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生的亲密伙伴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_owen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为人知的密友
  螨虫是一种微小的蛛形纲动物,与蜘蛛和蜱虫有亲缘关系。它们太小了,肉眼看不见。它们移动时,我们也感觉不到。这并不是说它们很爱动:螨虫是终极的隐士,很可能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低着头,生活在同一个毛孔里。实际上,它们的身体形状和毛孔的内部结构很像。很久以前,它们就进化成了一个狭窄的塞子模样,上面长着八条小得可笑的腿。
  1841年,人们在人耳道中首次发现了螨虫。不久之后,又在眉毛和睫毛中发现了它们。后来我们了解到,它们不仅生活在由眉毛和睫毛长成的高大森林中,还生活在短而细的毛发长成的稀疏草原中。后面这类毛发几乎遍布全身,唯有手掌和脚底没有。这些毛发扎根的毛孔会分泌油脂,在脸上特别密集,因而面部螨虫为数最多。
  更令人惊讶的是,我们的毛孔里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螨虫,都属于蠕形螨属。两者中个头较短粗的是皮脂蠕形螨。它的形状大致类似于动画中原始人携带的那种棍棒,而且它更喜欢深入皮脂腺。另一种是毛囊蠕形螨,它更长更瘦,喜欢在毛囊里晃荡,生活的地方更靠近皮肤表面。
  因为这两种螨虫都如此之“宅”,无论是在人工环境中还是在人类面部上,科学家都很难观察到它们,所以我们对它们的生活知之甚少。但生物学家对这几件事相当确定:螨虫对光很敏感;它们没有肛门,所以不会拉屎;它们几乎毕生(大约两周)都待在我们的皮肤上;其间它们至少会出来一次,繁殖下一代。
  除此之外,我们对螨虫基本一无所知。我们认为它们以皮肤死细胞和皮脂为食,但没人知道它们的饮食细节。我们知道它们有性生活,但具体情况并不清楚,科学家只是说它们大概会在夜里跑到毛孔和毛囊开口处约会。
  脸上捉虫
  这些螨虫如此神秘,大多数人一辈子也见不到一只。但生物学家罗布·邓恩和其同事们已经取得了突破,对螨虫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参观了邓恩在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实验室。我不仅希望看到自己脸上的螨虫,还想深入了解这些奇怪的小动物。邓恩告诉我,他之所以对螨虫感兴趣,正是因为它们太神秘了。怎么可能有东西实实在在地活在我们的身体上,却没有被觉察到呢?
  梅甘·特梅斯戴上手套,准备把我毛孔里的螨虫挤出来。她是抓取螨虫的专家,即将从邓恩的实验室取得博士学位。但她警告我,我们很可能将一无所获。
  特梅斯表示,收集蠕形螨的更好办法是在人脸上滴一滴万能胶,然后在上面贴一张载玻片。等胶水干了,把玻片揭下来,胶水就会把毛孔里的所有东西(包括螨虫)都拽出来,这些东西粘在一起,形成一个毛孔形状的团块。她宣称,这一操作并没有听起来那么痛。该实验室的最高纪录是在同一个毛孔中发现了14只螨虫。
  特梅斯没找到万能胶,所以我们采用了老方法:用实验室的不锈钢铲刮取皮脂。我很紧张,害怕自己只能看到毛孔里黏糊糊的东西而找不见螨虫。特梅斯身子前倾,稳稳地刮着。一分钟后,她展示给我看,铲子上有一层健康的半透明面部油脂。她把油脂刮到载玻片上,然后放到显微镜下。
  特梅斯熟练地调整着显微镜,这种操作她已经做了成千上万次。几秒钟后,她嘀咕了一句,“我想我找到了一个。”她又看了一眼,“是的,找到了!”我们高兴得尖叫起来。更棒的是,我的螨虫还活着,我看着它那细小的腿在明亮的光线下摆动。
  特梅斯给我心爱的面部原住民拍完照片后,开始扫视载玻片,寻找更多的螨虫。她慢慢地数了起来,“两只,三只……哦,可能找到了一只皮脂蠕形螨!”随后她安静了好一会儿。“一共八只螨虫。”她宣布,其中有六只毛囊蠕形螨和两只皮脂蠕形螨。“这可不少。”特梅斯委婉地告诉我。一般她刮一次脸,如果能发现螨虫的话,也就是一两只。我这算是高于平均水平,我决定把这看成一件好事。
  该给螨虫平反吗?
