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生命禁区”漂流遇险记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benwe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撰文 刘恺 王大霖 摄影 赵 戈
  新疆和田地区人民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躺在病床上的保托夫紧紧抓住中方向导阿曼的双手,嘴唇哆嗦,喉头哽咽,泪水慢慢从他的眼角滚落。
  “我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谢谢你们救了我……”
  同一天,另一名俄罗斯漂流者兹韦列夫也获救。
  9月6日,一位带队的中国籍俄语翻译报称,在新疆和田漂流期间与六名俄罗斯人失去联系多日,消息一经核实,引起了中方的高度关注,新疆立即投入搜寻。
  11日18时10分,一架搭乘40名俄方搜救人员的伊尔-76运输机抵达和田,一场牵动中俄两国人民的首次联合大营救,在昆仑山脉的“生命禁区”就此展开。
  
  
  漂流首度遇险
  
  曾以盛产和田羊脂玉享誉中外的玉龙喀什河,发源于海拔近七千米的昆仑山区,由高山上的积雪融化汇集形成,穿行在海拔五六千米、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之间,河流两岸山势高险,水流湍急。
  维吾尔族牧民依塔洪和阿曼,曾是这六位漂流者的向导。依塔洪和阿曼在当地从事向导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他们先后接待过来自德国、美国、日本、英国、中国台湾地区的探险者,不过来的大都是登山爱好者,到那儿去是为了攀登昆仑山区的冰山。接待来玉龙喀什河漂流的户外爱好者,对他们来说还是破天荒头一遭。
  依塔洪和阿曼对玉龙喀什河的涨落无比熟悉。八月中旬,由于天热,昆仑山积雪融化,使玉龙喀什河河水暴涨,危险性极大。出于好意,他们劝六位俄罗斯人暂时不要去漂流,应该先留在普鲁村休整,等10~15天后水小了,再去漂流会安全得多。然而,自信的俄罗斯人谢绝了向导的建议,执意上路。
  后来了解的信息解释了俄罗斯人着急下水的另一原因,原来他们早已订好了9月3日和田——乌鲁木齐——莫斯科的返程票,他们持的旅游签证那时候也差不多到期了。
  往源头走的时候六人中只有谢尔盖·切尔尼克适应高原山区,其他人都有头晕、呕吐等不适反应,但两天之后所有人都逐渐适应了。8月19日,他们抵达玉龙喀什河的源头。依塔洪和阿曼再次劝俄罗斯人暂时放弃下水的念头,由于语言不通,俄罗斯人似乎没能明白向导的好意。8月20日,俄罗斯人决定下水漂流。
  至今,已发现的三名俄罗斯遇难者临死前的痛苦模样,仍在两位向导的脑海里闪现,令他们痛心不已。
  回忆起25天来在昆仑山无人区的生活,28岁的幸存者保托夫感觉像是做了一场噩梦。
  在他和五名同伴从莫斯科来和田之前,他就知道,这次漂流将是一次艰难的历程,因为此前从没有人在玉龙喀什河上漂流过。但他没有想到的是,除了他和兹韦列夫生还,这次漂流竟然会夺走三名同伴的生命,而另一名队员季先科至今下落不明。
  首先获救的兹韦列夫谈起两次遇险至今心有余悸。
  8月24日下午5点左右,他们漂流在一处深V型河面,两艘船先后顺激流而下,皮划艇先后倾覆。谢尔盖·切尔尼克、伊万·切尔尼克,保托夫和季先科乘坐的双体皮筏首先被打翻,切尔尼科父子爬到艇上,可能有受伤,两人紧抓艇面在漩涡处挣扎。季先科、保托夫、兹韦列夫和斯梅坦尼科夫落水后被激流冲到下游,他们挣扎上岸后,没有发现切尔尼科父子跟来。
  据后来参与救援的武警五支队特勤中队长史争毅回忆,在当时切尔尼科父子乘坐的皮划艇上,十根铝合金连接杠中,有三根被强力弯曲,弯曲度达30度。两根船桨中,一根拦腰折断,一根浆头已粉碎,估计是用力撑击河面的石头所致。
  受高山阻挡,上岸后的兹韦列夫等四人无法向上游前进,于是只能往下游走。一天半的时间,他们只走了五公里。26日下午1点多,在一处河岸边,他们见到了两只皮划艇和一动不动的切氏父子。
  “大的双体船离岸两三米,老切趴在船上,头埋在水里,小切在岸边躺着。他们已经死了,我认为是在水中挣扎时间过长,脱力后溺死的。”兹韦列夫说。
  他们用皮划艇将切尔尼克父子的遗体掩盖后,在附近搜寻脱困路径。遗憾的是,附近陡峭的高山巍峨耸立,无法逾越,四人无奈决定继续向下漂流求生。中俄搜救队员后来认为,对这四人来说,当时的最佳办法是在原地等待救援。但获救的兹韦列夫和保托夫并不后悔当初的决定,因为在那个环境下,一是没有其他路可走,另外他们当时不认为坐在那里,就会有人来救他们,兹韦列夫说:“那几乎是一个神话”。
  
