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位外国奶爸的“随意性”喂养,让宝宝对食物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但这并不说明“随意性”就是科学的,这种随意也未必适合中国宝宝。在“随意性”中找到合理性、摒弃有风险的部分,也许能让宝宝吃得更好。
点评专家|刘遂谦(北京和睦家医院临床营养师) 特约编辑|刘志清
这是一位中国外婆到国外探望漂亮、可爱的混血外孙后写给我们的文章。我们在欣赏这位外国奶爸照看宝宝的熟练和潇洒之余,也有一些小小的疑问:这些做法中,哪些可取,哪些不可取呢?于是我们请教了曾在国外学习了营养学、养育观念相对前卫的刘遂谦医生,想听听她是怎么点评的。
我在美国第一次见到外孙小宇时,他已经7个月大了,开始添加辅食。孩子是女婿一手带大的,女婿6月份博士毕业当了两个月的助教,9月份孩子出生后就一直在家当奶爸,所以在育儿方面比我更有经验,也更熟练。
一哭就给吃?
我最先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应该喂宝宝吃了?外孙小宇是个性格很阳光的孩子,爱笑,不爱哭。每次他一闹,我就会去问女婿:“他是不是饿了,要喂他吗?”几乎每次女婿都会给孩子倒50毫升自来水(美国的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10毫升热水,舀两勺奶粉,晃悠晃悠奶瓶就塞到了小宇的嘴里。我悄悄算过,除了孩子困了,睡前必喂奶,其他无规律可循。一哭就给吃,间隔无定。宝宝的奶瓶除了与其他餐具一起放到洗碗机中清洗,也无另外煮烫。这么喂孩子,孩子长得还挺好,不胖不瘦,快9个月了几乎没生过病。也许,喂养一事不必过于严格?
专家点评:应该让宝宝学会建立饥饿信号
喂养虽然不需要过于严格和定时,也不应当过于频繁。孩子是有饥饿信号的,但不是所有的“闹”都代表他们饿了:需要大人陪了、需要关注了,都会以“闹”为表现,不仅仅是饿。过于频繁的喂养,表面上不会制造体重问题(每吃一次奶都会因为食物特殊动力作用而消耗一些热量,而且因为肚子里总有食物,全天食物总量也不會太大),却会影响到孩子自己的饥饿—饱信号和喂养频率的建立。所以,这种一闹就喂奶的做法,其实并不推荐。不过,奶瓶不过度消毒的做法是对的,过度卫生反而会影响孩子正常免疫能力的建立。
什么都吃?
当我问可以喂宝宝吃什么的时候,女儿的回答很干脆:“什么都可以吃。当然容易卡着的不能吃,如花生米、黄豆什么的。”女儿是医生,是妈妈,当然她说了算。小外孙嗅觉超好,谁吃东西他都闻得着,虽然还不会说话,但他只要闻到味道后就会呀呀呀地叫唤,明显是想吃。结果成了我们大家中西合壁式地抢着喂他吃东西。
女婿是美国人,他做的饭与我们很不同。比如他先会把生菜、洋葱和一点奶酪丝放到一起,然后把鸡肉切成块,放在油锅里炒,炒好之后放在小漏盆里,用自来水冲上一冲,冷却后倒入生菜之上,拌上沙拉酱,这既是菜又是饭,晚餐就是这个了。他还做过以肉沫为主要食材,加上一点洋葱、胡萝卜和西红柿酱的菜,另外还有一小锅煮豌豆。他们没有主食、炒菜的概念,并且以肉食为主。每个人一大碗吃下去倒也不会饿了。
小宇一见我们吃饭,就会坐在他的餐椅里等着大家喂他,我们会纷纷把自己喜欢的饭菜给他弄碎,让他和我们一起分享。女婿会把他爱吃的拌辣椒酱的饭抓出一点儿让儿子尝;女儿吃我做的烧茄子时会把茄子夹给小宇让他自己抓着吃;我也曾饶有兴趣地把包子掰成小块放到他的前面。有一次我炒了一盘油煸豇豆,试着夹了一根豇豆给孩子,没想到一寸长短的豇豆这孩子竟然一连吃了四五根。
专家点评:有些食材不能给宝宝吃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权威儿科专业学术组织的指南建议,没有满周岁的小宝宝,食物制作时不应该额外加盐。因此,大人的饭菜不建议直接给小宝宝食用,对他还未发育到位的肾脏并没有好处。辣椒就更不可以给宝宝尝试了,毕竟他的胃肠黏膜非常娇嫩,还不到经得住这么刺激的食物的年龄。豇豆这种食物对于1岁内的小宝宝不够安全,毕竟里面是有小粒的豆粒,更何况豆荚本身也很硬,孩子如若咀嚼吞咽不当,也是有导致呛咳风险的。
但是,让孩子和家人一起同桌吃饭(应该给孩子吃单独的辅食),并且坐在自己的餐椅里就餐的习惯是好的。好的饮食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比如定时进餐,专心进餐,等等。
吃“冰镇”的?
