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wen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良好的朗读习惯和高超的朗读技巧更是对理解文字材料和把握文章的中心起着如虎添翼的作用。新课程语文标准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课文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
  根据以上理念和指导思想,结合我在工作中的实际,现具体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多种渠道,进行朗读训练
  1. 教师范读、领读,发挥榜样作用
  俗话说,要想打动别人,首先得打动自己。什么样的朗读是学生爱听的:“真诚的,形象的,自然生动的。真心实意的,真实感受体现在作品中,就是很抓人的。”因此教师在范读时,要求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意境之中,力求读得声情并茂,让声入学生之耳,情入学生之心,对于较长较难读的句子我多次范读、领读,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记得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也能够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欲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课文朗读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再做好范读,让学生把句子读好,读得有滋有味。
  2. 多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教师在课堂上可利用多种途径来实现这一目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能循其步。”
  比如在上《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时,因为这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诗歌。在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很容易就读得正确、流利,但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时,却读得淡而平,没有韵味儿。老师配上音乐,带着甜美的微笑,深情地朗读了一遍课文,还加上了一些手势和其他动作,像“踮起脚尖儿”(踮起脚轻走两步)、“栽在老师窗前”(用一只手拿着杯子的样子,做栽的动作)、“休息吧”(双眼闭上)、“那梦啊,准是又香又甜”(双手掌心相对,放在脸侧,做睡觉的样子)。读完后,学生中不约而同地响起了掌声,我接着说:“我也有自己的老师,我很爱我的老师。我用我的朗读能够表达对老师的爱,你们能通过朗读来表达对老师的爱吗?”学生们的脸上个个充满自信,纷纷模仿老师刚才的朗读。老师再给他们配上舒缓的音乐,孩子们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着实让老师感到了炽热的童心,感受到他们对老师的那份深深的爱意。
  还有,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课时,老师先出示邓小平光辉形象的图片,然后配上低缓沉重的音乐,让孩子们感受那种沉痛的气氛,再去读课文,学生都较好地读出了自己的感情,更加激起了对一代伟人的热爱与景仰之情。
  二、读悟结合,相互促进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如在教学《小松树与大松树》时,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把自己当作小松树,想想自己现在就站在山上,看到大松树比自己低时,心里会想些什么?通过换位思考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松树的话,这样学生就读得十分到位。从而,让他们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来。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对课文内容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三、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
  俗话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在朗读技巧上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停顿。朗读中的停顿分语法停顿和语意停顿。语法停顿要求学生知道各标点所表达的不同时间的停顿,还要使学生掌握没有标点符号时一句话之间按短语结构的短暂停顿。语意停顿即让学生根据语句的内容或说话人的意图、感情做适当的强调停顿。
  2. 重音。一句话的表意重点在朗读上做重音处理以示强调。一句话中哪个词是重音,是由文章的思想内容决定的。
  3. 语调。声音的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是表达语句情感的一种重要朗读技巧。人们情感上悲哀、喜悦、温和、愤恨、坚持、踌躇等情绪都能从语调上表现出来。不同的语调表达不同的情感。朗读时必须启发学生回味语言内涵并体会其感情色彩,按照这种意义和情绪需要决定采取某种语调。
  4. 语气。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情景地点,不同的思想感情要用不同的语气来表现。例如:作者的话一般用叙述的口气来读,老年人的话可用缓慢低沉的语气来读。青年人的话要用高昂明快的语气来读,小孩则要读得天真活泼些。对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描写,也要用不同的语气来读。朗读时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探讨文章中人物形象的不同特征,做恰当处理。
  5. 速度。有的文章片段要读得慢些,有的则要快些,如课文《月光曲》,这种快慢变化必须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吻合。
  6. 节奏。所谓节奏就是停顿的轻重,强调与速度的有机结合。朗读时,字音有强有弱,停顿有长有短,速度有快有慢,语调有高有低,朗读时使学生通过变化的节奏把书面语言的思想感情用有声有色的语言真切的表现出来。
  总之,有效指导朗读对学生学习语文,感悟文本,从而和作者引起共鸣将起着水到渠成,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由此观之,语文素养之于语文和学生的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在高中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从一线教学看来,我们可以从平时的语文教学入手,通过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借以扎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 语文能力 内涵 途径  语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中生来
期刊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的教学评价既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又能让教师根据对学生的评价更深入细致地进行反思与改进,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 教学评价 操作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通过课堂评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铺开,我们所有教师都非常注意尽可能多的用新课标理念指导教学实践,逐步更新教育观念;同时,也注重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这其中也难免产生一些误区,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过于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缺乏必要的指导  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求知,主动根据自己
期刊
【摘 要】探究问题的启发性与有效性是高中历史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以选修四《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为例,从问题设置的立足点、依据、形式与问题的生成解决等方面谈对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巧问激疑,生发探究”的思考。  【关键词】问题激疑 学生主体 探究有效性  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学生的课堂主体性,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主动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组织与实施中根据教学
期刊
【摘 要】乡土历史资源是什么?乡土历史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有何价值?应该如何搜集、处理并灵活运用到教学中去?在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本文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关键词】乡土历史资源 范畴 价值 利用  一、乡土历史资源的范畴  顾名思义,乡土历史是指本乡本土(故乡)的历史。但“故乡”是个相对概念,对世界而言,祖国就是故乡;对全国而言,本省也是故乡;对一省而言,本市、本县是故乡。我们这里主
期刊
【摘 要】教育技术学作为视听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育人技术及其创新整合的技术,核心是教学设计技术和课程开发技术,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技术。本文介绍了教育技术学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起的作用,梳理了教育技术在乌鲁木齐市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现状,通过综合分析,对目前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 地理教学 运用现状  一、教育技术学在地理教学中起的作用 
期刊
【摘 要】新课程倡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关键词】信息技术 农村小学 语文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但改进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而且给语文教学改革增添了新的活力。只要教师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结合学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产生学困生的诸多原因入手,探究学困生转变的教学之道。笔者相信,没有学生生来就是学困生,只有不合适的教育方法才造就了学生的“困境”,把学困生转变成优秀学生,是一个教师工作成功的最好注解。只要教师把这些学困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学困生就可以变成优秀生。  【关键词】学困生 爱心 转化 关爱 教育  如果把教师比作太阳,那么小学生们就是太阳下的花朵,有的花朵欣欣然
期刊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改制度的变革,特别是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课异构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很大帮助,它可以促进课堂优势互补,教师之间互相启发,智慧共享,还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课堂互动 优势互补 智慧共享  教师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本
期刊
【摘 要】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社会上许多人把教师看成是万能的,甚至有点神话。实际教师也是很一般的人,有正常的心理需要,并且随着教师队伍的壮大,在教师的素质也参差不齐。而在今天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以升学作为评价教师工作能力的标准又加大教师的压力,本文试从教师的正常生活中帮助教师,使他们能健康的工作。  【关键词】心理健康 压力 环境 理解  秋风送爽,同时也送来了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