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解”作为学习的应有之义,是学生积累与内化语言、体验与获取知识的必经之路。怎样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呢?教师应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要紧扣课标的要求,多种途径激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究。
一、诵读品味,深化理解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将“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作为第二学段古诗文教学的目标。读中理解、读中悟情是学习古诗文的法宝。通过反复诵读,才能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和神韵,达到“耳醉其音,心醉其情”的境界。
如在教学统编本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清平乐·村居》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江南清新秀丽的风光、平和宁静的农村生活及翁媪一家五口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师在课堂上先后四次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朗读。上课伊始,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同时教师指导学生读准“亡赖”“卧剥”“莲蓬”等词语。在学生初步理解词意后,引导学生读好词的节奏:“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注意适当的停顿。这首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时间要稍长一些。”接着在学生读准节奏、感受到音韵之美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诵读,如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对读等,学生在朗读中与文本亲密接触,展开想象,感受词的意境之美。最后引导学生欣赏并学习用吴地方言吟诵《清平乐·村居》。通过富有层次和趣味的诵读,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这首词的内容,更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在诵读中汲取了民族文化的智慧,提高了文化品位和语文素养。
有读才有思,有思才有感。学生只有充分朗读,触摸语言,静下心来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才能感受語言、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古诗文表达的方法。
二、整体把握,强化理解
古诗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还要让学生结合文体特点,领悟表达技巧,掌握表达规律。
《杨氏之子》是统编本五年级下册的一篇小古文。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小古文的意思,感受到杨氏之子的“聪惠”,还要指导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将杨氏之子的“聪惠”写出来的。教学时,教师先全篇整体把握,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文大意。接着提问:小古文中,杨氏之子只回答了孔君平一句话,为什么就说他“甚聪惠”呢?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人物语言,感悟孔君平问话中的言外之意和杨氏之子应答时的反应敏捷。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表演,通过扮演孔君平与杨氏之子,学生在一问一答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又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实践中进行了语言的运用。最后,教师拓展了《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小时了了》,先出示故事的前半部分:“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在学生理解文意后,引导学生续写结尾,大胆猜测:如果你是孔融,你会对陈韪说什么呢?然后出示句子:文举曰:“
一、诵读品味,深化理解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将“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作为第二学段古诗文教学的目标。读中理解、读中悟情是学习古诗文的法宝。通过反复诵读,才能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和神韵,达到“耳醉其音,心醉其情”的境界。
如在教学统编本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清平乐·村居》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江南清新秀丽的风光、平和宁静的农村生活及翁媪一家五口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师在课堂上先后四次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朗读。上课伊始,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同时教师指导学生读准“亡赖”“卧剥”“莲蓬”等词语。在学生初步理解词意后,引导学生读好词的节奏:“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注意适当的停顿。这首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时间要稍长一些。”接着在学生读准节奏、感受到音韵之美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诵读,如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对读等,学生在朗读中与文本亲密接触,展开想象,感受词的意境之美。最后引导学生欣赏并学习用吴地方言吟诵《清平乐·村居》。通过富有层次和趣味的诵读,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这首词的内容,更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在诵读中汲取了民族文化的智慧,提高了文化品位和语文素养。
有读才有思,有思才有感。学生只有充分朗读,触摸语言,静下心来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才能感受語言、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古诗文表达的方法。
二、整体把握,强化理解
古诗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还要让学生结合文体特点,领悟表达技巧,掌握表达规律。
《杨氏之子》是统编本五年级下册的一篇小古文。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小古文的意思,感受到杨氏之子的“聪惠”,还要指导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将杨氏之子的“聪惠”写出来的。教学时,教师先全篇整体把握,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文大意。接着提问:小古文中,杨氏之子只回答了孔君平一句话,为什么就说他“甚聪惠”呢?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人物语言,感悟孔君平问话中的言外之意和杨氏之子应答时的反应敏捷。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表演,通过扮演孔君平与杨氏之子,学生在一问一答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又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实践中进行了语言的运用。最后,教师拓展了《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小时了了》,先出示故事的前半部分:“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在学生理解文意后,引导学生续写结尾,大胆猜测:如果你是孔融,你会对陈韪说什么呢?然后出示句子:文举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