最让我惊讶的是,女婿竟然把从冰箱中拿出来的凉牛奶直接和米粉,喂到宝宝嘴里,有时宝宝会凉得一激灵。有一天,屋外气温只有十几度,室内暖气自动开启,而女婿竟然脱去孩子的小衣衫,让他先光着上身吃东西。也许是怕吃饭时弄脏衣服,我这才明白,原来西方的孩子不怕冷是这么练出来的。
专家点评:给宝宝吃的食物温度不宜太低
外国孩子从小就吃冰的食物和奶,倒也不是新鲜事儿。不过,对于这个月龄的小宝宝来说,各国儿科专业学术人士还是建议食物或奶的温度不应当低于体温,也就是说,36℃~38℃的温度更符合宝宝在这个年龄段的生理特点。温度过低的食物和饮品,会增加宝宝的胃肠平滑肌的蠕动,是有可能导致排便加速,甚至排稀便的可能性的。
而给宝宝喂饭时,虽然宝宝的体温会因为进食而有所短暂升高(只有一点点),也应当给宝宝至少穿个小背心,护住小肚子和后背。虽然宝宝的耐寒锻炼很重要,但在环境温度为十几度的情况下“赤膊”吃饭,这种养育方式还是显得略过于粗犷。更加合理的做法是:给宝宝戴个围兜,这样衣服不易被弄脏,同时也不让宝宝因为穿得少而受凉。
要不要给宝宝喂饭?
我见到小宇时,他已经7个多月了,自己动手的愿望已经出现了,很想自己吃饭,最喜欢和大人抢勺,但自己吃的结果就是吃得满头满脸包括身上哪哪都是米糊,而且一顿饭要吃很长时间。我见了,往往喜欢给他一把干净勺,然后拿过小碗,一口一口地喂他。他总想用自己手里的那把勺吃,我就在不断地强调:吃我手里的这勺。不知不觉调门都提高了。女婿听了觉得不舒服,他让我别这样喂了,说这样对孩子没有什么好处。
我仔细一想,他说得有道理。孩子要尝试着自己动手,如果不给他机会,他怎么长本事?如果别人喂,他失去了自己动手的机会,可能对食物都没有了兴趣。如果我用高声调去压抑他的积极性,就算饭吃得既快又干净,对他的能力甚至是性格养成都没有好处。看来,能不能耐下心来,是对家长育儿态度重要的考验。
专家点评:宝宝自己吃饭好处多让婴儿自己主导“断乳”的顺应喂养方式,是值得鼓励和培养的。7个月龄,正是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的阶段,鼓励宝宝自己拿着食物吃,特别有利于良好饮食习惯和进食能力的培养。
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注意力和能力有限,他容易吃一会儿就累,等他吃累的时候,家长还是需要辅助他完成“下半场”的进食—满足孩子食物摄入量的基本需求。根据孩子的疲惫程度或专心降低程度,家长适时介入喂饭,比一开始就喂要合理,也比从头至尾完全不干预合理。
在美国的这一两个月,我吃了不少女婿、女儿做的好吃的,我也做了中国的焖扁豆、烧茄子,包饺子给大家吃,这些我们都和孩子一起分享。孩子似乎对这些都很喜欢,有个兼收并蓄的胃,我想他以后无论走到哪儿,也都会吃得很好的。
点评专家|刘遂谦(北京和睦家医院临床营养师) 特约编辑|刘志清
这是一位中国外婆到国外探望漂亮、可爱的混血外孙后写给我们的文章。我们在欣赏这位外国奶爸照看宝宝的熟练和潇洒之余,也有一些小小的疑问:这些做法中,哪些可取,哪些不可取呢?于是我们请教了曾在国外学习了营养学、养育观念相对前卫的刘遂谦医生,想听听她是怎么点评的。
我在美国第一次见到外孙小宇时,他已经7个月大了,开始添加辅食。孩子是女婿一手带大的,女婿6月份博士毕业当了两个月的助教,9月份孩子出生后就一直在家当奶爸,所以在育儿方面比我更有经验,也更熟练。
一哭就给吃?
