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拍前景端看北京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wn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秋拍第一轮10月在香港已经尘埃落定,第二轮将于11月在北京举行。在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吃紧的背景下,香港的第一轮最终给忐忑不安的市场吃了一个定心丸,但也留下了更多的疑问,因此,2016秋拍究竟会怎样就端看北京了!


  瓷杂古玩:给市场吃了定心丸
  今年热闹的是艺术市场的周边:去年行情大起大落的股市新年伊始就索性“熔断”了;随后接棒的债市,十年国债收益率一度跌破2.75%后又反弹至3%以上;一线地产猛烈上攻,带来了舆论强烈的质疑与口水战;黑色金属也大幅反弹,螺纹钢两月涨幅超70%,一个月后又跌回起点;眼下,房市在众多质疑声中一枝独秀,汇市则在人民币“入篮”的同时迎来下跌的预期。热钱如此疯狂地上蹿下跳,引导着投资资金继续在撤离艺术市场。难怪苏富比拍前再度祭出其春拍开始的厉行节约举措,甚至打破常规取消了上海与北京的巡展。
  不过,秋拍第一轮的拍卖结果却给市场吃了定心丸:投资资金撤离,收藏资金却来接盘了。先看艺术市场三大主流板块中表现最坚挺、最稳健的瓷器古玩板块。其中的大类瓷器早在拍前就从9月的纽约亚洲艺术周上传来捷报:佳士得的《古韵天成——临宇山人珍藏(二)》专场上,一件南宋建窑“油滴天目”茶盏以1170万美元(人民币约7800万元)拍出了新天价;大都会博物馆委托佳士得拍卖的瓷器专场虽然没什么重器,但501件宋代钧瓷、明清青花瓷以及康雍乾三代的本地及外销瓷等瓷器却照样吸引了多位全球知名古董商亲临现场。其中的线下拍卖100%成交。而在苏富比香港秋拍上,受到追捧的则以清三代御瓷为主:进入成交排行榜前十的乾隆御瓷有5件,其中的青花八仙贺寿螭耳尊成交价高达4444万港元;另有元代的青花蕉叶秀石印花缠枝牡丹纹菱花式大盘,成交价为2988万港元。
  总体来看,苏富比香港秋拍瓷器古玩板块6个专场的表现都可圈可点,291件拍品斩获的总成交额逾6亿港元。其中更值得关注的是围绕几个市场热点透露的趋势性的信号。如“坂本五郎珍藏早期佛教铜像”专场,22尊鎏金及青铜佛像都属于早前市场上比较沉寂的汉传佛教系统,却拍出了成交率100%、总成交额溢价7倍多(5041万港元)的好成绩,其中一尊原估价300万到400万港元的北魏皇兴四年鎏金铜莲华手菩萨立像,则被大名鼎鼎的英国古董商埃斯肯纳齐以1148万港元收入囊中。
  佛像热可以追溯到2006年秋拍苏富比在香港推出的一个佛像专场,从一开始就聚焦于藏传佛教体系的永乐宣德御制佛像,16尊斩佛像获3亿港元总成交额,一尊永乐御制的鎏金释迦牟尼佛像创1.166亿港元的天价;2011年秋拍,苏富比的一尊铸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在香港以2.36亿港元再创天价,也是明永乐御制的。行情调整后的2014秋拍,那幅3.48亿港元在佳士得刷新拍卖纪录的“唐卡之王”,又是明代永乐御制的;而在2015年3月的纽约佳士得,安思远收藏拍卖会上更刮起喜马拉雅风,“13世纪尼泊尔鎏金铜观音立像”与“西藏瑜伽士铜坐像”受到追捧。在这个背景下,这次全部出自汉传佛教体系的佛像专场如此备受追捧,会不会是一个市场转向的信号呢?


