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的探究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shi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契合小学生的形象化感知特点,小学语文教材几乎针对每一篇课文都给出了相应的配图。基于此,文本便专门就“插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探究”话题做出分立:课前感知插图,促进语境投入;课中图文结合,突破重点难点;课末升华插图,揭示文本主题;课下延展插图,尝试文本重构此四大方面的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插图 作用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3.009
  在传统的认知与将文字当做解读对象的阅读教学模式下,文本内插图并不成为教学内容的部分,而只用作供学生自由浏览赏玩的一个不重要对象。但实际却是:其由文本而来而用于表现文本,因此,在色彩、构图上皆符合文本的意境或者情感基调,且其是一种不同于文字的图画语言,而更能够契合小学生感知兴趣和规律,因此,其是助力学生文本解读最方便、最有力工具,亦是助力学生语文能力与素养得到共提的最有力媒介。
  一、课前感知插图,促进语境投入
  文字是一种形式的社会契约、是一种人为的文化产物,其具有着信息传递和表达的作用而需要人的學习、认识、记忆与练习,而后才成为一种可自然而然发出的语言能力。但前述学习、认识、记忆与练习的过程是漫长,对于处于文字学习起步阶段的小学生而言亦是艰难而会不自觉抗拒的。但色彩明亮的图画却符合其自小的认知习惯,且其亦具有着对于此类图画的高度感知力及由图画出发的高远想象力。因之,在对文本文字的正式阅读之前,以促学生高效、自愿且快乐地投入文本语境为目的,教师则可让同学们进行对课文插图的首先感知、描述与想象。
  例如:在对《乡下人家》一文的教学之前,我便先让同学们对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进行观察和想象,并将观察和想象的结果描述出来。基于对形象化的图景具有的饱满的兴趣及自身对于形象化图景的特有观察力,同学们对于插图的看待则不同于成人。即其会注意到插图中的每一个细节并展开思考和想象,如看到成人多会忽略的天空飞鸟、第一幅图右上角的小桥流水与桥底鸭只、分辨出前后两幅插图的院外与院外区别等,而后在脑海中展开基于此但亦高于此的故事和情景想象。如一位同学在观察后描述到:“天空晴朗明丽,在一家院子门前,一只大母鸡代领着一群小鸡正在觅食,天空上方飞过一群小鸟,它们望着这群小鸡,跟他们说着自己将要飞往远处的消息。在前方,有一座小桥,它与垂柳始终相伴,桥下有潺潺的小溪,溪上有悠闲的鸭只。在院子里面、在院子里的屋子里肯定有老婆婆坐在炕沿上,拿着针线纳着鞋垫,有扎着小辫、光着头的小女孩和小男孩在玩过家家。而跨过桥去,肯定有小孩的父母在田中劳作,种苗插秧、喜获丰收......”这代表着同学们对图画情境的充分投入,代表着其对于乡村田园生活向往情感的初步生成,而将为之后的文本解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中图文结合,突破重点难点
  继对插图的预先观察和想象以使学生投入插图情境之后,便为正式的文本阅读以揭示插图真正所指、而后通过图文结合正确解读文本、突破文本重点难点的环节。即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在大致明晰插图意义之后,学生亦必会对文本中某些较为抽象的字句内容或者某些陌生的事物产生困惑,此时,教师则可引导学生再次借助插图进行对这些字句与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在《天窗》一文的教学中,继上述同学们对插图的预先观察和感知、并得出自己个性化的关于插图的想象描述之后,我则引导道:“这是大家对这幅图景的想象,那么作者在这幅图景中到底叙述了什么故事呢?看看自己的想象的故事是不是恰是作者描述的故事。”这便不仅将同学们自然引进了文本中,亦极大激发了其文本阅读兴趣。而在正式阅读过程中,面对“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此意义较为抽象的同属难点和重点的句子,我则指导同学们再一次进入到插图情境中,去观察和想象插图中从小小天窗中投射进来的黑蓝色夜空和闪亮的星辰及变幻无穷的云朵,去想象在天窗之外的夜空的广阔、星辰的密集与云朵在浩瀚星河中的自在飘摇。而在同学们沉浸于此形象美丽的插图世界中时,我则又向同学们朗诵了文本的第五、第七自然段,以辅助扩展其思维和想象。在这之后,其对于上述一句话中的“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更真切”、“更阔达”等的词语意义则会有鲜明的感知和深入的理解。
  三、课末升华插图,揭示文本主题
  主题总结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贯结尾方式,亦是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升华。但在此,我们亦多依凭对文本思路结构、文本相关语句等的分析进行总结,而多无趣与枯燥,从而导致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也只是浅尝辄止。但当将对结构、语句等的依凭转向课文插图时,即从插图中寻找到能够凸显主题的要素,而后依此进行主题设问和层层引导,学生思考的兴趣则将得到大提,而对主题的理解亦将得到深化。
  例如:在《穷人》一文的教学中,在主题总结环节,我则引导同学们再次观察位于文本后面的插图,而后依据图画、结合文本,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1)插图中桑娜和它的丈夫有哪些肖像特征?这说明了什么?(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穷困)
  (2)四个孩子共睡一张床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穷困)
  (3)你从桑娜和他丈夫的脸上、举动里看到了什么?(慈祥、对西蒙的两个遗孤的关心和爱护)
  (4)这幅图景给你什么样的心理感受?(温馨、美好等)
