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08-02
面对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也就是说,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要完成“教学生学会”向“教学生会学”的观念转变。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将不再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其角色必须有所变化,现仅就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决策变化谈谈我的看法。
1 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职能以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师生关系观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
现代社会的本质首先是民主化。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民主化。没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和形成现代教育体系和现代教育制度。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形成了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和师生关系。在这种观念下,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而学生的尊严似乎可以随意侵犯。而在现代社会里,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教师有教师的尊严,学生也应当有学生的尊严。每一个学生不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道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应当受到尊重。一位教育家说:“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例如:有的学生描写他们的老师是‘冰冷的心,冰棍的脸,古板的眼’;有的老师不仅吝啬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形体罚学生。于是,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信心及乐观豁达的态度和创造力。严重的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酿成种种悲剧。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作为教师要发自内心的爱学生,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才能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要树立“无差生观”。有一位校长说得好:“每个学生都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有的尽管现在还暗淡无光,只是一时被云雾遮住了,一旦冲出云雾就会光芒四射。”
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应该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知识的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谛,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2 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应该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注意发挥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曾经有一位专家把传统教育概括为“师本教育”,即以教师为本。其核心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只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扮演的往往就是这一类角色,由于过分强调和看重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低估学生的能动性和潜能,或者只习惯于传统的注入式教育方式,昧与启发式教育操作,因而导致教育上普遍的非人格化专制和文化霸权态度,在专制态度和控管方式构成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失去判断和选择的自由,没有自觉自由的权力,没有自觉行为的机会。独立思考的剥夺必然导致主体性的丧失,自觉活动的抑制导致能动性的消蚀,自由选择的取消必然导致责任感的淡漠。
根据《新标准》的要求,这种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应当转变为以学生为本,即“生本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人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从教育角度来说,最起码是必须摒弃专制、强制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使教育过程成为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和自我教育过程,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学会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的习惯,从更高意义上来讲要树立以构建学生主题为目标的主体教育观念,即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形成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的教育机制,提供学生自我发展和表现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真正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以促进他们全身心地全面发展,培养他们自觉的主动意识、主体能力和独立思考、富于批判、敢于负责、勇于创造的主体精神,以及自尊自立、自信自律,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主体人格。
作为引导着,教师要具有如下一些角色行为: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个学生的评价要小心的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人为主的成见,在教学中,要尽量的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练习的机会,要经常的仔细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开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必须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现代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各项技能的全面发展。
面对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也就是说,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要完成“教学生学会”向“教学生会学”的观念转变。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将不再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其角色必须有所变化,现仅就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决策变化谈谈我的看法。
1 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职能以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师生关系观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
现代社会的本质首先是民主化。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民主化。没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和形成现代教育体系和现代教育制度。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形成了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和师生关系。在这种观念下,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而学生的尊严似乎可以随意侵犯。而在现代社会里,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教师有教师的尊严,学生也应当有学生的尊严。每一个学生不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道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应当受到尊重。一位教育家说:“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例如:有的学生描写他们的老师是‘冰冷的心,冰棍的脸,古板的眼’;有的老师不仅吝啬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形体罚学生。于是,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信心及乐观豁达的态度和创造力。严重的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酿成种种悲剧。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作为教师要发自内心的爱学生,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才能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要树立“无差生观”。有一位校长说得好:“每个学生都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有的尽管现在还暗淡无光,只是一时被云雾遮住了,一旦冲出云雾就会光芒四射。”
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应该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知识的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谛,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2 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应该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注意发挥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曾经有一位专家把传统教育概括为“师本教育”,即以教师为本。其核心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只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扮演的往往就是这一类角色,由于过分强调和看重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低估学生的能动性和潜能,或者只习惯于传统的注入式教育方式,昧与启发式教育操作,因而导致教育上普遍的非人格化专制和文化霸权态度,在专制态度和控管方式构成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失去判断和选择的自由,没有自觉自由的权力,没有自觉行为的机会。独立思考的剥夺必然导致主体性的丧失,自觉活动的抑制导致能动性的消蚀,自由选择的取消必然导致责任感的淡漠。
根据《新标准》的要求,这种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应当转变为以学生为本,即“生本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人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从教育角度来说,最起码是必须摒弃专制、强制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使教育过程成为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和自我教育过程,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学会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的习惯,从更高意义上来讲要树立以构建学生主题为目标的主体教育观念,即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形成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的教育机制,提供学生自我发展和表现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真正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以促进他们全身心地全面发展,培养他们自觉的主动意识、主体能力和独立思考、富于批判、敢于负责、勇于创造的主体精神,以及自尊自立、自信自律,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主体人格。
作为引导着,教师要具有如下一些角色行为: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个学生的评价要小心的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人为主的成见,在教学中,要尽量的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练习的机会,要经常的仔细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开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必须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现代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各项技能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