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罗盘制作技艺传承与保护现状调查

来源 :中国艺术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罗盘是广泛运用于天文、地理、军事、航海和居屋、墓葬选址的重要仪器,是指南针的沿续和发展。万安罗盘是现存全国唯一以传统技艺手工制作的罗盘,产地在今天的安徽省休宁县万安镇万安老街。万安罗盘兴起于明末清初,清代中期得到发展,民国初年进入鼎盛时期,并延续至20世纪30年代,停顿近20多年后,逐渐恢复生产。万安罗盘制作技艺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罗盘制作技艺,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对技艺流程和技艺手法均有严格的规范要求,享有“徽罗”、“徽盘”的美誉。本文选择以万安罗盘制作技艺为个案研究,师徒在文献梳理与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罗盘制作技艺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与问题,并提出相應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万安罗盘制作技艺 传承
  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属于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以非物质形态存续的万安罗盘制作技艺作为徽州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被纳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之中。
  代表性项目名录制度是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制度,在此基础上,我国还探索出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及抢救性保护等多种保护方式。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系列保护措施的实施下,一方面,提高了社会对万安罗盘制作技艺的关注,增强了人们对该遗产项目的认知,扩大了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增强了传承人的自信心,提升了对万安罗盘制作技艺的保护意识。但同时万安罗盘制作技艺也面临着原材料缺失、传承后继乏人、使用功能转化等方面的问题。
  一、万安罗盘概述
  罗盘是广泛运用于天文、地理、军事、航海和居屋、墓葬选址的重要仪器,是指南针的沿续和发展。万安罗盘是现存全国惟一以传统技艺手工制作的罗盘,产地在今天的安徽省休宁县万安镇万安老街。万安罗盘兴起于明末清初,清代中期得到发展,民国初年进入鼎盛时期,并延续至20世纪30年代,停顿近20多年后,逐渐恢复生产。万安罗盘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罗盘制作技艺,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对技艺流程和技艺手法均有严格的规范要求,享有“徽罗”、“徽盘”的美誉。万安罗盘承载着中国古代天文学、地理学、环境学、哲学、易学、建筑学等方面的文化信息,承载着磁性指南技术及相关技艺,为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社会史、人居环境及徽州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二、万安罗盘制作技艺现状
  万安罗盘在历史上著名的老店有方秀水、吴鲁衡、胡茹易、胡平秩、汪仰溪等。方秀水罗盘店是万安罗盘的早期名店,清代前期曾一度垄断万安罗盘业,但经过近百年的长期竞争后,被吴鲁衡罗经店超越,19世纪以后至今的万安罗盘,以吴鲁衡罗经店为代表。
  吴鲁衡罗经店由吴国柱(字鲁衡),于雍正元年(1723)在万安街上创立。吴国柱的罗盘制作工艺通过家族式代代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吴鲁衡罗经店”第七代传人、万安罗盘制作技艺的J性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水森已于2014年4月去世,其独子吴兆光是“吴鲁衡罗经店”第八代嫡系传人。
  吴兆光,汉族,1984年1月生,万安罗盘制作技艺的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吴兆光自幼随父习作罗盘,个人作品曾多次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从2008年起,吴兆光与父亲共同修建了“吴鲁衡百年老店”、“万安罗盘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并于2012年,创立了“万安罗经文化博物馆”。现吴鲁衡罗经店被评为:中华老字号、安徽省著名商标。目前,在“万安罗盘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中从事罗盘制作的近二十人,其中有1人已被评为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万安吴鲁衡罗经老店传承谱系
  创始人吴国柱,字鲁衡(1702-1760)
  二代传人吴光煜,字涵辉(1744年——1806年)
  三代传人吴洪礼(1785-1830年)、吴洪信(1791-1849年)
  四代传人吴肇瑞(1817-1861年)、吴肇坤(1810-1863年)
  五代传人吴毓贤(1851-1922年)
  六代传人吴慰苍(1900-1960年)
  七代传人吴水森(1949年-2014年)
  八代传人吴兆光(1984年)
  三、万安罗盘制作技艺面临的问题
