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李彬相识相知一十五载,他是将人品酝酿于书艺中,或者说他是用作品演绎心性。想到其人,用清风明月这个词,最接近于他的心境和行为。他对书法的认识理解以及在技艺方面的精进,常常予我以一种宗教般的虔诚,是一个为书法而生的人。
梦的开始
李彬出生于中医世家,他的父亲不仅医术精湛,还擅长书道,家里的医书父亲都用毛笔小楷抄录,很多中医典籍被墨香氤氲缭绕。小李彬经常翻看,册子里的字令他如痴如醉,毛笔字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感染了这颗富有艺术的童心。父亲经常教导他说,把字写好,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基本手艺,也是一个文人的基本修养。字是文人的大褂子,是一个人的门面,字写的好不好是区别文化人修养的一个尺子。一个人再有学问,字写得很差也会让人低看三分。所以,不但要读好书,同时要把老祖宗传下来的汉字之美传承好。父亲的谆谆教诲一直萦绕在脑海。写一手好字的念头也就在心里播下了种子,成为盘桓于童年的梦想。
每逢春节,父亲总要为乡亲们写春联,整个腊月天,家里门庭若市,墨韵飘香。而年幼的李彬总是依在一旁,瞪大眼睛盯着父亲如何起笔、行笔、收笔,然后有板有眼地学着父亲的样子涂涂抹抹。父亲看他习书临帖之意甚浓,认为孺子可教,从临帖方法、笔墨的选择、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正确的书法观点,耐心细致地传授给他。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李彬拥有了第一本书法字帖——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这本被李彬称为“启蒙之书”的字帖,陪伴着他正式迈进了书法的世界。习书数载,小李彬的书法技艺日渐长进,凭借自身优秀的天资和努力,学校的大小墙报、标语都少不了李彬的身影。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能找到一根树枝,他就不自觉地在地上写写画画,勤奋笔耕,甚至晚上睡觉时,还用自己的手在空中书写碑帖字迹。直到现在,他仍然有这个习惯。
此后,他走碑林,访师友。用身心践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言。他北上造訪启功、沈鹏诸师。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考入北京大学首届书法研究生班。之后干脆携妻带女进京,可以说,李彬为了书法艺术,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书法根植其生命并逐渐茁壮成一棵艺术大树。从懵懂的爱好到系统的研习,李彬始终用拙劲与寂寞,抵抗着现代红尘中的速成与繁乱。他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孤独,在研习上下真功夫、下硬功夫。他读帖、临帖,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先工一家,精于一帖,勤学苦练,善思善悟,达到背临,形神兼备的境地。有了这种基本功,进入创作就有了立身之本,之后他将书体融合,不抱守一家,依托书体的相互渗透,生发出灵动又独具个性的艺术形象。
以梦沁墨
明代傅山说:“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写道:“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人常说“字乃人之衣冠”,“品德不高,落墨无法”。单从李彬的面相上来说,我曾经就和他当面说道:你的长相很书法。此话虽有调侃意味,但细观李彬长相,妥妥的是个美男子。剑眉星目,鼻若悬胆,自带古典气韵。尤其下巴颏下的一撮小胡子,怎么看都是王羲之《兰亭序》里飘逸灵动的点画附着其下。写到这里,李彬那搓小胡子又在我眼前晕开了兰亭似的洒脱。
从小就长在心里的梦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不断的参碑悟帖,形成了自己独特又不失法度的艺术风格。长期临古,他不断寻找结字、章法、墨法、用笔上的规律,形成肌肉和思维记忆,日臻完善。对经典法帖深入研究、把技巧与自己的个性相结合,相互补益,向古人问路,向今人借鉴,探索出自己的书写方法。