  此外,宫廷艺术向来是热点,这次秋拍的表现也意味深长:作为皇权的“象征”,一尊乾隆帝御宝青玉交龙钮方玺刻着“太上皇帝之宝”的印文,以9148万港元高价成交,延续了多年来的玉玺热;而一床清乾隆御制“湘江秋碧”琴,作为原材料的梧桐树曾经陪伴过乾隆在登基前读书,竟以5564万港元的高价成交,足以说明“故事”为古玩注入的分量。
  现当代艺术:市場拉锯战的焦点
  现当代艺术与中国书画两大板块,有一个十分类似的现象:现代艺术板块很像古代书画板块,行情坚挺但作品少,而当代艺术则仿佛近现代书画板块,是市场洗牌的重点。今年秋拍第一轮苏富比的夜场拍卖结果就证明了这一点:79件拍品拍得超过5亿港元的总成交额中,15件拍品超千万港元成交,其中,属于现代艺术板块的作品包揽了成交排行榜前三,一件赵无极1954年的甲骨文代表作《月光漫步》以4668万港元拔得头筹。
  中国当代作品则有15件,总体成交比较理想:成交价最高的(2168万港元)是来自美国重要收藏的曾梵志《江湖之三》;尤伦斯夫妇收藏的张晓刚《姐弟》则以1000万港元落槌;刘小东的《阳光普照》以1500万港元落槌;岳敏君的《天空》以1448万港元成交。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2件摄影作品:艾未未《摔破汉瓮》与杨福东的《第一知识分子》,都是当代摄影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表明苏富比在晚间拍卖里开拓摄影板块的新动向。


  同样是大师行情,苏富比的最大看点是赵无极,其夜场史无前例地推出了一个赵无极的纸上作品专题。苏富比主管专家张嘉珍女士表示,这是拍卖场上第一次把赵无极从1940年到2006年的作品像是做回顾展的方式用纸上作品的风格呈现。拍卖结果悉数成交。而在同为第一轮的保利香港秋拍上,最大看点则是吴冠中,其1997年的作品《荷塘》以超过1亿港元的成交价拔得头筹,此前,吴冠中已经有3件作品突破亿元大关。此外,常玉《碎花毯上的粉红裸女》,也拍出了5900万港元的高价。
  秋拍第一轮之后,佳士得上海秋拍于2016年10月22日在半岛酒店推出的两个专场也引人注目:其“First Open 开创|上海”专场,除了去年首拍所力推的中国当代艺术之外,还加入了亚洲及西方当代艺术、当代水墨与当代设计。相比之下,其首拍所大力倡导的年轻艺术家的新锐作品的分量却明显减少了,主流艺术家的小品或逸品分量加重,如一组7件由刘野、贾蔼力、丁乙、周春芽等当代名家设计的地毯,按佳士得的说法是他们根据上海本地藏家喜好进行的一次大胆尝试。其“20世纪及当代艺术专场”则以西方现当代艺术作为主要看点。其中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费尔南多·波特罗(Fernando Botero)、露丝·阿萨瓦(Ruth Asawa)、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KAWS等几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是首次亮相内地拍场。拍卖结果,这个专场取得87%的成交率、5726.4万元的总成交额。其中,马克斯·恩斯特的作品《无题》来自私人收藏,也是第一次在公开市场露面,结果以576万元拔得头筹。