  特梅斯还有另一种发现螨虫的方法:利用它们的DNA。邓恩的研究小组分析了皮脂样本中的DNA,并在18岁以上所有参与实验的人的面部都找到了螨蟲的DNA。2014年,他们公布了研究结果,表明螨虫在人类群体中广泛存在。更深入的DNA研究显示,螨虫与人类宿主的进化过程紧密结合,至少四种不同的螨虫拥有与人类相似的进化谱系,分别是源自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螨虫。
  邓恩的一位同事、加州科学院的米歇尔·特劳特魏因正在继续研究这种多样性。她已经采集了来自90多个国家的人身上的螨虫,希望对螨虫的整个基因组进行测序,从而开辟出新的研究路径。她说,我们也许能弄明白螨虫是如何与人类一起进化的,在实验室培养螨虫很困难,但研究螨虫的基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它们的生理机能。
  19世纪在人类身上发现了蠕形螨的科学家将其视为潜在的害虫或者需要治疗的问题,这种态度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由于在红斑痤疮患者身上发现的蠕形螨数量更多,有些皮肤科医生认为是螨虫导致了红斑痤疮。
  不过,我们现在对螨虫的看法正在发生变化。如果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螨虫,那么要么我们都被侵袭了,要么就是用“侵袭”来描述它们的存在是不合适的。特梅斯提出,如果螨虫与红斑痤疮的联系正好相反呢?可能是与红斑痤疮相关的炎症和血流量的增加创造了有利于螨虫生长的条件。换句话说,螨虫数量更多可能是红斑痤疮的症状,而不是原因。
  另外,如今科学界已开始将人体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各种极小的动植物的家园。我们还不清楚,蠕形螨是否应该被视为有害的寄生虫。螨虫甚至可能会像肠道中的“有益”微生物一样帮上我们的忙,它们可能会吞噬我们毛孔中的有害细菌、死皮和皮脂,也可能会分泌具有抗菌作用的化合物。我们和身上的螨虫之间可能存在一种共生关系:我们用毛孔黏液喂养它们,它们则帮忙“料理家务”。
  至于发现了自己脸上有蠕形螨寄居这件事,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我希望它们是在谋划什么好事。我正等着科学界揭示有关这些微小的非法居民的更多信息。这期间我可以自豪地宣称,我是一个了不起的螨虫宿主。
  (摘自《海外文摘》2020年第9期)
其他文献
唐君远,名增源,清光绪二十七年六月初六(1901年7月21日)生于无锡严家桥(今属羊尖镇)。他自幼聪颖,好学勤思,曾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和苏州东吴大学,后奉父命中辍学业,参与筹建和经营棉、毛纺织等企业。  唐氏祖上几代经商,先后在无锡北塘和严家桥开设唐氏长布庄和春源布庄,投资世泰盛等几家绸布庄、葛裘店,是锡邑有名的布商世家。唐君远的父亲唐骧庭,名殿镇,性格聪颖沉稳,从小在严家桥春源布庄长大,受家庭熏
期刊
度过了几天假期之后,我要回巴黎了。  当我走进车站,火车已挤满了旅客。我发现靠近车门坐着的旅客旁边,有一个空座位,但上面放着两个大篮子,里面的鸡和鸭子把头伸在篮子外面。  我犹豫了好一会儿之后,决定走进车厢。我说,很对不起了,让我来把篮子移开。可是一位穿着工作服的农民对我說:“小姐,请等一等,我就来把它们从这里拿开。”当我把放在农民膝上的水果篮子提在手中时,他轻轻地把两篮家禽塞在凳子下面。  我坐
期刊
多年以前,我有幸采访过一位经历丰富的猎人。在闲聊中,他给我讲述了一次狩猎的奇遇——  那年刚刚立夏,气温并不高。尤其是在终年难见阳光的密林里,还会感到一丝凉意。  这天,猎人像往常一样,肩背一支猎枪,在密不透风的林子里转悠。林子里十分寂静。偶尔从山脊吹过的阵风引发的林涛,像海浪一样起伏不断地从林间掠过。除了鸟鸣,还有林子里很难叫出名字的小虫子的唧啾声。  猎人蹚过林子里齐腰深的茅草,警惕地四处搜索
