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依恋与大学生返乡工作意愿关系研究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ao5211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赤峰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方式,获取了赤峰籍在校大学生工作地意向的相关信息,探讨大学生家乡依恋对返乡工作的影响。结果表明:由地域认同、情感依恋、行为倾向三因素构成的家乡依恋在赤峰籍大学生群体返乡工作意愿上发挥正向积极作用。
   关键词:家乡依恋;大学生群体;返乡工作意愿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8-0058-04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
   教育作为一项具有正外部性的经济活动,对于提高人力资本的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专门人才和职业人员的社会活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留住和吸引具备专业素养的职业人才已经成为一座城市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2012年开始,我国劳动力总量开始绝对减少,一些大城市开始意识到人口红利的消失。在2019年,我国以南京、郑州为代表的二、三线城市掀起了一股“人才争夺战”的热潮,各地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与此同时,欠发达地区城市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难题。在马太效应的影响下,如何减缓人口数量收缩、消减人才争夺战带来的影响,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面积90275平方千米,下设3区7旗2县,人口达434万,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人口大市。已初步形成以能源、有色金属、医药、食品、纺织、建材为骨干的地方特色工业体系。截止到2019年3月,三次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49.4:32.8:17.8调整为19.7:30.8:49.5,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第三产业作为吸收就业人员的主要渠道,就业人员的素质是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因素之一。据统计,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从业人员大学(指大专以上)学历为13.61%。由此可见,从业人员学历偏低,专业知识的缺乏是目前赤峰市各行各业普遍面临的困境。吸引具备专业技能的从业人员推动各行各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是产业升级背景下的最优选择。
   为获取更好的机会和实现自我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群体会出现人口流动现象。大学生的人口流动可以分为未因工作或教育原因流出的非流动者、在家乡上学,毕业后仅仅因工作原因流出的后期流动者、毕业后返回家乡就业的回流者、在外地接受高等教育并选择在外就业的持续回流者四种类别。产生流动过程的大学生是否会降低其对家乡的依赖程度?家乡的依恋程度是否会影响到大学生返乡工作意愿?本文试图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
   二、文献综述
   在我国城市内部剧烈重构的当下,地方感作为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学术热点之一,在推助我国城市健康发展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地方感是一个包容性的概念,是人地相互作用的產物,是人对某一地方特定的情感依恋,并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与人的日常活动息息相关[1]。在地方感的研究尺度上,徐梦洁等认为县域、市域、省域是研究居民地方感的适宜尺度[2]。基于人地的情感交互,地方感引申出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两个子概念。朱竑和刘博认为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在概念的维度上产生了显著区别,地方依恋所蕴含的情感、认知、行为三维度会显著影响到地方认同[3]。
   地方依恋作为地方感的相关概念之一,目前在国内的实证研究方面,较多的集中于旅游地的相关领域;随着对地方依恋理论的认知加深,我国学者也逐渐将研究方向转向居住地的人地联结。黄向和吴亚云认为具有休闲性质的并且以童年记忆、校园记忆、成年记忆为代表的地方记忆是影响地方依恋的关键因素。同时冯宁宁、崔丽娟发现当个体在某一地方居住时间越长,环境偏好对地方认同的作用也就越强。从地理概念来看,家乡作为地方的下属概念,对于家乡依恋的定义可以以地方依恋为参考,指个体与自己家乡之间特殊的情感联结,包括对家乡的认知,产生的感情以及会产生的行为倾向。
   从总体上看,研究对象较多的以社区为主的地方依恋研究,缺少以市域为尺度的相关研究;此外,家乡作为一种特殊的地理存在,其自身具备的依恋效果是否会与其他地方产生差异并影响个人决策,还需进一步展开论证。
   三、家乡依恋对工作的意向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样本情况分析
   本文采用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173名赤峰籍在校大学生对于赤峰地区的依恋感和毕业后返回赤峰市的工作意向,主要使用的研究工具为SPSS 25.0,其人口学变量分析如表1所示。他们来自哲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医学、农学、工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12个学科。鉴于省级行政区域为标准的表格过于复杂,故选择以省内、省外、海外为单位编制区域表格。
   (二)赤峰籍大学生家乡认同描述与分析
   受到我国户籍制度的影响,明确的地域性概念根植在每个人的头脑中。家乡的概念是个体产生归属感、地方凝聚力的基本标识。但对于“你是哪里人”的回答会受到参照地方、所处人群、所处地点的不同而产生变化;同时受到社会环境、经济多种因素的影响,家乡概念的界定会在不同个体上呈现差异,地域范围会产生变化,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地域身份认同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划分,更多的是该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文化的认同。
