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带你打开那扇“窗”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13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是中学语文教材必选的体裁之一,其人物、情节、环境等小说要素是经过作家精心组合与设计的,一般线索、头绪比较复杂,主旨也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接受美学认为,正是读者的二度创作才给了文学作品永恒的魅力。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也就是说,一个文本的意义,主要是读者赋予的。年龄、阅历、性格等不同的读者解读作品的角度和思想方法不同,所得到的感受和启迪自然也不同。如鲁迅先生曾对《红楼梦》发表过这样的看法:“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众所周知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这样一种文艺鉴赏观的体现。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发现,教师在小说教學中往往将参考书对作品的阐析作为评价学生对文本理解程度的唯一尺度,或者在分析作品时,虽然能坚持“启发诱导”,却始终是在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对作品分析的预设中,从而表现为一种认识上的过份求同。这种做法无视了学生阅读思维的个性差异,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蕴,在很大程度上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创新思维。
  例如,我在第一个班级教学《边城》时遭受了挫折。在第一班级上课时,我按照固定的教学模式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讲下去,最终小说被分解得支离破碎,课上学生反应平淡,参与意识较弱,偶有所答,也言不及义,云里雾里,一片“死”气。这都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惹下的祸。
  在上第二个班级的课时,我改变了策略。恰好下面有学生感慨:“《边城》中的人物真善良呀!”于是,我灵机一动,脱口而问:“欣赏了影片之后,你认为《边城》的美体现在哪些地方?”然后,我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展开探讨。想不到,学生兴趣高昂,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最后在意犹未尽中结束了教学。看着学生脸上露出的一种满足的神色,我不禁感慨:“或许这才有点像语文课。”以下是我具体的教学过程。
  师:“观看了影片后,你们对《边城》这部作品怎样看?请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概括。”
  生:“风景秀美,故事耐人寻味,人际关系融洽,蛮有吸引力的。”
  师(紧追不舍):“总之一个词——美,同意吗?”
  (学生表示默许)
  师(顺势而问):“那么,《边城》美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开始讨论,随后有学生发言。)
  生:“小说中的风景美,从影片中可见那边山清水绿,群山环绕,远离尘世,犹如世外桃源。”
  师:“如何见得?”
  生(寻找片刻):“如课文第一节。”
  (接着我让学生朗读,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感受。)
  师(点头赞同):“嗯,的确很美。那么,作者安排这样一个环境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1:“为了交待故事发生的地点特点,那里环境好。”
  生2(经过思索):“为了烘托那里的人心灵纯洁,就像这山水。大家还记得《桃花源记》吗?看过电影《边城》之后,我觉得那里的人们真像《桃花源记》里的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鼓手称好):“太棒了,初中时的课文还记得这么熟。那文章中的环境描写除了以上两大作用之外还有其他作用吗?”
  生3(迫不及待地):“我想也烘托了主人公当时的心情。黄昏是那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而翠翠却有点儿薄薄的凄凉。老师不是经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吗?我想,这黄昏的景正是翠翠当时心境的一个体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伤感极了。”
  (掌声不断,学生的回答一个比一个精彩。)
  师(紧抓教学契机):“那翠翠的伤感是从何而来的呢?”
  生1:“为父母没有伤感,为爷爷没有陪她伤感,她感到寂寞了。”
  师:“还有原因吗?请仔细看下面的文字。”
  (此学生摇摇头,若有所思地坐下。)
  生2(思考片刻):“我猜想是为那种心思伤感,那朦胧的感觉吧。”
  师(继续追问):“那具体是怎样一种感觉呢?”
  (此学生答不上来,坐下了。)
  生3(迫不及待地站起来):“我知道,是那种初恋的感觉,翠翠已有点儿感觉喜欢傩送了。”
  生4(插嘴道):“对,言之有理。人家不是说恋爱能减肥吗?虽然我没有尝试过,但我想肯定是这种感觉。”
  生5(附和):“我想这种感觉应该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举个身边的例子:我的姐姐前段时间也经常发呆,我问她什么事,她说没什么;可过了几星期之后就带他男朋友来家里了,我这才知道原来她恋爱了。”
  师:“对,所以这‘薄薄的凄凉’实际上就是指以上诸多感受,而更主要的是第三方面,因为翠翠已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孩了,她已经在渴望爱情了,尽管她的心中对爱情的理解还是很朦胧的。”
  (学生都表示赞同。)
  师:“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小说中的景美,而小说中的……”
  (全班学生齐声说:“小说中的人更美。”)
  师(发现了教学契合点):“那么,人更美具体体现在哪儿呢?”
  生1:“小说中的所有人物都很美,傩送对感情的专一美;大老对弟弟的爱护美;爷爷对翠翠的关心、怜爱美……更主要的,翠翠这个人物天真、聪明、体贴爷爷,更美。还有那个看似悲剧性的爱情故事也是美的体现。”
  (这位学生是班级中语文功底最为厚实的,所以回答得头头是道。全班鸦雀无声。)
  师:“你能给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吗?”
  生1:“翠翠心地善良纯洁,如翠翠两次问爷爷走不走。这是主人公美。她的爱情更美,当然这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那虎耳草,我想文章中应该表示着某种意思。”
  师:“你的眼睛很敏锐,那虎耳草的确表示的是某种内容,有哪位同学能通过仔细阅读文章来找出这个答案?”
