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何处安放

来源 :科研成果与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c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演讲者|司婉祎
  |推荐单位|北京市女建筑师协会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北京的创新地区,该何处安放。
  北京的创新地区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新总规说明,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重要的发展目标,而科技园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比如,中关村品牌,总面积488km2,其覆盖区域之广阔、空间总量之丰沛、发展愿景之宏伟,无不彰显了北京成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决心。
  但是,我想问大家,北京的科技创新地区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我做了很多功课。我发现随着人类科技活动的进步,创新地区的形态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再到产城融合地区。这改变的主要动因,是来自企业的选择。
  跟大家分享几个小故事,第一个是“谷歌逃跑记”。谷歌位于硅谷,是大名鼎鼎的科技圣地。但是,硅谷的郊区化带来的通勤问题、房租问题,让谷歌越来越难留住员工,最终,只能搬到了圣荷西市市区。第二个是“亚马逊选妃记”,科技巨头亚马逊宣布扩张自己的第二总部。亚马逊员工们开出了自己的条件:相对密集的人口、高效的交通设施、便捷的生活娱乐设施,等等。他们就是在表达:我们需要在一个“城市型”的地区工作。
  科技企业的选择,改变着创新地区的样貌。那又是什么改变了企业的选择呢?
  是人才。
  在深入了解这些科技企业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员工的平均年龄,最年轻的只有27岁,我们熟悉的facebook、google也都不到30岁。一份关于美国三角研究园员工的侧寫报告,将他们描述成一群25岁的年轻人,爱逛街、爱运动。
  现在的科技企业员工既是科学家,也是有着无限活力的年轻人。而创新地区也不再是枯燥的牢笼,而是能够让这些人释放生命活力的舞台!
  科技创新区因企业的选择而变,而企业因人才的选择而变。归根结底,科学家和科技人才的需求,才是创新地区成败的关键!那些成功的创新地区,都恰恰印证了这个道理。比如,西雅图南湖创新区,这些办公楼将企业入口设在二层,而底层空间则是通过规划控制全部还给了城市。在这里布置了咖啡馆、书店,和室外步行街、小广场一起,构成了完全开放的交往空间。麻省理工肯德尔广场也是如此。它的成功来自对共享全方位的鼓励。无论是实验室还是公寓,办公空间还是休闲空间,都是可以共享的。办公楼挨着人才公寓,顶层是酒店和健身房,楼下是咖啡厅和画廊。这样的创新区赢得了人才的青睐。这里的工作者对地区的认同度高达90%,他们不是在这里办公,而是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家!
  为什么在国内我们很难找到这样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呢?对中关村的调查显示,员工的不满意度居然有50%!这不仅仅是一串数字,它也是非常鲜活的,发生在科技人身边的困境。我每天从回龙观出发上班,都会看到华为的大巴车队,每天运送科技人才,通勤时间高达4个小时!科学家的蓬头垢面,真的不足为奇!
  超长的通勤距离只是一个方面,提到北京的创新地区,大部分人回想起来的,还是稀疏的厂房、孤立的大院、空荡的街道、单调无聊的办公楼。资料显示,北京科技人才的平均通勤时长为两小时,焦虑指数达到了60%,高校毕业生流失率高达50%。
  我不禁发出疑问:如果科技人才都留不住,北京还凭什么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心呢?
  北京的创新地区似乎还没有做好准备,即使其空间辽阔、志向远大,但是,失去了对科技人才需求的关注,它永远不可能获得科创的核心动力!
  所以,我希望能将优秀的发展理念带回来,给北京的创新地区注入一股劲儿!
  在北清路地区,我们开展了研究。北清路是中观村科学城的一部分,未来重要的创新地区。现在,人们看到的却是宽阔的马路、拥堵的交通、冷漠的街道、封闭的园区和消极的绿地空间。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带着对创新人才需求的关注,我们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我们营造了向外联系的轨道系统,通过轨道链接大网,直通机场,让科技更容易走出去,让世界更容易走进来。
  我们打造了STOD服务系统,通过服务捆绑轨道交通站点的理念,置入高能级的服务体系,让北清路能够拥有城市的繁华与激荡。
  我们营造了北清路中央公园,通过整合道路和消极绿地空间,置入科技、文化、交往功能,让北清路有了自己的科技窗口,交流平台。
  最重要的是,我们坚持从人才的需求出发,打造多层次的公共空间系统,布置广泛多类别的居住产品。让科学家在北清路安一个家,也在他们心里安一个家!
  最终,我们的方案获得了专家和政府的一致认可,并且接受了配合控规深化落地的工作,创新地区的发展还在继续,我们任重道远。葛大爷说过,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源动力,人才的家园才是创新的家园。习主席说,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规划需要的不仅是秀丽的蓝图,更多的是对科学家的尊重和关心。
  虽然北京的科技创新地区仍未做好准备,但是作为首都的规划师,我们应当做好准备!
