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悟中激发学习内驱力,发展核心素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fei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对中年级习作要求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而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也刚好适合在情境体悟中参与、探究、习作。这样习作,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能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习作核心素养,享受习作带来的快乐。
   一、体悟为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发展核心素养提供了有效积累的基础
   体验是种行为,用心感悟,在语文阅读教学时注意积累,揣摩其语言运用的窍门,得法于课内,并把这种习得的方法,运用于阅读与习作,会事半功倍。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皆习作的源泉,长期积淀下来,学生的语文功底扎实,潜在的习作核心素养自然也高。现行的统编教材尤其注重“读写一体”,这就需要把课文教好,让学生明白课文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再更进一步地思考这种写是否合适,这对后面安排的单元习作是大有裨益的。只有把课文真正地理清理透,才能让学生寻得句段间的奥妙,激发学生内驱力,才能由此及彼,迁移化用,更有效地为习作教学服务。
   如笔者曾观摩过特级教师沈荣先生执教统编教材三上习作3《续写故事》。他把《续写故事》的教学融入所在单元、所在年段语文学习的进程中。课伊始,沈老师带领孩子们回忆习作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接着出示例文,运用“猜测”和“推理”启发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初步感受生日氛围。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进入了课堂的第二板块,沈老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通过观察图中人物的表情,感受人物的心理,让学生渐悟出作者的创作方法是“变变变”“转转转”,这样引导,就让学生把事情的起因说清楚了,激发学生的创作内驱力。接下来,沈老师带领学生回忆教材中习作三《我来编童话》的写作要求让学生明白如何把事情写清楚,再利用这一单元的课文,引导学生通过转变写作思路来把事情写精彩。这样细腻有效的作前指导让孩子们文思泉涌,学生当堂呈现的习作片段写得通顺精彩,情节生动,还用上了本单元不少的新鲜词句,让人不由赞叹。
   又如教学统编教材三下习作1《我的植物朋友》,教师可以在作前一个月布置这样的情境任务:自然界中的植物种类繁多,每一种植物都呈现出不同的姿态。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无论是高大的乔木还是低矮的小草,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选择一种你感兴趣的植物朋友,细心观察所写的植物,并借助记录卡做好观察记录,写清楚植物不同时间的特点。这样作课前的设计,就为学生之后课上习作交流的互相递升提供了可能。三年级的学生缺乏基本的观察能力,观察事物往往杂乱无章,让学生结合已学课文了解记录卡大概分哪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记录什么,能帮助学生准确、全面地把握自己喜欢的植物的特点,为构思初步的习作作铺垫。这样,学生在课上表达交流时,能各抒己见,还彰显自己的特色。全班成员之间互动交流,取长补短,把学生原本对植物朋友的有限认知,扩大了无限倍,习作内容的选择会变得更具体,兼顾按事物发展的规律描写植物,习作也会写得通顺、有序、生动;同时学生还获得更多培植植物的方法,学会带得走的技能,受益终身。
   二、体悟为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发展核心素养搭建了有效学习的展台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而体验情境就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活动场地、学习情境、思维乐园,能承载学生习作的全过程,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得以激发,由“要我写”变成了“我要写”,学生成了习作的主体,习作效果也是富有成效的。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首要任务就是知晓写什么内容。这里教师可根据学情,结合习作教材整合设计,创设情境,让学生先在活动中体验,再在练说上作相关指导,最后让学生成文与修改。学生参与情境体悟这一过程,就是师生、生生思维不停碰撞,形成自我、编织文字地过程,有了这依托,学生有了可写的内容,还找到了属于自己语言表达与运用的密码,完成习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教学统编教材三下习作3《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时,教师可以和科学课整合,让学生走近奇妙的科学世界,做有趣的实验,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以表格填空的形式,把实验的步骤记录下来,同时还记录相对应的有趣发现,这发现既可以写自己的,也可以写别人的,还可以在旁边备注下自己的疑惑或心情。假如学生没有相应的体验,就请学生写一项小实验,学生当然无从下笔;而有了真切的体验,学生的内在理解和外在表达显然是不同的。做了实验的学生,他们的脑海中会建构起实验的一系列框架,且因有其间参与的记录,他们在写时也有了或迁移、或模仿、或创新的句式,如“先……接着……然后……最后……”等。因为有参与,学生的体验是各具特色的:成功的、失败的;疑惑的、恍然大悟的……真正做到了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呈现这样具体可感的,且又有个性感受的习作,不断积累下来,还怕学生的习作核心素养不提高吗?
