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仪式感:从红包文化谈起

来源 :精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0418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南方人物周刊》看到李松蔚写的一篇关于红包文化的文章——
  朋友圈前几天有篇文章,一个男生惹女朋友生气了,他在微信上跟女朋友“讲道理”,把“道理”写在红包上,密密麻麻一连发了几十个红包,女朋友转嗔为喜……有意思的是,在那篇转发下面,有个留学生表达了不理解。
  他说:“没看懂,他女朋友为什么不生气了?”转发的人解释:“红包啊,里面是钱。”
  留学生说:“为什么女孩会因为生气而获得报酬?”转发的人答:“不是报酬。红包里的钱不会很多,都是小钱。”
  他说:“是在嘲笑女孩贪婪吗?”转发的人:“没有嘲笑的意思吧。”
  留学生说:“女孩本来很生气,男孩给了她一些小钱,她就高兴了。”转发的人被绕进去了:“这么一说,好像是不太对。”另一个人插话:“不是给钱,是给她发红包,红包和钱不一样。”
  留学生问:“有什么不一样?”然后就没人理他了……我猜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我想了想,觉得这件事还挺有意思的。每个人模模糊糊都懂是怎么回事,但要说清楚还不太容易。红包有奇妙的功能,它就是钱,但又不等于钱。如果两个人在现实中吵架,一方想求饶了,掏出两百块钱,说“好了好了别生气了,这些钱你拿去买点东西”,估计另一方气得更厉害:“你把我当成什么?”但如果是在网上,把这两百块钱分成50个红包发过去,也许真的就有雨过天晴的效果——妙就妙在,它把“钱”变得不是钱了。
  红包把“钱”变得不是钱了,那它变成了什么?文章继续写道:它变成了礼物、心意……成了现代人沟通情感的仪式。仪式的本质,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互动。通过这些互动,构成了字面意义之外的契约和承诺。两个人见面相互作揖,是一种仪式,表达的是“我愿意表达对你的尊重”。一个人做错事向另一个人道歉,是一种仪式,表达的是“我愿意为你受到的伤害负责”。举办婚礼是一种仪式,表达的是“我愿意让全世界知道我们相爱并决定在一起”。
  如果我们把红包的收发双方从亲人之间、朋友之间转到师生之间,教育是否就会变得庸俗?学生是否就会变得见钱眼开?师生之间是否就会变成金钱关系?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然而,媒体报道后,却引发了争议,有家长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其实,在这里,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在形式上,发微信红包的新意让学生感到此事很有意思。当然,如果这样的组织形式与教学内容还能紧密相连,那也能一举两得。某大学有一位老师上课用“发红包”点名,他每节课发66元支付宝口令红包,口令在“当时在场人数”最少的时候告诉,领取红包的同学,输入姓名和学号,这样他就知道谁来上课,谁缺课了。对此,学生的感觉是“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很新奇,从没见过这样的点名方式”。更有意思的是,这位老师是互联网专业毕业的年轻教师,所教科目是《电商创业》,采用这种点名方式,也符合课堂主题,学生都觉得很前卫,很喜欢。