  (一)后继乏人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传承人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最为重要的载体。商品经济社会,因经济利益的驱动,大量青壮年涌入城市打工,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他们对原住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淡忘、陌生,当地的民族文化失去了传承载体,年轻人不愿意学习传统技艺,传承后继乏人。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特点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时间成本高,难度大,技艺要求高。一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习得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要领和技术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学习者能够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的灵魂,领悟孕育其中的精神内涵,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很多人都想在短时间内掌握技艺,成为其谋生的手段,因此没有真正领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就会出现逐渐萎缩的状态。
  目前在吴鲁衡百年老店学习万安罗盘制作技艺的人,大多是吴兆光的亲人,且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新招的年轻人多数学不长久。
  (二)原料缺失
  万安罗盘制作的主要原料须选用质地坚韧细密不显纹理的虎骨木和银杏树。虎骨木属小乔木,耐寒、耐旱、耐水湿,深根性植物,生长较慢,其材质光泽、纹理直、结构细、不翘裂、耐腐性强。用作罗盘制作的虎骨木料,须选用生长20-40年以上的虎骨树。但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及新农村建设,虎骨树现在已经很难找到。银杏树属落叶乔木,又名白果、公孙树、鸭脚树等,和它同门的所有其他物种都已灭绝,因此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于1999年被国务院批准被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不能随意砍伐。为此,目前万安罗盘制作技艺所需的原材料面临着缺失的困扰。   (三)使用功能转化
  过去徽州人崇尚风水,而罗盘是风水师测量风水的主要工具,为此,罗盘制作业也随之兴旺发达。万安历史上制作罗盘老店有很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革新,适合罗盘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无论是选址建房或是阴宅而找风水师,为此,随着风水师的减少,万安罗盘也由单一的作为测量风水的工具而向其他功能转变。据代表性传承人吴兆光说:“每年生产的罗盘,75%是风水师购买(包括研究风水、建筑、天文等专业),10%是学校购买用于教学工具,10%是用于收藏,5%是其他。”可见,万安罗盘的使用功能需转化,以便与现代社会需求相适应。
  (四)市场上充斥着假冒伪劣商品
  在笔者采访代表性传承人吴兆光,问起目前休宁地区有哪些卖罗盘的商家时,他无奈的说:“现有4家,除我之外,还有古方秀水、胡茹易、和一个冒充老店品牌的,其余还有一些没有店铺,就1个人制作的,如乾龙罗盘店、汪氏罗盘店等几家,这些都是针对游客,还有私底下做假冒伪劣冒充我们品牌,主要销售渠道是网络,因为网络打假不方便。”当在淘宝上搜索“万安罗盘吴鲁衡罗盘”时,会出现1056个相关的商品,商家除了安徽的,还有上海、浙江、江苏、广州甚至北京等地的。为此,对万安罗盘制作技艺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四、万安罗盘制作技艺保护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人才培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文化遗产,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以人为本”,以确保其传承性。文化部于2015年发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訓计划”,意在让非遗传承成为人群的传承,而不仅是单个的传承人的传承。通过研修、研习、培训,帮助非遗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到目前为止参与该培训的高校已经达到了78所。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可利用此平台,选取具备一定水平和潜在能力甚至是对该技艺感兴趣的年轻人参加培训,以提高传承水平。
  (二)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知识产权,是指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人们对自己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民事权利。”万安罗盘制作技艺是由民众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成果,为此,可以作为知识产权法的客体而受到保护。对万安罗盘制作技艺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可以利用知识产权特有的利益分享机制,充分实现传承人对该技艺的各种权利和利益,还可以通过知识产权特有的权利转让及使用许可模式,排斥其他人的不正当商业利用的法律机制,从而实现对该技艺的有效商业保护。
  (三)有效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原则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布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为此,建议当地政府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在政府保障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社会力量的参与度。