我最先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应该喂宝宝吃了?外孙小宇是个性格很阳光的孩子,爱笑,不爱哭。每次他一闹,我就会去问女婿:“他是不是饿了,要喂他吗?”几乎每次女婿都会给孩子倒50毫升自来水(美国的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10毫升热水,舀两勺奶粉,晃悠晃悠奶瓶就塞到了小宇的嘴里。我悄悄算过,除了孩子困了,睡前必喂奶,其他无规律可循。一哭就给吃,间隔无定。宝宝的奶瓶除了与其他餐具一起放到洗碗机中清洗,也无另外煮烫。这么喂孩子,孩子长得还挺好,不胖不瘦,快9个月了几乎没生过病。也许,喂养一事不必过于严格?
专家点评:应该让宝宝学会建立饥饿信号
喂养虽然不需要过于严格和定时,也不应当过于频繁。孩子是有饥饿信号的,但不是所有的“闹”都代表他们饿了:需要大人陪了、需要关注了,都会以“闹”为表现,不仅仅是饿。过于频繁的喂养,表面上不会制造体重问题(每吃一次奶都会因为食物特殊动力作用而消耗一些热量,而且因为肚子里总有食物,全天食物总量也不會太大),却会影响到孩子自己的饥饿—饱信号和喂养频率的建立。所以,这种一闹就喂奶的做法,其实并不推荐。不过,奶瓶不过度消毒的做法是对的,过度卫生反而会影响孩子正常免疫能力的建立。
什么都吃?
当我问可以喂宝宝吃什么的时候,女儿的回答很干脆:“什么都可以吃。当然容易卡着的不能吃,如花生米、黄豆什么的。”女儿是医生,是妈妈,当然她说了算。小外孙嗅觉超好,谁吃东西他都闻得着,虽然还不会说话,但他只要闻到味道后就会呀呀呀地叫唤,明显是想吃。结果成了我们大家中西合壁式地抢着喂他吃东西。
女婿是美国人,他做的饭与我们很不同。比如他先会把生菜、洋葱和一点奶酪丝放到一起,然后把鸡肉切成块,放在油锅里炒,炒好之后放在小漏盆里,用自来水冲上一冲,冷却后倒入生菜之上,拌上沙拉酱,这既是菜又是饭,晚餐就是这个了。他还做过以肉沫为主要食材,加上一点洋葱、胡萝卜和西红柿酱的菜,另外还有一小锅煮豌豆。他们没有主食、炒菜的概念,并且以肉食为主。每个人一大碗吃下去倒也不会饿了。
小宇一见我们吃饭,就会坐在他的餐椅里等着大家喂他,我们会纷纷把自己喜欢的饭菜给他弄碎,让他和我们一起分享。女婿会把他爱吃的拌辣椒酱的饭抓出一点儿让儿子尝;女儿吃我做的烧茄子时会把茄子夹给小宇让他自己抓着吃;我也曾饶有兴趣地把包子掰成小块放到他的前面。有一次我炒了一盘油煸豇豆,试着夹了一根豇豆给孩子,没想到一寸长短的豇豆这孩子竟然一连吃了四五根。
专家点评:有些食材不能给宝宝吃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权威儿科专业学术组织的指南建议,没有满周岁的小宝宝,食物制作时不应该额外加盐。因此,大人的饭菜不建议直接给小宝宝食用,对他还未发育到位的肾脏并没有好处。辣椒就更不可以给宝宝尝试了,毕竟他的胃肠黏膜非常娇嫩,还不到经得住这么刺激的食物的年龄。豇豆这种食物对于1岁内的小宝宝不够安全,毕竟里面是有小粒的豆粒,更何况豆荚本身也很硬,孩子如若咀嚼吞咽不当,也是有导致呛咳风险的。
但是,让孩子和家人一起同桌吃饭(应该给孩子吃单独的辅食),并且坐在自己的餐椅里就餐的习惯是好的。好的饮食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比如定时进餐,专心进餐,等等。
吃“冰镇”的?
