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同心:三十数载“校园”缘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j20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的海峡论坛上,我有幸认识了丽文文化事业机构的执行长苏清足女士,不由感动于丽文文化三十数载专注于校园图书出版与经营的精神。当喊她“苏执行长”的时候,苏清足女士只是微笑地说,喊她“苏阿姨”即可,这种亲切感也顿时拉近了一个出版初涉者和出版资深业者之间的距离,于是更产生了走进丽文文化的念头。
  
  丽文文化的前身是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由杨丽源、苏清足夫妇共同创办,创办的初衷是引进大陆文学大师的作品,故而首先出版的是“两岸丛书”,当时的复文图书可说是台湾最具用心、最具体大量引进中国大陆的图书出版公司,其“两岸丛书”出版印行了程千帆、吴新富的《两宋文学史》、曾枣庄的《论西昆体》、李淼的《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傅璇琮的《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卷》、张松如主编的《中国诗歌史》等图书,甚且印制了大部头的《中国禅宗大全》、《佛教文化》等图书。“两岸丛书”不仅签订大陆已发行的在台版权,也签订大陆学者未印行的大作。这些作品出版后也取得很大的反响。1992年,为了扩大出版社的发展规模,夫妇两人决定将文化公司取名“丽文”。“‘文’者,不仅有文字、文章、文句、文书之意,天地间都是文,天有天文,地有地文,水有水文,人有人文。文艺、文学、文化、文明都是文。因此,经天纬地之才方可以叫文人。‘丽’者,在易经离卦有‘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有附者之卷。古来形容美人叫‘丽人’,文辞华丽而不失其正叫‘丽则’,美丽的姿质叫‘丽质’,华丽的文辞叫‘丽藻’。因此,‘丽文’就是美丽的文学、文化、出版,可以说‘人间深情丽乎文’。”苏阿姨解释说。不过,这些都只是字面的意思。丽文这个名字的背后,还具有更深刻的涵义,那就是由创办人杨丽源、长子杨宏文的名字各取一字,故合称“丽文”,含父子相传之意。
  从这个简单的名字,我们也读到丽文文化从一开始就承载两个使命:一是出版和经营“丽文”,二是将第一个使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从1992年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来,丽文以图书出版、门市为主体,以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为据点,逐步走入大学校园,服务大学师生。
  出版方面。丽文先是延伸自己的领域,1999年,并购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骆驼出版社;同年,礼聘曾任校长的蔡国彬担任总经理;2000年,设立丽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成立可诺书店股份有限公司;到2007年,成立蓝海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并扩大成为丽文文化事业机构。这个时候的丽文,已经是拥有五家不同性质出版社的出版机构了,其出版优势就不言而喻了。它出版的社会学、教育、辅导心理、幼保、文学、哲学不只长销,且有为数不少起码万本以上的畅销书,比如文学类图书有苏石山主编的《大学国文选》,社会学类图书有丘昌泰的《公共政策-基础篇》、黄淑玲和淑美惠的《性别向度与台湾社会》、李增禄主编的《社会工作概论》、王振寰、瞿海源主编的《社会学与台湾社会》、胡幼慧主编的《质性研究:理论、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实例》,哲学类图书的有薛清江的《哲学与人生类别》,教育类图书有王家通主编的《教育导论》,还有比如《公共卫生学》、《民主宪政学法治》、《教育社会学》、《中国诗学》、《周易程传注评》等图书。而这些图书回报给丽文的是许多荣誉:1990年,《思入风云》获优良图书金鼎奖;《敦煌佛教艺术》获第二十九届台湾嘉新优良著作奖;1997年,《儒家伦理与秩序情节》优良图书金鼎奖;期刊《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也获得2006年“国科会”TSSCI期刊……丽文可谓是硕果累累。鉴于它在图书出版方面的辉煌成就,2006年丽文被评为高雄市“一人一书·幸福高雄”金质奖,2007年丽文也评上台湾“行政院”金鼎三十“老字号,新招牌”资优出版事业特别奖。
  