  生2(思考片刻):“我想应该是翠翠喜欢的某种植物,因为它可能生存的地方比较高,现实中翠翠得不到,于是在梦中得到了。”
  师:“有点儿意思,可没讲到实质。”
  (学生陷入了沉思。)
  师:“我们说,要探讨某一事物的含意我们要是凭空瞎猜,只能是浪费时间。我们应从物本身出发找它的特点,找它的与众不同处,然后再来探讨它的所指意义。是不是?”
  生3(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因为它的形状像心形,所以它应该象征着翠翠的爱情。老师对吗?”(这位学生说完很有成就感。)
  师:“你的反应十分迅速,回答十分正确。虎耳草的确是翠翠美丽爱情的象征物,充满诗意。”
  师(最后小结):“行文至此,我们已经领略到此小说的诸多美,但简而言之主要是湘西那边的风景美及小说人物美,它们无时无刻不散发着乡土味儿,使我们爱上了风景怡人的湘西,思念着纯情无限的翠翠,并向往起那如世外般的桃园生活来了。你学了此文之后会感叹:原来竟然还有这么一个风景极美、人性极美的‘世外桃源’呀!沈从文先生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铃声响起。)
  众所周知,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了疏导。课堂教学也是这个道理,教师面面俱到,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喂”给学生,歇斯底里地“塞”,最终只会是“喧宾夺主”“鸠占鹊巢”,使学生与文学作品的交流是“隔山观火”,仅得皮毛而已。教师牵着乃至硬扯着学生走,甚至丢弃一部分学生朝前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已生的疑惑等课程资源被屏蔽在课堂之外,学生阅读的兴奋点被压抑,只能按照教师规定的路线行进,即使已走过、很难走、没趣味去走也得走下去。我在第二个班级进行教学时采用了“引导”式的教学策略,通过一个主问题——“欣赏了影片之后,你认为《边城》的美体现在哪些地方”,“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展开教学,努力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中,能探究,爱探究。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课堂氛围活泼,学生的表达真实而流畅,已有切己体察的倾向。教师只不过是促进学生去研究、探索、求知的引路人而已。于是,交流“如鱼得水”,因而掌声不断,教学效果也明显好很多。
  的确,“文学即人学”,对文学作品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切身体会。无论是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观还是建构主义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观点,都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应作为课堂的主体而存在,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和辅助学生发现问题、体验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研习。课堂教学应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兴趣、困惑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因势利导地走向教学终点。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斯说过:“文学鉴赏是开着许多窗户的一幢房子。”《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一部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提出建设开放的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关键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坚持阅读开放性的原则,鼓励学生对作品作出多元个性的解读,不仅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思索能力,表现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而且也会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主动打开适合自己的“那一扇窗户”。
  (责编 张翼翔)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教学的热点话题,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与目标。改革的内容既包括教学内容,又包括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要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手段的种种弊端,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彻底转变,提倡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源泉,是学生探究的动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这些都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应当是关注语文形式。忽略了语文形式,只重视课文内容的语文教学,是偏离了语文学科本质的教学。根植于语文形式,语文教学才能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根本任务 语文形式    我们的语文课究竟给了学生什么?一堂《种树郭橐驼传》可以上成种树原理课;一堂《林黛玉进贾府》可以上成建筑设计课;一堂《别了,司徒雷登》可
期刊
前几天看到这样一幅漫画让我感触很深,漫画由四幅画组成,第一幅上教师拿着课本走进教室,学生睁着好奇的眼睛看着老师,第二幅图,教师在黑板上讲的大汗淋淋,有个学生在下面睡着了,第三幅图老师让同桌叫醒睡着的人,第四幅图,同桌说:“是你把他弄睡着的,应该你自己来叫!”……你们看到它的时候又有怎样的感想呢?让我们看看学生的表现,老师刚进教室时,学生的眼神多么期待,而后来,为什么学生会睡着?其实,这种现象并不是
期刊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使学生能够从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变为主动去探索知识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开动脑筋,下足功夫,用自己特有的方法,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架起教与学之间的桥梁。  一、备课时要“众人拾柴”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在备课时改变了以往的老师为主的备课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备课中来,实际上也是一种让学生在课前能够有效地预习课堂上所
期刊
我说课所选的课文是冀教版初中英语第1册第2单元第14课,题目是Dress and Hat。整个说课我将分成四大部分进行讲述,即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环节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中心话题是谈论衣服,通过对该日常生活话题的谈论,使学生掌握与之相关的单词、句型,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本课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用表示衣服的单词dress/ coat/hat
期刊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了一段时间,对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各学科的改革进程,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认可。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
期刊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因此,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灵活、适时、合理地运用各种奇妙的心理效应,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教学充满艺术的魅力,有效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一、运用心理效
期刊
“千锤百炼出真金”,这话不无道理。用于作文中,它深刻揭示了作文修改在提高写作能力方面的重要性。而学生的参与,则更能显现“锤”与“炼”的价值。  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教师都修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一个统一的体会,都认为改作文是种徒劳无功的工作。”尤其是初中学生的作文,像一座座山压得教师“苦不堪言”。可学生呢?只是“听众”“看客”,他们对教师批改的作文无动于衷。这样使得作文成了夹在教师和学生
期刊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以说阅读对人的一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阅读形成正确而全面的认识。阅读的目的在于阅读而非考试,阅读的动力就在阅读兴趣。布鲁纳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兴趣,阅读才能融入学生的生活,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
期刊
摘要: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结合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从总体规划、师资队伍、行业特点及能力本位四个方面作了一定的阐述。  关键词:工学结合 校园文化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而采取的育人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要充分利用学校、行业企业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将高职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进行融合,彰显高职校园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