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新闻宣传如何做到“三贴近”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bo9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在任何时候,新闻报道都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这是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在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绝不能有丝毫偏差,绝不能有丝毫动摇。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主流媒体正确引导舆论的力度与新闻报道“三贴近”的程度成正比。如果偏离实际、远离生活、脱离群众,主流媒体就难以形成对社会舆论的有效影响力,从客观效果上看,等于自动放弃了正确引导舆论之责。
  从“三贴近”入手,加强和改进电视新闻报道工作,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必然要求。电视新闻宣传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既是具有战略眼光的时代命题,又是颇具专业见地的规范要求。
  一、要增强新闻的现场感
  如果说新闻是电视的本体,那么,现场则是新闻的灵魂。每一个新闻事件都有它得以存在的空间环境,新闻现场就是与这个新闻事件密切相关、甚至与这个新闻事件成为一体的时间与空间的集合。只有在新闻现场的包容之中,新闻事件才得以存在,也只有在新闻现场的衬托之下,新闻事件才得以彰显。因此,新闻现场是新闻事件的来源和存在的理由,发现、得到并记录新闻事件的前提是必须到达新闻现场。
  由于隔着一个电视屏幕,观众无法亲临新闻现场,也就是说观众是从“远处”看新闻现场的。为了让观众看到那个真实的新闻现场,除了要在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之外,到达现场的记者在现场的表现更为重要,通过他的观察、发现和表述,从而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新闻事件的进程和起伏,感受到新闻现场的悬念和全景。与过去实况转播不同,现在的电视媒体越来越突出记者现场报道的作用,越来越将记者推向新闻现场的最前沿和新闻事件的中心。记者在现场的行为和表现不仅成为最常用的电视表达手段甚至成为结构电视报道主体的框架元素,而且几乎成了电视媒体建立权威和尊严的竞争策略。伊拉克战争期间,凤凰卫视的特派记者的分布几乎涵盖了战争现场的各重要位置:沈玫琦在卡塔尔美国前线指挥部、隗静在美军科威特前线、莫乃倩在美军航母上,而闾丘露薇更是抵达了战争的核心巴格达。正是有了这么多及时出现在现场的记者的报道,凤凰卫视才创下了华语电视持续报道100小时的最长直播记录,也才有了“有大事,看凤凰”的收视心理。
  而我们的许多电视媒体在重大事件发生时,要么坐等上级指令,要么远离新闻现场,即使到达了新闻现场,大多也会出现心理紧张、精神呆板、表达不透等不自信的特征。观众看不到现场的全景,也看不到记者精彩的报道,更何况充斥在电视新闻中又都是那些平淡似水没有文采的解说词、没有细节千篇一律的万能镜头。尽管我们的记者津津有味地陶醉其中,但这种电视新闻模式是注定无法真正做到“三贴近”的。所以,“三贴近”应从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并从新闻现场发回精彩报道开始。
  二.要挖掘事实中的深度
  记者在现场是近距离的观察,而观众在家里则是远距离的打量,观众“从远处看”,看到的是记者讲述的现场及现场中发生的新闻事件。尽管新闻现场是客观的,新闻事件是真实的,但面对同样的新闻事实,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取舍的标准不同,记者做出的解释就不尽相同,得出的结论有时甚至相反。面对电视屏幕展现的新闻现场和新闻事件,观众肯定要问:现场到底发生了什么?新闻事件的本来面目就是这个样子的吗?现场记者的报道角度是公正的吗?记者在现场通过阶段性判断得出的结论是准确的吗?
