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材料分析题的解法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xiaoxi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分析题是历史考试的常见题型。随中考改革的推进,我市的历史考试几乎全是材料型选择题和分析题。材料分析题能全面考查学生的材料辨析、信息处理、史论结合、概括归纳等多方面的能力。读懂材料,正确做答成为历史考试成功的关键。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材料题的解法。
  一、读——解題的基础
  读,即把题目中所给的历史材料读懂吃透,这是解好材料分析题的前提。在读的过程中,要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1.一般情况下应该读三遍。
  (1)粗读,浏览,了解材料大意。粗读的任务主要是: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注意材料间的关系;理清材料表达的核心内容。
  (2)细读。细读时要注意对材料做具体分析,读透材料的本意,挖掘引申含义,正确理解材料观点,获取有用信息。对句子很长,很难读懂的材料,可以采用语文中缩句的方法处理,抓住主谓宾,抛弃定状补。
  (3)阅读设问,结合问题重点阅读。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解析定向化,为解读材料确定方向。因此,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的要求,而后带着问题有重点的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对读后不知所云的材料,设问中往往会有某种暗示。例如“这段材料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前,诸葛亮对当时时局的分析,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朝代?”看到问题,对解题有用的信息就出现了,对材料的理解就容易了。所以带着问题读材料,有时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除阅读材料正文和设问外,要特别注意阅读材料中的说明性文字。
  (1)认真阅读题引。题引往往出现在材料的开头,是材料的总括。它告诉我们材料题要考查的主要方向和内容。为我们阅读具体材料,理解材料内容创造了条件。
  (2)阅读材料要注意从主体材料介绍(多在材料开头)、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和材料中的注解(多以带括号的文字出现)获取时间、人物、事件等要素。试想这些说明性文字,如果对读懂材料和解题没有任何帮助,出题人何必画蛇添足呢?所以它们往往会给学生某种暗示和引导,埋伏着解题所需要的信息,使学生收到“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效果。所以对说明性文字,千万不能忽视。
  (3)要注意阅读主体材料的开头、结尾和省略号的两端。材料的原文一般都很长,试题中只能摘录其中的一部分,材料的开头和结尾两句,就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次要的,两边所剩的是重要的,肯定隐含有答题所需要的重要信息。
  (4)阅读设问,理清问题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如果是横向考查相关知识,如考查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等,问题间的关系往往是并列的;如果纵向考查某一事件、某一国家的发展概况,问题间的关系往往就是递进的。理清问题间的关系,对问题的回答将起到重要作用。
  3.读懂材料之后,还要注意从表面深入到本质去理解材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全面理解作者的立场观点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领会命题者的意图。如果问题要求对材料中的人物、事件、现象、观点作出分析和评判时,要注意用阶级分析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去分析解决,力求全面准确。
  二、找——解题的关键
  1.从材料中找有助于解题的信息。从材料中找有用信息,我们可以借鉴语文学习中的分段、分层的做法,将长材料分段,归纳段意;短材料分层,归纳层意,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中的有用信息。如果材料只有一句话,就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词往往就是一个时间、地点、人物或事件。
  2.找材料的出处。若材料中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要注意研究材料出自哪一历史文献,或来自哪一历史人物,从中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有的材料,学生在读了之后可能不知所云,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阅读设问,从设问中寻找解题突破口。
  3.找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准确挂靠教材。尽管材料解析题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万变不离其中,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课本中的重要史实相对照,确定材料与教材内容的相似之处,从而把材料与教材有机联系。如果提取的有用信息就是一个人物、一个事件等,就把材料直接置于与教材相关的内容中。这样材料和教材就挂靠在一起了。挂靠准了,解题的方向就明确了,问题的回答就会迎刃而解。
  4.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在材料中相互对照,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找出隐含在材料中的回答设问的信息,然后通过推测判断得出答案。有的材料分层后,往往与后面的问题相互对应,这就的先易后难,逐层排除,得到答案。这样从设问回到材料,在从材料到设问,相互推进,问题就好解决了。
  5.不同的设问方式,答案来源不同。问题的设计通常有根据材料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三种。一般而言,根据材料回答的,答案在材料中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答案多来自教材;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答案既要从教材中找,也得从材料中找,答案是教材和材料中的结论的结合。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
  1.答好第一问是关键。一般情况下,一个材料分析题设有多个问题,无论问题间的关系是递进型还是并列型,答好第一问都是关键,答对了第一问,就为后面问题的解决“开辟了道路”。因此,答第一问时,一定要细心,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考虑,力求全面准确。同时根据问题间的关系,后面问题的回答往往能反过来检验前面的回答是否正确,如果感觉答案相同,说明前面问题的回答是有问题的,从而再次认真思考,正确作答。
  2.坚持“论从史出”。“论从史出”就是结论要从材料的发掘,升华中得出,同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得出结论。要学会用马列主义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分析具体材料,特别是对观点错误的材料,更要注意辨别、认识和判断,注意分析作者的阶级立场及其对历史事件的主观判断。
