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绕不开的内容,文学教育具有净化学生心灵,塑造学生灵魂,完善学生人格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和写作的能力,而且能让学生获得精神力量,得到做人的教育。要实现真正的文学教育,必须在文学作品的选入上、课堂教学方法上、课外阅读选择上,注重作品的自身特点,紧抓作品的精神力量,对学生施以影响。
关键词:文学教育 教学
文学教育指通过阅读、赏析文学作品来丰富学生语言知识,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学教育,能使学生获得审美的快乐和愉悦,净化心灵、陶冶性情、完善人格,提升学生精神层面。所以,中学语文教师要注重文学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中学生文学素质的全面提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增加了大量文学作品,与文学审美相关的内容也随之在考试中出现,要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文学教育的诉求越来越普遍。就语文教学发展历程和新课程改革实践来看,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开展并不顺利,特别在当下大量后现代主义思想观念渗透、经典文学作品遭到一定程度消解与解构的语境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文学教育有很大难度。从世界各民族历史发展历程来看,文学艺术都能够给人以勇气和希望,保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情感诉求,进而构建纯洁、高尚的人文情怀,促进人格的发展,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文学教育的意义
文学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它肩负着净化学生心灵,塑造学生灵魂,完善学生人格的重任。在当代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波动很大,培养合格的人才,学校教育首担重任。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教育充当了先行者的角色,其中的文学教育又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和写作的能力,而且能让学生获得精神力量,得到做人的教育。
语文学习离不开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体会,语文教育也离不开文学教育。文学即“人学”,它是对人类社会的研究,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探讨。文学教育的本质力量在于引发人们对人类生命意义的探索,它要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及自我生命价值的思考,以提高修养,把正生命的航向。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活跃,世界观形成的时期,是塑造灵魂,完善人格的绝佳时期,也是易受不良诱惑的危险时期。这一阶段施以形象性的文学教育,能起到较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文学作品总是在写人与人、人与事、人与景的相互关系中推进,那些真正体现作家用情感的眼睛去看待生活、描写生活、评价生活的作品,就一定会感动人、启迪人。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仅是提高学生在听、说、读、写上的能力,也包含着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审美情趣的培养等方面。文学教育可以让学生获得文学知识,不仅指帮助学生了解到各种写作手法,进行思维训练,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世界、丰富阅历。从语文教育的人文角度讲,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离不开文学教育的,文学教育所具有的形象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其他教育无法相比的。
二、中学语文中文学教育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文学教育的意义及价值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教师在进行文学教育时,只是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项内容来进行,而相对忽略了文学教育在学生精神世界开发中的潜在意义。文学作品是创作者的心血结晶,更体现了创作者在精神层次上对于社会、人生、事业的理解和认知。在受到社会风气及周围事物的影响过程中,精神世界尚未完全形成的中学生 难以准确分辨出事物的好与坏,进而导致学生精神世界的形成与发展中与现实世界存在较大的差距。
文学教育受到新媒体的冲击。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文学教学受到新媒体技术的冲击。文学教育是一个紧扣文本的对话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教学,应注重于生命整体的体悟,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将生活经验、思想情感、思维能力灌注于文学作品中,寻找心灵上的共鸣,获得精神世界的启悟。
由于教师缺乏文化底蕴,文学教育很难贯彻。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学教育有很大的联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实际文学教育中,有些语文教师不热爱或疏远文学,他们只拥有文学教条或常识,对文学内涵没有深入研究,无法挖掘更深的文学内涵。
三、实现真正的文学教育
文学是语文教学绕不开的内容,文学教育的功能在现代语文教育中应有突出的地位。如何实现真正的文学教育,首先,文学作品的选读。先说初中语文教材对文学作品的选用。初中学生思想最活跃,心里、生理发育最为迅速,人生记忆也是最深刻最长久的。此时选择优秀的,能引发学生激烈的情绪反应,震撼学生心灵的文学作品编入教材,供他们阅读,是极具教育意义的。当然,所选的作品应是切合学生年龄段阅读的,能很快引起他们审美体验的。如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的《心声》这篇小说,主人公京京的经历就很能激起学生的同情,京京的“心声”引发了学生的不少“心声”。读了小说,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进而为人生寻求更合理的方向。又如选入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背影》,这是一篇文笔朴素又饱含深情的散文。文章以细节来体现伟大父爱的美,学生阅读理解的难度不大,且能引起他们的对比思考,反思自己与父亲的情感。好的文学作品具有内在的精神力量,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文学是作家以自己的情感去评价生活的,作品里所描写的生活是经过作家的情感过滤、渗透和评价的,这样让读者感同身受,心灵相碰。
从文学教育的角度而言,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智力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深层次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和标准也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不但要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而且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逐步形成有利于长期发展的素养。学生若想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精髓,必须经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启发,进而才能是学生在文学作品的历史与文化氛围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将其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相联系。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是建立于文学作品精髓的基础上,是学生精神层面感悟和理解能力的进步与发展。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文学教育,通过对于文学作品精髓的探究,具有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地摸索着如何更好地运用多媒体这一新兴的教学方式。怎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它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呢?“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而现代化必须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大大增强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的效率。但我们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要冷静,忌盲目,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新的教学理念并非一定要用多媒体才能实现,把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多媒体融汇在一起,取长补短,才能使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文学教育 教学
