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高考”那些糗事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di_x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沿用前代科举取士制度,那时的“高考”分乡试、会试两级。可谓是一考定终生,甚至一步登天,主考和考生怎能不重视,因此也演绎了一幕幕具有悲喜色彩的趣闻轶事。
  考棚里的苦与乐
  清代的乡试在旧历八月初八至十六日举行,历时九天,每三天为一场。省考试场称贡院,考棚同蜜蜂窝一样密集,又称号子。每十个号子为一弄,一弄之间可以来往,但不能出弄。考生入场后吃、住、作文都在里面。这九天内,连做饭、烧水全要自己动手。每间考棚长一仗,宽八尺,棚顶是树皮搭盖,天晴酷热,大雨要打伞。考生每人携带一种灯、炉两用的工具叫“五更鸡”,照明是它,煮饭、烧水也是它。农历八月上旬天气还热,“五更鸡”用的燃料是桐油或茶油,烧的时候乌烟瘴气,加上饮水不卫生,又不能洗澡、洗脸,一个省几千考生,每人要瘦几斤肉。因此那时有一民谣:“相公苦,背了考篮到省府。考棚号子又漏雨,夹生饭,和盐煮,摇头摆尾做八股。文章冇做成,肚子里敲锣鼓。”
  当然,也有在考棚中甚得其乐的,大都是一些才高学博的考生,胸有成竹,文思敏捷,一场考试三天,他们顶多一天到一天半就完成了,于是其余时间便在号子里弄吃、扯淡。据传光绪二年(1876)丙子科,湖南临湘名士吴獬与曾国藩之孙曾重伯、名门公子魏候平等同住一弄。他们平日里哪里有机会这样畅叙欢情呢?他们携带的菜肴、原料都是较好的,但“五更鸡”的火太小,只宜煲粥、焖肉。
  一天,吴獬在桌板下煲了一锅火腿金钩鸡松八宝粥。三个人聊天聊得高兴,曾重伯把脚一伸,一锅已煲好了一个时辰、眼看就要进口的香粥,倾得钵底朝天,一干二净。三人又恼又笑,吴獬乃填《踏莎行》一阕以记其事:“篮重腰酸,人多屋小,今年又作同林鸟。曾南吴北魏中央,谈天直到东方晓。金铸缘空,纱笼福早,荆山自是知音少。若言把握在人为,眼前稀饭全翻了。”
  后来,吴獬名列这一科第一名,成为“解元”,曾、巍亦均高中,传为士林佳话。
  弄污卷子痛失状元郎
  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因当时是陕甘合闱考试,甘肃秀才赴陕应举诸多不便,左宗棠就奏准朝廷创设甘肃举院,甘肃的考生从此不用长途奔波参加“高考”了。兰州人秦霖熙就是分闱后在该院中试的举人。后来,秦霖熙中了光绪五年(1879)己卯科进士后,将要参加保和殿皇帝的殿试,决出状元。主考官很是赏识秦霖熙的文采,恰逢左宗棠由陕甘高升军机大臣之际,为了显示左宗棠重视教育,育才有方,已决定选荐秦霖熙为本科第一甲第一名进士,就是状元。并嘱咐他在殿试时,试卷务必详审细酌,坚持到最后交卷。当时,因考场深广,透光不足,应试者均要自备小蜡烛,以便傍晚照明。秦霖熙很快就把试卷答完了,想起主考官的嘱咐要他延迟交卷,于是就燃起蜡烛仔细核查卷面,结果不慎碰倒了蜡烛,卷面被蜡液污染了。主考官见了,顿足叹息说:“此卷万不能上呈,呈则犯考规,有忤上之罪矣!”秦霖熙听得此言,惊骇万分,就袖起卷子怏怏而退。
  秦霖熙由于一时不慎污卷,而错失了中状元的机会。此后,他淡薄科名,致力于医学,实践了范仲淹“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誓言,终成甘肃一代名医。
  那时也有“模拟试题”
  科举时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是一部钦定解说儒经的标准教材,考生答题万变不离其宗,这就给一些人有可乘之机。陕西高陵著名私塾老师马述融,是贡生,擅长八股,尤其娴熟集注。他根据多年教学和观察考场积累的经验,揣摩出一手“模拟试题”的绝招,往往巧发奇中,屡试不爽,他的门生很是得利。清代规定,高陵每年进学的名额是12人,马述融执教期间,每届中试的考生总有四五人是他的学生。40多年间,竟有200多名秀才出自其门下。有人为他题联说:“手植桃李三千株,面授青衿二百人。”
  马述融的“模拟试题”这么出名管用,所以前来受业者络绎不绝。临潼有个60多岁的老童生“帽辫刘”也来求学,而这年马述融才50多岁。清制,应试童子试(考秀才)的学子不论年龄,发辫都要扎上红头绳,还得吊一枚制钱,这老夫子叫“帽辫刘”,就是由此而得名的。
