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嘴儿” 可把娃害苦了

来源 :科学新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bushila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薯片、饼干、方便面,这些都是孩子常吃的零食。可是你知道吗,长期大量摄入会给孩子的健康埋下重大隐患。所以,面对各式各样的零食,家长们,可都长点儿心吧!
  特邀专家 彭珊珊
  Iearth—爱地球环保机构“让孩子远离食品添加剂”项目专家顾问
  广东韶关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特邀专家 徐菲
  Iearth—爱地球环保机构“让孩子远离食品添加剂”项目主管
  镜头一:
  “妈妈,这些我都要!”2年级的小雅最喜欢逛超市了,每次都能带回好多自己喜欢的零食,这不,妈妈一不注意,她就飞奔到零食区抱回一堆“美味”。
  一旦妈妈不给买,小雅就会撒娇地说:“好多同学都说这个好吃,就我没吃过!”看着女儿撅起的小嘴,妈妈只能推着车里的零食无奈地去结账了。
  镜头二:
  抱着大袋的薯片窝在沙发里打游戏,是奇奇每天最喜欢的休闲时光,玩儿累了就来一瓶饮料解渴,如今,身高不到一米六的他,体重已经达到了150多斤。
  “说了他也不听,每天都是零食不离口!”奇奇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儿童吃零嘴儿调查结果堪忧
  近日, iearth—爱地球环保机构发布了国内首个专门针对6—12岁儿童进行的、有关食品添加剂摄入状况的权威研究报告——《中国9城市儿童食品添加剂摄入情况调查报告》。该报告中所公布的关于我国儿童摄入含食品添加剂食物的频率、习惯以及行为态度等调查结果令人担忧,而儿童长期大量摄入含添加剂食品所存在的潜在危害更是引发关注。
  34%的儿童曾因食用零食不适
  说出来或许你都不相信,方便面、薯片、冰淇淋、饼干、口香糖、火腿肠、果冻、奶茶、蜜饯这9类孩子们青睐的零食,都是富含食品添加剂的“大户”,尤其是方便面,一包中最多可含有25种食品添加剂。
  根据调查显示,孩子们对这些零食的摄取量也是触目惊心:10%的儿童每天食用含添加剂零食3次以上,6%的儿童每天饮用饮料3瓶以上(不包括矿泉水和自制茶水)。
  国内外公开报道显示,儿童经常食用的这些食品中,部分添加剂在长期大量摄入的情况下,对儿童可能存在潜在风险。
  本次调查中,也有34%的儿童表示曾因食用零食而产生过身体不适,更有5%的儿童表示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
  92%家长不反对孩子吃零食
  “既然孩子爱吃,那咱就买呗!”相信这是很多家长对于零食的态度,可以说,这是大家对零食中添加剂的危害认识不足,缺乏对常见添加剂知识的了解造成的。在超市购买食品时,大多数家长没有养成看配料表的习惯,也没有根据配料表中所列举的食品添加剂来选择食品的意识。
  根据调查显示,由于缺乏对食品配料表及食品添加剂的认知,家长在儿童食用含添加剂零食的问题上态度宽松:92%的家长不反对,其中近10%的家长竟然完全不反对,超过20%的家长表示大部分时间都不反对。而当家长反对儿童食用含添加剂零食时,愿意听从家长劝告的儿童只有27%。
  添加剂“丰富”健康隐患多
  在调查中,相关专家对33个类别的489种食品的配料表及所含食品添加剂进行了取样统计,在儿童接触频率最多的9种零食中,含有多种对儿童成长发育不利的添加剂。如谷氨酸钠、5’-呈味核苷酸二钠、阿斯巴甜、安赛蜜等,如果长期大量食用含有这些添加剂的零食,对身体各项机能尚未发育健全的儿童存在一些潜在危害。
  以一个体重30公斤的儿童为例,每天吃超过45克的膨化食品,二丁基羟基甲苯的摄入量就有可能超标;150克的蜜饯可能会导致糖精钠摄入超标;而同样重量的冰激凌则有可能让苯甲酸钠的摄入超标。
  上述3种食品添加剂都曾被多次公开报道“在长期大量摄入的情况下存在潜在风险”:糖精钠曾被认为是可能的致癌物;二丁基羟基甲苯曾被报道可能引起过敏;而有研究证实苯甲酸钠对儿童身高发育不利。
  儿童零食添加剂大起底
  1、果冻
  8%的儿童每天食用果冻一次以上,果冻中柠檬酸的使用频率高达80.95%。
  2、薯片
  28%的儿童食用薯片的频率高达每周2-3次以上,薯片中增味剂的使用频率较高。
  3、饼干
  15%的儿童每天食用饼干一次以上。
  4、冰淇淋
  每天食用冰淇淋一次以上的儿童达26%,冰淇淋中有多种人工合成色素。
  5、火腿肠
  大量儿童经常食用火腿肠,高达31%的儿童每周食用火腿肠2-3次以上,而被调查的样品中亚硝酸盐的使用率高达85.71%。
  6、蜜饯
  29%的儿童至少每周食用2-3次蜜饯,被调查的样品中糖精钠的使用率高达69.23%。
  7、方便面
  大量儿童经常食用方便面;被调查的方便面样品中100%都使用了谷氨酸钠作为增味剂。调查表明,42%的儿童经常食用方便面,每天一次以上的达6%,每周一次以上的达42%。
  在方便面中使用频率较高的食品添加剂里,有一部分是被证实在长期大量食用的情况下存在着潜在的危害的。
  8、口香糖
  15%的儿童吃口香糖每天一次以上,口香糖中阿斯巴甜的使用频率高达75%。
  9、奶茶
  10%的儿童每天饮用奶茶的一次以上,奶茶中含有多种增稠剂。
其他文献
普通人群“粗中有细” 胃病患者粗中选优  近几年,粗粮成了不少老百姓饭桌上的新宠,不过,你知道吃粗粮有哪些误区、每种粗粮都有哪些营养吗?专家告诉你,只有粗细搭配,才能吃得更健康!  特邀专家 李纯  国家高级公共营养师、北京营养师俱乐部会员  粗粮多种多样 营养各有不同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完整谷粒的结构:一颗完整的谷粒包括4部分:谷皮(也就是图示的糠)、糊粉层、谷胚和胚乳。这4个部分所含的营养成
