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q3q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涯,而且也将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涯。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师生关系主要有三种:一是服从型,教师靠规章要求学生服从;二是认同型,教师靠高超的讲课艺术,渊博的知识获得学生的认可,但关注的仍是教材和好书;三是同化型,这是最高层次的师生关系,教师以“教人”为己任,关注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超越老师,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教育成功的标志之一。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主要是服从型、认同型。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对教师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是能否使我们具有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如此,学生亦然。在“以人为本”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被认为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正确认识教师在新课程下的角色,将直接影响着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师职能的发挥,进而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
  首先,要做一个甘为配角的新型教师
  作为教师,不应是“授之以鱼”,不应是终年辛劳而收效甚微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以渔”,是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发展,学会共处的智者。新的教学体系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作业检查者,问题答案的提供者。教师应把过去的主角地位让给学生,让学生演主角教师作配角、导演或幕后工作人员。
  (一)从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作用并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上老师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样就使教学成为一项单向的、单纯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无论课上还是课下,师生之间的界限清晰,从而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并创新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师生间的交流。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二)从主导者转化为引导者 叶圣陶老先生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论点。在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这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学生灰心丧气时,给予安慰和鼓励;在他们取得进步时,予以表扬。第二,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学习方法,比如有些学生阅读能力较差,这时教师应该积极分析原因,发现问题后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第三,教师应引导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态度,帮助学生不断培养学习兴趣。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容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导致课堂效率降低,不能及时完成学习任务。这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调整学习状态,在学习中发现快乐。第四,教师还应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选择有效信息和判断信息的可靠性。
  (三)从主宰者转化为组织者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重要角色之一是组织者,成功的课堂活动取决于教师良好的组织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拥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学习水平的学生共同协作。在很多教学活动中,教师大都在课前设计好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在活动中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任务,学生对课堂活动的目的、内容和方式有时并不能完全理解,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合作能力也得不到有效地发挥。因此,教师应作为组织者,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动脑动手,明确任务后自己设计活动,收集并利用学习资源,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四)从控制者转化为合作者和参与者 一方面,新课标所倡导的合作包括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比如设立教师论坛,组织教师在一起探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至关重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控制者,他们控制着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甚至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没有或很少与教师合作。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全身心的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动,共建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的课堂氛围。此外,合作学习还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其次,让学生成为主角,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学生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走上讲台,扮演主体角色,积极主动、有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参与、实践、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形成语感;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探究并掌握语言规律,形成有效地学习策略;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创新精神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促进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因此教师在发挥引导作用的过程中要尤为注意以下几个环节:在备课中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既备教师如何教,又备学生如何学;既考虑教材、课标要求,又考虑学生的知识现状和能力水平,并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在课堂中走出演讲的角色,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情境,开动脑筋,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从而保障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另外,在课后不使学生进入大量“题海”,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教学如果能够做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创造性地给学生输入知识,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其他文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的基本观点是: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成熟论者所强调的),也不起因于客体(行为主义者所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教学。如果没有融入情感教学,就如同一条无源之水.就无法守住语文的
作文来源于生活,如果没有了生活这个源头,闭门造车,那么写出来的作文必然是生硬的,枯涩的,漏洞百出的。有的同学就会感叹:“我们整天呆在校园里,生活上“三点一线”,枯燥至极,没有什么新鲜素材,有什么可写的?”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来帮助学生改变这种局面呢?  一、引导学生们用心观察生活  的确,中学生的生活“三点一线”,有些枯燥,但只要细细品味,就自有它的一番滋味。写作是“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
相对于政治体制而言,政策体制的缺陷与腐败现象的联系更为直接。我国政策体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政策权力机制、参与机制、监督机制不够健全。三者互相联系,由政策体制缺陷而引起
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激励原则必须充分考虑激励的心理学原理和社会主义制约性两个方面的因素,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明确激励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职工的素质;激励既应重视情绪的作用也
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分化,在初二年级段趋向稳定。教师就不能仅仅满足于依靠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来达到引起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目的了,我们有必要从学生心理方面对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进行探讨。  第一、创造深度,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注意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深度,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设置一个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可解决同时对学生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来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引导
一、主谓颠倒  例一:崔颢《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主语),现代汉语语序为“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  例二: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外”和“山前”是陈述对象,而“七八个星”、“两三点雨”应是名词性短语作谓语
愤怒话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最随意的语言之一。本文以《红楼梦》为例,从前四十回中收集72例作了定量定性分析。根据句子语气,愤怒句分为四大类:陈述式愤怒、反问式愤怒、
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逐步走上了以审美为核心的综合能力的教学。对于高中生而言,审美不仅是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还是陶冶情操、提升品位的关键要素。散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比例,通过散文阅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会审美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以苏教版教材为例,以审美为视角,探讨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开展。  一、情境再现,初步感知抓整体  在新课程改革下
讨论了物理实验的元器件、设备或系统在使用时可靠性的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