  这位刘君已经应试40多回均未中。中青年时,“帽辫刘”就和渭南翰林雷延寿的祖父、父亲一起应试过童子试。后来直到他变成白发皱面的老头儿了,还拖着细红小辫子和14岁的雷延寿一同步入考场。“帽辫刘”握住雷延寿的手说:“娃娃,我们已经有三代交往了,这不正是爷爷孙子老兄弟嘛。”此事传开,成为士林一大轶闻。
  结果,马述融的“模拟试题”还真管用,门下受业不到8个月,“帽辫刘”就在第二年中了秀才。捷讯传来,马述融焉能不兴奋,于是赋诗曰:“老夫何敢作项槖,绛帐喜逢鲜于通。”鲜于通是传说中的一个困顿的念书人,到晚年总算是发了迹。可怜“帽辫刘”只结了一个秕子,不仅没能再上层楼,连谢师都没来得及,就呜呼哀哉了。
  鼻烟壶决定考生命运
  清代学政每省设置一名,由皇帝亲自选任,其职权专管全省的文衡。凡是秀才、五贡(恩贡、拔贡、岁贡、优贡、附贡)等出身,皆由学政命题考试。生员考试分三级:县考、府州考、院考。院考就由学政亲自主持,做最后决定。学政的属员有教授、教谕、训导等职,分掌该府、州、县学务事宜。每当学政“按临”(到考试点),这一府的教官,均须到辕门听差。五贡之中,拔贡十年一次,优贡三年一次,均由学政考试,分别取舍。可见机会堪少至极。
  由此看来,学政理应由品行端正、学问渊博者担任。但是清廷委派的学政,有的是无能之辈不说,更有的昏庸至极,碰到这样的学政只能自认倒霉。
  1902年,清政府给安徽派了一个学政叫绵文,就是个不学无术的旗人。他的录取方法,十分罕见而又荒唐,他喜欢吸鼻烟,有一只精美的鼻烟壶,爱之如命。他对考生的取舍,就取决于鼻烟壶。
  绵大人的规矩是,先令师爷按照各县录取名额,加倍挑选出来,然后一本一本地摊开,放在圆桌上,中间空着。然后他就捻动鼻烟壶,让它在圆桌中间旋转,最后倒在哪本卷子上,哪本卷子的主人就中选。直至完成应取名额为止。
  如此儿戏考生,空前绝后。当时,有人撰写了一副对联,嘲讽绵文的荒唐可笑:“老‘绵’绵太多,洗不净,揩不明,空剩无珠眼镜架。衡‘文’文倒运,左转来,右转去,全凭有口鼻烟壶。”这副对联,不仅讽刺了学政绵文,同时也揭露了清朝科举制度的颓废。
其他文献
李自成,字鸿基,陕西延安府米脂县人,是明末农民起义军最主要的领袖之一,又称李闯王。崇祯三年(1630年),李自成在陕西米脂揭竿而起,聚众起义,后来,又率众投奔了当地的另一股农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一个竞争非常强烈的时代,于是,自然法则:“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在人与人之间愈演愈烈。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不得不将重心过多的放在
“姐,带我去海边玩一下嘛,好不好?”弟弟在我身边恳求。那天,弟弟突然心血来潮,想去海边玩。这么冷的天,海边有什么好玩的?小孩子的想法真可笑。可是家里人都很忙,就只有我一
爱是一种付出,父母兄弟的亲情、夫妻之间的爱情、朋友之间的友情都是爱,但今天我说的爱,跨越了民族、地域,这是无私的爱。广东省珠海市实验中学党委副书记李宇亮就用这无私的
历来我们的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重视文化课业的同时,孩子们的身体健康也应该同样重视,而体育课则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很多人都会忽略体
前些日子,学校来了德国交流生,这不仅是一场美妙绝伦的视觉享受,更是一次心碎成渣的换位反思。他们学校只有三百人,上午七点四十五分开始上课,下午两点放学。我们(我与德国小
邓小平的经济理论中有一个重要思想,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根据这一思想,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
窗檐被淅淅沥沥的小雨敲打着,发出叮咚的回响,桌上茶杯如在寒冬中凝固住的一张口,缓缓地呼出波纹一般泛着的雾气。我将朋友送来的礼物默默收纳好,静静地坐在桌前,读起母亲为
导入语,又叫导语、开讲语,俗称开场白,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短则一两分钟,长也不过五六分钟。导入语虽然简短,却是课堂教学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