期刊
9年前的金秋,顶着专业课全国第一的光环,20岁的栗坤迈进了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大门,那种离主持梦又近一步的兴奋足以让这个年轻女孩儿从睡梦中笑醒。  可梦想从来都不是在梦里实现的,它需要真金白银的扎实浇灌——播音专业学费一年10000元,住宿费一年2000元,在身边同学一个月轻轻松松花掉2000、3000元的氛围下,栗坤把每月生活费设定在800元以下,但这也意味着,父母每年得为她的梦想掏出20
期刊
赖账者把自己告到“倾家荡产”  他为了逃避债务自导自演了一场“告自己”的戏码;他为了拒付工钱,不仅赖账还反咬一口……  当前,在我国民商事审判中,恶意诉讼现象频发,这不仅严重扰乱了正常的诉讼秩序,同时很有可能严重侵害作为受害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特邀专家 周明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律师  恶意诉讼  恶意诉讼是指当事人明知或应当知道其诉讼目的是不正当的,利用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仍然向法院诉请保护
期刊
抗干燥、防静电、拒敏感  三九时节,除了天寒地冻,空气的含水量也极低,这就导致很多人的头发出现了各种冬季高发的问题,比如干燥、静电、分叉、容易敏感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头发在冬季“回温”?  特邀专家  姚轶峰 D.T.东田发型总监  李厚敏 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  小测试  你的头发  是不是  “受冻”  了  1.洗澡洗脸时发现浴室里、洗脸盆里的残留头发变多了,还掺着很多小碎发。  2.出
期刊
家里没有人在广电系统工作,一个人在北京人生地不熟,普通的家境也注定父母不可能砸大量资金为她的前途铺路……一无所有的栗坤只能靠自己实现梦想。于是,一进大学校门,她就不断寻找各种各样能接近北京台的机会。一番探索后,聪明的她找到了相对明晰的“捷径”——  “电视台录节目时,不都需要找人去现场当观众吗?我那时候就到处打听北京台各档节目的录制消息,听到哪个栏目需要观众我就去报名。”  录节目时,主持人往往会
期刊
@Lazycat:你长得这么高、这么漂亮、身材这么好,是不是从小就特别注重体态仪表的塑造啊?  栗坤:我父母都非常高,所以注定我不可能太矮。至于相貌美丑,我从小真没什么概念,因为我从小上的是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学校对我们的教育就是好好学习,长相、身材什么的都不要分心。直到后来进了传媒大学,我才听说,我那天在长春考点考试时,穿了件红棉袄站在一层的人群中,当时就有老师指着我说:“那个穿红色棉袄的女孩儿
期刊
过去,一入冬,大街上便传来一阵阵冰糖葫芦的叫卖声,到了春节,庙会里冰糖葫芦的身影更是随处可见。作为一种小吃,能够流传至今并受万千宠爱可不仅仅因为它样子好、味道佳,而是因为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特邀专家 姜波  高级营养师,老北京旗人民俗美食世家,东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被誉为“北京城里的活化石”。  既非冰糖也非葫芦  冰糖葫芦逗你玩  如果按字面意思拆解,“冰糖葫芦”应该是冰糖与
期刊
大的投资机会不多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13年整体投资环境将好于2012年。不过,在全球经济仍处于底部的时候,大的投资机会不多。激进型投资者可关注股票、基金、黄金等,稳健型投资者主要的投资方向还应该是固定收益类产品,如储蓄、国债、银行理财产品等。投资者只有找准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才会让资产保值增值。  股市:牛市有望,风险犹存  在很多市场人士看来,2013年A股市场的平均收益将好于去年,A股小
期刊
人生最可怕的是什么?就是明知自己向往从一而终,却硬要宣称自己是情圣;明知自己是个见到小孩就心潮澎湃的人,却总是念叨着“把孩子带到这个残酷的世界太不负责”;明知自己是看到打折标签就会心头窃喜的人,却总是标榜自己对钱没概念……  看不清楚自己,可怕;看不清楚自己还要欺骗自己,更可怕。但栗坤绝不同,她是个头脑相当清醒的80后,采访中,她三番五次强调:自己打小就特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会想尽办法朝那个目标奔
期刊
2003年,柴静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惊心动魄的现场气氛、摇晃的镜头、柴静身穿白色防护服的瘦弱身影和苍白的面容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头一回进非典病房  2003年4月17日,到“新闻调查”的第一天,大概晚上9点,我给制片人张洁打了一个电话:“我来报到。”张洁说:“我们正在开关于非典的会。”我说:“我想做。”  那时,我家楼下卖煎饼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