  经营方面。丽文集中在大专院校设立门市,范围遍及北、中、南及东部地区,直营校园门市已增至25家,是目前台湾最大的校园书局连锁。门市服务项目多元,包括图书文具、图书馆采购及编目、中文简体及西文进口、计算机外设、礼品、影印、中央信托局标案、年代售票服务等业务。近年,丽文除了图书外,也发展校园通路、会员制以及电子商务等多元化服务,紧抓住学生族群所喜爱的各方面商品,在阅读环境转变的现在,另外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丽文为此还搭建校园共和国网站(www.campub.com.tw):以目前丽文机构经营之校园通路为基础,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发展目标,搭配学校的特性(稳定的经济市场、每年持续不断的学生基础、年龄从不改变的客群),刚推出便获得广大的回响。
  连锁大学校园书局与出版社在丽文文化事业机构分属于两个不同单位的主要部门,两者的经营方式也不一样。但丽文最大的特色就是让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校园书局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而出版社主要经营的对象是大学用书,两者除了基本的业务配合以外,在管理上更是相辅相成,校园书局与大专教科书出版,累积校园经营的Know How,促使两者的服务不断升级。这也便是今天丽文文化的经营理念。
  台湾人口虽然不多,但是每年的出版量都在三、四万册之谱,竞争激烈可想而知,而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能够取胜,本身就必须具备有雄厚的实力。“我们为校园提供高质量的阅读环境,将最好的服务带给校内的老师以及学生, 对于多年来所发展出来的校园书城经验也感到自豪。”对此,苏阿姨总结了三个取胜的关键点:“丽文文化事业机构拥有五家出版社,各自负责专业书籍及教科书的出版。这五家出版社在教育界也享有极高的声誉,在学校任教的许多老师是阅读丽文文化的书成长的,这样的形象与品牌是丽文取胜的第一个关键点。而丽文文化的书籍,在销售对象以及经营形态都与一般出版社有极大的不同,三十几年来,丽文将精力全部集中在经营大专院校的市场上,藉由本身长期累积而来的专业知性,为同业的进入设立了一个门坎。这是第二个关键点。第三个关键点则是,丽文文化全体同仁的向心力,透过每年举办的教育训练、员工旅游,让这个大家庭的努力不懈与坚毅的精神融合成一体,塑造出今日耸立于南台湾的丽文文化。”
  “丽文文化事业机构的创立与发展,有执着的理想,坚信发展文化事业,是提升国民文化气质的最佳途径。坚定信念,热爱自己的事业、志业,结合理念相同的学者、同仁,奋力不懈,终于发展到今日的规模。”“丽文文化更期许迈向数字与电子化的时代,成为‘提供完整数字及纸本出版solution的教育平台’,让作者与读者之间没有距离,也为永续发展的文化事业,贡献一份心力。”苏阿姨说,这就是丽文文化的愿景。在两岸往来日渐活络的今天,苏阿姨表示,丽文也正在加速两岸的合作关系:“‘合作出版、版权交易、简体书引进以及繁体书出口’为接下来我们与大陆合作的四大方向。”
  时光流转,转眼已是2009年,也就是在今年,夫妻同心创业三十数载的丽文文化的第一代经营者杨丽源、苏清足夫妇,也将出版营销任务传至第二代杨宏文夫妇。丽文文化在父子传承过程,进入数字时代和科技时代。而延续三十多年的“校园”缘,父子两代依然同心。
  可想而知,这三十数载里,杨丽源、苏清足夫妇曾经挥洒过多少热血,抒写过多少故事,然而我们依然确信的是,崭新的丽文文化,依然会在下一代接班人的手中,不断地写下一则又一则让人记忆深刻的故事。
其他文献
音像业是出版业的一个重要产业门类,它曾被看作是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走向“光与电”的重要标志。然而,新兴的音像出版业在进入新世纪的几年之后就表现出明显的“衰退”迹象。音像市场严重失范,行业产值迅速下滑,音像出版单位惨淡经营。新兴的音像出版业何以发展至此?音像出版业前景如何,出路何在?音像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能否带动音像出版业的重生?这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每一位从事音像出版的人。下面笔者将通过对行业
期刊