  伴随着同学们对这几个问题的回答,我则梳理着同学们的结论,即:穷困——善良。而后又引导同学们以这两个词语去解读这幅图,其对于“人性之善”、“穷人的‘富人’精神”等主题的理解则会自然变得深刻,而主题对于其心灵与品性的教养意义也便会更为明显。
  四、课下延展插图,尝试文本重构
  插图确实基于文本,而是对文本文字语言朝向图画语言的一种翻译,因而其能够助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这无可置疑。但插图的价值却不止于此,即其虽作为文本的另一种形式,但亦是一个独立的部分、有其独立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即学生可基于此、将此作为需要解读的主要对象来进行文本重构。此行的意义在于:文本创作始终是一个将形象化的图景或者事件等,通过加附想象、思想和情感等要素转化为语言的过程,因而基于插图的文本重构将极大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及突破由原文生成的思维定势的创新力等能力。
  例如:我们还以《穷人》一文的插图为例,继上述在课末依据插图对文本主题的揭示之后,我便让同学们将文本插图当做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依据其进行对新故事的构思或者对原文故事的重构。这时,同学们便会自觉地去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是自己所听闻过的人物故事等,进而去以插图为中心进行想象延展......其中,一位同学将原文“渔家”、“雨夜”的情境设定与“西蒙遗孤”的情节设定剥离掉,而单就插图延展开这样的故事:父亲和母亲在外劳累到深夜才回家,在回家路上他们忐忑不安,因为担心两个稍大的孩子不能很好地照顾两个稍小的孩子。回家之后房间里的灯已经熄灭了——四个孩子都睡了。他们慢慢地拉开床帘,啊!这是一幅多令人感动和欣慰的画面:两个大孩子在两边分别偎依着两个小孩子,他们睡得静谧、睡得香甜......还有一位同学则基于插图中床帘布满补丁的细节、基于对文本主题更有力地表达,在渔夫回来之后抱怨天气和收成处,增加了诸如“要是我们家再添两个孩子,饥荒会离我们更近。”的语言表达,以更凸显家里的穷困,从而更突显渔夫在知道真相之后表现出来的善及其精神的“富”......如此,这样的依据插图的文本重构使得学生在对文本单纯的解读之外,又有了自己的创造和话语权,这对于其写作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锻炼和提升而言无不具有着莫大的力量。
  总之,插图契合儿童的感知习惯、是对文本内容的有效诠释,但同时又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和话题起点存在,而当成为小学阶段以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学生语文能力素养得到提升为目的的阅读教学、读写结合教学及写作教学的最好资源得到师生的重用。
  参考文献:
  [1] 袁花移《借助教材插图促进文本阅读》,《名师在线》2017年第20期。
  [2] 李凌钰《图文转换—深度解读阅读文本》,《名师在线》2017年第12期。
  [3] 仲学文《有效运用课本插图,提升学生语文阅读水平》,《内蒙古教育》2016年第30期。
  [4] 陈巧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插图的创新运用》,《黑河教育》2018年第6期。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文学厚重博大,古诗词是其中一颗璀璨的珍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所在。诗词语言精练典雅,内容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小学生刚接触诗词,一味精讲细究会使他们食而不化,丧失兴趣。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应根据他们身心特征,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化教学,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中传承中华文化,学有所获。“游戏化”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让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为古诗词教学
期刊
近年来,恐怖主义、网络安全和气候变化三大非传统安全议题占据了国际和地区安全热点问题的突出位置。尤其是伴随着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的兴起和不断壮大,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头号安全威胁。在此背景下,中国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形势日益复杂和严峻。2015年以来,中国在应对上述三类非传统安全挑战、推进非传统安全治理方面取得了多方成就,展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  一、制定颁布《反恐怖主义法》,
期刊
4月21日,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中国政治学会科学发展与政治和谐专业委员会在京召开当前网络舆论斗争新动态问题研讨会。與会同志以习近平同志关于网络安全和意识形态工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对今年以来网络舆论斗争出现的新动态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就掌握网络舆论斗争主动权,为深化改革、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创造良好网络舆论环境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与会同志认为,从总体上看,当前的网络舆论环境持续朝着向好的趋势
期刊