   三、体悟为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发展核心素养丰盈了有效借鉴的方法
   对于三年级学生,适合他们的体悟习作内容是异常丰富的。如可以结合家庭生活写参观记,结合业余爱好写养龟养兔的,结合学校的节日活动写比赛经历的,只要符合儿童学习规律的,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习作前,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尝试一下,努力做到“绝知此事要躬行”,努力体现“有物才写,有事才论,有感才发”,放飞想象,放胆写作, 提倡“真、新、实”,保护学生的可续性习作热情,体会了习作即生活的表达。
   如笔者曾执教统编教材三上习作2《日记》这例。日记是种实用文体,勤写日记能提高写作能力,在特级教师魏书生眼里是“道德长跑”,又是“心灵的闪动”。可见日记对学生学习功能之大。课前,我做了多次思考:想要把习作课上得有效,首先得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估摸他们可写哪些内容,想象学生写成的文章是什么样的,这样教学才有针对性。由此我确立本课习作课的学程设计。在形式上,为了点燃学生的写作内驱力,我向学生展示了班级中写作之星的日记本,采用了与远方同龄人交朋友并写日记的方式这一情境引入学习。在内容上,除了指点日记格式,在学习例文的基础上,我着重让学生回忆最近积累的素材进行筛选。写什么内容是关键,我启发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唤醒思维,运用潜在的语言积累,让他们有想表达、想下笔的需求。再引导学生从表达感谢、介绍自我、交流生活、发出邀请这些内容入手;同时关注日记的正确格式,以促成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和预期的相近,学生当堂片段展示出来,大都有鲜活的片段,流露的是真情,展示的是童心趣语。
   又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三下习作7《这样想象真有趣》时,教师可结合学校“六·一”节的体验活动《扮演童话中的动物》或者《超级变变变》来设计,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动物做主角,大胆想象它失去原有特征或是變得与原来完全相反,会发生哪些奇异的事情,完成后可请老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投票。在体验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先了解自己喜欢动物的特征和习性;特征消失后它变成了什么样子;还有它可能遇见的事件1、2、3分别是什么。体悟,就这样丰富了儿童的生活,让学生的创作展示了多样性,这种带得走的习作能力也将使得学生的习作水平呈螺旋上升,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布鲁斯说“生活先于文学,就像干活得先有材料一样。山里没有丰富的大理石,世界上千姿百态的像也无从谈起”。三年级的学生习作是蹒跚学步的,教师可给予帮扶与指点。如教师可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整合校园活动、庆典、节气、传统风俗并将之作为体悟情境习作的素材,不失为亮点;注目地域特有的劳动场景,让学生一方面帮助家人分担,一方面结合实践来写习作,既培养了学生的习作素养,又培养了良好品格……就这样给学生创设情境,他们对习作的学习内驱力得到唤醒,对习作常有的畏惧心理大大降低,还转化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欣喜发现、乐享成果,徜徉其间,日积月累,学生表达与运用词句段等习作核心素养也会朝向写作的臻美境界不断攀升。
  施英豪,江苏省海门市三星小学教师。
其他文献
对照2007考试大纲,梳理、探索2007年不同地域,尤其是对新课程区和非新课程区同一类型试题的比较,了解这类试题的设计思路,探索命题趋势,对即将进入新课程和已经使用新教材两年的省区很有必要。本文选择湖北和广东两省试卷的现代文大阅读题试做比较分析。  先比较一下《考试大纲》里的要求,最明显的区别有两点:新课程区的能力多了一个“探究”层级,要求学生“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另外,新课程区的现代
当重新读了30年前叶老给《中学语文》复刊的题词后,我认识到,一堂好课应该从发展性上进行观察思考,要看教师在课堂上把握发展性、落实发展性含义上的功夫。  叶老的题词是一直被《中学语文》杂志放在封面作为阅读杂志的固定导语。我想,这样做,既是《中学语文》对阅读该刊的教师的提醒与忠告,也是《中学语文》指导中学语文教学与办好语文刊物的初衷。  新课程背景下,一堂好课不是要割断历史,割断传统,而是要更好地发现
文言文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体,更是历来语文教材的重要选文形式。文言文教学之于语文课程的价值不必多言,但如何将其中的教学价值有效地传递出来却是长期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没有良好的方法和策略,进而导致传统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言堂”“串讲式”的弊病,并且这种现象很普遍。为此,本文拟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教学为例,从“提问”与“对话”良善发展的角度展开对文言文教学“