  另外,作为师生双方能够息息相通乃至心心相印的信息和情感的沟通形式,它更是一种仪式,其所包含的教师心意让学生感到此事很有意义。仪式的本质,就是象征多于实质,也就是说,学生关注的不是红包中的“实质”——里面包含了多少钱,而更多地关注其中包含了老师多少心意。正如现实中,别人给你一个两百块的红包,你会嫌薄;微信上你抢到二十块,就会赞叹“好大!”还要回一个感谢的表情。至于那些几块几毛的,纯从经济角度来说,有多大价值?钱不多,之所以能代表心意,在于双方的配合,制造出象征性的真实。收红包的兴奋是这个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给小钱赋予了超越现实的意义,代表着“心意我领了”。
  如此看来,微信红包与平时的奖状奖品并无太大差别,我们大可不必这般神经过敏,总是认为有了钱的成分教育就会变味,甚至认为有了钱的成分学生就会变坏。况且微信红包数额不大,实际上能让师生心意相通的微信红包数额也不需要太大。根据心理学的沟通理论,每一次沟通都在发起对关系的定义。微信红包一发一收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得以疏通、确认、亲近或强化。老师发红包给你,说明老师在意着你,你接收老师的红包,说明你也满意着老师。教育紅包的神奇,是它把“钱”变成了一个仪式,而仪式背后,是双方的合作。此中,“向钱看”演化成了“向前看”。
  上述故事中,焦老师发微信红包的目的只是想一开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真正的学习兴趣会发生在学生开始认真学习、感受学科魅力之后,除此,微信红包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位数学老师教学《钉子板上的多边形》课后,一位学生在班级微信群里与老师聊天——
  生:老师,我从网上买到了一本书《格点和面积》,看不懂。
  师:看着像天书是吗?因为很多知识我们还没学到,不过有这本书在,我们就能确信长大后我们的确能证明。n年后谁先知道为什么“多边形的面积=内点数+边点数÷2-1”,我就奖他一个红包(时间十年有效)。
  结果,“奖一个红包”的刺激,让许多学生等不及十年就开始努力奋斗,想方设法通过画图举例等途径尝试证明“多边形的面积=内点数+边点数÷2-1”,讨论延续了8个多小时,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最后教师兑现诺言,发了微信红包。学生欢欣鼓舞,他们不是高兴得到了红包中的钱,而是高兴得到了“红包”——老师的肯定。
  不过,我们应该明白的是,红包只是一种手段,一旦学生有了长期的学习热情,就不再需要用红包来点燃了。也就是说,如果老师的钱包都变成了红包,也终将是教育的失败。
  教育红包,除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它还可以代表教师对学生的一种美好祝愿。2016年高考前夕,某高三班主任给每个学生发了一个6元红包——“6元钱表示一切顺利,代表600分,相信学生都能考出600分以上的分数。”   当我们弄清楚了教育红包的本质,就会发现红包中包了多少钱甚至包的是不是钱已经不再重要。某小学在开学第一天,老师们一早守候在校门口为学生发红包。不过,和传统的红包不同,老师发给学生的红包内放的不是钱,而是老师欢迎学生返校上课、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的新学期寄语。对学生而言,老师给自己发的红包,不管里面装的什么,都会勾起他们的新鲜感和好奇心,老师的寄语可能是最珍贵的“红包”。
  正因为是“红包”,教师的寄语哪怕是那些老生常谈的上课要求,学生也不会像平日那样抱怨啰嗦。某学校新学期第一课,每位学生都收到了一个“大红包”。打开“红包”,同学们会看到新学期的新约定:不做“迟到君”、拒绝拖延症、不做手机控、告别“低头族”,文明从课堂开始。此时,是红包所包含的仪式感冲淡了原本的厌烦感。
  是仪式感,让红包与钱区分开来,让红包具有非凡的意义。那么,仪式感是什么?在法国童话《小王子》里,小王子和他驯养的狐狸之间有一段对话——
  狐狸说:“你每天最好相同时间来。”
  小王子问:“为什么?”