  
  再陷绝境
  
  由于四人座的双体船已经彻底损坏,季先科,保托夫、兹韦列夫和斯梅坦尼科夫只能一起挤到两人座的双体船上。为了减少重量和腾出空间,他们舍弃了大量食物,药品和绳索用具。
  8月28日,在另一处深V型水面,四人再度遇险。兹韦列夫和保托夫两人被水冲到下游,保托夫在更下游的30米处,两人很快上岸,但并不知道对方的情况。兹韦列夫说,他隐约看到,另外两人坐在船上在漩涡中打转,但他无法施以援手,一小时后,季先科落水,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后,斯梅坦尼科夫也落水。
  兹韦列夫决定不停往下走,沿着河岸看有没有吃的,并希望能找到有用的东西。当天,兹韦列夫在高处看到他们的双体船被翻过来,扣在那里,但无法接近。他往下游走了三天后,走了大概10公里左右后,无路可走,只能回头。第七天,兹韦列夫找到了栖身的10米深的山洞,并在洞里住了14天左右。
  同一时间,保托夫上岸后,发现峡谷陡峭,面前是湍急的河水,无路可走,他只好在原地呆了20天左右。
  兹韦列夫回忆说,在9月17日左右,他离开了那个山洞。
  尽管相距不过是两到三公里远,但不知内情的兹韦列夫和保托夫都以为对方死了。落水后,两人丢失了所有食物和御寒的衣物。从8月28日遇险到9月21日获救的25天时间里,这两人没有吃任何食物,仅仅靠喝玉龙喀什河的河水维持生存。从开始漂流前的82公斤,到现在的58公斤,兹韦列夫的体重下降了整整24公斤,而保托夫的重量同样也是剧降了15公斤。
  “玉龙喀什河夺走了我同伴的生命,可我还是要感谢它,因为是它救了我的命,帮助我度过了噩梦般的25天。”获救后的兹韦列夫这样说的时候,眼里闪着泪光。
  除了一件短袖衬衣和一件风衣,兹韦列夫身上别无他物。“每个夜晚,我都要跟寒冷作斗争,以免让自己冻死。”
  保托夫艰难上岸之后,一直在陡峭的河岸和山腰上独自求生。昆仑山巍峨险峻,玉龙喀什两岸几乎无路可走,保托夫身边同样没有任何食物,只能靠喝玉龙喀什河的水艰难度日。由于太过寒冷,保托夫晚上只能不停活动,白天晒太阳取暖。
  兹韦列夫说,这二十多天,他一直在想关于死亡的事情,最可怕的是每天都会受到死亡的折磨,有时 候他想,“还不如结束自己的生命,胜过缓慢地死亡。”
  “我甚至有点羡慕已经死亡的人,因为死了就安静了,再不用受苦,而这里每天很冷,尤其是夜晚,特别难熬。有时候太阳出来只有一两个小时,只能在山洞里取暖。”兹韦列夫说。
  到后来,由于寒冷和饥饿,兹韦列夫感觉到脚几乎不能走路,心脏仿佛也停止了跳动。他说,“日子缓慢地像过了一个世纪,求生的欲望一点点被饥饿和寒冷带走……”
  一直到9月11号,自杀的念头阴魂不散地纠缠着兹韦列夫,但他一直下不了这个决心,他想起曾经和自己的未婚妻奥莉加约好,等这次漂流结束回去就登记结婚。获救后的他给自己的父亲老兹韦列夫打电话时说:“在最艰难的时刻,我想到的是未婚妻奥莉加,只要能活下来,回到家,就跟她办喜事。正是这种念头让我在饥饿与寒冷中活了下来。”
  