最让我惊讶的是,女婿竟然把从冰箱中拿出来的凉牛奶直接和米粉,喂到宝宝嘴里,有时宝宝会凉得一激灵。有一天,屋外气温只有十几度,室内暖气自动开启,而女婿竟然脱去孩子的小衣衫,让他先光着上身吃东西。也许是怕吃饭时弄脏衣服,我这才明白,原来西方的孩子不怕冷是这么练出来的。
专家点评:给宝宝吃的食物温度不宜太低
外国孩子从小就吃冰的食物和奶,倒也不是新鲜事儿。不过,对于这个月龄的小宝宝来说,各国儿科专业学术人士还是建议食物或奶的温度不应当低于体温,也就是说,36℃~38℃的温度更符合宝宝在这个年龄段的生理特点。温度过低的食物和饮品,会增加宝宝的胃肠平滑肌的蠕动,是有可能导致排便加速,甚至排稀便的可能性的。
而给宝宝喂饭时,虽然宝宝的体温会因为进食而有所短暂升高(只有一点点),也应当给宝宝至少穿个小背心,护住小肚子和后背。虽然宝宝的耐寒锻炼很重要,但在环境温度为十几度的情况下“赤膊”吃饭,这种养育方式还是显得略过于粗犷。更加合理的做法是:给宝宝戴个围兜,这样衣服不易被弄脏,同时也不让宝宝因为穿得少而受凉。
要不要给宝宝喂饭?
我见到小宇时,他已经7个多月了,自己动手的愿望已经出现了,很想自己吃饭,最喜欢和大人抢勺,但自己吃的结果就是吃得满头满脸包括身上哪哪都是米糊,而且一顿饭要吃很长时间。我见了,往往喜欢给他一把干净勺,然后拿过小碗,一口一口地喂他。他总想用自己手里的那把勺吃,我就在不断地强调:吃我手里的这勺。不知不觉调门都提高了。女婿听了觉得不舒服,他让我别这样喂了,说这样对孩子没有什么好处。
我仔细一想,他说得有道理。孩子要尝试着自己动手,如果不给他机会,他怎么长本事?如果别人喂,他失去了自己动手的机会,可能对食物都没有了兴趣。如果我用高声调去压抑他的积极性,就算饭吃得既快又干净,对他的能力甚至是性格养成都没有好处。看来,能不能耐下心来,是对家长育儿态度重要的考验。
专家点评:宝宝自己吃饭好处多让婴儿自己主导“断乳”的顺应喂养方式,是值得鼓励和培养的。7个月龄,正是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的阶段,鼓励宝宝自己拿着食物吃,特别有利于良好饮食习惯和进食能力的培养。
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注意力和能力有限,他容易吃一会儿就累,等他吃累的时候,家长还是需要辅助他完成“下半场”的进食—满足孩子食物摄入量的基本需求。根据孩子的疲惫程度或专心降低程度,家长适时介入喂饭,比一开始就喂要合理,也比从头至尾完全不干预合理。
在美国的这一两个月,我吃了不少女婿、女儿做的好吃的,我也做了中国的焖扁豆、烧茄子,包饺子给大家吃,这些我们都和孩子一起分享。孩子似乎对这些都很喜欢,有个兼收并蓄的胃,我想他以后无论走到哪儿,也都会吃得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