胜利加油(双鸭山市) 鄂丽霞/摄  3.我们唱歌给党听(哈尔滨市) 王庆刚/摄  4.红歌“快闪”敬华诞(七台河市) 王志刚/摄  1.凝聚在党旗周围(哈尔滨市) 程 志/摄  2.“我宣誓!”(大兴安岭地区) 张庆波/摄  3.壮美山河红旗飘(齐齐哈尔市) 王庆国/摄  4.科技强省再出发(大庆市) 朱宏斌/摄
期刊
最近,笔者在与一位朋友闲谈时,听其“吐槽”起一名“好好先生”:但凡单位“一把手”说的话,回答只有“好好好、对对对”,不假思索、不会质疑,即便有时明知领导考虑不充分、决策不科学,也一味迎合、不提建议,在向下传达时更是以“这都是领导定的”为名,把矛盾问题都转嫁到领导头上。  “好好先生”,源自《世说新语》:“后汉司马征不谈人短,与人语美恶皆言好。”后世据此引申出成语“好好先生”,指的就是那些奉行明哲保
期刊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再次提及牢记“国之大者”。  不难看出,牢记“国之大者”是我们开启新的征程和治国理政的根本所在。
期刊
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  对“国之大者”要了然于胸!  2020年4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国之大者”这个重要概念,并进行了多维度阐述。  “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切实把增强‘四個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行动上,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党中央关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