摘 要:传统文化承载着共同的民族价值理念,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族气质。幼儿教育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强调通过传统文化对幼儿进行思想情感熏陶。民间游戏具有实践性、趣味性、互动性、游戏性的特征,可以用于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性格儿童的幼儿教育。应当在幼儿园课程中融入民间游戏,达到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幼儿成长,深化幼儿教育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幼儿 民间游戏 文化传承 教学实践 DOI:10.1227
期刊
摘 要: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促使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坚持人本教育思想开展有效教学活动,这不仅是当前素质教育理念的彰显,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充分研读语文教材,将语文课程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将生命教育纳入语文教学体系中重点进行有效渗透以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学生能够珍视生命,热爱生命,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鉴于此,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执
期刊
摘 要:阅读是一件愉悦的事,也是一件激发我们智慧的事。阅读使人明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明朗与清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跟紧时代的发展,坚持“终身阅读”的理念,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与阅读能力,使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增强小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本文通过小学语文为研究对象,结合作为一名教师的亲身经历与实践,对探究关于小学生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方式的这一方面论题进行一次详细的个人
期刊
摘 要: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锻炼小学阶段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但是,有部分教师并没有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给予学生参与课堂进行朗读的机会。总的来说,当前语文教学中课文所要求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没有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达到的是流利、通顺地朗读课文,朗读质量还有待提高。本文对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供
期刊
摘 要:在我国小学教育阶段,语文学科阅读教学一直是学校师生的关注重点。在西藏的部分地区,因教育事业发展落后及当地语言的应用差异,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常会陷入困境。文首先简单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构建要素,其次分析了影响西藏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因素,最后针对西藏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列举了几项优化策略,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西藏 小学语文 阅读理解 能力培养  DOI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任何一门语言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语文,可以说学好语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良好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十分重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越来越重要,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够真正学好语文,才能够真正获得更好的发展。基于此,本篇文章将针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教学策略,意在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期刊
摘 要:“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此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过程中,要重点思考三方面:一是教学设计的起点要抓实教材中的“一”。二是教学设计要紧扣“语文性”开发阅读课程。三是“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具有活动性,活动具有可操作性。优化教学设计细节,提高“整本书阅读”效率。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教材起点“语文性”原则 活动多样性  DOI:10.12241/j.issn.100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