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养老”引争议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xian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9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并按计划在2014年上半年试行推广。此举引发公众对“以房养老”的关注和热议。
  “以房养老”十年探索
  央视网2013年9月14日的文章《什么叫“以房养老”》对“以房养老”的界定是,“以房养老”指房屋产权人把房子抵押给银行或保险公司,在评估老人年龄、房价等因素后,每月给房主固定养老金,房主仍可居住。也有些地方,“以房养老”通过“租房置换”进行,即公司将原房出租,老人入住养老中心,租金用于抵扣老人所需费用,房屋产权不变更。在国外,“以房养老”是一种成熟的金融养老方式,但在国内,这种做法却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工人日报》2013年9月29日发表的题为《“以房养老”实施10年,多地试点欠佳》的文章指出,“以房养老”在我国提出已10年,曾在一些地方试点,效果并不理想。2003年,“以房养老”理念最早被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理事长孟晓苏引入国内。2007年11月,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试点“以房自助养老”协议。2011年《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北京市鼓励商业保险企业、商业银行或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建立公益性中介机构以开展“以房养老”试点业务。2012年4月,南京提出“以房养老”,但相关负责人透露,该模式仍停留在政策研讨阶段。2013年9月13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对外发布,“以房养老”模式将于2014年上半年在全国试点。
  新政推出 争议不断
  障碍颇多
  “以房养老”政策的推出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争论。针对这一新政,不少人表示担忧,认为政府在推卸养老责任,而此前传说推迟退休年龄更是加重了人们的忧虑。同时,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以房养老”看上去很美,但在我国现阶段却难以成为现实,障碍颇多。
  障碍1:传统观念有抵触
  中国广播网2013年9月15日的题为《国务院鼓励“以房养老”试点,多数老人不买账》的文章称,针对这样的新业务,很多老人顾虑重重,不敢轻易把房产抵押出去。有的老人说:“我跟儿子住在一起,我的房子抵押给银行,儿子住什么啊?”也有老人说:“我有儿有女,他们呢,说实在的话,还眼巴巴地看着我这房子呢!我把这房子抵押给银行,我生活水平提高了,得到一笔银行利息。等我百年以后,我的房子让银行给收走了,那我的儿女不得骂我啊?”
  障碍2:70年产权成不确定因素
  人民网2013年9月18日的文章《“以房养老”上升为国家推动,70年产权或成障碍》谈到,尽管“以房养老”看起来可实施性较强,但是如若真正深究起来,我国房屋70年产权是目前“以房养老”最大的障碍。虽然2007年出台的《物权法》已经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但“自动”并不意味着“无偿”。如果70年产权到期后,抵押房屋要有偿续期,那么续期费用将是一个巨大的未知风险。如果续期费用太高,金融机构很可能会无利可图,甚至亏本。
  障碍3:适用人群窄
  中国新闻网2013年9月16日的文章《业内人士:“以房养老”应该更适合无子女孤寡老人》说,专家表示,“以房养老”需要3个条件。首先,老年人拥有房子的产权,才有出租或者抵押房屋的权利。其次,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使得房屋的出租或者抵押不至于影响正常生活。再次,老年人的经济状况适中,经济条件很好,就没有“以房养老”的必要;经济条件过低,就不具备“以房养老”的条件。按照现有情况分析,符合条件的最有可能是独居、孤寡老人,或膝下无子女、子女定居国外的老人,因为这些老人没有继承等问题。但即使这类老人也担心,一旦签订协议,即失去了对房屋的所有权,落入“没房也没钱”的境况。
  障碍4:金融机构态度谨慎