  那么,怎样做才能让“在远处”的观众信服“在现场”的记者的报道呢?也就是说,怎样做才能让观众顺畅地了解新闻事件从而理解记者的解释与结论、怎样做才能让观众全面认知新闻事件从而认可记者的观点与立场呢?正确的回答是:用事实说话和对新闻事实的深度开掘。《焦点访谈》栏目是这样解释这句话的:通过对完整而丰富的事实以及相关背景的占有和展现,把观众带进新闻事件深处,从而伴随观众完成对新闻事件的整个认知过程。
  对任何节目来说,真实的表达都是必须的品质。但对调查类节目来说,仅有真实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深度。记者除了因占有更多让人信服的事实从而让观众感到深度之外,对事实关系做进一步清晰的梳理更容易达到深度。这就是业界已达成的共识:阐述背景。对于这一理念,《新闻调查》的定位语是这样表述的:“新闻背后的新闻”。特别是当一个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在社会上已经沸沸扬扬但某些人竞采取公开或隐秘的方式竭力掩盖事件真相时,记者此时介入,可以靠自己的取证获得更多的背景,发现更多的事实证据和展示事实的角度,也就是记者应主动参与到调查过程中,这个调查过程是阐述新闻背景的过程,也是逼近事实核心的过程。因此,所谓背景,就是事实存在的那个环境,是事实的一部分,是更多的事实。根据这一认识,追求节目的深度的可操作方法就应该是:获得和占有更多的事实,梳理并阐释事实存在的背景,在背景中寻找新闻的事实并做更深入的解释。诚如斯,在家中看现场和新闻事件的观众即使没能身临其境,也因记者对完整的事实和深入的背景的展现,实现了与记者一同体验“从了解到理解,从认知到认可”的全过程,传播与到达的距离被缩短了,“三贴近”的目标就近在咫尺了。但要想真正做到“传播”与“接受”同步从而达到“三贴近”的最高要求,现场直接报道才是最佳途径。
  三、要追求现场直播报道的职业化
  提起现场直播,业界人士谁都会为之兴奋不已且充满了创作的冲动。直播状态是最能激发人激情的时刻,参加过直播的人都不会忘记那种忘我的境界。自1997年以来,以香港回归的直播为起点,大型新闻事件的直播就逐渐成为电视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段和常规形态。追求现场直播的效果越来越成为一种职业本能。
  之所以把直播当作电视最富表现力和冲击力的形态,是因为:一、零时差的传播时效。直播的快捷与同步甚至改变着新闻时效的定义。几年前,新闻时效还是“今天的新闻今天报”,而在直播时代到来时,新闻时效被改为“现场新闻现在报”,将新闻现场同步传递给观众是新闻报道的最高境界。二、零损耗的信息传播。在录播状态下,事件发生到观众解读之间因为有了编辑的剪辑,新闻事件本身就有了选择和放弃。观众最终看到的新闻报道加进了“编辑意图”,事实信息就有可能被放大或被忽略。尽管不能说经过编辑的新闻就没有权威,但把直播作为一种报道手段时,记者的叙述发自现场,记者的所见所闻就是观众的所见所闻,记者对事件的探究过程就是观众认知的过程,信息的传递除了画面的切换之外未经任何剪接,信息是完整的,因而也是真实和最小失真的。三、零误差的新闻解读。在直播状态下,来到现场的记者与坐在家中的观众之间的关系最为接近。观众接受信息与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几乎同步,而且弥补了观众因不能到达新闻现场而不能切身感受其情境的不足。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作出怎样的评价和分析,对新闻事件的背景作出怎样的判断和结论,记者与观众的理解与认知过程是同步的。也就是说,观众阅读新闻的过程是与记者叙述新闻的过程是共时的、同一的。这也是观众特别喜爱有过程有现场的直播的重要原因。
  在把直播理解为时效、权威和必要的形态时,必须反思三个问题。第一,现场直播与现场直播报道的区别。两者质的差别就在于“报道”两字上。现场直播是对现场实况的同步记录、同步播出,记录的成分比较多。而现场直播报道带有了包装策划的成分,是在现场直播同步传输的基础上组织的战役性报道,既有记者现场采访又有背景介绍,报道容量很大,非常有深度。第二,现场直播报道播什么。现场直播报道是一种播出形式也是一种报道手段,相对于内容来说,它只是电视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现场直播报道不能为直播而直播,不能象记流水账那样一直播就持续一天、两天。必须做出选择,只有选择那些有新闻价值的部分直播,才算得上是现场直播报道。台湾的TVBS新闻台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到位。不论是多么大的活动,多么大的事件,它都选取了其中几个有新闻价值的部分直播,而其他的时间,照样播报其他新闻,直播只是整个新闻节目中的一部分。这样,既加大了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息量,又引起了观众的收视欲望。做到了这一点,电视媒体才真正做到了“三贴近”。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水利工程也随之发展,但是在当前的水利工程质量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因工程质量问题时有事故发生。本文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我国水利工程质量着了一些阐述。主要从水利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大力整顿规范水利建筑市场秩序、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保证施工质量、加强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对策、措施与建议。本文分析了当前水利工程的主要施工特点及安全事故产生原因,并对今后
期刊
摘 要:现浇楼屋面板的裂缝不仅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砼的碳化,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本文在分析常见裂缝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裂缝控制的预防措施和弥补处理办法。  关键词:砖混结构;裂缝;预防弥补措施  近年来,传统的预制板逐渐被现浇板所取代,由于使用了现浇板房屋的整体性,抗不均匀沉降性和结构安全性均有很大提高,但也伴随产生了一些楼板裂缝问题.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面板的裂缝,是目
