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锤百炼出真金”,这话不无道理。用于作文中,它深刻揭示了作文修改在提高写作能力方面的重要性。而学生的参与,则更能显现“锤”与“炼”的价值。
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教师都修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一个统一的体会,都认为改作文是种徒劳无功的工作。”尤其是初中学生的作文,像一座座山压得教师“苦不堪言”。可学生呢?只是“听众”“看客”,他们对教师批改的作文无动于衷。这样使得作文成了夹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毫不相干的第三者,阻碍了作文成绩的提高。为了给自己松绑,更为了确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很多教师都在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我觉得这个病症的“根”,就是教师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学生写完之后就与学生脱离了关系。其实,我们应把学生习作当成是促成师生间以及学生间交流的阵地,实现“教师—作文—学生”一体化,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各尽其力、各尽其才。
当然,要调动学生批改作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学会改文章,还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程序化训练,并且要求教师在其中发挥好“导”的作用,以利于学生水平的抒发。下面浅谈我的做法。
一、让学生明白作文评改的重要性,着眼于启发性
古往今来,不少文学巨匠在文章修改方面都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妮娜》的开头,据说是经过了二十几次的修改,最终才确定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作为开头;我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据传先后换过“过”“吹”“满”等字,虽然都生动,却不如“绿”色彩鲜艳,给人春意盎然之感。这些可让学生认识到古今中外名家尚且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复修改,由此引发他们对作文修改的重视。
二、引导学生参与作文评改的过程,着眼于主动性
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因而,在作文教学评改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把学生很快地引入作文评改的角色。我曾安排了一节这样的作文评改课:我先把一名学生写的习作《秋》用幻灯片显示出来,具体内容如下。
有人会问:秋天是什么颜色的?那我会不慌不忙的告诉你,秋是金黄色的。
时光飞逝,转眼间已是金秋时节。
秋姑娘拖着长长的土黄色裙子得意地飞来了。秋姑娘看见了满园子的花,对花儿说:“我要收回你们的美丽颜色,来装扮我自己。”
秋姑娘慢慢地来了小草身边,对小草说:“到时候了,你必需脱下你的绿衣衫。”于是,草儿枯黄了。
然后,我对学生说:“请同学们读一下这篇文章。”学生一听都兴致勃勃地朗读起来。读后我问这篇文章写得如何,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有的说:“不同事物在秋天里的色彩是不一样的。”有的说:“1、2段的顺序应颠倒一下。”有的说:“‘装扮自己’显出秋的自私,与整篇文章情调不符。”这时我抓住时机,满含激情地要求学生帮忙改一下。于是,学生都跃跃欲试,你一句我一句地边读边修改,每一处都要试几种改法。有的句子出现分歧时,我就让学生反复朗读、对比、推敲,选用最恰当的一种。不知不觉一篇作文改完了,学生的脸上都露出了成功的喜悦。课后学生也普遍反应这样上作文课比较好,大家都学得很快乐。这说明只有导之以兴,启之以趣,才能把这个学习主体本身所蕴藏的内动力调动起来,发挥出来,才能达到转厌为爱的效果。
三、教给学生评改作文的方法,着眼于知识性
当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就可以给他们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让他们走进作文评改的殿堂。这时我会与学生共同商讨作文评改标准,让学生批改有据可依。具体来说,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看字迹,为文章披件漂亮的外衣。考试时,卷面是评卷教师对作文的第一印象。字迹潦草,涂抹过多,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给人带来的也是不愉快,所产生的后果可想而知。字是无声的语言,靠“形”来表达,所以字体美观端正,书面干净整洁,无疑是获得高分作文的一大法宝。因此,学生必须要把字写好。
2.读内容,掌控文章的灵魂。鲜明突出的中心即文章的灵魂,它决定着作文的成败。材料和人物是中心的载体,因此选材一定要围绕中心,且具有典型性,能以一当十;人物形象要塑造得丰富鲜明,性格演绎得合乎情節或身份。
3.审结构,建构文章的骨架。文章内容是否匀称得体,全靠结构的安排。评改作文要审清结构是否清晰完整,构思是否新奇巧妙,段落是否衔接自然,前后是否相互照应。做到这些,才能使内容和结构浑然天成。
4.品语言,丰满文章的血肉。作者的见解和情感依靠语言的传达,语言是作者与读者感情共鸣的纽带。这就要做到:(1)语言简练,既不重复,又不啰嗦。(2)流畅,读起来如行云流水,决不疙疙瘩瘩。(3)生动恰当,善用各种修辞手法,句式灵活有致。(4)表达合理。记叙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和抒情,对事情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或感情;议论文,以议论明确自己的观点,有议有据,能自圆其说,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说明文,以说明点出说明对象及特征,有恰当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5.重创意,切忌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这主要表现为追求见解新颖,构思巧妙,这也是作文获得高分的又一法宝。文章提倡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应在遵循现实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推理和想象,大胆创新。文如其人,好文章应该是作者自己人格魅力的展现,能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四、开辟作文专栏,着眼于思想性
教师应在教室里开辟一个“佳作共赏”园地,评选出优秀作品供学生一起欣赏,帮助每个学生树立信心,相信自己也能写(改)出这样优秀的作文。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发现自己写作、评改的闪光点,培养自信心,产生荣誉感,还能激励所有学生积极进取,不断进步。对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还可以推荐到校作文报或一些期刊的中学生园地发表,使学生体会到写作成功的快感。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又训练了写作技巧,提高了写作水平。
总之,该放手时就放手,“精批细改”不只是教师能做到,学生也能做到。放手让学生评改作文,能在提高学生认知能力、辨别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同时,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而教师要做的,就是用心架桥铺路,营造轻松、有趣、高效的评改机会,让学生在“锤”中进步,在“炼”中提高,使作文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编 张翼翔)
