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问”的比例与含金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gvf43g43g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阐述了“问”的真正内涵和意义,分析了“问”的现状与“不问”的原因,给出了培养学生的见解、质疑能力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过程教学 见疑和质疑能力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属于数学能力的并蒂花。解决问题固然重要,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新课标明确指出:“课程建设应该从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提问题与找问题能力开始。”因此在高中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不只提倡多“问”,更要学会善于去“问”,把“问”当作一种根本能力来培养和形成。
  一、“问”的真正内涵和意义
  这里应该明确的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问”包括两种:一方面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围绕教学内容向学生发出问题,启发并引导他们作进一步的思维和探究。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自己又无能为力时,向教师提出问题以求帮助。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只有教师能够多问、善于发问,才能促进学生不断深入地思考问题;只有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实践中逐步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提问不仅属于教学能力的范畴,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要搞好课堂提问,首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实际并把握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认真设计和选择最佳提问方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素质与能力。这与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精神原则是相一致的。
  二、“问”的现状与“不问”的原因
  在目前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呈现出“教师只管问,学生专管答;教师问得很直接,学生答得很简单;教师问得多,学生问得少甚至不问”的现象。确切地说,教学活动就是教与学的互动。以上所述,不免使教学活动形成了“教师过于主动,学生太过被动;教师热情洋溢,学生机械漠然”的尴尬局势,这就好比教师在表演“独角戏”或者“单口相声”,而学生只是一帮观众抑或是一群看客,时不时地应上几声叫好。那么,造成学生“不问或少问”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1.底气不足,有些学生不敢问。这类学生一是性格趋于内向胆怯,平时不善言词,与同学交流也不是很多,更不用说向老师提出什么问题了;二是怕提问时出现错误说法或者词不达意,容易被老师看轻和同学们挖苦;三是怕自己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被老师和同学们认为知识浅薄,会招来大伙的讥讽与嘲笑;四是有些教师平常存在简单粗暴的态度和厚此薄彼行为,让那些底气不足的学生更加望而生畏,敬而远之。
  2.教法落后,大多学生没法问。尽管实施新课改已有一段时间,但是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只是“换新瓶装陈酒”,依然以教为中心,以“注入式”、“填鸭式”教学为主,再加上时间的限制,课堂上给学生安排提问的机会少之又少,因此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发现了问题并想提出来,也苦于没有机会表达。他们课后又不愿或不敢到老师办公室去,提问总是错过了最佳时机,久而久之自然会失去提问的兴趣与热情。
  3.胸无多墨,部分学生不会问。长期以来,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从未进行过提问的训练,他们还没有形成真正“问”的思维与习惯,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提出问题。至多在遇到“拦路虎”时,才会向老师主动请教该题怎么做,很少能够提出有一定价值和深度的问题。加之大多数老师在解答学生时,只是顺理成章地把解题过程和该题的答案讲给学生,却很少反问他们几个为什么。一言以蔽之,教师注重在教学思想上启发学生答问的能力,却很少在意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与形成。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见疑、质疑能力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有这样一句话:“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创设这样的情境,能吸引注意力、启迪思维,足以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鉴于此,要培养学生的见疑和质疑能力,我们要本着“磨刀不误砍柴工”和“教是为了不教”的指导思想,把它当作一项长期的“锤打工程”来狠抓落实。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高中学生不断接触和初步掌握观察辨析、探究见疑、类比反思、质疑释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把学生引入到“由探究到发现、由提问到解疑”的主动学习中,从而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是要选准突破口,把握好提问时机。当学生正处于探究不得、一筹莫展之际,教师及时抛下一根红线,此时的提问可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判断”基本方法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判断直线l:y=k(x-3)和圆M:x2 y2-8x-2y 12=0的位置关系。如果学生从圆心至直线距离与半径比较大小的方法入手,则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及时提示学生来观察和分析直线有哪些重要特征,再归纳得到相应的特殊方法与结论——如果直线过圆内一定点,那么直线与该圆必定相交。比较而言,这种解法容易得多。
