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语文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作为语文教师,要反思并不断改进文言文教学方法。笔者尝试以“诵读感悟—激活课堂—拓展延伸”思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效果较好。
关键词:文言文;诵读;方法;激趣;扩展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27-02
有专家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汉语言学习好比一棵树,文言文学习是这颗大树的根须,现代文学是茂密的枝叶。”文言文是经过千百年的淘洗流传下来的精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可是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很多语文教师,几乎每堂课都在遵循“字字落实句句对译,原意照搬”的原则,生怕漏掉了哪个诗词的意义和用法。久而久之,在枯燥的记忆和背诵中,学生丢失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们常念一首打油诗:“一怕文言文,二怕白话文,三怕周树人,四怕周作人。”听了让人想笑又笑不出来。文言文居然是学生们认定难度系数最高的语文学习内容,的确值得语文教师深思。文言文到底该教什么?怎样让学生用慧眼欣赏文言文的美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立足吟诵,以读代教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特别强调读。初中文言文大多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学生较易上口。大声朗读、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自主学习课文,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解读课文,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论语十则》一文,可设计师生对读、接力读等多种读书形式。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文字后面的意义也在读中悟出来了。学生大量诵读,熟读成诵,会增强语文的感悟力。
二、授人以渔,学会方法,搬开文言文翻译的拦路虎
古人云:“供人一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文言文要教给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时有路可循,有法可依。诸如翻译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在教学中,应围绕“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点拨”的方式,把课堂还原给学生。以虚词“之”为例,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法,明确“之”在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用法是三种:一是做动词,去、到;二是做代词,结合具体语句翻译;三是做助词,除了在结构助词中翻译成“的”,其余大多时候都不翻译。这样,学生掌握了规律,以后在解释“之”的意义和用法时,就可以对号入座。
三、缩短文言文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的潜在动力源于兴趣。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愿意学习文言文。很多文言文都可以画成精妙的图画。笔者在教授《醉翁亭记》时,要求大家根据课文内容画出心中美景,第二节课反馈交流时学生们兴奋地将准备好的图片拿出来。接下来让各小组代表上来展示自己组的作品,并解说自己图片的内容。师:刚才那一副一副美丽的景物画真让我们大饱眼福,这些画中,浸润着作者浓浓的情感。你们认为课文要表现的感情是什么呢?能用一个字来说明吗?生:学生齐声回答:“乐!”师:“乐”字就像一根彩线连缀起各幅画面。那么文章围绕“乐”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围绕“乐”字根据文章三、四节设计一些问题。(请学生各自设计,然后小组交流,找出较好的两个问题写在黑板上共同交流。)生1:太守为什么快乐?因为太守看到了美丽的风景,所以快乐。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想法吗?生2:我认为除了美丽的琅琊山风景外,还有太守喝醉了酒的快乐。生3:老师,我不赞成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因为山上根本没有酒,他们喝的是泉水,怎么会喝醉呢?太守是因为看到人们这么开心才快乐的。师:谁能找出说明人们生活得开心的句子?随着教师的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挥洒自如,情感逐渐更细腻,思维越来越敏锐,在想象的天空中他们的思绪尽情翱翔。
四、扩展迁移,延伸课外增强实效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华,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去揣摩。仅仅解决了语言文字关,了解了文字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循序渐进过程。由粗知文章的内容,到了解文章的结构,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要透过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所以,教师有必要选择一些与课文难易相当、人文性较强的课外文言文作为训练材料来训练学生。当然,也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的练习,一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消化、吸收,让这些优美的篇章“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如学完了《卖炭翁》,可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这则故事改写成现代文。再如教学《孙权劝学》,笔者尝试要求学生自由结组利用课下时间排演课本剧。终于正式“演出”了,学生们的表现令人非常满意。每一组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出现了很多亮点,带来很多惊喜。事实证明,学生的体验表演绝对胜于“讲课 练习”的效果。这些引导学生“神入”和“移情”的练习,仿佛让他们穿越遥远的年代,驰骋想象古代仁人志士的情操和美德。这些新颖活泼的开放性习题,充分开拓了学生的创意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大大提高了他们探究古诗文的兴趣。
记得特级教师韩军说过这样的话:“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身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员,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大胆尝试,让每一位学生拿到开启文言文大门的钥匙,将那没有被世俗污染的世外桃源展现在学生面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仍将“上下而求索”,永不止歇!
参考文献:
[1]张鸿苓,张锐.中学语文教学[M].光明日报社出版,1987.
[2]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初中语文卷[M].海南出版社,2003.
[3]王永海.对初中文言文传统教学的反思[J].语文教学之友,2000,(6).
