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CT诊断在结核性胸膜炎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患有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根据其临床影像学检查方法分为DR检查组与CT断层扫描检查组,以下简称对照组与实验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检查效果及确诊率。
结果:实验组25例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后均观察到结核性胸膜炎基本病变,确诊率为100%,对照组25例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后确诊其中17例患有结核性胸膜炎,其确诊率为68%。实验组的检出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检出情况(P<0.05)。
结论:对比DR诊断与CT诊断的临床效果,发现CT诊断的临床效果及检出率显著高于DR诊断的临床效果及检出率。
关键词:结核性胸膜炎 CT诊断 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071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054-01
结核性胸膜炎属临床常见病症,主要由结核菌从近胸膜的原发病灶入侵胸膜引起自身免疫系统应答,导致炎症反应。临床上将结核性胸膜炎分为干性胸膜炎、渗出性胸膜炎、结核性脓胸三种类型[1]。为帮助临床医师更好的认识到患者的病情,其辅助诊断检查手段必不可少[2]。目前,CT检查在此类疾病的检查中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本次研究就CT诊断结核性胸膜炎进行深入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患有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实验对象,所有入选患者均参照1992年卫生部颁布的结核性胸膜炎诊断标准进行诊断[3],其诊断标准具体如下所示。患者临床有发热、胸痛、盗汗、乏力、气憋、咳嗽及消瘦等症状,临床检查时医师可听闻胸膜摩擦声音。脓胸及渗出性胸膜炎可有语颤降低、气管向健侧异位,叩诊听音变浑,呼吸音减小或消失。经实验室检查得出患者血沉增快、胸水成分中以淋巴、单核细胞为主,早期胸水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符合渗出液细胞成分。超声波检查时患者有液平段或轻度胸膜肥厚,其表现为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经活体检查胸膜制作病理切片,经病理科室医师诊断为具有结核性胸膜炎改变。本次研究的共50例患者中男21例,29女例,年龄均在16~79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43岁左右,病程在3个月~2年之间不等,平均病程约为1.6年,患有胸内双侧积液31例,胸内单侧积液19例。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采取影像学检查仪器进行检查,对照组采用万东FY51-3型X线机进行胸部透视,DR检查患者采取后前位或左侧位摄片。实验组采用GE Light speed螺旋CT机对患者进行胸部扫描,设定参数有电压120KV、电流200mA,设置螺距1.375,设置断层厚度及层间距为10mm,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适当选择体位或进行增强扫描。扫描时患者取仰卧位,嘱患者深吸气后屏住呼吸开始扫描,扫描区域为肺尖至双侧肋膈角处。
1.3 观察指标。本次研究两组患者的临床病变观察指标以诊断其结核性胸膜炎类型为主,对两种不同的检查方法其图像特点及明显图像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观察指标有卫星病灶、空洞、淋巴肿大、胸膜增厚、胸腔积液、支气管播散等结核性胸膜炎表现。实验组患者于检查后可将结核性胸膜炎患者CT表现分为四种类型,即单纯渗出性胸膜炎、单纯局限性胸膜炎、渗出合并局限性胸膜炎及慢性胸膜病变。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采取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以上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及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其中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均采取X2检验,以P<0.05作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作为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较性。
2 结果
其中实验组25例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后均观察到结核性胸膜炎基本病变,确诊率为100%,诊断出表现单纯渗出性胸膜炎患者7例、单纯局限性胸膜炎患者8例、渗出合并局限性胸膜炎患者4例、慢性胸膜病变患者6例。以上分型经病理学诊断,发现误诊3例,即渗出合并局限性胸膜炎患者误诊为单纯局限性胸膜炎患者,误诊率为6%;对照组25例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后确诊其中17例患有结核性胸膜炎,其确诊率为68%。经统计学软件对以上两组患者的研究结果进行处理,得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实验组患者的确诊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确诊率。两组患者的临床影像学检查情况如下表1所示。
根据上表中数据所示,对照组25例患者检查出卫星病灶16例、空洞3例、胸膜增厚3例、胸腔积液1例、支气管播散7例;实验组25例患者检查出卫星病灶25例、空洞4例、淋巴肿大6例、胸膜增厚5例、胸腔积液2例、支气管播散8例。经统计学软件对以上患者的研究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实验组的检出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检出情况。
3 讨论
CT诊断技术,即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是利用X射线技术[4],对人体某一断层厚度进行扫描,并且于另一端由探测器接收,最后由计算机处理重建图像的一种新技术[5]。其检查技术主要有平扫、造影增强扫描及造影扫描三种,其临床检查效果准确率很高[6]。按照CT影像学诊断特点,将结核性胸膜炎可细分为单纯渗出性胸膜炎、单纯局限性胸膜炎、渗出合并局限性胸膜炎及慢性胸膜病变四种类型。本次研究中对比DR诊断与CT诊断的临床效果,发现CT诊断的临床效果及检出率显著高于DR诊断的临床效果及检出率。
参考文献
[1]胡秀荣,彭勇.结核性胸膜炎CT诊断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95~96
[2]陈建军.结核性胸膜炎CT诊断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10):58~59
[3]闫铁民.结核性胸膜炎CT诊断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6):112~113
[4]丁有泉.结核性胸膜炎CT诊断的临床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3):450~451
[5]王琳娟,经贵鑫.结核性胸膜炎CT诊断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29):151~152
[6]吴丽明.结核性胸膜炎的CT诊断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73~104