  《陕西日报》2013年4月12日发表的题为《陕西探索推进“以房养老”》的文章说,“以房养老”金融产品推出的最大阻力来自于金融机构,其中担心房价下行是主要原因。一位保险从业者说,这项工作的难度在于,对国内房地产市场价格中长期走势、人均预期寿命等关键因素的难以预测。对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来说,“倒按揭”与正按揭恰恰相反,时间越长,风险越大。
  障碍5:养老专业服务和产品缺乏
  《工人日报》2013年9月29日发表的题为《“以房养老”实施10年,多地试点欠佳》的文章指出,养老专业服务和产品缺乏也是重要障碍。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傅曼认为,养老产品缺乏是推行“以房养老”的最大障碍。民政部统计显示。我国城乡养老机构养老床位365万张,平均每50个老人不到1张床。养老从业人员不足百万,养老前景不明朗,没有老人愿意拿着养老钱冒险。
  优势明显
  《中国证券报》2013年9月18日发表的文章《“以房养老”优势明显》提到,从目前来看,“以房养老”具有三方面明显优势:一是我国生育政策及近年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养儿防老”等中国传统养老模式面临挑战。“以房养老”让老年人可以用所持房产换回养老的资金或服务,有利于缓解独生子女一代以及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压力。二是“以房养老”将为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较强的资金支持,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品质。随着为养老而进行的预防性储蓄逐步下降,人们将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有利于内需的持续增长。三是“以房养老”有利于增加住房供给,改善房地产市场格局,降低住房成本,使年轻人有更多的财力和精力创造条件让老年人安度晚年。
  专家见解
  新华网2013年9月25日的文章《专家:“以房养老”只与少数人相关,不可能成主流》称,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唐钧认为,从理论上说,若要使“以房养老”成为可行的和可操作的社会政策,须具备一个基本条件,即住房必须是老年人可以自由支配的,而现在住房多为家庭主要财产,且多数老年人会选择把房产留给子女,因此,“以房养老”只是“小众”选择,影响不了老年保障和老年服务大局。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称,在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情况下,开展“以房养老”试点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探索,既为老年人在居家养老、社会养老、国家帮扶、社区服务等选项外增加了新选择,也有利于满足一部分老年人个性化的需求。
  从理念和规划方面厘清“以房养老”在未来社会化养老格局中的定位更重要。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表示,“以房养老”作为一种非主流的养老方式,“不会也不可能替代政府承担的基本养老责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指出,“以房养老”既不可能成为养老保障的主流方式,更不是应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养老保险与养老服务的替代品,而只是让老年人多了一种养老方式选择。因此,客观上只与少数有需要的人相关,大多数公众没有必要过分忧虑。
  政府职责
  中国新闻网2013年9月29日的题为《“以房养老”为何争议四起?以房助老更合民意》的文章称,推行“以房养老”政策,政府应承担首要责任。北京大学财经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剑文认为,解决养老问题需要国家、社会、个人共同努力,进行责任区分。“从长远发展看,还是应由政府承担最大的养老责任。毕竟很多老人没有房子,如果过分强调‘以房养老’,人们会担心政府不承担养老保障责任。”
