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问题意识 变革学习方式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hwa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及重点任务之一。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会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倡导问题意识的原因
  1.学生观的变化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具有生命的独立意义的人,有与生俱来的探究愿望,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不能由教师任意捏塑。”当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使得教学充满不确定性,单纯由教师预设问题容易导向教师思想上的霸权主义而忽视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和体现其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学生是完整独特的人,他们既有丰富完整的内心世界,又有差异。”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活动中的个体差异,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语文教学应重在调动学生的个体阅读体验,重在让学生获得自我真实的感受。学生依靠自己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会激发起强烈的学习愿望和热情,会产生更强大的学习动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2.学习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大都停留在机械问答的层面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主导着发问,学生扮演着“答问”的角色。“跟着老师的问题走”,实际上只能是一种单一的、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建构主义在关于教学设计的原则提出:“应该能够通过鼓励使学生生成发现问题和查阅文献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训练思维的活跃性、创新性和独特性。特别在阅读教学中,主动探究,创新而又富有个性地学习,能避免一元性思维实现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
  3.教学评价标准的变化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曾经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一个交流、沟通、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在平等与合作的平台上以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方式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多方参与,有交流、沟通、对话的互动交往,不仅有问题生成的可能,更有问题生成的必要。因此,从课堂教学评价来说,一堂语文课的优劣应该看这堂课教师是否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要,是否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并进而形成了独立的认知能力、阅读能力或思维能力,课堂上学生是否有问题生成应该是衡量课堂教学优劣的一个重要方面。
  4.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著名的哲学家波普尔认为,“创造性的思维是从各种问题开始的”。问题意识不但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还会促使人们去解决问题、发表见解,而这正是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学生如果缺乏问题意识、质疑能力,终将容易导致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匮乏。“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着眼于今后发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仅仅是单纯追求一种形式,而是培养学生长远学习能力的需要,同时,更能促使其逐渐形成勇于探索、创造和敢于批判、怀疑的科学精神。
  二、问题意识如何培养
  学生课堂上为什么没问题?究其原因,浅层次的表现就是学生厌学情绪使然,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自然谈不上有问题意识。其次,是学生习惯或个性使然,习惯于老师问他们答,觉得主动质疑似乎叛逆;抑或性格内敛,害怕问题过于稚嫩被笑话没面子。深层次的原因应该要反省现行的教学模式。事实上学生没问题习惯的养成背后就是长期以来教学活动设计不合理,教师往往通过预想提出一些可能是学生会感到疑惑的问题,长此以往,直接造就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惰性心理——不是积极探究主动质疑,而是消极等待,被动接受,“不幸”被老师提问到了,再来面对这不属于自己的问题。那么,问题意识该如何培(下转第63页)(上接第47页)养呢?
  1.重视课前预习环节
  语文教学尤其要凸显预习环节的作用,很重要的一点应使课前预习成为学生困惑、思索、理解、探究的开始,而不是走过场,眼睛扫视而过。课前预习要有一定的步骤、方法,如看注释、通读全文,看文前文后编者的导读与设计思考之间的联系。边读边圈点批画,发现不清楚、不能解答的问题,把文章的前前后后联系起来思考。在对文章的构思、题材、手法、语言等方面有了基本的思考和理解的同时,又能从中发现真正属于自己的问题。抓好课前预习,既使学生先行自主探究文本,又能够保证课堂探究有针对性、有序、有效进行。
  2.创设好问题情境
  教学中常遇到的情况是学生提不出问题,而不是不想提出问题,教师往往充当越俎代庖的角色。一般说来,学生自行发现的问题往往更贴近他们的思维实际,想让学生提出问题就需要教师创设好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发问质疑。如导入时通过介绍背景资料或应用多媒体来营造氛围,创设问题情境。如教师通过讲解铺垫,创设质疑的条件形成悬念,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去发现问题并触发解疑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其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以问题带出学生的问题,或引导学生甄别、筛选出重点问题,使探究能循着有价值的方向展开,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3.教师的角色转变与和谐课堂的构建
  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形象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平等中的首席”。“文本的意义不应该只是以教师的单向解析传授为主,而是由学生在研读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教师要尽可能把课堂的话语权更多地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观点和问题,保护其怀疑精神,真正与学生能针对文本平等地对话交流。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要避免学困生在探究质疑中的边缘化倾向。由于思维角度不同,学生问题有的可能稚嫩或有悖常理,甚至不可理喻;也有可能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挑战权威提出不同看法……这些都是学生的思维成果,只要言之有理,允许有不同声音。教师应不以其稚嫩或可能难住自己而否定扼杀其怀疑精神,而要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注意适时、适度的鼓励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宽容、和谐的氛围中养成发问的习惯,不断提高质疑的能力和水平。
  4.处理好课前预设教学程序和根据学情灵活变通的关系