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患有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根据其临床影像学检查方法分为DR检查组与CT断层扫描检查组,以下简称对照组与实验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检查效果及确诊率。
结果:实验组25例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后均观察到结核性胸膜炎基本病变,确诊率为100%,对照组25例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后确诊其中17例患有结核性胸膜炎,其确诊率为68%。实验组的检出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检出情况(P<0.05)。
结论:对比DR诊断与CT诊断的临床效果,发现CT诊断的临床效果及检出率显著高于DR诊断的临床效果及检出率。
关键词:结核性胸膜炎 CT诊断 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071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054-01
结核性胸膜炎属临床常见病症,主要由结核菌从近胸膜的原发病灶入侵胸膜引起自身免疫系统应答,导致炎症反应。临床上将结核性胸膜炎分为干性胸膜炎、渗出性胸膜炎、结核性脓胸三种类型[1]。为帮助临床医师更好的认识到患者的病情,其辅助诊断检查手段必不可少[2]。目前,CT检查在此类疾病的检查中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本次研究就CT诊断结核性胸膜炎进行深入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患有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实验对象,所有入选患者均参照1992年卫生部颁布的结核性胸膜炎诊断标准进行诊断[3],其诊断标准具体如下所示。患者临床有发热、胸痛、盗汗、乏力、气憋、咳嗽及消瘦等症状,临床检查时医师可听闻胸膜摩擦声音。脓胸及渗出性胸膜炎可有语颤降低、气管向健侧异位,叩诊听音变浑,呼吸音减小或消失。经实验室检查得出患者血沉增快、胸水成分中以淋巴、单核细胞为主,早期胸水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符合渗出液细胞成分。超声波检查时患者有液平段或轻度胸膜肥厚,其表现为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经活体检查胸膜制作病理切片,经病理科室医师诊断为具有结核性胸膜炎改变。本次研究的共50例患者中男21例,29女例,年龄均在16~79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43岁左右,病程在3个月~2年之间不等,平均病程约为1.6年,患有胸内双侧积液31例,胸内单侧积液19例。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采取影像学检查仪器进行检查,对照组采用万东FY51-3型X线机进行胸部透视,DR检查患者采取后前位或左侧位摄片。实验组采用GE Light speed螺旋CT机对患者进行胸部扫描,设定参数有电压120KV、电流200mA,设置螺距1.375,设置断层厚度及层间距为10mm,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适当选择体位或进行增强扫描。扫描时患者取仰卧位,嘱患者深吸气后屏住呼吸开始扫描,扫描区域为肺尖至双侧肋膈角处。
1.3 观察指标。本次研究两组患者的临床病变观察指标以诊断其结核性胸膜炎类型为主,对两种不同的检查方法其图像特点及明显图像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观察指标有卫星病灶、空洞、淋巴肿大、胸膜增厚、胸腔积液、支气管播散等结核性胸膜炎表现。实验组患者于检查后可将结核性胸膜炎患者CT表现分为四种类型,即单纯渗出性胸膜炎、单纯局限性胸膜炎、渗出合并局限性胸膜炎及慢性胸膜病变。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采取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以上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及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其中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均采取X2检验,以P<0.05作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作为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较性。
2 结果
其中实验组25例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后均观察到结核性胸膜炎基本病变,确诊率为100%,诊断出表现单纯渗出性胸膜炎患者7例、单纯局限性胸膜炎患者8例、渗出合并局限性胸膜炎患者4例、慢性胸膜病变患者6例。以上分型经病理学诊断,发现误诊3例,即渗出合并局限性胸膜炎患者误诊为单纯局限性胸膜炎患者,误诊率为6%;对照组25例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后确诊其中17例患有结核性胸膜炎,其确诊率为68%。经统计学软件对以上两组患者的研究结果进行处理,得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实验组患者的确诊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确诊率。两组患者的临床影像学检查情况如下表1所示。
根据上表中数据所示,对照组25例患者检查出卫星病灶16例、空洞3例、胸膜增厚3例、胸腔积液1例、支气管播散7例;实验组25例患者检查出卫星病灶25例、空洞4例、淋巴肿大6例、胸膜增厚5例、胸腔积液2例、支气管播散8例。经统计学软件对以上患者的研究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实验组的检出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检出情况。
3 讨论
CT诊断技术,即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是利用X射线技术[4],对人体某一断层厚度进行扫描,并且于另一端由探测器接收,最后由计算机处理重建图像的一种新技术[5]。其检查技术主要有平扫、造影增强扫描及造影扫描三种,其临床检查效果准确率很高[6]。按照CT影像学诊断特点,将结核性胸膜炎可细分为单纯渗出性胸膜炎、单纯局限性胸膜炎、渗出合并局限性胸膜炎及慢性胸膜病变四种类型。本次研究中对比DR诊断与CT诊断的临床效果,发现CT诊断的临床效果及检出率显著高于DR诊断的临床效果及检出率。
参考文献
[1]胡秀荣,彭勇.结核性胸膜炎CT诊断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95~96
[2]陈建军.结核性胸膜炎CT诊断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10):58~59
[3]闫铁民.结核性胸膜炎CT诊断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6):112~113
[4]丁有泉.结核性胸膜炎CT诊断的临床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3):450~451
[5]王琳娟,经贵鑫.结核性胸膜炎CT诊断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29):151~152
[6]吴丽明.结核性胸膜炎的CT诊断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7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