  同时,营造宏观的政策环境和完善顶层制度设计至关重要。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幸福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孟晓苏认为,“以房养老”试点过程中,政府应制定具体可行的政策体系,完善相关房产评估、政策咨询、纠纷仲裁、风险分担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参与相关衍生产品的创新,使“以房养老”更符合我国国情,更能满足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王振耀等专家表示,政府应完善房产评估、政策咨询、纠纷仲裁等机制,并在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保险初期,对申请人和经营机构给予一定税收优惠;对于出现的房价波动,应引入由政府主导的保险机构或市场化保险公司分担风险。
  “以房养老”海外镜鉴
  《国际金融报》2013年9月11日发表的题为《各国养老面面观》的文章列举了一些发达国家“以房养老”的做法:
  加拿大:超过62岁的老年人可将居住房屋抵押给银行,贷款数额在1.5万至30万加元之间,只要不搬家、不卖房,房屋产权人不变,房屋可一直住到老人去世,后由继承人处理房产时折还贷款。
  新加坡: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把房子抵押给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机构,由公益性机构一次性或分期支付养老金,老人去世时产权由这些机构处分,“剩余价值”(房价减去已支付的养老金总额)交给其继承人。
  美国:虽然美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但大多数美国老年人依然以“以房养老”方式作为补充。美国政府和一些金融机构向老年人推出“以房养老”的“倒按揭”贷款,发放对象为62岁以上的老年人。许多美国老年人在退休前10年左右就为自己养老而购买了房子,然后把富余的部分出租给年轻人使用,利用年轻人支付的房租来维持自己退休后的生活。由于美国的房屋出租业比较发达,美国人支出的房租大约占个人支出的1/4到1/3,因而房屋出租的收益也是比较可观的。“以房养老”已被许多美国人认为是一种最有效的养老方式。
  英国:“以房养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把房产抵押给银行等机构,每月取得贷款作为养老金,老人继续在原房屋居住,直至去世或搬进养老院后用该住房归还贷款,大约有20%50岁以上的老年人打算采用这种方式;另一种就是出售大房,换购小房,用差价款养老。此外,还有老人将房产出售后搬到其他物价水平较低的国家去养老。
  日本:“以房养老”对申请人的条件要求较苛刻。以东京为例,申请人年龄必须在65岁以上,要居住在自己持有产权的住宅中,且不能有子女同住。申请人家庭的人均收入要在当地的低收入标准之下,已经申请低保等福利政策的家庭不能享受这项政策。申请人持有产权的房屋必须是土地价值在1500万日元以上的独门独户建筑,集体住宅不可申请。
  荷兰:“以房养老”模式起源于荷兰,但荷兰人对这种方式不感兴趣,“倒按揭”基本没有市场。一般人65岁退休时可拿到工作时收入的70%以上,房子一般都是自己买下来,没有租房的压力,2009年荷兰人住房自有率为57%。老人退休后的生活更轻松,有很好的生活保障,一般不需要也不会考虑用“以房养老”这种方式来过退休后的生活。
  德国:在德国养老的形式有许多,在家中居住靠社会养老金度日的形式最普遍。此外,“以房养老”的方式也深受欢迎。很多老人都选择把房子“倒按揭”给银行,然后用这些钱过质量较高的生活。比如老人可以离开现有住宅到外地居住养老,包括旅游养老、度假养老、回原居住地养老等。老人也可以用“倒按揭”拿到的贷款住进一些涵盖护理保健、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的高端养老院。
  结语
  作为一种在国外业已成熟的养老模式,“以房养老”能否在国内扎根发芽、惠及百姓,我们心怀期待。不过,这种“倒按揭”模式仍有诸多不确定性,在大规模推行之前,恐怕还需要政府部门和有关各方进行充分的论证和探索。
  责编/玉坤
其他文献
岳母今年89岁,慈祥善良。她把满腔的情和爱都毫无保留地给了儿女们。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她身边有一群嗷嗷待哺的小孩,日子过得很是艰难,她便做点小生意。经常天不亮,她就拖着一双小脚去离家十几里远的集市上进点,日用杂货,再用硕大的竹筐挑着,满街叫卖。夏天烈日炎炎,她却舍不得花钱买碗茶喝。再往后,她又起早贪黑帮人家压面条,整天站在压面机前摇啊摇。累得胳膊疼腿发软,“嗡嗡”的机器声伴她度过无数个日日夜夜。
期刊
