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基础教育需要创新精神,每一门学科都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数学学科应该怎样利用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1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引起人们的追求、探讨、研究和思考,促进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和理解,而持久的兴趣可能导致发明、创造。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因此,数学教育首先应创设一个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1结合数学科的特点
可从教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有关事例,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诱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1.2根据学生实际恰当地提出任务
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操作、自己完成任务,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虚荣心理,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创新的兴趣。如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几何体的模型制作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他们带来的数学快乐,借此来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
2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能力
创新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大搞“一言堂”,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只在教师一层一层的讲解下,内化教师语言,复制教师的思想轨道。这样做往往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应改变“学生是听众、观众”的陈旧教学模式,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溢生机和活力,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2.1建立融洽和谐、宽松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要想、要说、要做”的课堂氛围,激发创新能力。
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执教者首先应彻底舍弃几千年封建传统形成的“师道尊严”,转变角色,形成新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惧怕心理,实现师生心理相容,调动学生的愉悦感。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设法营造出一种人人想说话、人人有话说的课堂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投入到探索、发现的创造性活动中,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题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情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而创新思维和想象。
2.2引导、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是数学最鲜明的特点,而思维能力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作为教学的双重目的。在教学中注意不断揭露矛盾,使学生思维环环紧扣、步步深入。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教师要紧扣学生心弦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要灵活地引导学生的思路,防止思维的片面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智力,开阔他们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往往是人问题开始,只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有进一步创新可言。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教师应注意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创设情景,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并及时地把问题,特别是由一些联想或灵感迸发的创造性问题记下来。教师还要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提问训练,引导学生在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和在看似已经解决的问题中找出隐蔽的未解之谜。
3 抓好双基教学,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创新”需要扎实、牢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作基础。学习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知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就一般而论,知识面越广越深,其创造性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切实抓好双基教学,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数学功底。
3.1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总是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的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达到开发智力的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
3.2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独创性。
数学公式定理的形成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等提出猜想,而后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得出结论。数学中的每个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辛勤研究的结晶,他们的研究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而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结论和推导过程,缺少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3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
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中学生而言,数学能力,就是学习数学(再创造)的能力。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主要表现在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三个方面。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进而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创新技能的形成。
4 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即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同时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景,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教学中,通过对数学符号纵使的分析、计算的变化、图形的证明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造思维的优良品质。
数学解题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摆脱那种习惯定势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激发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新性地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造就可用人才。
关键词: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基础教育需要创新精神,每一门学科都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数学学科应该怎样利用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1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引起人们的追求、探讨、研究和思考,促进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和理解,而持久的兴趣可能导致发明、创造。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因此,数学教育首先应创设一个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1结合数学科的特点
可从教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有关事例,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诱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1.2根据学生实际恰当地提出任务
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操作、自己完成任务,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虚荣心理,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创新的兴趣。如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几何体的模型制作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他们带来的数学快乐,借此来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
2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能力
创新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大搞“一言堂”,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只在教师一层一层的讲解下,内化教师语言,复制教师的思想轨道。这样做往往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应改变“学生是听众、观众”的陈旧教学模式,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溢生机和活力,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2.1建立融洽和谐、宽松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要想、要说、要做”的课堂氛围,激发创新能力。
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执教者首先应彻底舍弃几千年封建传统形成的“师道尊严”,转变角色,形成新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惧怕心理,实现师生心理相容,调动学生的愉悦感。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设法营造出一种人人想说话、人人有话说的课堂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投入到探索、发现的创造性活动中,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题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情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而创新思维和想象。
2.2引导、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是数学最鲜明的特点,而思维能力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作为教学的双重目的。在教学中注意不断揭露矛盾,使学生思维环环紧扣、步步深入。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教师要紧扣学生心弦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要灵活地引导学生的思路,防止思维的片面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智力,开阔他们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往往是人问题开始,只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有进一步创新可言。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教师应注意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创设情景,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并及时地把问题,特别是由一些联想或灵感迸发的创造性问题记下来。教师还要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提问训练,引导学生在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和在看似已经解决的问题中找出隐蔽的未解之谜。
3 抓好双基教学,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创新”需要扎实、牢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作基础。学习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知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就一般而论,知识面越广越深,其创造性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切实抓好双基教学,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数学功底。
3.1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总是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的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达到开发智力的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
3.2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独创性。
数学公式定理的形成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等提出猜想,而后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得出结论。数学中的每个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辛勤研究的结晶,他们的研究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而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结论和推导过程,缺少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3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
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中学生而言,数学能力,就是学习数学(再创造)的能力。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主要表现在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三个方面。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进而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创新技能的形成。
4 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即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同时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景,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教学中,通过对数学符号纵使的分析、计算的变化、图形的证明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造思维的优良品质。
数学解题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摆脱那种习惯定势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激发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新性地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造就可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