  面对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时值新中国70华诞,我会时刻关怀科技人才的需求, 用职业价值观助力北京市总规实现目标!
其他文献
推荐单位:《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成果来源: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  科研代表:刘新旗  转化作者:娄贞、张悦  蛋白质是有机大分子,相对于小分子蛋白肽不易被吸收,对于消化能力下降的老年人来说,食用蛋白肽是补充蛋白质的一个较好的选择。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细胞的基本有机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缺乏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体重减轻、肌肉萎缩,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蛋白质也是有机大分
期刊
推荐单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成果来源: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科研代表:王伟 转化作者:倪影  谈谈全基因组测序,认识它和我们健康息息相关的疾病预防、食品安全方面的关系。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将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矛头直指受到污染的食品。报告称,全球范围内每年有多达6亿人因食用受到污染的食品而生病,全球每年有42万人因食源性疾病死亡。  沙门氏菌是引发全球性的食源
期刊
推荐单位:北京乐器协会  成果来源:琵琶制作家曹卫东老师  转化作者:丰子一  两千年来我国民族乐器——琵琶的形制、弹奏方式发生了哪些演变?一把好琵琶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琵琶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至少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深得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琵琶行》写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
期刊
推荐单位:北京乐器学会  成果来源:陶笛演奏家、制作家周子雷先生  科研代表:周子雷 转化作者:娄贞、静远  陶笛艺术一直深受人们的喜欢,其种类也有很多。下面为您讲述新型陶笛和古埙有何不同。  实用陶笛的前生今世  陶笛可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最早的陶制乐器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古埙。当时,这种乐器是用来模仿野兽的嚎声,便于猎人的捕猎。  随后,无数演变品种衍传至中国及世界各地,形状各异,大
期刊
翁剑成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副教授,入选北京“科技新星”、北京工业大学“日新人才”培育计划, 现任北京工业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副处长。  初识大咖  他,主要从事智能交通与交通信息、交通大数据的建模等相关研究,共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15项纵向,18项横向课题。  他,参编著作2部,行业标准2部,在国内外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或受理11项国家发明专利,获
期刊
自闭症这个词也许大家并不陌生,有时候,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不愿意社交、喜欢宅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喜欢调侃自己是自闭症,其实,并非如此就是自闭症,自闭症实际上是一种病,得治,而且目前来说,终生都很难治愈。那么,自闭症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呢?  探秘孤独症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孤独症是我国南京医科大学陶国泰教授命名的,为了纪念他,在中国又将自闭症称为孤独症。孤独症并不是简单的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准确
期刊
|演讲者|高子悦  |推荐单位|北京土木建筑学会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在这个新秋时节,最令人羡慕的莫过于那些有院子的人。闲卧院中即可风月入怀,把明媚的时日化作诗意的流光。远离尘世喧嚣,闲看花开花落,一座院子便是一个世界。青瓦粉墙,木门铜锁,中国人的院子是情的寄所,也是志的归处。建筑师马岩松说,未来的城市属于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生发出来的,而建筑是长出来的,它留给我们充分的空间去思考去沉
期刊
高性能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研制成功  柔性电子器件,特别是基于有机材料的光电器件,是未来电子器件发展的一大趋势,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其中,获得高性能的柔性透明电极是实现高效柔性有机光电器件的前提。但目前如何获得同时具有高导电、高透光、低表面粗糙度以及制备方法简单、绿色的柔性透明电极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近日,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陈永胜教授团队制备了同时具有高导电、高透光且低表面粗糙度的银nm线柔性透明电
期刊
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那些天生有智力缺陷、神经发育缺陷的孩子被认为不值得社会为之耗费资源,这些有缺陷的孩子会被送进像集中营一样的医院,让孩子慢慢去世。这是医学界和社会的悲剧,而现在,我们知道了孤独症这种神经发育障碍的疾病是可以通过治疗进行干预的,孤独症孩子也是可以教育的。  更客观的诊断方式  孤独症的诊断现在一般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进行判断,例如,孩子是不是喜欢长时间自身旋转、长时间总拿着某件东
期刊
孜孜不倦,只为更安全、更便捷、更美好的生活。  本期我们带来10位科技工作者的科学演讲秀,主要聚焦建筑与城市规划方面以及医学治疗与护理方面。  从传统庭院到空中花园的院落设计文化传承与创新,到具体的老楼“穿铠甲”改造,再到地铁联通地下空间打造城市第二通道,塑造城市黄金空间,再到北京科技创新地区的改造,为您一一揭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融入现代建筑设计的精髓、破旧老楼改造后竟增加12平米使用面积的真相以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