2013年8月7日,上饶市一位网友在微博中写道:今天打的,碰到一位超有爱心的司机。老人只要顺路,这位的哥就免费送到目的地。的哥说,带老人不会影响生意,还是能载其他乘客的。他希望更多的人加入这个队伍,为老人出行提供便利。微博中提到的爱心司机叫张建根,是上饶市天顺出租车公司的一名普通司机,他驾驶的出租车车牌号为赣EX0127。车内遮阳板上张贴了一张写有“老人免费”的纸条。近日,张建根免费搭载老人的事迹
期刊
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老年消费市场初步形成,老龄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总体上看,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健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十分突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
期刊
从平壤回幕洞不久,部队移防到西部前线,守卫三八线以南的开城一带。电台区队住到一个叫黄陵洞的村子。过了几天,消息传来,祖国人民慰问团就要来到我们军了。  初见巴金  为了迎接祖国人民慰问团的到来,工兵连在电台附近的山谷树林间,赶建了一座草顶泥棚的大礼堂。供演出使用。而我则先得到一个消息:作家巴金和魏巍先行来到了63军,中午要从我们电台防空洞门口小路经过。到草棚礼堂去开会。  我激动起来。他俩的名字我
期刊
游梅园 陈菊婷  一  古梅枝节恁挺拔,绿叶轻扬随物华。  待到霜雪寒冬至,满山满坡海洋花。  二  此时古梅临开花,蓄积养分到枝丫。  厚积薄发总有时,寒冻幽香飘迩遐。  江畔晨钧 聂超群  晨起提竿江畔行,微风拂面爽人心。  一轮红日走天野,两只白鹭飞彩云。  深潭碧波寻浪影,浅滩水面探鱼星。  垂纶抛出名与利,秀钩钓来健康身。  七绝·学海 赵晓红  学海泛舟唐宋里,精研李杜古今通。  笔耕
期刊
许享群今年84岁,是江西省金溪县左坊镇下许村人,抚州市供电公司退休职工,一个志愿军老战士,一个少了一只手掌的残疾老人。有人说他是“傻子”,有人称他是“善人”,有人赞他是“雷锋”,有人当他是“救星”。就是这么一个备受“争议”的老人,在2013年6月被评为江西省第三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在乡邻眼里,他是“傻子”  许享群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火纷飞的抗美援朝战场上,他白天排雷,晚上侦察,
期刊
如今,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已步入花甲之年,衰老与疾病不可避免地到来。“4+2+1”的家庭结构(4位老人、2名年轻夫妇、1个孩子)十分普遍,4位老人如何养老,尤其是疾病看护、照料等方面的困难,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针对这一现状,近期,不少省市相继出台了相关规定:老年人患病住院期间,子女所在单位应当给予其陪护假。这些规定获得不少职工和网友的点赞,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这一规定能否广泛、持久落地的担心
期刊
称呼父亲为“果树迷”。是因为父亲对果树特别着迷,栽种的果树品种多、果实个头大、果实味道甜。我偶尔回家乡,村子里的同辈们见到我就会说:“还是你父亲有本事,凡是赶集就有水果卖。”长辈们更是夸我父亲比年轻人还能干,笑说我父母都不用我们兄妹赡养了。  上世纪60年代初,父亲从部队复员到地方工作。因为在城市工作的工资低,家里负担又较重,他便主动放弃城市工作,回乡当了一位农民。一个偶然的机会。父亲看到村里有人
期刊
每天清晨,在南昌县莲塘镇澄碧湖公园,你总会看到一位高龄老人沿湖散步。他就是去年被评为全省“健康老人”的张绪春。  张绪春虽然已94岁,但眼不花、背不驼,除了因在工作中长年分管血吸虫防治常在疫区滞留而染上了血吸虫病外,没有其他慢性病。他的养生秘诀是:心态平和,生活规律。  张绪春1920年10月出生于上饶县一个农民家庭。1949年南昌解放时,他正在南昌做工,不久后进人江西八一革大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
期刊
现在有个时髦的词,叫“北漂”,说的是那些在北京打拼的外地年轻人。我已是花甲之年的老太婆,本不想再打拼什么,却没想到因为儿子的缘故,我也被裹挟着做了“北漂”,但我是“漂”在儿子家。  儿子大学毕业后,就一直“漂”在北京——工作、买房、结婚、生子。小孙子的出生,给我出了道难题。儿子打电话对我说:“妈妈,您老也来北京住吧,这样既能旅游,顺便还能帮我照看孩子。”我心想,搞反了吧,应该是既能照看孩子,又能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