  
  失踪之后的寻踪
  
  和田地区在收到六名俄罗斯漂流者失踪的消息后,立即展开了积极的营救。武警官兵和当地干群在海拔近4000米的昆仑山区,构建了一张地面搜救的网络,前后共投入1700多人,与俄方搜救队员起,冒着生命危险日夜奋战在玉龙喀什河两岸的陡峭山崖之间。
  前往两只被发现的俄罗斯漂流人员遗弃的破皮筏处时,担负攻坚任务的武警新疆总队第五支队几名官兵,要翻过一座坡度达75度的陡峭山崖,就是这350米的山路花费了他们三个小时,武警战士佘浪由于高山反应,鼻血留个不停,不得已只好顺手捡起一块石粒塞住了鼻孔。
  昆仑山无人区的石头经过千万年的风化,已经变得十分松软,看上去坚实,但脚踩后立即破碎,武警战士负重三十多公斤爬山搜救,每走一步都冒着生命危险,一不小心失脚,则会跌进万丈深渊。武警新疆总队五支队支队长吴兴旺,与俄罗斯搜救人员一起运送两位遇难的漂流人员遗体到机降点,单程只有两公里的路,他们却走了五个小时,为防备脚下石头滑落,上坡时只能跪着前行,许多队员的手脚都磨出了血。
  一名参与地面搜救的队员后来回忆说,由于强烈的高原反应,有些队员脸色苍白、呼吸困难,有人出现头晕呕吐的现象,加上当地险峻的地形地貌,救援者自身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在地面搜救全面展开的同时,新疆军区某陆航团先后派出三架直升机前往昆仑山区参与空中搜寻。从空中俯瞰,逶迤狭长的玉龙喀什河美丽壮观。但高耸入云的山崖,变幻莫测的天气,都给直升机低空飞行带来巨大挑战。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飞行,飞行员只能凭借经验,技术和眼力,一旦判断失误,就会机毁人亡。
  最让机长李勇俊难忘的是9月18日的那次飞行。为了接回困滞山区的16名中俄联合搜救队员和两具被发现的漂流者遗体,李勇俊带领机组人员冒着沙尘天气,在能见度很低的山沟里靠肉眼观察飞行。
  李勇俊说,旦山沟入口被沙尘封住,直升机就无法进入,他根据现场情况判断,下令实施试探性飞行,只要稍有机会就绝不放弃。
  李勇俊感叹,在他的飞行经历中,还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艰难的选择。凭借多年的飞行经验,他驾驶着飞机借助太阳光的反射,用肉眼注意到了河流的走向,然后判断出山谷的走势。飞机从4800米的高度缓慢下降,一边下降一边前进,逐渐接近谷底到达河流上空,短短的50公里空中飞行,却花费了将近20分钟。
  在16天时间里,该陆航团三架直升机共飞行53架次,飞行时间86个小时,飞行距离12000公里,空中搜寻2.5万平方公里。
  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21日,机长李勇俊驾驶的飞机首先发现了第一名幸存俄罗斯漂流者兹韦列夫。获救后的兹韦列夫欣喜若狂地拥抱和亲吻了每一名搜救队员。
  21日晚8时许,另一名幸存俄罗斯漂流者保托夫被参与地面搜救的中俄联合搜救队发现。
  
