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你的话语更新了吗?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mit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作业没做完,丁丁就跑去看动画片了。妈妈回到家,见桌子上一片狼藉,很生气地说:“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做事情要有头有尾。你把这桌子弄得乱七八糟的,谁帮你收拾啊?”过了一会,妈妈发现丁丁的作业还没做完,火气更大了:“你这样子怎么行?哪头重、哪头轻都不分清,是不是脑子进水了?”说完,“啪”的一声,把电视关了,丁丁只好告别《喜羊羊和灰太狼》,极不情愿地去写作业。
  
  分析:
  丁丁喜欢看动画片,而且因为看动画片耽误了一时的学习,这实在很平常。一般的父母都习惯用向孩子发脾气的方式进行家教。殊不知,就算你苦口婆心地说,三番五次地谈,收效也是微乎其微的。次数多了,时间长了,孩子反而更加不以为然,变本加厉。而诸如“别以为你长大了,我管不了你”、“为什么别人行,你却不行”、“你不要老是这个死样子”、“你不听话迟早要后悔的”等等,可以说是许多家长的口头禅。用这样的话语去教育孩子,往往是无效的。
  
  方法:
  如果丁丁的妈妈回家后,见到一片狼藉的桌面,能够抑制心中的不满,温和地对丁丁说:“机械羊在《羊羊运动会》中是绵羊族的对手还是朋友啊?”“是对手!”“哪你在班上有没有对手啊?”“有,我的同桌小毕就比我厉害!”“有对手就有竞争啊!所以,你要好好学习才对哦。作业写完了吗?”“还有几个不会写。”“噢,那你看完后,妈妈和你一起来思考好吗?”等完成作业后,妈妈再提醒丁丁每次做完作业后要及时把桌子收拾整洁。这样,既满足了孩子想看动画片的愿望,又指出了孩子的错误。孩子感受到的当然不是妈妈的压力,而是和朋友合作般的快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转型,类似案例中那种“权力话语”的功能已经渐渐消解了。所以,家庭教育要取得实效,父母的话语更新势在必行。那么,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怎样进行话语更新呢?
  
  1、充实对话内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只有对孩子在生活意义上进行引导,才能使孩子在活生生的语境之中体会家长的话,直至达到对家教内容的充分理解。作为家长,应该抛弃空洞的说教,抛弃那些大话、空话、套话、假话。在和孩子对话中,要以孩子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条条框框为出发点。家长只有把孩子当作独特的人去接纳和肯定,让家教回到人的感性、具体、现实的生活中,才能真正指导孩子,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2、选择话语方式
  一般说来,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喜欢用控制的方式,话语里常常有“必须”、“一定”、“务必”等词语,口吻是命令的、强制的;也有的家长喜欢用劝导方式,具体的词语有“应该”、“最好”、“也许”等,带有这类词语的话语对孩子有一定的心理压力;还有一种就是对话的方式,如“想不想这样做”、“要不要”、“好不好”等,家长与孩子自由交换意见,不受身份、地位的影响,允许自由选择。很显然,三种方式中,最后一种是最开放的,最真诚的,也最容易唤起孩子内在的道德意识、责任意识、是非意识,能有效果帮助孩子作出正确的也是发自内心的决定。
  