  凡事预则立,倡导问题意识不等于不要预设,“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不是精彩的课堂”。语文课标强调文本阅读中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要能有所质疑、有所发现、有所生成,但也不能为了生成而不要预设。好的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也能成为预设的提高,二者应是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的关系。因此,教师应注重课前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在师生、生生、生本等多边对话可能出现的情况,并相应地做好教学安排。同时,教师更要善于倾听和引导,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要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就必须把学生的精力集中在最能揭示文本价值的核心问题的探讨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或者说教学智慧就表现在倾听学生的问题时善于从众多问题中筛选、提炼出核心问题,整合利用成为教学资源,自然地纳入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对文本的研读,以求得对文本的透彻理解。
  5.倡导研究性阅读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质疑,自己去探究,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习能力。高中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范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阅读材料,在整体把握、局部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在研究性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承担起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既要尊重学生主体,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又要适时引导、教给方法,让学生在课堂外的研究性阅读中学会思考,学会发现,不断形成问题意识,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笔者基于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对课程价值的要求,采取“任务型教学法”对Senior English For China(Students’ Book 2B)的Unit 15 Destinations口语课做了以下教学设计。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旅行的目的地,内容具体涉及介绍世界旅游名城、如何办理出国旅游手续、出国旅游前的计划和准备等。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设计的。  第一步:导入  和学生一
期刊
随着各专家人士对新课改形势的深入研究,语文课改也有了长足发展,并不断趋于成熟和完善。但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研究,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不一,莫衷一是。作为新课改浪潮中的一员,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工作,笔者谈一下对阅读教学工作的一些浅见。    一、新课改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为学
期刊
本课为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复习课,通过学生生活实际,沟通英语课堂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采用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师创设的自然生活情境中主动、愉快地运用和复习本单元英语知识和技能。    一、教学案例    片段一:复习1到10十个数字单词的拼写  师:Hello! What class are you in? What grade are you in now?  生:Cla
期刊
中学生能否写出一篇条理清楚、中心突出,并有一定新意的文章,能否写出格式正确、明白无误的各类应用文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教学无疑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每个语文教师最有兴趣研究的课题。    一、作文教学的起始段——感悟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好作文应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古人也说:“凡立言之要在于有物。”但是,感到言之无物却正
期刊
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我们学校在1997年就开设了微机课,从那时起就成了学生们最喜欢的课之一,但这个喜欢同语文、数学课的喜欢不能同日而语。大部分学生喜欢它是因为好玩,而且没有考试压力。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它是学生们的一片“乐土”。可以
期刊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然而每年的学校军训,每次都有学生晕倒和体力不支退场的,而且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学生的体型也向“胖无力”、“豆芽菜”方向长,这些学生体育课一圈跑下来面色苍白,气喘吁吁,严重的甚至发生晕厥。体育中考1000米的满分标准由以前的3分25秒降低到现在的3分40秒,800米满分标准由以前的3分10秒降低到现在的3分25秒,这样还有大部分学生跑不到满分,甚至达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心理辅导室曾收到这样一封学生来信:  因为父母在外打工,我从小学三年级就一个人住,很多事情必须自己独自面对、独立决定,我一度为自己的独立而自豪。然而,现在我开始在一件件事情面前不知所措,开始恐惧社会,开始怀疑自己以前的很多想法。我发现周围很多同学都有类似的困惑:我们从小接受最传统的教育,如今却看到欺骗的行为大行其道;看到不诚信被不断地奖励;被告知要成功必须不择手段;助人为
期刊
所谓公德养成教育是指,班主任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通过对学生的公德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公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公德心理结构的教育。  学校是推进公德教育的主阵地,班级理应把公德教育作为班级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在班级活动中该如何有效推进公德教育呢?    一、理解公德养成教育的内涵    公德养成教育的内涵包括
期刊
摘 要:在传统文化观照下生成的“以歌舞演故事本体写意性”的演剧观、虚实相生的创作原则、舞台假定性质及程式化的表现手段,形成了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决定了戏曲舞台美术“空台”体系存在的合理性和若干特性。  关键词:中国传统戏台;空台形态;生成;特质    一  中国传统戏曲舞台长期以来以“空台”为主干,而迥异于其他戏剧体系。从现在舞台意义的角度而言,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不过是一个空空如也的裸台而已。
期刊
摘 要:凡高及后印象主义绘画偏离了西方客观再现的艺术传统,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原则,向后来的画家展示了色彩自身所具有的强大的精神表现力,为他们的进一步的探索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情感;力量;色彩;表现    文森特·凡高的绘画是以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表达狂热的感情又不失引人深思的象征内涵而为人们熟知的。凡高开始其艺术生涯的年代正是西方绘画艺术在诸多层面都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年代,而色彩的解放就是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