小时候,由于地理上的阻隔,每次返大陆就是回到广东,对大陆的印象亦大致如此。对香港人来说,广东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概念,她塑造出香港独特的流行文化,例如电影里经常出现的武学宗师黄飞鸿,他的正直形象影响了李小龙的“中国人”精神,也令全世界转过头来,对被誉为“南派武术发源地”和“东方电影工厂”的广东省和香港,大感兴趣。  一直以来,广东与香港关系非常密切。两地一衣带水,大部份香港人亦为广东省会附近地区的移民
期刊
前两天和出版的同仁闲聊,聊起业内某家杂志对零九年出版界关键词做的一个盘点调查,其中便有“推理小说年”一说。同仁便笑道,你们做午夜文库这么久,总算酝酿到爆发的时候了。  回想这几年来媒体对于推理小说的报道,确然如此。  2007年,布洛克的马修·斯卡德系列出版之时,推理小说的出版还未被认同,到了2008年末,关于推理小说是否会升温,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猜测声音。    到了2009年,答案不言而喻。
期刊
蔡素芬这部长篇小说是要让台湾男性小说家英雄气短的。  从上个世纪末到这个世纪初,台湾女性小说家笔下呈现的格局、气魄,往往大开大阖,极具企图心。她们不约而同,绾结情史、家史、社会史,让个人与民族交缠、身体与政治相扣。陈烨的《泥河》(后改写为《烈爱真华》)、李昂的《迷园》、郝誉翔的《逆旅》、陈玉慧的《海神家族》、钟文音的《艳歌行》……皆是个中翘楚。慧眼独具的她们,以小搏大,从个人的情感与欲望映照出时代
期刊
土鸭室   年少时轻狂,时常愤愤不平,自以为是,颇有怀才不遇、乏人赏识的感伤,所以我曾经以鲁迅“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 的诗句,用以自我消遣,并以此为题,请人设计藏书票。但是鲁迅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却没有学到。回想当初,真是青涩!  如今看到那时为我设计藏书票的王东海,送我的这款“土鸭室”藏书票,真有悔不当初的感觉。看看这款采用木版年画的形式,设计出唐朝大将尉迟恭的造型,多么的雄心勃勃
期刊
我国有许多丛书是以地名集的,如《豫章丛书》、《四明丛书》、《畿辅丛书》之类,乃地方文献之类辑。地方人士,重视乡邦文化传统,故常有此种文献付梓,既便外人研究,亦可令本地后生闻风继起,功效是极大的。与此相呼应的,是对乡贤前辈的追思纪念,或建祠庙、或刊刻遗集、或流传其嘉言懿行以供景慕,也都是极为可贵的。  近年大陆各地表彰文化名人,即有此等古风。把本乡旧有的文化名人发掘表扬出来,作为地方的“名片”,不唯
期刊
《故宫日历》 曾出版于1933至1937年的北京故宫,尽管那时正值战乱,但仍能在日历下方刷印的商号、报馆、办事处等代理发售的信息中,看出它一时间的洛阳纸贵。时至今日,经过近八十年的岁月沉淀,这个的飞速向前世界较之八十年前已是沧海桑田了,而这本日历带给我们的依然是焕发着浓郁醇香的智慧与风韵。  《故宫日历》缘何与众不同呢?    一.百年日历  这本日历是穿越近百年的时空与我们相遇的。那时,社会动荡
期刊
1949年大批大陆女作家抵台,作品题材多元。她们不只写心里思念的故乡、眼里看到的台湾,也写各人走南闯北特殊经历。其中一位文笔极好的主妇作家,来台前曾随丈夫在新疆短暂停留。初来物资匮乏的台湾,料理家务之余她埋头写作,以稿费贴补家用。抗战时期她是重庆中央大学文科高材生,遍读中外名著。此番厨台边写作,小说频获大奖。以后数十年担任儿童丛书主编,成果优异扬名书市,大家却淡忘她早期小说的亮丽成绩──看官一定好
期刊
有一本书叫做《他们其实没那么伟大》,副标“26个历史人物现形记”,它前阵子上市了。这件事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嗯哼,它是我的译作来着。  作者威尔·柯皮在这本书中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历史是一门瞎猜的学问。”做史学研究最讲究的不就是严谨的考据吗?既然一本人物史传的作者会说出这种话,你就知道他有多皮。既然作者很皮,这本书就无法正经八百地谈历史,比方,向来被视为人类伟大建筑工程的金字塔,它是这么说的: 
期刊
两岸书业界的交流已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来两岸书业界你来我往,进行了无数次的交流,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但仍不理想,主要原因是交流仍局限于民间和业内人士,许多交流活动只是流于形式或是应付差事,并没有做一些深层次的探讨。有些交流组织不错,内容也很充实,但因为没有官方参与,会议结束了,交流也就完事了。许多问题业界有共识,但无法转化为成果。所以问题是年年谈,但年年都没进展。这其中根本原因是两岸长期处于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