  中国当代艺术板块,也许是中国艺术市场的象征:从2006年崛起后就进入了火爆行情,随后在2009年又因为经济刺激导致流通性过剩,在行情应该调整的时刻却反而冲刺“亿元行情”,如今随着中国经济长期调整也陷入长期调整。好在整个市场基本的买家群体、收藏群体还在,近年来更开始了国际化的进程。佳士得上海的拍卖就是一个明显的范例。正如佳士得亚洲区总裁魏蔚女士所指出的:“上海作为中国藏家购藏全球艺术精品的重要平台,亦是成就新锐人才的舞台。本季我们首次推出一组数量可观的当代水墨作品受到市场欢迎。来自 18个国家客户的竞投,更让我们看到佳士得上海当下已成为推动东西方艺术交流的一个重要拍场。”
  中国书画:市场洗牌的主战场
  中国书画板块是调整期市场洗牌的重点,其中的近现代书画板块更是重中之重。苏富比以“中国书画”专场在这个细分板块里耕耘,向来表现出色,如这次秋拍,300件拍品斩获了3.48亿港元的总成交额。
  在行情调整中,近现代大师的行情一直是市场的焦点。比如张大千,苏富比香港春拍就推出了其晚年创作的泼彩泼墨巨作《桃源图》,创造了2.7亿港元的新纪录。秋拍他们再接再厉,又推出张大千的一系列作品,其中领衔的是早年高峰期山水代表作《秋水春云》,以3548万港元高价成交。又如傅抱石,这次秋拍一举推出了两件古典人物杰作《郑庄公会母图》与《夜破东羌图》,都是为一个神秘的法籍越南人杜安(汉语名字姓“段”)创作的,都征集自欧洲藏家,最后分别以2764万港元(《夜破东羌图》)、1688萬港元(《郑庄公会母图》)高价成交。
  由此联想到秋拍的下一轮——11月中旬将由中国嘉德领衔的北京第一轮。北京与香港的互动,是近年来书画板块值得深入观察的现象。比如傅抱石的古典人物并不多见,而其为杜安(段先生)所作的画更是去年秋拍才首次在中国嘉德露面(《郑庄公见母图》),能拍出近800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也许正因为其罕见。此次秋拍,他们也有傅抱石类似风格的作品——《风光好》。此画与《郑庄公见母图》类似:纯以厅堂室内作为人物的背景,都是创作于1945年,那是傅抱石人物画的丰收年。


  此外,嘉德也推出张大千的一系列杰作,其中的《仿巨然晴峰图》尤为引人注目。身兼艺术家与学者双重身份的汤哲明是张大千专家,他认为此画虽说仿巨然,实质却是对一件元代佚名山水画《万山积雪图》的“借尸还魂”:“借元人《万山积雪图》的构图章法,融以巨然长披麻笔法与刘道士《湖山清晓图》水法并兼元人笔墨遗趣,‘集其大成,自出机杼’,是入古开今、借古开新的极具代表性的大幅杰作,足称大千世界里的铭心极品。”此外,其“白石自珍”专题,则推出齐白石的《山居图》《松鹰图》《延年益寿》《篆书五言联》等8件珍品。
  古代书画专场则是北京与香港互动的另一个看点。这个板块的抗跌性在这次调整行情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成为大拍卖行的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其拍品少、买家少、专业门槛高,所以苏富比直到去年才在香港推出专场拍卖。这次秋拍,这个专场所推出的83件拍品拍得6575.5万港元的总成交额,其中一件沈周的《九段锦》,以超出估价十多倍的1736万港元拔得头筹。反观嘉德,其古代书画板块一向称雄市场,今年春拍更获得大丰收,尤其是2009年秋拍以1.08亿元成交的曾巩《局事帖》再度现身,拍出了2.07亿元的天价,令市场咋舌。今年秋拍,嘉德再接再厉,推出了曾巩的侄子曾纡的《过访帖》。作者生活于北宋与南宋之交,但这件作品在历史上曾被人误定为北宋前期钱惟治所书,故宫专家尹光华根据鉴定大家徐邦达的推断,考证其为曾纡所书。能否让近年来的“宋元热”持续延烧值得观察。总而言之,2016秋拍的前景,尤其是中国艺术市场的重头戏书画板块的表现究竟会如何,还要看11月中旬中国嘉德领衔的北京第一轮秋拍!