文学教育指通过阅读、赏析文学作品来丰富学生语言知识,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学教育,能使学生获得审美的快乐和愉悦,净化心灵、陶冶性情、完善人格,提升学生精神层面。所以,中学语文教师要注重文学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中学生文学素质的全面提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增加了大量文学作品,与文学审美相关的内容也随之在考试中出现,要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文学教育的诉求越来越普遍。就语文教学发展历程和新课程改革实践来看,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开展并不顺利,特别在当下大量后现代主义思想观念渗透、经典文学作品遭到一定程度消解与解构的语境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文学教育有很大难度。从世界各民族历史发展历程来看,文学艺术都能够给人以勇气和希望,保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情感诉求,进而构建纯洁、高尚的人文情怀,促进人格的发展,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文学教育的意义
文学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它肩负着净化学生心灵,塑造学生灵魂,完善学生人格的重任。在当代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波动很大,培养合格的人才,学校教育首担重任。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教育充当了先行者的角色,其中的文学教育又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和写作的能力,而且能让学生获得精神力量,得到做人的教育。
语文学习离不开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体会,语文教育也离不开文学教育。文学即“人学”,它是对人类社会的研究,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探讨。文学教育的本质力量在于引发人们对人类生命意义的探索,它要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及自我生命价值的思考,以提高修养,把正生命的航向。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活跃,世界观形成的时期,是塑造灵魂,完善人格的绝佳时期,也是易受不良诱惑的危险时期。这一阶段施以形象性的文学教育,能起到较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文学作品总是在写人与人、人与事、人与景的相互关系中推进,那些真正体现作家用情感的眼睛去看待生活、描写生活、评价生活的作品,就一定会感动人、启迪人。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仅是提高学生在听、说、读、写上的能力,也包含着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审美情趣的培养等方面。文学教育可以让学生获得文学知识,不仅指帮助学生了解到各种写作手法,进行思维训练,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世界、丰富阅历。从语文教育的人文角度讲,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离不开文学教育的,文学教育所具有的形象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其他教育无法相比的。
二、中学语文中文学教育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文学教育的意义及价值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教师在进行文学教育时,只是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项内容来进行,而相对忽略了文学教育在学生精神世界开发中的潜在意义。文学作品是创作者的心血结晶,更体现了创作者在精神层次上对于社会、人生、事业的理解和认知。在受到社会风气及周围事物的影响过程中,精神世界尚未完全形成的中学生 难以准确分辨出事物的好与坏,进而导致学生精神世界的形成与发展中与现实世界存在较大的差距。
文学教育受到新媒体的冲击。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文学教学受到新媒体技术的冲击。文学教育是一个紧扣文本的对话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教学,应注重于生命整体的体悟,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将生活经验、思想情感、思维能力灌注于文学作品中,寻找心灵上的共鸣,获得精神世界的启悟。
由于教师缺乏文化底蕴,文学教育很难贯彻。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学教育有很大的联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实际文学教育中,有些语文教师不热爱或疏远文学,他们只拥有文学教条或常识,对文学内涵没有深入研究,无法挖掘更深的文学内涵。
三、实现真正的文学教育
文学是语文教学绕不开的内容,文学教育的功能在现代语文教育中应有突出的地位。如何实现真正的文学教育,首先,文学作品的选读。先说初中语文教材对文学作品的选用。初中学生思想最活跃,心里、生理发育最为迅速,人生记忆也是最深刻最长久的。此时选择优秀的,能引发学生激烈的情绪反应,震撼学生心灵的文学作品编入教材,供他们阅读,是极具教育意义的。当然,所选的作品应是切合学生年龄段阅读的,能很快引起他们审美体验的。如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的《心声》这篇小说,主人公京京的经历就很能激起学生的同情,京京的“心声”引发了学生的不少“心声”。读了小说,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进而为人生寻求更合理的方向。又如选入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背影》,这是一篇文笔朴素又饱含深情的散文。文章以细节来体现伟大父爱的美,学生阅读理解的难度不大,且能引起他们的对比思考,反思自己与父亲的情感。好的文学作品具有内在的精神力量,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文学是作家以自己的情感去评价生活的,作品里所描写的生活是经过作家的情感过滤、渗透和评价的,这样让读者感同身受,心灵相碰。
从文学教育的角度而言,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智力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深层次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和标准也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不但要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而且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逐步形成有利于长期发展的素养。学生若想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精髓,必须经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启发,进而才能是学生在文学作品的历史与文化氛围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将其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相联系。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是建立于文学作品精髓的基础上,是学生精神层面感悟和理解能力的进步与发展。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文学教育,通过对于文学作品精髓的探究,具有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地摸索着如何更好地运用多媒体这一新兴的教学方式。怎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它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呢?“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而现代化必须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大大增强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的效率。但我们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要冷静,忌盲目,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新的教学理念并非一定要用多媒体才能实现,把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多媒体融汇在一起,取长补短,才能使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