   调查发现,赤峰籍学生在家乡地域范围认同上存在差异,从历史因素来看,1969年赤峰市从内蒙古自治区划归辽宁省;1979年赤峰市由辽宁省划回内蒙古自治区。地理位置上,赤峰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蒙、冀、辽三省交汇处,所以语言、饮食等文化元素受到东北地区的影响;另外,当下大学生群体父母出生年代的主要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在其父母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由“内蒙古人”到“辽宁人”再到“内蒙古人”的一次或多次变化过程。当在有人问到您是哪里人时,受到地域、历史、文化、家庭多种因素的影响,赤峰市人会存在泛地域认同的回答的现象。但如表2所示,12.14%的学生选择回答东北人或北方人;40.46%的学生会回答内蒙古人;44.51%的回答是赤峰市人;由此可见,在学生群体中省域认同和市域认同度较高,且市域认同较高于省域认同。    (三)赤峰籍大学生家乡依恋的探索性分析
   首先利用KMO值和Bartlett值进行因子分析,数据结果显示,KMO为0.816,大于0.6,同时数据通过Bartlett球形度检验(p<0.05),说明研究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采用主成分析法对调查问卷进行因素分析,使用最大方差旋转法进行旋转,并参照碎石图辅助决策因素个数。经过探索,最后剩下9个项目并对其因素分析,统计结果表明赤峰籍大学生家乡依恋呈现清晰的三因素结构,KMO为0.791,数据通過Bartlett球形度检验(p<0.05),特征根值均大于1,累积方差解释率为61.188%。各项目的因素载荷见表3。依据地方依恋的相关理论将三因素分别命名为:地域认同、情感依恋、行为倾向。
   (四)赤峰籍大学生家乡依恋对返乡工作意愿的回归分析
   如表4所示,将情感依恋、地域认同、行为倾向计算维度均值,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地域认同、情感依恋、行为倾向均与返乡工作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将地域认同、行为倾向、情感依恋作为自变量,返乡工作意愿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如表5所示,模型R方值为0.448,对模型进行F检验时发现模型通过F检验(F=45.731,p=0.000<0.05),模型中VIF值全部均小于5,并且D-W值在数字2附近。地域认同的回归系数值为0.345(t=2.928,p=0.004<0.01),行为倾向的回归系数值为0.636(t=5.595,p=0.000<0.01),情感依恋的回归系数值为0.350(t=2.075,p=0.039<0.05),构成家乡依恋的三维度均会对回乡工作意愿产生显著性的正向影响关系。对这一研究成果,本研究的解释是:家乡作为承载个体童年记忆、校园记忆的特殊地理区域,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其产生的情感浓度远高于其他地方。自幼成长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让短期离乡的学生群体更容易产生熟悉感和安全感。大学生群体在面临就业问题时会综合行业选择、置业成本、地域人际关系依赖等多方因素,对于家乡的依赖不是单方的付出,更多的是社会情感、个人情感合力作用下产生的结果。
   (五)赤峰籍大学生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家乡依恋的回归分析
   将性别、年龄、民族、户口性质、学历、外出读书时间作为自变量,地域认同、情感依恋、行为倾向分别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对地域认同和行为倾向进行F检验时发现模型并没有通过F检验。将情感依恋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如表6所示模型R方值为0.100,对模型进行F检验时发现模型通过F检验(F=3.068,p=0.007<0.05),模型中VIF值全部均小于5,并且D-W值在数字2附近。外出读书时间的回归系数值为-0.161(t=-3.129,p=0.002<0.01),意味着外出读书时间会对情感依恋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对这一研究成果,本研究的解释是:个体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并不断创造与其他个体的联系从而形成新的人际关系。社交联结的建立有助于个体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进而产生情感依恋。大学生群体外出读书时间越长,与外乡人所构建的人际联系逐渐增多,同时家乡间的人际联系会进行消减。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减少对家乡人际关系的投入成本(时间、情感)进而出现外出读书时间越长情感依恋越低的现象。
   四、结论与讨论
   (一)调查的主要结论
   通过对研究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赤峰籍大学生群体在市域认同上认同度较高;由地域认同、情感依恋、行为倾向三因素构成的家乡依恋在赤峰籍大学生群体返乡工作意愿上发挥正向积极作用;外出读书时间会对情感依恋产生负向影响。
   (二)相关问题讨论
   地域认同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历史、文化、良好的经济因素会加强地域认同感,但地域认同感并不是随着时间的增加呈增长态势,在一些城市负面事件的影响下,会降低居民对其的认同感。保持良好的城市形象、增强居民的地域认同需要有关部门共同构建。
   情感依恋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对于人地交互而言还包括环境变量。老街道、地标性建筑所承载的记忆点对于居民而言更多的是情感的联结。应利用物理环境要素强化居民的城市记忆,进而增强居民的情感依恋。
   地域认同和情感依恋是先于行为倾向的情感链条。但行为倾向并不等同于行为付出,在大学生群体做出方向就业的行为倾向时会受到工资水平、工作类型、生活成本等多方因素的影响,最终做出行为付出。因此,地方政府在吸引本土人才回乡就业时应综合情感因素和客观情况进行政策制定,以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竑,刘博.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1-8.