期刊
从前有一根织补衣服的针,作为一根织补针来说,她倒还算细巧,因此她就想象自己是一根绣花针。  “请你们注意你们现在拿着的这东西吧!”她对那几个取她出来的手指说,“你们不要把我失掉!我一落到地上去,你们就绝不会找到我的,因为我是那么细呀!”  “细就细好了,”手指说。它们把她拦腰紧紧地捏住。  “你们看,我还带着随从啦!”她说。她后面拖著一根长线,不过线上并没有打结。  手指正把这根针钉着女厨子的一只
期刊
在中国航天界,有一位敢想敢干、善作善成的“嫦娥”,她就是我国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张玉花。  一头短发、干练飒爽、知性隽秀的张玉花,既有江南“灵性”,更有航天“理性”。这位在中秋节出生的“嫦娥”,30多年来,几乎全身心投入到中国航天事业,追梦星空、广袖善舞。从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再到火星探测,她的每一次跨越,都是中国航天发展的生动见证。回顾无数个攻坚克难的日日
期刊
在耳濡目染中悄然觉醒  彼得·德鲁克1909年出生在奥地利的一户书香门第。父亲是一名经济学家,曾任奥地利财政部部长;母亲是奥地利率先学习医科的女性之一,曾经师从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德鲁克的奶奶也出身名门,曾经跟著名的女钢琴家克拉拉·舒曼学过钢琴,在生活中是一位幽默聪慧的老太太。  童年时代,德鲁克的父母经常在家中招待各界人士,他们讨论的内容涉及医药、哲学、政治和音乐等,这让德鲁克从小就接触
期刊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拔牙,我是1978年3月获得这份工作的。  牙医是什么工作?在过去是和修鞋的修钟表的打铁的卖肉的理发的卖爆米花的一字儿排开,撑起一把洋伞,将钳子什么的和先前拔下的牙齿在柜子上摆开,以此招来顾客。我当牙医的时候算是有点医生的味道了,大医院里叫口腔科,我们卫生院小,所以还是叫牙医。我们的顾客主要是来自乡下的农民,农民都不叫我们“医院”,而是叫“牙齿店”。其实他们的叫法很准确,我们的卫生
期刊
记得大学时某年暑假的某天下午,我汗流浃背地坐在家里无所事事,窗外的知了声音大得令人心烦意乱,我突然悲从中来,觉得所有人都在狂欢,都在热火朝天地生活着,只有我,被世界遗忘了。后来我才明白,其实在那一刻,和生活中几乎每时每刻,总有一些我的同学、朋友、其他同龄人,大汗淋漓地沮丧着,失落着,透明人一般地没有存在感着。  谈论有关年轻的话题是一件不讨巧的事。一味赞美年轻吧,讨好的意味太浓;而理性冷静的分析与
期刊
案情回放  1992年4月,甲进入乙矿业公司工作。2003年,乙矿业公司进行了企业改制。2012年12月1日,双方签订了无固定期劳动合同。合同约定甲的工作岗位为山下电工。2014年,乙矿业公司调整甲工作岗位,双方未能协商一致,甲拒绝到新岗位上班。2014年11月27日,乙矿业公司以甲旷工为由,向甲发出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自2014年12月1日起解除与甲的劳动合同。由此,引发劳动争议。该案经过劳动仲
期刊
最近,大家都在关注知识网红这个新物种。事实上,不是每个知识网红现在都需要做付费。拿我们来说,这几个月来运营“一块听听”,经历了50万付费用户和几百场付费分享,我的感受是课程太多,学生都不够用了。  国民总时间有限,可国民总焦虑无限。这轮知识付费风潮,人们购买的其实并不是知识,更多是一种焦虑感。但当付费的知识也开始挤占赛道,人们又开始焦虑,到底应该听谁的小白理财指南、谁的时间管理课程、谁的情感理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