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分析题是历史考试的常见题型。随中考改革的推进,我市的历史考试几乎全是材料型选择题和分析题。材料分析题能全面考查学生的材料辨析、信息处理、史论结合、概括归纳等多方面的能力。读懂材料,正确做答成为历史考试成功的关键。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材料题的解法。
一、读——解題的基础
读,即把题目中所给的历史材料读懂吃透,这是解好材料分析题的前提。在读的过程中,要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1.一般情况下应该读三遍。
(1)粗读,浏览,了解材料大意。粗读的任务主要是: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注意材料间的关系;理清材料表达的核心内容。
(2)细读。细读时要注意对材料做具体分析,读透材料的本意,挖掘引申含义,正确理解材料观点,获取有用信息。对句子很长,很难读懂的材料,可以采用语文中缩句的方法处理,抓住主谓宾,抛弃定状补。
(3)阅读设问,结合问题重点阅读。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解析定向化,为解读材料确定方向。因此,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的要求,而后带着问题有重点的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对读后不知所云的材料,设问中往往会有某种暗示。例如“这段材料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前,诸葛亮对当时时局的分析,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朝代?”看到问题,对解题有用的信息就出现了,对材料的理解就容易了。所以带着问题读材料,有时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除阅读材料正文和设问外,要特别注意阅读材料中的说明性文字。
(1)认真阅读题引。题引往往出现在材料的开头,是材料的总括。它告诉我们材料题要考查的主要方向和内容。为我们阅读具体材料,理解材料内容创造了条件。
(2)阅读材料要注意从主体材料介绍(多在材料开头)、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和材料中的注解(多以带括号的文字出现)获取时间、人物、事件等要素。试想这些说明性文字,如果对读懂材料和解题没有任何帮助,出题人何必画蛇添足呢?所以它们往往会给学生某种暗示和引导,埋伏着解题所需要的信息,使学生收到“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效果。所以对说明性文字,千万不能忽视。
(3)要注意阅读主体材料的开头、结尾和省略号的两端。材料的原文一般都很长,试题中只能摘录其中的一部分,材料的开头和结尾两句,就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次要的,两边所剩的是重要的,肯定隐含有答题所需要的重要信息。
(4)阅读设问,理清问题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如果是横向考查相关知识,如考查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等,问题间的关系往往是并列的;如果纵向考查某一事件、某一国家的发展概况,问题间的关系往往就是递进的。理清问题间的关系,对问题的回答将起到重要作用。
3.读懂材料之后,还要注意从表面深入到本质去理解材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全面理解作者的立场观点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领会命题者的意图。如果问题要求对材料中的人物、事件、现象、观点作出分析和评判时,要注意用阶级分析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去分析解决,力求全面准确。
二、找——解题的关键
1.从材料中找有助于解题的信息。从材料中找有用信息,我们可以借鉴语文学习中的分段、分层的做法,将长材料分段,归纳段意;短材料分层,归纳层意,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中的有用信息。如果材料只有一句话,就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词往往就是一个时间、地点、人物或事件。
2.找材料的出处。若材料中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要注意研究材料出自哪一历史文献,或来自哪一历史人物,从中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有的材料,学生在读了之后可能不知所云,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阅读设问,从设问中寻找解题突破口。
3.找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准确挂靠教材。尽管材料解析题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万变不离其中,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课本中的重要史实相对照,确定材料与教材内容的相似之处,从而把材料与教材有机联系。如果提取的有用信息就是一个人物、一个事件等,就把材料直接置于与教材相关的内容中。这样材料和教材就挂靠在一起了。挂靠准了,解题的方向就明确了,问题的回答就会迎刃而解。
4.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在材料中相互对照,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找出隐含在材料中的回答设问的信息,然后通过推测判断得出答案。有的材料分层后,往往与后面的问题相互对应,这就的先易后难,逐层排除,得到答案。这样从设问回到材料,在从材料到设问,相互推进,问题就好解决了。
5.不同的设问方式,答案来源不同。问题的设计通常有根据材料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三种。一般而言,根据材料回答的,答案在材料中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答案多来自教材;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答案既要从教材中找,也得从材料中找,答案是教材和材料中的结论的结合。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
1.答好第一问是关键。一般情况下,一个材料分析题设有多个问题,无论问题间的关系是递进型还是并列型,答好第一问都是关键,答对了第一问,就为后面问题的解决“开辟了道路”。因此,答第一问时,一定要细心,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考虑,力求全面准确。同时根据问题间的关系,后面问题的回答往往能反过来检验前面的回答是否正确,如果感觉答案相同,说明前面问题的回答是有问题的,从而再次认真思考,正确作答。
2.坚持“论从史出”。“论从史出”就是结论要从材料的发掘,升华中得出,同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得出结论。要学会用马列主义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分析具体材料,特别是对观点错误的材料,更要注意辨别、认识和判断,注意分析作者的阶级立场及其对历史事件的主观判断。
3.注意得分点。得分点往往与答案要点有关系。纵观历年来德阳的中考题,一个问题的答案要点最多4个,一个答案要点不是1分就是2分。每个问题超过4个要点,每个要点0.5分的可能性没有,毕竟命题者得考虑阅卷难度。同时历史中考分值为60分,出现3分的概率也没有,否则考到的知识点就极为有限。因此如果某一问2分,答案很可能是1个或2个要点;如果某一问3分,答案很可能是3个要点;如果某一问4分,答案很可能是1个或者2个要点,最多四个,不可能是三个。
4.要点要明确,简明扼要。德阳历史的答案要点十分简单,一套考题总的书写量大约就两百字左右。所以往往是问什么就答什么,无需展开论述,详细说明。