  〔2〕徐梦洁,王如月,刘颖,吴红梅.居民地方感的尺度偏好与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2(02):91-101.
  〔3〕黄向,吴亚云.地方记忆:空间感知基点影响地方依恋的关键因素[J].人文地理,2013,28(06):43-48.
  〔4〕冯宁宁,崔丽娟.从恢复体验到地方依恋:环境偏好与居住时长的作用[J].心理科学,2017,40(05):1215-1221.
  〔5〕甘凌之.农民工的家乡依恋及其与城市适应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责任编辑 徐阳)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形象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叙事体系与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本栏目三篇论文均分别从宏观理论与微观论证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学理探究。李新亮《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形象的认同维度》从文化地理学、文化心理学、文化政治学的三个维度系统地分析了中华民族日常生活耳熟能详的民族形象与文化符号背后所蕴含的民族传统与文化心理结构。王晓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松
期刊
摘 要:此文系滨田耕作(号庆陵)主持热河省赤峰红山后史前遗迹的考古发掘结束之后,于一九三五年八月二日,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夏季讲习会的课外演讲草稿的基础上改削订补而成。作者介绍了热河赤峰之旅的目的、行程,以及此次在赤峰进行调查发掘的大体情况。   关键词:赤峰;史前遗迹;滨田耕作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4-0019-06   笔者自今年五
期刊
摘 要:本文从赤峰学院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的历史发展变化、目前建设状况研究中剖析优劣,从中分析出较为合理的建设方案,进而,给出赤峰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的发展规划。以此来优化赤峰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希望本研究能给予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研究现实理论依据。   关键词:美术教育;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人才培养   赤峰学院美术
期刊
摘 要:语言教育不仅要与国家的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更要与各高校所在区域的语言、经济、文化的具体发展需求相匹配。文章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围绕内蒙古地区语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现状,指出目前内蒙古高校语言人才培养与本区域社会发展不相匹配的事实,并针对当前内蒙古高校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宏观布局和微观操作两个层面对未来语言人才的区域性培养做了有益的思考与建议。   關键词:语言人才;区域性;内蒙古  
期刊
摘 要:草原丝绸之路历史悠久,横贯欧亚北方草原地带,其路线辐射地区正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聚散生息的核心地区。自先秦时代到蒙元时期,先后崛起的匈奴、回鹘等民族政权相继控制并参与到这条草原通道的中西交通之中。学界对这些政权与草原丝路之间的关系较为重视,并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匈奴;西域诸国;回鹘;西辽;蒙古汗国   草原丝绸之路指蒙古草原地带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
期刊
摘 要:汉代奏议文是两汉臣子进呈给皇帝的议政性文本。二十世纪汉代奏议文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是将汉代奏议文作为汉代散文的一个分支加以研究的成果;另一方面是将汉代奏议文视为一种公文或公牍文加以研究的成果;第三个方面是看重汉代奏议文的史料价值,以它为例证材料,阐释汉代的历史变革、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等问题的成果。此外,还有对于汉代奏议文的选编与整理成果。二十世纪汉代奏议文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亦有缺憾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赤峰学院为例,分析新媒体对高校共青团思政教育工作的利弊,分析了高校共青团思政教育工作方式在新媒体背景下转型的必要性,提出了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共青团思政教育工作方式转型的路径。在该路径下,树立3个理念(参与式思政教育理念、互动式思政教育理念、知识与乐趣相结合思政教育理念);推行2项举措,即打造1支学生新媒体队伍和完善监督激励机制;打造1个融合传统载体和新媒体优势的思政教育阵地。   关键
期刊
摘 要:辽代是草原丝绸之路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东西方文化交流非常密切。为在草原丝绸之路西段搜寻能够反映东方文化影响的例子,用图像学的研究方法,以两种纹饰题材——凤纹和轮菊纹作为例子,在辽代器物上寻找与之相同或相近的纹饰进行说明和佐证,用纹饰艺术上的异同和变化体现草原丝绸之路为载体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成就和贡献。   关键词:草原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凤纹;轮菊纹;辽代   中图分类号:K246
期刊
摘 要:本文从辽代考古发掘的大量资料出发,应用美术考古学的研究思路,对辽代狮子纹的出现和使用进行了梳理,依据狮子的形态对纹饰进行分类介绍,总结了辽代狮子纹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辽代;狮子纹饰;美术考古;民族艺术;契丹风格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8-0007-06   内蒙古自治区是契丹民族的肇兴之地,也是辽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期刊
摘 要:利用知网和教育部官方网站和中国教育新闻网资源,通过学术、政策和实践三种途径对“三全育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考察,探讨了“三全育人”理念的思想来源,分析了“三全育人”从实践、理念到目标、原则,再到政策试点的具体过程,并总结分析了三种途径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三全育人;思想来源;发展历程;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9-008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