[4]顾正林.从生本角度看中学文言文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9).
关键词:文言文;诵读;方法;激趣;扩展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27-02
有专家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汉语言学习好比一棵树,文言文学习是这颗大树的根须,现代文学是茂密的枝叶。”文言文是经过千百年的淘洗流传下来的精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可是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很多语文教师,几乎每堂课都在遵循“字字落实句句对译,原意照搬”的原则,生怕漏掉了哪个诗词的意义和用法。久而久之,在枯燥的记忆和背诵中,学生丢失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们常念一首打油诗:“一怕文言文,二怕白话文,三怕周树人,四怕周作人。”听了让人想笑又笑不出来。文言文居然是学生们认定难度系数最高的语文学习内容,的确值得语文教师深思。文言文到底该教什么?怎样让学生用慧眼欣赏文言文的美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立足吟诵,以读代教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特别强调读。初中文言文大多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学生较易上口。大声朗读、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自主学习课文,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解读课文,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论语十则》一文,可设计师生对读、接力读等多种读书形式。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文字后面的意义也在读中悟出来了。学生大量诵读,熟读成诵,会增强语文的感悟力。
二、授人以渔,学会方法,搬开文言文翻译的拦路虎
古人云:“供人一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文言文要教给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时有路可循,有法可依。诸如翻译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在教学中,应围绕“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点拨”的方式,把课堂还原给学生。以虚词“之”为例,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法,明确“之”在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用法是三种:一是做动词,去、到;二是做代词,结合具体语句翻译;三是做助词,除了在结构助词中翻译成“的”,其余大多时候都不翻译。这样,学生掌握了规律,以后在解释“之”的意义和用法时,就可以对号入座。
三、缩短文言文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的潜在动力源于兴趣。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愿意学习文言文。很多文言文都可以画成精妙的图画。笔者在教授《醉翁亭记》时,要求大家根据课文内容画出心中美景,第二节课反馈交流时学生们兴奋地将准备好的图片拿出来。接下来让各小组代表上来展示自己组的作品,并解说自己图片的内容。师:刚才那一副一副美丽的景物画真让我们大饱眼福,这些画中,浸润着作者浓浓的情感。你们认为课文要表现的感情是什么呢?能用一个字来说明吗?生:学生齐声回答:“乐!”师:“乐”字就像一根彩线连缀起各幅画面。那么文章围绕“乐”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围绕“乐”字根据文章三、四节设计一些问题。(请学生各自设计,然后小组交流,找出较好的两个问题写在黑板上共同交流。)生1:太守为什么快乐?因为太守看到了美丽的风景,所以快乐。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想法吗?生2:我认为除了美丽的琅琊山风景外,还有太守喝醉了酒的快乐。生3:老师,我不赞成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因为山上根本没有酒,他们喝的是泉水,怎么会喝醉呢?太守是因为看到人们这么开心才快乐的。师:谁能找出说明人们生活得开心的句子?随着教师的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挥洒自如,情感逐渐更细腻,思维越来越敏锐,在想象的天空中他们的思绪尽情翱翔。
四、扩展迁移,延伸课外增强实效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华,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去揣摩。仅仅解决了语言文字关,了解了文字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循序渐进过程。由粗知文章的内容,到了解文章的结构,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要透过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所以,教师有必要选择一些与课文难易相当、人文性较强的课外文言文作为训练材料来训练学生。当然,也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的练习,一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消化、吸收,让这些优美的篇章“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如学完了《卖炭翁》,可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这则故事改写成现代文。再如教学《孙权劝学》,笔者尝试要求学生自由结组利用课下时间排演课本剧。终于正式“演出”了,学生们的表现令人非常满意。每一组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出现了很多亮点,带来很多惊喜。事实证明,学生的体验表演绝对胜于“讲课 练习”的效果。这些引导学生“神入”和“移情”的练习,仿佛让他们穿越遥远的年代,驰骋想象古代仁人志士的情操和美德。这些新颖活泼的开放性习题,充分开拓了学生的创意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大大提高了他们探究古诗文的兴趣。
记得特级教师韩军说过这样的话:“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身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员,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大胆尝试,让每一位学生拿到开启文言文大门的钥匙,将那没有被世俗污染的世外桃源展现在学生面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仍将“上下而求索”,永不止歇!
参考文献:
[1]张鸿苓,张锐.中学语文教学[M].光明日报社出版,1987.
[2]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初中语文卷[M].海南出版社,2003.
[3]王永海.对初中文言文传统教学的反思[J].语文教学之友,2000,(6).
[4]顾正林.从生本角度看中学文言文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