其他文献
2016年10月22日,2016佳士得上海秋拍在高大上的半岛酒店正式举槌。此次秋拍设有两大专场,“First Open 开创|上海”下午场和“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场。  我们先看下佳士得的官方消息:“本次秋拍两大专场共计斩获7145.16万元,成交率超过85%。全场最贵的拍品来自马克斯·恩斯特的作品《无题》,成交价为576万元。”  佳士得亚洲区总裁魏蔚对比表示满意:“在宏观经济并不稳定的今天
期刊
2000年以来,刘韡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一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他以众多不同的媒介,如绘画、影像、装置及雕塑等进行创作,其作品注重观念,强调方法,涉猎多个题材与领域。就那一时期的创作路径与美学取向来说,大致呈现出三个发展方向。  第一,注重“日常”与“异常”所形成的张力。艺术家以特殊规则切割一些日常物件:洗衣机、冰箱、桌球台甚至是树木等。“切割”不仅改变了人们对日常之物既有的视觉经驗,使其在视觉与形
期刊
高速多维度的世界,我们个体却凝固在钢筋框架里,一成不变的生活,需要艺术为你增添更多情趣;城市的绚烂,需要多种文化的交融;生活的感悟需要迈出自我固有的领域,嫁接不同的思维。  意外,有时能开出更犀利的花;偏离航线,或许能抵达更广阔的海岸……生活中太多的困惑把灵魂支配,惯性般睁眼,从白到黑,木然的肢体,把封闭当风格,误会……  在2016的夏天,来自台北、东京、北京、成都的6位艺术家经过了一起在中国的
期刊
常有朋友问:如何判断画家是否值得投资?怎样的绘画值得购藏?  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说:看作品是不是“气韵生动”,看作品是否真正打动你内心。当然,也看作品的价格是否存在上升空间。对于这三点,张永旭的绘画似乎全部有了。  张永旭的“学院派”绘画功力非常过硬,1985年以优异成绩成为当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仅有的6名学生之一。多年来在北京、上海、南京、香港、纽约、东京等地参加的学术展无数,其中,有“首届中
期刊
他被誉为“设计师中的哲学家”。他的设计精致简约,大气沉稳,能令浮躁的人心沉静下来。他引领了中国原创家具业的风潮,从不浮于表面,只为探讨设计最深层的意义。  与吕永中的采访地点约在了他位于宜山路的“半木之家”。雅致的空间,被他打造成了一个个独具创意的客厅、书房、茶室、卧室……原木色系的家具,几经考量后打磨出来的造型,一经踏入,就能令人立刻感受到浓浓的东方韵味,书卷气十足。  在一间类似客厅的空间内,
期刊
你知道吗?在纽约,每年都会有一个Jazz Age Lawn Party,帅哥美女们装扮华贵复古,伴着爵士乐一起唱歌、跳舞、野餐,重温他们心中的黄金时代。  如果你需要脑补画面,可参照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生活场景。电影讲述的正是同一时期的故事—— 从建筑、设计、服装、妆容等各个细节,全片展现出了风靡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种美学范式:Art Deco风,让人惊艳。  什么是Art Deco? 
期刊
《财富堂》:在2012年,您决定把部分收藏捐赠给M+博物馆后,这四年里您的收藏重点是什么?  乌里·希克:我依旧在收藏,但不可能再建立起第一批藏品的规模,一些成熟艺术家的作品现在很昂贵,我买不起;我的兴趣现在主要是青年艺术家,也依旧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非常有兴趣。从前那批艺术家如果还在画以前那些东西,我不需要同类作品了,但如果他们有新的想法,我还是愿意看到。  《财富堂》:您认为好的藏家在收藏时该对
期刊
2016年10月20日,佳士得上海秋拍预展在沪举行,分设于其上海办事处和半岛酒店,呈现了“FirstOpen开创|上海”和“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的部分拍品。“First Open 开创”以更多元视野,甄选西方战后及当代艺术、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当代水墨以及当代设计等品类,共 80 余件拍品;“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夜场云集近40 件东西方大师名作,涵盖印象派及当代艺术、战后及亚洲二十世纪以及当代
期刊
很多卖画的门店都愿意自称为画廊,但其中大多数其实是画店。  严格讲,画廊和画店完全是两回事。古代的画廊并非用于卖画,在中国隋唐时期指佛寺两侧小院落里绘制壁画的回廊,在希腊语中原指柱廊或门廊,西方直至19世纪仍指公开陈列美术作品的场所。现代意义的画廊,是随着西方原有艺术赞助机制逐渐削弱、艺术家被推向市场而产生。在欧美的艺术生态中,实行代理制的现代画廊主要负责挖掘艺术新秀,其核心特征是对艺术家全面代理
期刊
我们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金钱与时间来旅行?来一个陌生的地方面对熟悉的作品。因为心里有一个一直向往但无法到达的地方。  今年国庆,我一个人在日本,我并不以为自己是在旅行,我只是出趟远门,有时候对一个城市的相关联想都是固定的。某个夜晚的街道,银杏树,奔向一个人的地址,等待时候所盼过的路口。而这些都是对特定时间和特定人的关系链接,我喜欢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里穿行,某一个拐角,某一棵树,某一家店,我在别人的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