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时间的脚步,POD所代表的涵义已经从“按需印刷”悄然变成了“按需出版”,在这个变化当中,字母“P”所代表的单词都有了变化,但对于这个变化,大家都非常配合、理解和接受,相比较而言,“DP”就非常不同了,“数码印刷”、“数字印刷”和“数位印刷”等多种说法,至今还有一些争议。我个人倒是认为,“POD”涵义的变化能被大家理解和接受的主要原因在于,最初,国内在解释“按需印刷”概念时,很多时候是将使用数字印刷系统为书刊提供数字化印刷服务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成功应用来进行推广的。那时,我记得,“露露(Lulu Enterprises, Inc. and Lulu Press, Inc.)”也是其中之一。
露露成立于2002年初,并在2002年下半年与一家名为“OpenMind Publishing”的出版公司合并。露露为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作者提供在线的出版和印刷服务。十年来,露露一直作为一个正面的按需出版“成功案例”被业界广为传颂:其既作为出版公司,提供有“露露特色”的出版服务;也同其他出版公司一起提供合作出版服务;同时为作者和其他任何出版公司提供按需印刷服务;另外,露露拥有一套非常完善的自助出版系统;其还是一家高科技公司。
以上构成了一个十年传奇的诞生。十年来,露露一直作为开放的出版市场的领导者,其在线自助出版系统帮助了全球众多客户完成了图书、相册、论文、台历、电子书等各种内容的出版,露露的数据库目录内包含超过110万本书(册),并以每个月2万个有效图书数据的速度递增,其提供的基于印刷价格(系统可自动计算,参考因素包括页面数量、纸张尺寸、装订方式以及彩色和黑白印刷方式等)和发行费用,加上作者个人期待的利润作为按需出版图书定价的模式对于按需出版业影响深远。
2009年,露露又开始销售数据库中已出版的图书的电子版本,数据库内图书的作者中不乏当红作家,甚至包括丹?布朗(《达芬奇密码》一书的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纽约客》杂志撰稿人)等,涉及同亚马逊和邦诺等公司的业务竞争。
事实上,只要是我介绍按需出版的概念,露露总是会出现在我的演讲文件中。但就在2012年11月5日,露露首席运营官汤姆?布莱特先生通过邮件证实,已经在总部裁减9名员工,并称这可能不是最后的重组,未来可能涉及其他地点,但具体人数不详。
虽然其管理层事后多次在不同场合声明此次调整主要是为了调整工作岗位和实现战略转移,被裁撤的9名员工可以被优先选择到新的岗位;他们是基于“大量的客户调查”和“满足客户需求”而作出的决定,其“对于2013年充满信心”,并且露露还将“保持”这样的“员工规模”。但是分析家普遍认为,由于露露的客户大多是独立的作者,如何让这些独立的作者认为裁员是基于“为他们服务的考虑”,并且通过裁员能够使“客户享受到更好服务”?这似乎很难被接受,这是露露即将面对的挑战。
对于我们而言,打造一个中国特色的“按需出版平台”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之外,还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大量的国内案例已经证明,简单的将“露露模式”复制到中国是不行的,需要适应中国的环境才能生存;但露露现在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也许同样会遇到,这对于打造我们自己的按需出版平台而言,会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所以我想,不要因此而担心按需出版的未来,反而应该更加积极地、冷静地观察和学习,我甚至还有点期待: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露露成立于2002年初,并在2002年下半年与一家名为“OpenMind Publishing”的出版公司合并。露露为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作者提供在线的出版和印刷服务。十年来,露露一直作为一个正面的按需出版“成功案例”被业界广为传颂:其既作为出版公司,提供有“露露特色”的出版服务;也同其他出版公司一起提供合作出版服务;同时为作者和其他任何出版公司提供按需印刷服务;另外,露露拥有一套非常完善的自助出版系统;其还是一家高科技公司。
以上构成了一个十年传奇的诞生。十年来,露露一直作为开放的出版市场的领导者,其在线自助出版系统帮助了全球众多客户完成了图书、相册、论文、台历、电子书等各种内容的出版,露露的数据库目录内包含超过110万本书(册),并以每个月2万个有效图书数据的速度递增,其提供的基于印刷价格(系统可自动计算,参考因素包括页面数量、纸张尺寸、装订方式以及彩色和黑白印刷方式等)和发行费用,加上作者个人期待的利润作为按需出版图书定价的模式对于按需出版业影响深远。
2009年,露露又开始销售数据库中已出版的图书的电子版本,数据库内图书的作者中不乏当红作家,甚至包括丹?布朗(《达芬奇密码》一书的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纽约客》杂志撰稿人)等,涉及同亚马逊和邦诺等公司的业务竞争。
事实上,只要是我介绍按需出版的概念,露露总是会出现在我的演讲文件中。但就在2012年11月5日,露露首席运营官汤姆?布莱特先生通过邮件证实,已经在总部裁减9名员工,并称这可能不是最后的重组,未来可能涉及其他地点,但具体人数不详。
虽然其管理层事后多次在不同场合声明此次调整主要是为了调整工作岗位和实现战略转移,被裁撤的9名员工可以被优先选择到新的岗位;他们是基于“大量的客户调查”和“满足客户需求”而作出的决定,其“对于2013年充满信心”,并且露露还将“保持”这样的“员工规模”。但是分析家普遍认为,由于露露的客户大多是独立的作者,如何让这些独立的作者认为裁员是基于“为他们服务的考虑”,并且通过裁员能够使“客户享受到更好服务”?这似乎很难被接受,这是露露即将面对的挑战。
对于我们而言,打造一个中国特色的“按需出版平台”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之外,还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大量的国内案例已经证明,简单的将“露露模式”复制到中国是不行的,需要适应中国的环境才能生存;但露露现在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也许同样会遇到,这对于打造我们自己的按需出版平台而言,会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所以我想,不要因此而担心按需出版的未来,反而应该更加积极地、冷静地观察和学习,我甚至还有点期待: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