  二是要讲求启发性,提问应难易适中。提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特点,根据他们学习程度深浅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这样既有助于反馈真实的学习信息,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功意识,以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兴趣、热情与自信心。还有,所提问题应简洁明确,千万不能笼统和模糊,让人无从入手、无法适应。当然要适当地启动发散性和开放性提问,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如在学过“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一后,可提问“需要获取一个等差数列的什么条件才能完全确定它的通项公式?”这样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位去思维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而且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是要把握疏密度,对回答作出评价。在每一次提问之后,教师都应分配合适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认真而又充分的思考。也可结合自身教学进程,合理设置相当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在学生作出回答后,教师要及时客观地给予必要的评价,万万不能一问了之、不闻不问。否则,调动学习积极性只能是一句空话。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育是一个各部门彼此相连的系统工程,可是由于各种原因,致使教育的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不是太紧密,中学和大学之间分工不是很明确,区域之间的差别越来越明显,理论和实践之间也彼此割裂。我们主张注重教育的实践性,注重田野作业,关注弱势群体,唯有这样才可以实现教育的和谐,也才可以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去破解“钱学森之问”。  关键词: 安龙一中 钱学森之问 留守儿童    以下是我去贵州省兴义市安龙第一中
当今,全世界都在改革音乐教学。21世纪的人才观,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中学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是我国教育教改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音乐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由他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音乐教学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但长期以来,音乐教学偏重“专业化”,习惯把音乐课仅仅看做是一门学习识
摘 要: 公共课面对的是全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学公共课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本文结合《心理学》的教学实践,分析了高校公共课有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策略。  关键词: 高校公开课 《心理学》 有效教学 影响因素 不足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达到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1]。
摘 要: 辛弃疾作词能一典多用,且用得圆润、贴切;语言虽简洁,却极大地丰富了典故意蕴的表现空间。  关键词: 辛词 一典多用 “莼羹鲈脍”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的目的就是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援引典故,诗家所尚”,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就是善用典故的大家。稼轩(辛弃疾号)用经用史“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辛稼轩词序》),无论是用典数
优化课堂教学节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堂教学节奏的三要素是:(1)教学进程的紧张度(即教学速度)的快慢张弛。(2)教学进程层次的阶梯性。(3)紧张度和阶梯性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节奏分为四个阶段:导入—铺陈—高潮—终结。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越是跌宕起伏,越能引人入胜。文章如此,课堂也如此。讲究课堂节奏,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和智能的活动,也是感情的抒发和
摘 要: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命题、指导、行文的审核和评价的过程。从某种程度说,它直接关系着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成功,关系着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作者以注重主体性、多元化、赏识性、阶段性等原则为基础,把作文评改理解为教学过程的两个环节:“评”以教师为主导,“改”以学生为主体,自主与互动相结合,具体探究提升初中作文评改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作文评改 有效性 提升策略   
摘 要: 研究性学习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是美国教育家施瓦、杜威等人探究性学习理论的发展。它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为主要目标。经过在教学中的实践,把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分成专题型和随堂型两种,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思品课教学 建构主义    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由探究性学习发展而来的。最早提出
在高中学科的教学中,语文是最受争议和指责的一门学科。很多业内人士为此忧心忡忡,他们在对语文教学的质量深表怀疑的同时,又无法指明语文教改的切实可行的新方向。  其实,造成语文教学的现状绝非只是老师教法上的问题,过多指责语文老师的素质低下是轻率的,也是有失公允的。江苏语文教改首先从教材上改革,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虽是这样,但语文改革的路子仍是没有跨大步走出去,如何才能走出语文教学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让学生体会到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以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探究生活化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效率;还要挖掘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非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摘 要: 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各种教学原则,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全面地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使学生既能在解决问题中理解知识,又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本文主要讨论启发式教学的特点、相关问题、应用方法及其对学生教育的促进效应。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 特点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