  首先,要获取国家相关的税收政策的扶持;其次,要拓展发展机会,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建设罗盘制作主要原料“银杏树、虎骨木”的原材料基地等;最后当地或上级政府可以利用旅游业,挖掘万安罗盘制作技艺的元素,开发相关衍生品作为旅游产品,所得收入支持万安罗盘制作技艺的本真发展。
  (责任编辑:赵倩)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舞台版大奏鼓将大奏鼓的原生形态从原有文化语境和使用场景中剥离出来,将其置身于“传统舞蹈”的概念和舞台场景中,注重其世代相传的继承属性和历史沿传下的外在特性,进而按照这些概念来提炼大奏鼓的传统元素和基因进行编排,最终形成一个纯粹的“传统”样态,作为其展现、保存、传承、传播的基本形态。所以原生环境中的大奏鼓追求“实用性”“自娱性”和即兴式表达:而舞台版的大奏鼓则追求“传统性”“表演性”和程
期刊
【内容提要】歌仔戏是土生土长于台湾的传统艺术,它从大陆漳州锦歌调子中吸取养分,又回流福建。百年来,尽管各类新兴艺术不断涌现,歌仔戏却依旧活跃于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并逐渐形成内台精致歌仔与庙口民戏两种截然不同的观演文化。台湾歌仔戏团多为民营剧团,各团的演出并不固定在某剧院乃至某区域,在演员流动演戏、观众追随其后的持续互动中,催生出丰富而生动的社区文化。  【关键词】歌仔戏 历史变迁 观演文化  
期刊
【内容提要】笔者多年推动音乐数典中心工作,参与音乐典藏相关国际社群活动,本文汇总整理所见所闻,从伦理规范的建立、专业工作环境的建构、以及永续发展的思考等三个面向,以及美国国会图书馆分别在音乐纸质与影音类档案建立的历程故事来等几个部分,对音乐档案工作的概念和做法进行讨论。  【关键词】音乐档案伦理规范工作环境永续发展  前言  “档案”是前人走过所留下的痕迹,过往人、事、物“记忆”的存留纪录,人类思
期刊
【内容提要】傣族慢轮制陶技艺是傣族人民在特定社会和历史语境中形成的实用艺术形式,其历史可追溯到十四世纪。至今,傣族慢轮制陶仍保留着原始制陶的一些特征。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得到了一定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西双版纳景洪市曼飞龙村寨内的慢轮制陶技艺的田野调查,以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对其现代发展境遇、制作技艺与社会功能的转变等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非遗 傣族 慢轮制陶技艺 
期刊
【编者按】历经千百年的探索与流变,马头琴以其鲜明的符号与语言,向世人述说草原民族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2019年8月16日至2019年9月8日,为期24天的“首届中国·内蒙古马头琴艺术节”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此次活动共举办了十五场系列音乐会和马头琴学术论坛、马头琴制作艺术展览会、马头琴音乐新作品征集与展演等活动,集中展现了当今马头琴艺术的发展成就。活动汇聚了国内外老中青少四代马头琴演奏家、
期刊
【内容提要】李可染画院名誉理事长唐双宁先生的作品展于2018年9月在李可染画院美术馆展出,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赞誉和反响。唐双宁先生早年研习狂草,后来研习写意画,如今开始研究抽象画的创作。笔者希望通过此次采访,让读者对抽象派画作有新的认知,同时让读者对唐双宁先生的艺术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关键词】唐双宁 狂草 写意画 抽象画  按:唐双宁,现为中国金融文联、书协、美协、作协名誉主席,李町染
期刊
【内容提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作为近年我国在非遗保护方面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档案建设,既是建立在对保护对象认真、系统、科学的认识基础上的“保存”,又为今后的研究、传承留下了“根”和“种子”,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非遗 代表性传承人 记录工作 档案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是近年我国在非遗保护方面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期刊
【内容提要】染黄纸,因其书写性好、防虫蛀、韧度高等功能特性,不仅被历代皇家教令政府公文、典籍专用,还对各个时期的造纸术在不同地域的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对古法染黄纸制作技艺的研究,是对古纸文化的复兴,有助于当今人们理解染黄纸在古代得以广泛应用的科学内涵,在传承古法手工技艺的同时,也为当代手工纸的研制提供更多的技术依据。贡斌与他的老师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王菊华先生、中国国家图书馆杜伟生先生,沥尽8年
期刊
【内容提要】传统舞蹈为适应社会环境,而产生功能的变化,是影响其表演形态和传播方式的重要原因。本文以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抬花杠”为例,从“酬神”到“娱人”身份转变,所引发的表演形态、传承与受众的变革两个角度,一方面,阐释传统舞蹈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下的发展转变,另一方面,探索在“非遗”工作的持续升温下传统舞蹈的传承与保护的新方向。  【关键词】拾花杠 山东 表演形态 传播方式 传统舞蹈  从舞蹈的历
期刊
[内容提要]刺绣的针线语言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通过不同针法和技艺表述着不同的语言,在不同语境之中诠释着不同的刺绣语义。有的时候针线语言对语境有所诉求,而有的时候,语境则对针线语言表述方式有所制约,同时,也可以在设定的语义前提下选择语境进行针线语言的表述。刺绣针线的材质、针法选择和设计,对作品主题思想的诠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经过各种针线语言的应用,认真细致地从理论层面进行剖析,对刺绣创作过程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