[命题解说]  “赏评题”是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这是为考题型中的一大类,包括以下的鉴赏分析,人事评介说明、以及根据诗文名句的鉴赏导引出具有创新理解的作文。最有代表性的题型是湖南卷中的“文章赏析”,能力考查层级为E级,基本内容包括《考试大纲》中的: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该考题弥合了长期存在的读写考查的分离,把阅读、鉴赏和写作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依据文本解读的概念,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获得学科教学所期望的阅读或者写作的经验。也就是为了实现阅读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文本解读行为,最终指向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文本意义的发现,从而习得相应的语用经验。以下,我就以苏洵《六国论》教学为例,谈我对文本情境、路径与语言结构的理解。   第一,文本解读要认真研读课标   一切语文教学的起点或者说教学设计的起步,都是基于课程标
〔案例回放〕  今天,我拿着一叠作文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课堂。好不容易从虚情假意、胡编乱造的作文中找出一篇具有真情实感的范文———《那一次,我笑了》。  在读范文之前,我再次重申了本次作文的要求,并对“真情实感”这一点作了特别强调。我本以为读完文章后,学生会举出一系列值得借鉴之处,能对自己的文章作出反思。谁知一个出其不意、始料不及的声音在班中响起——她的文章是假的,缺少真情实感。面对这样的音
高考一结束,浙江省的各种媒体就对高考试题作了评论,其中对语文试题好评如潮,概括起来无非是稳中有变、突出能力、贴近生活、关注人文几点。正奇怪那位专家有如此快的出手,后来一打听,原先是命题组自己的解读,不禁哑然失笑:一只母鸡下了蛋,不等他人先说,先呱呱大叫:我的蛋下得很大,很好,很有特点。这倒好,先让满世界都知道,这是一个好蛋,等人家反应过来,再想说几句时,别人已听不进去了——心理学上有个理论:先入为
杂文是“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杂文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抽象地说理,或者简单地举例说明,而是运用形象化的方法,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以比喻、征引、联想、引申、夹叙夹议等手法来阐发深刻的道理。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是杂文的基本特征:寓道理于形象,幽默风趣、泼辣犀利几乎是杂文的商标;“说理”是杂文的目标和过程,杂文主要是通过“说理”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的,亦即通过“说理”达到社会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目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我国在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中职学校肩负着重要职责,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教育改革为指导,大力创新中职语文教学方式,加强具有创新性、现代化教育新模式的运用。自主合作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对于提升中职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以自主合作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价值开始,探究自主合作模式
2017年颁布的新的课程标准代表了各个学科目标最先进的最严谨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课程标准也成了老师教学的教纲,它给每位老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教什么、怎样教必须建立在新的课程标准这个基点之上。这次新课标特别提到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这是2003年的课程标准所没有的,这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者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诚如新课标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