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有效的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引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思考意识和探索奥秘的欲望,让学生有动力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适合课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内心形成渴求知识的欲望,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索活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结合新旧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派生和演变而来,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大抓手就是教师要在新旧知识的关联处来创设情境和设置冲突。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懂得容易,学得轻松,用得灵活。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时,我首先和学生一起回忆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在回忆复习中,有些善于预习和思考的学生已经看出了教师复习的目的,踊跃地发言:“老师,现在我已经看出来,我们将要学习的梯形能够分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将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加起来,就是梯形的面积了。”我肯定了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我又从另一个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我们将梯形的上下底互换一下位置,接上一个同样大小的梯形,会是怎样?”学生很快能看出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实际上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在课堂上,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衔接,通过图形变换来求得问题的解决,为接下来进行的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扫清了障碍,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观察、操作、交流,体味生活中数学的作用,深入理解数学,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
例如,在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认识》一节时,我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创设了他们熟悉的问题情境:“老师预备了10个写字本,要平均分给3个课堂表现很好的学生,你第一时间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生活,他们对问题思考的积极性也很高,就连班上个别不愿动脑的学生也都积极思考起来。
在问题情境创设中,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具有一定的“生活味”,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收集有效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三、设置悬念话题创设问题情境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开始将问题悬念抛出,让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贯穿课堂的始终。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也有将问题悬念设在课尾,“且听下回分解”使悬念放射出无限魅力,做到课尽而意味无穷,留足了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
例如,在进行《乘加乘减》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利用故事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小熊从4株玉米上拿走1个玉米棒。问学生:“就这个问题你可以怎样提问?”学生说:“还有几个玉米。”这样自然引出乘加、乘减这两个算式提出的问题。接下来,教师继续讲故事,讲小熊和妈妈摘西瓜。妈妈摘西瓜,小熊写出两个算式:3×4,3×3+5,进一步和学生探讨后,确定小熊只要写出3×4就行了。第二天故事继续,熊妈妈继续摘西瓜,小熊又写出了2个算式:4×5-3,3×5+2,告诉我们熊妈妈摘了17个西瓜。我让学生画出熊妈妈当天的西瓜摆放图。故事延续到第三天,熊妈妈又摘了13个西瓜,小熊会写出什么算式呢?随着故事情境的推进,学生在快乐中获取了数学知识。
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灵活设置,这样才能创设出更多、更智慧和更丰富的教学情境,才能让學生在快乐中、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学习数学,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江安小学)
(责任编辑 冉 然)
一、结合新旧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派生和演变而来,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大抓手就是教师要在新旧知识的关联处来创设情境和设置冲突。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懂得容易,学得轻松,用得灵活。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时,我首先和学生一起回忆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在回忆复习中,有些善于预习和思考的学生已经看出了教师复习的目的,踊跃地发言:“老师,现在我已经看出来,我们将要学习的梯形能够分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将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加起来,就是梯形的面积了。”我肯定了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我又从另一个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我们将梯形的上下底互换一下位置,接上一个同样大小的梯形,会是怎样?”学生很快能看出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实际上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在课堂上,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衔接,通过图形变换来求得问题的解决,为接下来进行的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扫清了障碍,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观察、操作、交流,体味生活中数学的作用,深入理解数学,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
例如,在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认识》一节时,我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创设了他们熟悉的问题情境:“老师预备了10个写字本,要平均分给3个课堂表现很好的学生,你第一时间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生活,他们对问题思考的积极性也很高,就连班上个别不愿动脑的学生也都积极思考起来。
在问题情境创设中,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具有一定的“生活味”,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收集有效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三、设置悬念话题创设问题情境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开始将问题悬念抛出,让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贯穿课堂的始终。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也有将问题悬念设在课尾,“且听下回分解”使悬念放射出无限魅力,做到课尽而意味无穷,留足了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
例如,在进行《乘加乘减》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利用故事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小熊从4株玉米上拿走1个玉米棒。问学生:“就这个问题你可以怎样提问?”学生说:“还有几个玉米。”这样自然引出乘加、乘减这两个算式提出的问题。接下来,教师继续讲故事,讲小熊和妈妈摘西瓜。妈妈摘西瓜,小熊写出两个算式:3×4,3×3+5,进一步和学生探讨后,确定小熊只要写出3×4就行了。第二天故事继续,熊妈妈继续摘西瓜,小熊又写出了2个算式:4×5-3,3×5+2,告诉我们熊妈妈摘了17个西瓜。我让学生画出熊妈妈当天的西瓜摆放图。故事延续到第三天,熊妈妈又摘了13个西瓜,小熊会写出什么算式呢?随着故事情境的推进,学生在快乐中获取了数学知识。
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灵活设置,这样才能创设出更多、更智慧和更丰富的教学情境,才能让學生在快乐中、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学习数学,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江安小学)
(责任编辑 冉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