期刊
摘 要:人为什么痛苦?因为人是独立的利益主体、感觉主体和思想主体,多数人的多数需求要付出很多,才能得到。快乐与健康、生存、发展并不一致,充满矛盾,充满冲突。有意思的是,人经常追求错误的东西,经常不自觉地偏离目标,经常为一些小事烦恼。人习惯性地关注下一个目标,常常忽略了眼前的快乐。人是理想动物、道德动物,又是现实动物、利益动物,二者的矛盾常使人彷徨无措往往。现实社会中权力掠夺与资本剥削又成为人痛苦的
期刊
小城镇建设是复杂、系统、长远的社会性工程,所以,应当对其中一些内在的并互为联系的问题有明确的认识。这些问题主要有: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承担小城镇建设的主体性组织和商业性组织,小城镇中的主导性产业与多样性产业问题,等等。对以上问题如能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并正确处理,小城镇建设就会有大的发展,城镇化步伐就会大大加快。  一、小城镇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  小
期刊
摘 要: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引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客体的更加丰富的科学界定,使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内涵更加丰富明晰,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更具针对性。结合“以人为本”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中应采取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重视教育客体个性、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等措施。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客体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
期刊
摘 要:本文试图依据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目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必修1《经济与生活》教学中实现资源与效益的整合进行探究和尝试,目的是探索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经济与生活;资源与效益的整合  身为一名教师,我时常会思考:怎样才能让自己驾驭的课堂更丰富、更活跃、更有吸引力和更深刻?  面对一届届新的学生,面对一个个十分熟悉的知识点,我经常犯
期刊
文言文是升学考试的重要内容,部分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功利性极强,使文言文教学显得单调乏味,学生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阅读能力得不到提升。利用媒介, 强化朗读,多角度解读指导写作可以引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历年来,文言文是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升学考试的内容之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紧紧围绕高考考点来教学,教学内容上,重点讲解文言
期刊
摘 要:20多年来,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城市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居民住房条件总体上有了较大改善。但也要看到,城市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不够完善,政策措施还不配套,部分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还比较困难。面对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我国一部分弱势群体的住房需求难以通过一般的房地产供求市场得以实现。本文将从这一现象出发,对我国的现行住房保障体系进行分析,并对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发展
期刊
摘 要:园林是综合艺术,不仅利用自然山水创造真景,反映真境,还利用诗歌、绘画、书法反映虚境。创造具有诗情画意的空间,追求清新雅致的精神世界,在追求情、境的同时,亦追求空间中趣的韵味,园林是寄情的载体。充分反映历史文化、民俗民风和时代特色。近年来,由于观念上和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着注重视觉形象而忽略环境效益的现象,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十分必要。  关键词:节约型园林;园林;绿化  随着
期刊
我军资产规划计划与经费预算一体化管理,是当前军队资产管理工作亟待完善的重要课题。资产规划计划与经费预算一体化管理就是以实物资产存量和经费需求流量为对象,在对资产实行预算管理的同时,使之与经费的预算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实物资产预算管理与经费预算管理相衔接的管理机制,提高资产和经费的综合保障能力。从军队资产作为一项重要的军事经济资源角度考虑,借鉴预算编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完善资产规划计划与经费预算一体化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