看李彬的书法,我想用“三味一心”来概括他的书法技艺。三味就是真味、古味、和味。一心就是初心。书法是视觉艺术,从视觉审美层面讲李彬的书法,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审美境界。所谓真,是艺术作品中饱含的“真生命、真性情、真知灼见”。无论什么层次的人在欣赏他的书法作品时都能得到美的感受,感觉字如其人的真切。好的作品一定是个性的,一定是真性情的,更是把自己内心的激荡以一种不可遏制的方式喷薄而出。《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雅俗共赏的典范,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其为标准,习惯地把书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全篇文章淡和空灵、潇洒自然。无论是场景之真实,性情之率真,还是立意之真知灼见,文辞之真切简净,都透着“真”的味道。既有精心安排的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书写的“真”驰骋于字里行间,可谓天人合一的典范。从容娴和,逸笔天成,匠心独运。李彬从小临古,习法“二王”。雅俗兼容,笔随意行,曲尽其美的审美理想始终贯穿在李彬的书法作品中。加之李彬为人低调,淡泊名利,对人真情真性,友善随和。这些性格特质在他的书法作品中纤毫毕现。对书法的雅与俗,李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雅”和“格调”密不可分的,雅要透着清气和文儒之气;“俗”和“市井”生活紧密相连,丑要见拙见趣见巧,俗要见正见大见势,要体现正大气象。所以真正的美,谁看都是美的。而李彬在书法中彰显的个人魅力、书法张力和美的穿透力始终在点画之间呈现并将自己的综合修养真切地流露出来。
其次从书法的学术层面讲,李彬的书法有着沁人心脾的古味。在这里笔者所说的“古味”即是取法问题,学习书法要做到取法高古。古人书法被推崇就是因为在他们那个时代,将书法推向一个登峰造极的高度,并厘定了特定的书写标准和个人风格。纵观历史上凡是能够青史留名的书法大家无不是做到了这一点,他们除了天赋和勤奋之外,临摹古人是学习书法的不二之法,这既是一种借鉴也是一种传承。毋庸置疑,这一点也是学习书法的关键所在。邵妙苗先生就曾这样评述过李彬的书法:“他深刻感悟羲之书风的点画清圆,笔力遒健,结构严谨而疏爽,情态变化多端,风度超逸,墨采飞动,精丽妍美而又自然流便,以及献之书法的笔势飞动雄武,英俊豪爽,气势蓬勃。在取法‘二王’的同时,他兼有张旭、怀素劲挺爽健的点画质感和王铎的跳荡顿挫、萧散参差之势,从而显得动中有节,刚健跌宕,险而能破,势巧形密,点画精微,气脉相贯,格调清雅,流露出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艺术精神和形式。”李彬涉笔即古,其书饶有古意,这都是基于他经过大量的临摹和技法训练,用心体会,博采众长,心慕手追并涵养大德,才能在尺幅之间让观者体会到古风浩荡、古意盎然。
任重道远
如今,书法艺术的发展已经到了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历史阶段。这既是当代书法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新时代对书法艺术发展提出的要求。李彬一直在建构他的时代品格和书法人的担当精神,他主动关注时代,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时代和艺术的熔炉中淬炼思想的力量。面对疫情,他虽然不能冲到一线战斗,但作为一名书法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满含深情、饱蘸浓墨、以心为笔,用真情描绘、以笔墨书写,礼赞抗疫英雄、致敬最美逆行者。或引经据典,或精心自撰,采用诗词、楹联、文句等不同体裁,通过篆、隶、楷、行、草等多种书体,创作出了一批礼赞抗疫英雄、弘扬抗疫精神的精品力作。在丹青墨宝中传达爱国之情,于诗词作品中彰显为民之意,在生动的书画气韵中,谱写时代发展的动人篇章。
古人说“文以载道”,其实任何艺术都是用来“载道”的,书法也是如此。通常所说的字如其人,一个人有什么境界,他的字就有什么气象。李彬字如其人,人如其名。他叫李彬,而他本身也确实是一个文质彬彬的人。就像我开始说的,他是一个为书法而生的人,是一个由内至外、文质彬彬的书法家。看李彬的书法,常常带给我一种很安静、很祥和的感觉。而这恰恰是书法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很多书法人甚至书法家的作品当中,我们看到市场的作用暗潮涌动,看到很多模仿的东西裹挟着欲望,看到字里行间的炒作和嘈杂。回过头看李彬其人其字,那种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文雅之气,文质彬彬地力透纸背。他屏蔽了外界的诱惑,安静地待在属于自己的一方墨池,和笔墨对话,与文字谈心;问道古人,牵手今人;从精神方正到笔端温厚,执着地追寻书法及做人的造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对书法极致美学的寻梦过程中,找到了真实的自己,找到了梦开始的地方。