  3、强调沟通理解
  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语气和神态下,会有不同的含义。为了避免误解,消除分歧,家长与孩子在对话中要平等相待。不平等的对话,就意味着一种主体性对另一种主体性的压抑,最终这两种主体性都丧失了合理性。换句话说,家长所获得的信息将会是被歪曲的信息,孩子在家长的权威下很可能讲出违心的话语,这就会导致对话步入歧途,教育无功而返。相反,如果彼此之间保持平等的关系,双方互相承认、互相尊重,孩子就会信任家长,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家长,家长也能因此对症下药,才会实现有效的沟通与教育。所以,家长在表达自己意见、建议时,要尽量使用温和性的词语和句子,话语要体现对孩子的理解、尊重,这样才能为深入对话提供心理保障。
  总之,作为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就没有自尊,没有思想,就可以任意指责,胡乱批评。其实,只有真正友好地对待孩子,与孩子交往,给孩子帮助,并指导孩子理解生活、健康成长,才能获得孩子的真心,才能赢得孩子的喜欢和尊重。
其他文献
在儿子很小的时候,每次给他洗澡时,我心里总忍不住想:“要是哪天我手脚不灵便了,儿子会不会为我洗澡呢?”有时还忍不住问:“儿子,以后爸爸老了,手脚不灵活了,自己洗不了澡怎么办啊?”儿子总脆生生地回答:“那就我给你洗呗!”听着儿子的话,心里虽不当真,却也乐呵呵的。  谁曾想,不到我年老手脚不灵便的时候,儿子就给我洗澡了。就在开学不久的一天早上,我骑自行车上班,一辆摩托车从后面赶超上来,把我撞翻在地。我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最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公德意识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意识,必须从娃娃抓起。孩子就像一张纯洁无瑕的白纸,如何为孩子的人生涂抹上社会公德的色彩,需要父母独具匠心,妙笔生花。    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第一公德标准。父母的言行举止,包括说话的语气、待人的方式、做事的态度等等,都将成为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在
那段时间我和老公闹离婚,我们反复商量着儿子跟谁,财产如何划分,将来的抚养费要怎么出。商量常常升级为争吵,我们都不肯让步。  儿子就是那时出的事儿。那天,他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一动不动。我叫他吃饭,他不理我。我生气了,厉声说道:“你再不来吃我就把碗筷收了。”可儿子还是不动,我走过去问他:“儿子,你在干吗?”  “嘘!”儿子对我做了个禁声的手势,神神秘秘地说:“妈,我不吃饭,您给我两节电池就成了,我是机
克利夫·巴罗斯是比利·布雷汉姆牧师团的负责人。儿子鲍比和女儿贝蒂很小的时候经常做错事。尽管克利夫严厉警告他们,如果下次再犯,就要接受惩罚。可两个小家伙依然重操故伎, 不思悔改。为此克利夫很恼火,孩子太小,不堪处罚,可倘若继续放任,让他们为所欲为,又对成长非常不利。克利夫思索片刻后,把两个孩子叫进自己的房间,心平气和地对他们说:“犯了错误就必须接受惩罚,你们年纪太小,爸爸决定替你们承受惩罚。”说完,
夏天的一个早晨,妻子带7岁的儿子去菜市场买菜。在一家菜摊称好2斤鸡蛋后,摊主算好了价钱,说一共20块零5角。妻子掏出20块钱,又故意摸了摸口袋说:“刚好没有零钱了,你这鸡蛋也不算便宜,就给20吧。”摊主只好答应。哪知,在一旁的儿子却说:“妈妈,我这有。”说完就掏出了5角递给了摊主。回家后,妻子气不打一处来,不停地责怪儿子是“败家子”。儿子却一脸的委屈,哭丧着脸要我给评个理。我虽心知自己要是遇到这种
前段时间出差回来时,正逢上老婆怒气冲冲地教训儿子。说话间,老婆递给我一本儿子的作业本,翻到最后一次作业时,只见上面赫然写着一句话——“老师,作业太多,我没时间,这次只能做一半了!!!”为了宣泄自己强烈的感情,儿子还画了三个大大的感叹号。我不由一笑,心想:“这小子,还真越来越大胆了。”  之后,我一直在想对付儿子的办法,可想了半天,也没想出好的招儿来“惩罚”他。  午饭过后,儿子提出要我帮他理发,他
四条腿的动物  ●文/张金初    老师问:“婷婷,你知道的4条腿的动物有哪些吗?”  婷婷说:“狗,猫,牛。”  老师鼓励婷婷继续说下去:“还有呢?”  “还有两只鸡!”婷婷自信十足地回答。    戴眼镜  ●文/金楚楚    我正在看报纸,3岁的儿子问:“爸爸,你为什么要戴眼镜?”  我正想告诉他近视眼和眼镜的原理,没等我把话说出来,儿子忽然自己开窍了,恍然大悟道:“噢,我明白了,眼镜比眼睛大
彤彤两岁了,近两個月开始进入角色扮演狂热期,热衷玩各种各样“过家家”的游戏,在设定的情节下,小家伙演起戏来有板有眼,非常讲究真实。这让我抓到了一個教育的好机会。  角色反转,学会换位思考  彤彤的占有欲比较强,在樓下与小朋友玩时,常出现霸道、不肯分享等情况,虽然平时我也常提醒,但孩子不怎么接受,总是自动屏蔽我的话。  某天,我和彤彤玩游戏,规则是两個人抢一個玩具,抢赢的可以玩,输的只能请求。我扮演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活泼开朗、落落大方,尤其是在一些公众场合,更期望孩子能表现得勇敢自信。然而很多孩子一到大场面,就“怯场”了。这时,大人越是催促,越是着急、说好话,孩子反而越不配合。  事实上,孩子本没有“怯场”的意识,他们更多的是有“安全意识”,如果孩子原本具备的一些才能不敢在众人面前表现,那一定是他们感觉到了“不安全”。这种“不安全”包括心理不安全、能力不安全、身体不安全等。仔细分析,对孩子
游戏1:“去怯生”游戏(0~6个月)  ●文/曹婷婷  出生4个月后的孩子就会有躲避生人及与熟人亲热的现象,爸爸妈妈可抓住机会进行“去怯生”游戏,减缓孩子的“怯生”心理,培养孩子初步的社会交往经验。  父母抱孩子出去玩时,有意识地让孩子与生人接触。稍微熟悉后,父母可将生人介绍给孩子:“宝宝,这是阿姨,阿姨好喜欢宝宝哦。”当孩子的“怯生”情绪不强烈时,可试着让阿姨抱抱孩子。  爸爸妈妈可以藏在阿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