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为孩子的童年润色

来源 :青苹果·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lt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发现,从一般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已成为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内在要求,基于本土课程与教学实践研究是学科核心素养构建的理想路径。因此,在“核心素养”视角下,为了让孩子具备適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们年级组进行了校本课程改革,着力研究的主题是“童谣,为孩子的童年润色”。我们相信一首首短小精悍、语言俏皮、富有意趣、想象奇特的童谣能为孩子的童年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照亮孩子成长的道路。学习过程中,尊重孩子的差异,感悟、积累各地童谣,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及差异性,让孩子学会学习,积淀人文底蕴,培养人文情怀。让他们积极参与多元文化交流,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
  设计思想:有句话这样说道: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只是他们忘了。如果让你回顾童年,你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你记忆中最熟悉的童谣是哪一首呢?也许是这一首:小汽车,滴滴滴,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 也许是这一首: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花篮……
  小时候,我们唱着这些童谣长大,随着时光的逝去,这些耳熟能详的童谣渐渐地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可是,当我们再次见到这些文字时,童年那鼓励快乐又简单的日子又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你似乎能听到一阵阵银铃般的笑声……
  可是,如果你把这些文字拿给孩子们看,他们可能会想:这是什么?我们小时候虽然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新奇昂贵的玩具,但是我们边跳皮筋边唱童谣、边踢毽子边唱童谣、边玩游戏边唱童谣。我们在童谣的世界里乐此不疲。而现在,生活日益丰富,很多孩子除了玩手机、玩电脑、玩玩具,他们不知道还能玩什么、怎么玩。课余时间,也许你更多时候看到的是这样: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在走廊上你推我挤、吵吵嚷嚷……
  1 从玩乐中学习
  很偶然的一次机会,我们年级的孩子接触到了童谣。那是在学习《体育世界》时,在购买皮筋、毽子后,我们教孩子们唱《马兰开花二十一》《编花篮》《踢毽子》。孩子们非常感兴趣,一边唱一边笑,开心极了!孩子们唱完后,还嚷着让老师们多介绍一些有趣的童谣。
  玩是孩子的天性,对于玩,孩子们总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切学习的最初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主动地、愉快地去学、去问、去探索。因此,我们年级组的老师也满怀欢喜地开始了一次次的研究、探索之旅。
  2 从学习中传承文化,培养能力,掌握学习方法
  通过学习资料、研究课例、讨论交流,我们认识到童谣传递的不仅仅是快乐它还有很大的教育作用。體验遣词造句能发展学生的朗读、口语能力;童谣里夸张的比喻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诵读和创编童谣能帮助学生欣赏美、创造美;学习四川本土老童谣还能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们选择《日有所诵》和《一对蝈蝈吹牛皮》这两本书,作为我们开发童谣课程的载体。我们还鼓励学生回家搜集家乡童谣,不论是川话版、闽南语还是东北版都可以,激发了学生浓烈的兴致,他们更爱自己的家乡话,更爱自己的家乡了,也更深切地意识到祖国天南地北风光各异。每天清晨八点十分,如果你站在二楼走廊上,一定能听到欢乐十足、韵律十足的童谣,它们形式各种各样,有川话版、普通话版,加“呀”字读、重复读、加旁白读、拍手读、击掌读……孩子们更了解童谣、更喜欢童谣了。就以杜鹃老师执教的“打开童谣一扇窗”这一课为例,在执教川话版童谣《红萝卜》时,杜鹃老师关注了四川本土方言词汇,如:蜜蜜甜、老汉儿、找钱。现在的孩子在表达甜时,会说好甜、非常甜、甜得很,很少说蜜蜜甜。面对本土文化的遗失,挖掘方言童谣这一民俗文化尤为重要。
  在童谣课后,你能在课间听见诵读童谣的声音,在放学路上也能听见孩子们在诵读童谣,他们读着、背着、玩着,乐在其中。在集会等待时,班级与班级进行“童谣拉歌友谊赛”;在课间,学生之间会跳一跳、演一演童谣;孩子们在学完童谣后,自发地创作童谣,剪剪童谣中的人物形象,画画童谣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他们兴趣盎然。
  3 教学相长,在实践中创新
  在学习童谣的路上,学生更快乐了。他们更乐于自主地搜集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料,更乐于思考和探索;学生更爱童谣,更爱语文了,在创编童谣的过程,学生有了更多展示自己的平台与机会。因为他们体验过协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人也如阳光般自信,如野花般坚忍了。在学生心中,老师的魅力指数直线上升,课堂满意度更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更强了。老师们的教学方法也更灵活,覆盖面也更广了。所谓教学相长,因为爱、因为乐,教师更愿意花时间去阅读、去探索、去反思、去研究童谣课程,专业素养得以提升,精神世界得到了丰富。
  在童谣探索的路上,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课程改革中,我们边行走,边收获。我们年级组希望通过努力,让童谣浸润着童年,让学生在童谣中快乐地长大,乐学、善学、创意学!在学生感悟、鉴赏童谣的过程中,我们愿为传承四川本土文化献绵薄之力,为四川童谣寻一条绿色出路,让四川童谣不断层,代代相传,真正响彻千家万户,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绿舟分校)
其他文献
《指南》社会领域的目标和内容中指出幼儿要“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并能够“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班级中,对于幼儿的一些行为问题,如何在尊重和平等的前提下,让幼儿自愿遵守,并学会自我管理,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通过实践,我发现与幼儿签署一份“行为合约”是一种在保证尊重和平等的前提下,能让幼儿自我约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我们的幼儿园中,口头行为
期刊
现今的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态度有一怪象:避开文言文的文学内涵文化内涵,只专心于文言字词句的斟酌考究。这样的文言文教学可以说是舍本求末,致使一篇篇闪耀着语言之美人性之光的优秀文言文蒙尘,不被学生所喜爱,就更谈不上传承优秀的民族,弘扬文化民族精神了。那么,怎样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承担其使命,发挥其“语文”的作用,达到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心智的目的,让文言文真正走进每个学生的心呢?