  “比如,你下午四点来,那么从三点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我就发现了幸福的价值……所以应当有一定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
  “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狐狸说。
  由此可见,仪式感不仅可以使某一件事情与其他事情不同,比如,红包与钱包的不同,还可以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比如,在生活中,晚餐天天有,但《最后的晚餐》就不同,因其“最后”而让晚餐不再普通;再如,在教育中,课天天上,但《最后一课》也因其“最后”而让这样的课不再平凡。
  教育,因有太多的普通与平凡而让学生日渐普通与平凡。要让教育充满激情,我们不妨让学生能够拥有教育的仪式感,来提醒他们不是一般的人,比如,举行成人礼仪式,可以提醒学生已经成年。一场仪式,很多时候是给学生一个契机去迎接一个全新的开始,或是郑重告知学生正式与一段过去决裂;教育应该让学生拥有这样的仪式感,来提醒他们在做的不是一般的事,比如,读书的仪式,古人读书要焚香沐浴、品茗闲吟;再如,随着电视节目《朗读者》而火爆的朗读亭,某种程度上可以归结于它为阅读增添了一种仪式感。
  有人说,穿什么像什么。穿上警服,就得像警察,穿上白大褂,就得像医生。由此想到,学校中,校服是否只是为了着装的统一?我认为,校服应该具有这样的功能,那就是学生(或教师)穿上校服之时,就在暗暗提醒自己的身份是学生(或教师),应该做好学生(或教师)该做的事。仪式感对于学生(或教师)的意义就在于,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学习(或工作)中那些看似无趣的事情。正如有人听音乐会要换上正式的礼服一样,穿破牛仔的态度能好好听一场音乐会吗?我们常常能够看到这样的场景:音乐会中途,几个着装随意的孩子已经开始东倒西歪、窃窃私语甚至小打小闹了,而那些穿着礼服的孩子却正襟危坐,投入认真地欣赏,和身边同样盛装出席的父母一样神采奕奕。所以,仪式感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心态,而心态能够决定一个人的行为。
  说白了,仪式感就是额外加上一些耗时耗力甚至耗钱的非必要动作或行为来表达某种特殊性。我小时候比较调皮,经常捣蛋,尽管很聪明,学习成绩好,但始终无缘三好学生。小学考初中,我成绩得了全乡第一名,鉴此,初一时班主任让我当了个副班长,兴奋之余,我发现副班长是个虚职,无事可干,于是我又露出原形、混同一般。直至初三,一直看好我的英语老师建议我的班主任让我担任正班长。正班长与副班长的不同是,每一节课,老师喊“上课”后,我得接着喊“起立”。正是这一声“起立”,在时时提醒我的特殊——我的身份是“班长”。有一次,應《校长》杂志之邀给老师们讲课,讲到了这个经历,晚饭时,一位听课老师问我那时候是什么力量让我一下子变“好”的,我答道:喊“起立”给了我一种仪式感,它相当于一个按钮,当你去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就是告诉大脑,我要开始进入另一个状态了。所以,仪式感的能量是能唤醒我们对于内心的尊重,接下来如王尔德所说的“爱自己是浪漫一生的开始”,一切都好办了。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
其他文献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  今天是新学年的第一天,中华校园经过暑期的修整已焕然一新,同学们经过长假的锤炼也有了新的收获。2017年的夏季我们送走了取得优异成绩的高三学子,迎来了充满活力和朝气的625名高一新生。相信三年后,中华中学也同样会将你们送入理想的大学。  2017年高考,中华中学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一本达线378人(不含艺体类及出国学生),达线率72.1%,超额17.2%完成上级目标
期刊
少了鬼,世界就不那么有趣了    从京城四大鬼屋之首的朝内大街81号回来以后,噩梦就一直缠绕着鬼编木木三的神经,好像那个在二楼上吊自杀的女人就一直跟在他身后一样,可是猛地回头,却什么都没有,看来鬼真的是来无影去无踪啊!  忍无可忍,马上就要被这个莫名其妙跟上自己的女鬼搞疯了的木木三恶从胆边生,决定成立一个“抓鬼队”,这个队伍的目标就是要抓鬼,然而“鬼”在哪里?当然就在大家口口相传的一个个鬼屋里面了