5.启示、感想类问题的回答。德阳中考,每年都有一问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回答感想、启示等。对此类问题,答题时只要注意答案与材料有关,观点正确,符合中学生的身份特征。抓住这三个方面,该类问题就不会失分了。
一、读——解題的基础
读,即把题目中所给的历史材料读懂吃透,这是解好材料分析题的前提。在读的过程中,要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1.一般情况下应该读三遍。
(1)粗读,浏览,了解材料大意。粗读的任务主要是: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注意材料间的关系;理清材料表达的核心内容。
(2)细读。细读时要注意对材料做具体分析,读透材料的本意,挖掘引申含义,正确理解材料观点,获取有用信息。对句子很长,很难读懂的材料,可以采用语文中缩句的方法处理,抓住主谓宾,抛弃定状补。
(3)阅读设问,结合问题重点阅读。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解析定向化,为解读材料确定方向。因此,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的要求,而后带着问题有重点的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对读后不知所云的材料,设问中往往会有某种暗示。例如“这段材料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前,诸葛亮对当时时局的分析,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朝代?”看到问题,对解题有用的信息就出现了,对材料的理解就容易了。所以带着问题读材料,有时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除阅读材料正文和设问外,要特别注意阅读材料中的说明性文字。
(1)认真阅读题引。题引往往出现在材料的开头,是材料的总括。它告诉我们材料题要考查的主要方向和内容。为我们阅读具体材料,理解材料内容创造了条件。
(2)阅读材料要注意从主体材料介绍(多在材料开头)、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和材料中的注解(多以带括号的文字出现)获取时间、人物、事件等要素。试想这些说明性文字,如果对读懂材料和解题没有任何帮助,出题人何必画蛇添足呢?所以它们往往会给学生某种暗示和引导,埋伏着解题所需要的信息,使学生收到“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效果。所以对说明性文字,千万不能忽视。
(3)要注意阅读主体材料的开头、结尾和省略号的两端。材料的原文一般都很长,试题中只能摘录其中的一部分,材料的开头和结尾两句,就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次要的,两边所剩的是重要的,肯定隐含有答题所需要的重要信息。
(4)阅读设问,理清问题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如果是横向考查相关知识,如考查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等,问题间的关系往往是并列的;如果纵向考查某一事件、某一国家的发展概况,问题间的关系往往就是递进的。理清问题间的关系,对问题的回答将起到重要作用。
3.读懂材料之后,还要注意从表面深入到本质去理解材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全面理解作者的立场观点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领会命题者的意图。如果问题要求对材料中的人物、事件、现象、观点作出分析和评判时,要注意用阶级分析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去分析解决,力求全面准确。
二、找——解题的关键
1.从材料中找有助于解题的信息。从材料中找有用信息,我们可以借鉴语文学习中的分段、分层的做法,将长材料分段,归纳段意;短材料分层,归纳层意,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中的有用信息。如果材料只有一句话,就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词往往就是一个时间、地点、人物或事件。
2.找材料的出处。若材料中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要注意研究材料出自哪一历史文献,或来自哪一历史人物,从中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有的材料,学生在读了之后可能不知所云,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阅读设问,从设问中寻找解题突破口。
3.找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准确挂靠教材。尽管材料解析题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万变不离其中,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课本中的重要史实相对照,确定材料与教材内容的相似之处,从而把材料与教材有机联系。如果提取的有用信息就是一个人物、一个事件等,就把材料直接置于与教材相关的内容中。这样材料和教材就挂靠在一起了。挂靠准了,解题的方向就明确了,问题的回答就会迎刃而解。
4.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在材料中相互对照,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找出隐含在材料中的回答设问的信息,然后通过推测判断得出答案。有的材料分层后,往往与后面的问题相互对应,这就的先易后难,逐层排除,得到答案。这样从设问回到材料,在从材料到设问,相互推进,问题就好解决了。
5.不同的设问方式,答案来源不同。问题的设计通常有根据材料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三种。一般而言,根据材料回答的,答案在材料中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答案多来自教材;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答案既要从教材中找,也得从材料中找,答案是教材和材料中的结论的结合。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
1.答好第一问是关键。一般情况下,一个材料分析题设有多个问题,无论问题间的关系是递进型还是并列型,答好第一问都是关键,答对了第一问,就为后面问题的解决“开辟了道路”。因此,答第一问时,一定要细心,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考虑,力求全面准确。同时根据问题间的关系,后面问题的回答往往能反过来检验前面的回答是否正确,如果感觉答案相同,说明前面问题的回答是有问题的,从而再次认真思考,正确作答。
2.坚持“论从史出”。“论从史出”就是结论要从材料的发掘,升华中得出,同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得出结论。要学会用马列主义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分析具体材料,特别是对观点错误的材料,更要注意辨别、认识和判断,注意分析作者的阶级立场及其对历史事件的主观判断。
3.注意得分点。得分点往往与答案要点有关系。纵观历年来德阳的中考题,一个问题的答案要点最多4个,一个答案要点不是1分就是2分。每个问题超过4个要点,每个要点0.5分的可能性没有,毕竟命题者得考虑阅卷难度。同时历史中考分值为60分,出现3分的概率也没有,否则考到的知识点就极为有限。因此如果某一问2分,答案很可能是1个或2个要点;如果某一问3分,答案很可能是3个要点;如果某一问4分,答案很可能是1个或者2个要点,最多四个,不可能是三个。
4.要点要明确,简明扼要。德阳历史的答案要点十分简单,一套考题总的书写量大约就两百字左右。所以往往是问什么就答什么,无需展开论述,详细说明。
5.启示、感想类问题的回答。德阳中考,每年都有一问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回答感想、启示等。对此类问题,答题时只要注意答案与材料有关,观点正确,符合中学生的身份特征。抓住这三个方面,该类问题就不会失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