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教师都修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一个统一的体会,都认为改作文是种徒劳无功的工作。”尤其是初中学生的作文,像一座座山压得教师“苦不堪言”。可学生呢?只是“听众”“看客”,他们对教师批改的作文无动于衷。这样使得作文成了夹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毫不相干的第三者,阻碍了作文成绩的提高。为了给自己松绑,更为了确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很多教师都在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我觉得这个病症的“根”,就是教师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学生写完之后就与学生脱离了关系。其实,我们应把学生习作当成是促成师生间以及学生间交流的阵地,实现“教师—作文—学生”一体化,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各尽其力、各尽其才。
当然,要调动学生批改作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学会改文章,还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程序化训练,并且要求教师在其中发挥好“导”的作用,以利于学生水平的抒发。下面浅谈我的做法。
一、让学生明白作文评改的重要性,着眼于启发性
古往今来,不少文学巨匠在文章修改方面都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妮娜》的开头,据说是经过了二十几次的修改,最终才确定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作为开头;我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据传先后换过“过”“吹”“满”等字,虽然都生动,却不如“绿”色彩鲜艳,给人春意盎然之感。这些可让学生认识到古今中外名家尚且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复修改,由此引发他们对作文修改的重视。
二、引导学生参与作文评改的过程,着眼于主动性
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因而,在作文教学评改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把学生很快地引入作文评改的角色。我曾安排了一节这样的作文评改课:我先把一名学生写的习作《秋》用幻灯片显示出来,具体内容如下。
有人会问:秋天是什么颜色的?那我会不慌不忙的告诉你,秋是金黄色的。
时光飞逝,转眼间已是金秋时节。
秋姑娘拖着长长的土黄色裙子得意地飞来了。秋姑娘看见了满园子的花,对花儿说:“我要收回你们的美丽颜色,来装扮我自己。”
秋姑娘慢慢地来了小草身边,对小草说:“到时候了,你必需脱下你的绿衣衫。”于是,草儿枯黄了。
然后,我对学生说:“请同学们读一下这篇文章。”学生一听都兴致勃勃地朗读起来。读后我问这篇文章写得如何,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有的说:“不同事物在秋天里的色彩是不一样的。”有的说:“1、2段的顺序应颠倒一下。”有的说:“‘装扮自己’显出秋的自私,与整篇文章情调不符。”这时我抓住时机,满含激情地要求学生帮忙改一下。于是,学生都跃跃欲试,你一句我一句地边读边修改,每一处都要试几种改法。有的句子出现分歧时,我就让学生反复朗读、对比、推敲,选用最恰当的一种。不知不觉一篇作文改完了,学生的脸上都露出了成功的喜悦。课后学生也普遍反应这样上作文课比较好,大家都学得很快乐。这说明只有导之以兴,启之以趣,才能把这个学习主体本身所蕴藏的内动力调动起来,发挥出来,才能达到转厌为爱的效果。
三、教给学生评改作文的方法,着眼于知识性
当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就可以给他们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让他们走进作文评改的殿堂。这时我会与学生共同商讨作文评改标准,让学生批改有据可依。具体来说,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看字迹,为文章披件漂亮的外衣。考试时,卷面是评卷教师对作文的第一印象。字迹潦草,涂抹过多,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给人带来的也是不愉快,所产生的后果可想而知。字是无声的语言,靠“形”来表达,所以字体美观端正,书面干净整洁,无疑是获得高分作文的一大法宝。因此,学生必须要把字写好。
2.读内容,掌控文章的灵魂。鲜明突出的中心即文章的灵魂,它决定着作文的成败。材料和人物是中心的载体,因此选材一定要围绕中心,且具有典型性,能以一当十;人物形象要塑造得丰富鲜明,性格演绎得合乎情節或身份。
3.审结构,建构文章的骨架。文章内容是否匀称得体,全靠结构的安排。评改作文要审清结构是否清晰完整,构思是否新奇巧妙,段落是否衔接自然,前后是否相互照应。做到这些,才能使内容和结构浑然天成。
4.品语言,丰满文章的血肉。作者的见解和情感依靠语言的传达,语言是作者与读者感情共鸣的纽带。这就要做到:(1)语言简练,既不重复,又不啰嗦。(2)流畅,读起来如行云流水,决不疙疙瘩瘩。(3)生动恰当,善用各种修辞手法,句式灵活有致。(4)表达合理。记叙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和抒情,对事情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或感情;议论文,以议论明确自己的观点,有议有据,能自圆其说,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说明文,以说明点出说明对象及特征,有恰当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5.重创意,切忌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这主要表现为追求见解新颖,构思巧妙,这也是作文获得高分的又一法宝。文章提倡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应在遵循现实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推理和想象,大胆创新。文如其人,好文章应该是作者自己人格魅力的展现,能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四、开辟作文专栏,着眼于思想性
教师应在教室里开辟一个“佳作共赏”园地,评选出优秀作品供学生一起欣赏,帮助每个学生树立信心,相信自己也能写(改)出这样优秀的作文。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发现自己写作、评改的闪光点,培养自信心,产生荣誉感,还能激励所有学生积极进取,不断进步。对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还可以推荐到校作文报或一些期刊的中学生园地发表,使学生体会到写作成功的快感。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又训练了写作技巧,提高了写作水平。
总之,该放手时就放手,“精批细改”不只是教师能做到,学生也能做到。放手让学生评改作文,能在提高学生认知能力、辨别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同时,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而教师要做的,就是用心架桥铺路,营造轻松、有趣、高效的评改机会,让学生在“锤”中进步,在“炼”中提高,使作文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