责任编辑:次仁罗布
梦的开始
李彬出生于中医世家,他的父亲不仅医术精湛,还擅长书道,家里的医书父亲都用毛笔小楷抄录,很多中医典籍被墨香氤氲缭绕。小李彬经常翻看,册子里的字令他如痴如醉,毛笔字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感染了这颗富有艺术的童心。父亲经常教导他说,把字写好,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基本手艺,也是一个文人的基本修养。字是文人的大褂子,是一个人的门面,字写的好不好是区别文化人修养的一个尺子。一个人再有学问,字写得很差也会让人低看三分。所以,不但要读好书,同时要把老祖宗传下来的汉字之美传承好。父亲的谆谆教诲一直萦绕在脑海。写一手好字的念头也就在心里播下了种子,成为盘桓于童年的梦想。
每逢春节,父亲总要为乡亲们写春联,整个腊月天,家里门庭若市,墨韵飘香。而年幼的李彬总是依在一旁,瞪大眼睛盯着父亲如何起笔、行笔、收笔,然后有板有眼地学着父亲的样子涂涂抹抹。父亲看他习书临帖之意甚浓,认为孺子可教,从临帖方法、笔墨的选择、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正确的书法观点,耐心细致地传授给他。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李彬拥有了第一本书法字帖——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这本被李彬称为“启蒙之书”的字帖,陪伴着他正式迈进了书法的世界。习书数载,小李彬的书法技艺日渐长进,凭借自身优秀的天资和努力,学校的大小墙报、标语都少不了李彬的身影。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能找到一根树枝,他就不自觉地在地上写写画画,勤奋笔耕,甚至晚上睡觉时,还用自己的手在空中书写碑帖字迹。直到现在,他仍然有这个习惯。
此后,他走碑林,访师友。用身心践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言。他北上造訪启功、沈鹏诸师。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考入北京大学首届书法研究生班。之后干脆携妻带女进京,可以说,李彬为了书法艺术,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书法根植其生命并逐渐茁壮成一棵艺术大树。从懵懂的爱好到系统的研习,李彬始终用拙劲与寂寞,抵抗着现代红尘中的速成与繁乱。他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孤独,在研习上下真功夫、下硬功夫。他读帖、临帖,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先工一家,精于一帖,勤学苦练,善思善悟,达到背临,形神兼备的境地。有了这种基本功,进入创作就有了立身之本,之后他将书体融合,不抱守一家,依托书体的相互渗透,生发出灵动又独具个性的艺术形象。
以梦沁墨
明代傅山说:“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写道:“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人常说“字乃人之衣冠”,“品德不高,落墨无法”。单从李彬的面相上来说,我曾经就和他当面说道:你的长相很书法。此话虽有调侃意味,但细观李彬长相,妥妥的是个美男子。剑眉星目,鼻若悬胆,自带古典气韵。尤其下巴颏下的一撮小胡子,怎么看都是王羲之《兰亭序》里飘逸灵动的点画附着其下。写到这里,李彬那搓小胡子又在我眼前晕开了兰亭似的洒脱。
从小就长在心里的梦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不断的参碑悟帖,形成了自己独特又不失法度的艺术风格。长期临古,他不断寻找结字、章法、墨法、用笔上的规律,形成肌肉和思维记忆,日臻完善。对经典法帖深入研究、把技巧与自己的个性相结合,相互补益,向古人问路,向今人借鉴,探索出自己的书写方法。