  3.注意得分点。得分点往往与答案要点有关系。纵观历年来德阳的中考题,一个问题的答案要点最多4个,一个答案要点不是1分就是2分。每个问题超过4个要点,每个要点0.5分的可能性没有,毕竟命题者得考虑阅卷难度。同时历史中考分值为60分,出现3分的概率也没有,否则考到的知识点就极为有限。因此如果某一问2分,答案很可能是1个或2个要点;如果某一问3分,答案很可能是3个要点;如果某一问4分,答案很可能是1个或者2个要点,最多四个,不可能是三个。
  4.要点要明确,简明扼要。德阳历史的答案要点十分简单,一套考题总的书写量大约就两百字左右。所以往往是问什么就答什么,无需展开论述,详细说明。
  5.启示、感想类问题的回答。德阳中考,每年都有一问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回答感想、启示等。对此类问题,答题时只要注意答案与材料有关,观点正确,符合中学生的身份特征。抓住这三个方面,该类问题就不会失分了。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春风迎面扑来,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促使师生从真正意义上进行了角色转换,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替代老师组织教学得有板有眼,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老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更是一位忠实的听者。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多了鲜活,常常因为思维的碰撞,激发了智慧的火花,真知灼见,语惊四座,令课堂教学妙笔生花,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事,震撼了多少人的心,
期刊
摘 要:当前,“生本课堂”成了课程改革引人注目的焦点问题。在中学语文课堂中,通过营造宽松的氛围,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等途径,从而真正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生本课堂;主动性;激励;欣赏;质疑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明确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当前我们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所提
期刊
为了适应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我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新课程改革,以改变过去的满堂灌,死记硬背的教育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许多语文教师也积极思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探寻适合当前教育背景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仅谈谈我的几个观点。  一、教师要“活”起来,做新时期的榜样  首先,教师的观念要“活”起来。在这场改
期刊
摘 要:小学生作文引导得如何,对小学生顺利跨进"作文大门",学会写作的小技巧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以读背为基础,先说后写,有真情实感、多练笔,及时反馈,多鼓励,是引导学生作文入门的好方法。  关键词:多读背;先说后写;多练笔;反馈;鼓励  许多孩子不爱写日记,头痛于写作文,写出的作文,常常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云。那么如何引导小学生"作文入门"呢?我认为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一、以读背为基础,积累素材  
期刊
摘 要:对学生互改作文对学生写作文的四大益处,教会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和技能在修改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起到自觉修改作文和努力写好作文的双重效应。  关键词:互改;兴趣;自觉;好作文  现行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做到“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苟同见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期刊
一、巧设情境——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创设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情景,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特点有意识地创设让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有矛盾需要解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期刊
随着经济的腾飞、国民素质的提高、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的进行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在教育教学这块园地,学生厌学现象愈演愈烈,已成为中国教育的棘手问题。厌学将导致学生学习质量下降,并将对我们民族素质的提高产生不良的影响。由厌学引起的弃学会使青少年过早的流入社会,增加社会负担,造成社会问题。因此这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亟待适时解决。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
期刊
一、语文教学以“情”为主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文化性”,其基本点就在于“感性”。我常常在思考:一个没有热情的教育工作者,如何能引导学生的有关情绪,能让学生积极用功地学习?所以要把自己的激情传授给学生。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了多么大的曲折与痛楚,都应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深挖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教材当中的每一个感情要素,把我们对于课文主题、对于人生、对于生活的每一份感觉、每一种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要求,让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信息技術走进课堂,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在一系列交互过程中,真正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目的。那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起什么作用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期刊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其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与行业需要之间的不相适应现象也越来越突出,本文对该问题進行了探讨,希望能找到一定的方法,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正经历从工业社会到信息与服务社会的深刻转变,中职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有它的特殊地位,要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