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nv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藝术家亚当·尼克莱维茨通过雕塑和装置艺术表现自己有趣的想法。
  他总是能用某种超然的态度看待日常的事物,把它们变得古怪、好玩,从而展现讽刺和幽默。
  


  

其他文献
曼妮姑妈微笑着打开门,拉维和米娜立刻跑出来,把表姐梅里杜往屋里推。“等等,让我先把鞋脱掉。”梅里杜喊道。她把她的鞋放在一双大号的、沾满灰尘的黑色拖鞋旁边。  梅里杜没有时间考虑这是谁的拖鞋,因为拉维拽着她匆匆往后院跑。  “大人们总是告诉我们要善待动物,但是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他们就会大喊,‘哦,别把那脏兮兮的动物带回家!’”拉维说,“你知道我从厨房里弄一点牛奶出来有多难吗?”  “可是这个秘密迟
期刊
人们对于写作最大的误解,是认为写作是由灵感来支撑的。实际上,那些看似活得随意的作家都具有高度的自律性。  天才如马尔克斯,在写《百年孤独》时,依然处于非常艰难的状态。他把自己写作的房间称为“黑手党的洞穴”,大概3平方米,连接一间小浴室,一扇门和窗户通往外面的庭院,房间里有一张沙发、一个电暖炉、几个柜子、一张小而简单的桌子。  他每天一早送两个孩子上学,8点半之前就坐在书桌前,一直写作到下午两点半小
期刊
在街上随便走走,北平话叫作“溜达”。溜达和散步不同:散步常常是拣人少的地方走去,溜达却常常是拣人多的地方走去。溜达又和乡下人逛街不同:乡下人逛街是一只耳朵当先,一只耳朵殿后,两只眼睛带着千般神秘,下死劲地盯着商店的玻璃橱;城里人溜达只是悠游自得地信步而行,乘兴而往,兴尽则返。溜达虽然用脚,实际上为的是眼睛的享受,江浙人叫作“看野眼”,一个“野”字就够表示眼睛的自由,和意念上毫无粘着的样子。  溜达
期刊
夜里的外滩是属于情侣的,没钱的情侣。还不是情侣的人在这里荡一荡,分手时间就差不多到了,就像我和彼得。  我也讲了我自己。叽叽喳喳的一个年轻女人,大概就是我那天晚上留给彼得的印象。我怕一安静下来,彼得就会总结性地说:“谢谢你给我这个美好夜晚。”江水的声音越来越响。我们将四束目光投向远处,投向气味不好的夜色深处。我转过脸,嘴巴离他的耳朵很近。他的头发好密,一定是一个毛孔长了三根头发。只有风把头发吹起,
期刊
帕斯的那首《大街》,有几个名家翻译的不同版本,我却独爱一位文友的译法:“我走,他也走/我停,他也停/我向后转身/没有任何人。”还有一句,原文是“where I pursue a man who stumbles/and rises and says when he sees me:nobody”。有位名家将其翻译为:“我追赶一个人,他跌倒又爬起来,看见我说:没人。”这种译法,固然忠于原作,可是比之
期刊
我认识的一个理财顾问曾说,他不受理年龄在40岁以上的顾客的咨询,原因十分简单:“咨询过后,几乎没有变化的可能性。”  在那个理财顾问看来,年过40岁的人要想成为一个能攒钱的人,需要从整体上改变自己的价值观、生活习惯和人生目标等。如果不打算全盘改变,就不如继续按照自己以往的方式生活下去。  天生就拥有富翁特质的人会在积累金钱这件事上得到巨大的快感。当然,看到金钱积累起来,没有人会不高兴,但认真观察便
期刊
在女儿十二岁时,我认为有和她谈谈性的必要,即便我自己是到了十七岁才懂得“人事”的。但时代不同了,与其让孩子私底下胡乱揣测,不如提早和她把这些事说清楚。没想到她劈头就说:“我早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啦!幼儿园老师早给我们看过那些影片啦!”唉!我还是落得个老土妈妈。  十二岁时,我在想什么?印象中曾和死党们谈过类似话题,不过我们关注的是“小孩是如何生出来的”。这话头一开,可真是百家争鸣、无奇不有,有的说是从
期刊
2018年6月29日清晨,一场简朴而隆重的葬礼在关中的一个小山村举行。97岁的抗日战争老兵黄清海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被安葬在陕西省宝鸡市高新区钓渭镇谭庄村金台二组的黄土地里。头勒手巾、身着孝服、执孝子礼为他送葬的,是他70岁的邻居张引乾。    黄清海是一位参加过中条山战役的老兵,曾获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在生命最后的31年,他一直住在邻居张引乾——一位普通的关中农民——家里。  一  有关黄清海
期刊
自古红颜薄命,才女也好不到哪里去。冯小青遇人不淑,李清照颠沛流离,朱淑真看尽人世冷眼……而更多的才女,埋没于人海中,默默無闻。相形之下,管夫人(即管道昇)的命运,简直好得太多。古代女人的好命,当然首先跟她嫁对人有关。    管夫人的丈夫赵孟,是元代书画大家。《红楼梦》里鸳鸯的嫂子说要对她说一句好话,鸳鸯抢白道:“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话)儿。”赵孟字子昂,他长于画马都成了典故,连隔朝隔
期刊
三十九年前,也就是1970年,我可以清晰地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傍晚。一个小伙伴来到河边,急匆匆地把我叫上岸来。我们长期坚守一个约定,无论是谁,只要碰到有趣的事情,都要通知彼此。我被我的小伙伴叫上来了,一问,村子里来了一个奇怪的人,是个女的,她不停地说话,却没有一个人能听懂她说的是什么。    我和我的小伙伴就开始跑,在奔跑的过程中,我们的队伍在壮大。这也是乡村最常见的景象了,孩子们就这样,一个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