期刊
在英语教学中,语言训练绝对是要作为最重要的事情来做的,作为一门语言课程,一定是要把这门语言的运用和交流作为最终目的来进行教学活动。而即使经历了这么多年的英语教学,我们大部分的学生还是在用英语对话这方面存在问题,就是因为在教学中,学生没有充分地充当教学主体,往往他们的学习都是教师进行知识的灌输,然后被动接受的,虽然这样经过学生勤奋的学习也可以取得好的成绩,但在实际应用方面就会存在很大的问题。  所以
期刊
每当人们谈起青少年校外教育的主阵地,或是谈论到青少年德育活动基地和艺术教育的培训基地,很多人最先想到的都是青少年宫。从1949年我国第一家青少年宫在大连成立以来,迄今为止,全国已有各级各类青少年宫近6000家,直接从业人员达10余万人,形成了遍布全国大中城市的青少年校外教育和活动网络。  青少年宫的日渐完善与优化,吸引了家长和孩子的目光,寒暑假、周末甚至周一到周五的晚上,只要有空闲,越来越多的孩子
期刊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卓越素质课程契合了当今我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理论,是核心素养指导下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它是以核心素养基本观念为理论指导、以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而设置的课程体系。核心素养是卓越课程的理论根基,卓越素质课程是核心素养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关注学生发展,以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能力为导向,强调课程整合,以课内外融合衔接为目标,对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期刊
1 精心设计教学教法,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  初中一年级学生学习认识还大部分处在感性上、宏观上、直观上,对即将接触的生物重要概念,感觉很抽象,常听不懂。解决这一难题,应从如何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出发,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概念。  学生只有理解了生物学概念,才能有效形成知识体系,为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  如生态系统的概念,老师可以从学生最熟悉的,又符合生态系统生物学条件的环境如一块农田,一条河流
期刊
文章从新生入学教育,班主任及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打造系部精品社团及德育品牌等几方面阐述了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思路的探索,以及取得的成绩和效果。  担任系部学生管理工作已有12个年头,多年从事德育工作,我一直在思索,一个系部德育工作的目标是什么?以怎样的思路开展德育工作?回顾这十几年的德育工作,从常规管理到队伍建设,从社团活动到德育品牌打造,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始终贯彻“专业引领、德育渗透”的工作思路。
期刊
通过对五年制幼师情绪管理行为的调查,总结出五年制幼师生情绪管理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等问题,以共性和个性为基础点,制定适合本校的健康教育内容。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主观地有意识地体验和感受,兼具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特征。情绪管理指用正确的方式探索、调整、理解、放松自己的情绪。  1 五年制幼师生情绪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1.1 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不当  在五年制幼师生新生入学
期刊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愈发全面,特别是对英语这一学科的要求最是严格和需求量较大,于是英语教学改革也紧跟其步伐。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其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贯彻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优缺点,树立正确的道德品质,提升学习的自信心。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就这个问题给出几点建
期刊
“对话”是美术欣赏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幼儿与作品对话实施得并不理想。教师往往习惯于将自己的想法、观点灌输给幼儿,幼儿则更多的是一位倾听者,直接与美术作品对话的机会甚少。下面,我们就以大班开展的美术欣赏活动《睡着的吉卜赛女郎》为蓝本,进行分析与思考,探究有效的对话教学策略。  1 案例背景  《睡着的吉卜赛女郎》是19世纪法国大师亨利·卢梭的油画代表作。画面描绘的是一个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