期刊
前些年,不喜欢读书评文字。也不知从哪里产生的一个幼稚可笑的想法:书,出版了,评与不评,评好评坏,都在那儿,终归还得自己去读才知道。但是,读过几位好友的书评文章后,我发现我错了,错得差点误了几多好的经典读物。  《教学机智——教育机智的底蕴》(马克斯.范梅南著)就是一本“其貌不扬”的好书。说他其貌不扬,一是因为它的外观。无色彩粉饰,也无玩文字渲染。简装,白皮,恰好构成了它的“皇帝女儿不愁嫁”之大气。
期刊
全面放开“二孩”,教育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我们应未雨绸缪,提早布局应对。当然,教育对此也有所期盼。  2017年国家数据显示,实施“全面二孩”第一年,全国新生儿1786万,比2015年增加了131万,增长率8%,比社会期望值低。原因可能是政策刚实施,人们心理准备不足,更与经济负担重、生活压力大有关;当然,“少生优育”生育观念的深入人心应是根本原因。不过专家预测,2017年新生儿总量应该超过1800万
期刊
郝璐璐点燃一支女性香烟,略显急迫地展示着两天前刚做完整形的眉毛,作为伊美尔爱康医院的一名术前咨询师,她得以享受可观的“员工价”。郝称其为福利,并笑言同事们近水楼台,每月的薪水几乎以美容费的形式重新返还给了公司。  “第一人造美女”  在整形美容行业,郝璐璐之名曾“如雷贯耳”——郝因公开承认接受整形美容手术并将过程公诸于众,而被称为“第一人造美女”。  她甚至因此赢得了一份工作。2011年,郝加入伊
期刊
方晓春,字振道,号秋仿,艺名南山居士,武汉市蔡甸区侏儒山人。早年痴迷于书画与文学,在艺术山道上艰难地跋涉,苦苦寻梦到如今,偶有诗歌、曲艺、绘画、摄影在《湖北日报》《作品》《长江文艺》《诗潮》等处露脸,近千幅书法作品散见于《中国书法》《人民日报》诸报端,为《中国教育报》《中国文化报》多家报刊提写刊名,30余篇书法教學理论文章公开发表在《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等颇
期刊
8月18日深夜,一辆黑色的轿车闯过红灯,飞快地驶到深圳车公庙的一幢大厦门前,在刺耳的急刹车声中戛然停下。  谢伟(化名)跳下车,一路奔跑冲进大厦内的一间机房,将两个还在工作状态的硬盘直接拔了下来,塞进随身的皮包,换上刚拆开包装的新硬盘,这才瘫坐在椅子上,长舒了一口气。  一个小时前,还在睡梦中的谢伟被一位同行的电话吵醒,对方言简意赅地告诉他,“不久前被捕的信联互通老板,已经检举了200多家公司,并
期刊
一    (2004年4月21日)  琪琪:姿君,你最近跟柏村联络过吗?  姿君:有啊!上个月我才去了一趟台北,柏村怎么了?  琪琪:嗯  姿君:琪琪,我们什么交情了,你直说没关系。  琪琪:柏村他好像交新的女朋友了。  姿君:不会吧!你看错啦!  琪琪:阿姿,你先听我说,我上个礼拜六去逛衣蝶,看到柏村挽着一个女人的手在挑选女性内衣,而且很亲昵的模样。  姿君:琪琪你一定看错啦!  琪琪:就是这样
期刊
什么叫爱国?在当下的中国,这似乎又成了一个问题;与此相关,怎么做才是一个爱国者的行为,更是一个现实的大问题。  对于中国,这是一个大讲“爱国主义”的时代;对于中国,这又是一个主动拥抱全球化,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即应该具有全球眼光、人类情怀的“国际主义”的时代。
期刊
进入2012年,国内猪肉价格似乎告别了去年的“辉煌”,急转直下。目前,全国猪肉价格明显低于2011年同期数值,截至8月25日,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为13.54元/公斤,而2011年8月,全国生猪的平均价格已上涨至19元/公斤。  来自权威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养殖户每养一头猪仅获利17元。面对日益沉重的成本压力,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养猪散户纷纷退出市场,中国的生猪养殖业或许即将迎来一场行业洗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