看李彬的书法,我想用“三味一心”来概括他的书法技艺。三味就是真味、古味、和味。一心就是初心。书法是视觉艺术,从视觉审美层面讲李彬的书法,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审美境界。所谓真,是艺术作品中饱含的“真生命、真性情、真知灼见”。无论什么层次的人在欣赏他的书法作品时都能得到美的感受,感觉字如其人的真切。好的作品一定是个性的,一定是真性情的,更是把自己内心的激荡以一种不可遏制的方式喷薄而出。《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雅俗共赏的典范,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其为标准,习惯地把书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全篇文章淡和空灵、潇洒自然。无论是场景之真实,性情之率真,还是立意之真知灼见,文辞之真切简净,都透着“真”的味道。既有精心安排的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书写的“真”驰骋于字里行间,可谓天人合一的典范。从容娴和,逸笔天成,匠心独运。李彬从小临古,习法“二王”。雅俗兼容,笔随意行,曲尽其美的审美理想始终贯穿在李彬的书法作品中。加之李彬为人低调,淡泊名利,对人真情真性,友善随和。这些性格特质在他的书法作品中纤毫毕现。对书法的雅与俗,李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雅”和“格调”密不可分的,雅要透着清气和文儒之气;“俗”和“市井”生活紧密相连,丑要见拙见趣见巧,俗要见正见大见势,要体现正大气象。所以真正的美,谁看都是美的。而李彬在书法中彰显的个人魅力、书法张力和美的穿透力始终在点画之间呈现并将自己的综合修养真切地流露出来。
其次从书法的学术层面讲,李彬的书法有着沁人心脾的古味。在这里笔者所说的“古味”即是取法问题,学习书法要做到取法高古。古人书法被推崇就是因为在他们那个时代,将书法推向一个登峰造极的高度,并厘定了特定的书写标准和个人风格。纵观历史上凡是能够青史留名的书法大家无不是做到了这一点,他们除了天赋和勤奋之外,临摹古人是学习书法的不二之法,这既是一种借鉴也是一种传承。毋庸置疑,这一点也是学习书法的关键所在。邵妙苗先生就曾这样评述过李彬的书法:“他深刻感悟羲之书风的点画清圆,笔力遒健,结构严谨而疏爽,情态变化多端,风度超逸,墨采飞动,精丽妍美而又自然流便,以及献之书法的笔势飞动雄武,英俊豪爽,气势蓬勃。在取法‘二王’的同时,他兼有张旭、怀素劲挺爽健的点画质感和王铎的跳荡顿挫、萧散参差之势,从而显得动中有节,刚健跌宕,险而能破,势巧形密,点画精微,气脉相贯,格调清雅,流露出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艺术精神和形式。”李彬涉笔即古,其书饶有古意,这都是基于他经过大量的临摹和技法训练,用心体会,博采众长,心慕手追并涵养大德,才能在尺幅之间让观者体会到古风浩荡、古意盎然。
任重道远
如今,书法艺术的发展已经到了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历史阶段。这既是当代书法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新时代对书法艺术发展提出的要求。李彬一直在建构他的时代品格和书法人的担当精神,他主动关注时代,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时代和艺术的熔炉中淬炼思想的力量。面对疫情,他虽然不能冲到一线战斗,但作为一名书法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满含深情、饱蘸浓墨、以心为笔,用真情描绘、以笔墨书写,礼赞抗疫英雄、致敬最美逆行者。或引经据典,或精心自撰,采用诗词、楹联、文句等不同体裁,通过篆、隶、楷、行、草等多种书体,创作出了一批礼赞抗疫英雄、弘扬抗疫精神的精品力作。在丹青墨宝中传达爱国之情,于诗词作品中彰显为民之意,在生动的书画气韵中,谱写时代发展的动人篇章。
古人说“文以载道”,其实任何艺术都是用来“载道”的,书法也是如此。通常所说的字如其人,一个人有什么境界,他的字就有什么气象。李彬字如其人,人如其名。他叫李彬,而他本身也确实是一个文质彬彬的人。就像我开始说的,他是一个为书法而生的人,是一个由内至外、文质彬彬的书法家。看李彬的书法,常常带给我一种很安静、很祥和的感觉。而这恰恰是书法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很多书法人甚至书法家的作品当中,我们看到市场的作用暗潮涌动,看到很多模仿的东西裹挟着欲望,看到字里行间的炒作和嘈杂。回过头看李彬其人其字,那种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文雅之气,文质彬彬地力透纸背。他屏蔽了外界的诱惑,安静地待在属于自己的一方墨池,和笔墨对话,与文字谈心;问道古人,牵手今人;从精神方正到笔端温厚,执着地追寻书法及做人的造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对书法极致美学的寻梦过程中,找到了真实的自己,找到了梦开始的地方。
责任编辑:次仁罗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