  
  劫后余生
  
  两名获救的俄罗斯人先后被送进了和田地区人民医院。在重症监护室里,两人谈起二十多天来的生死经历,恍如隔世。
  获救的漂流者兹韦列夫是喀山市的一名健身教练,和列宁一样毕业于喀山大学。兹韦列夫在土耳其、塔吉克斯坦漂流过,而保托夫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征服过多条河流。
  前年和去年,俄罗斯登山者到玉龙喀什河上游一带的山区登山 这些人中有一位叫安东,他回到俄罗斯后向“驴友”们谈起了在和田旅游的情况,切尔尼克等人因此动了来这里漂流的念头。
  可兹韦列夫不知道在这里漂流需要先申请:“带队翻译也没有对我们讲。”他们上山前并没有通知和田当地的旅游管理部门,这给后来的搜救,带来了极大困难。
  “这个地方根本不适合漂流,这个区域也不能保证救援人员到达,救援几乎不可能。”新疆登山协会会长、后来的搜救组成员之一南国恒说。
  兹韦列夫回忆说,六人开始漂流时很顺利,天气也好。他认为,遇险的关键不是天气问题,而是他们选择的时机不对,他们犯的最大错误是没有正确估计水量,那个时候玉龙喀什河的水量比他们料想的要大得多。
  兹韦列夫说,开始漂流的时候,甚至在下水之前,他就预感到这次漂流不会有好结果,这是冥冥之中的感觉。
  搜救队员问他:“既然觉得不好,为什么仍要坚持?”他说:“因为之前承诺过要完成漂流,男人说到就要做到。”
  谢尔盖·切尔尼克是漂流的发起人,他从16岁开始酷爱旅游,曾经七次获得俄罗斯水上漂流冠军。他开了一家房地产公司,获救的保托夫就是该公司的职员。俄方搜救小组最初曾坚持认为,这六名俄罗斯漂流者不可能遇难,因为只要老切活着,就一定能带领其他人脱困。然而,这位漂流冠军在第一次事故中和他的儿子一起遇难了。救援人员猜测,老切很可能是因为救自己的儿子才遭遇不测的。
  “最有经验的人却最早遇难,命运难道就是这样捉弄人?”兹韦列夫看着插在皮包骨头的手背上的针管说。
  在独自求生的日子里,保托夫总是这样安慰自己:“有什么好怕的呢,我不是还好好活着吗?他们一定会来救我的!”
  有时候,他会哼哼歌曲;或者背诵自己喜欢的诗歌,他还会想象自己正吃着家乡的馅饼……
  日子缓慢过去。“我已经记不清自己在山里过了多少天,求生的欲望在支撑着我,一定要坚持下去……”保托夫瞪大眼睛,攥紧了两个拳头。
  “可是,你知道吗?坚强的毅力不能够代替一切,每天晚上,听着夜风呼啸,以及远处传来的狼嚎,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忘了……”
  劫后佘生的兹韦列夫和保托夫后来才知道,他们先后住过同一个山洞,兹韦列夫离开山洞后的第二天,保托夫才找到那个山洞,仅仅相差了一天,他们没能碰面。   “大家都说我们创造了奇迹,其实不是,是求生的本能和坚强的毅力让我们活了下来……”躺在病床上的保托夫昂了昂头骄傲地说。
  “到和田漂流之前,我伊万·切尔尼克和季先科都打算回俄罗斯后,很快举办婚礼,如今,25岁的伊万·切尔尼克再也不可能和他的未婚妻相聚了,而至今下落不明的季先科和女友结婚的日子,原本定在9月22日……”兹韦列夫黯自神伤地叨念。
  兹韦列夫从自己床底下拿出鞋子,有一只是他自己的,有一只是岸边捡来的,是至今下落不明的季先科的鞋子,兹韦列夫说要带回去留做纪念。
  兹韦列夫说,他曾试图寻找食物,但除了河边有零星野草外什么也没有。
  他认为,这种时候最好什么都别吃,因为这个时候依靠机体自身运行,达到平衡,进食反而会破坏平衡。兹韦列夫认为,这是他的经验,第一次事发后,他曾经把他的这个经验告诉了同伴。
  兹韦列夫说,即使现在他获救了,在十天之内也不能吃肉类。他住院后很注意饮食规律,为自己准备了西红柿、白菜等蔬菜,每隔两小时进食一点东西,他说,这样有利于身体慢慢恢复健康。
  兹韦列夫对记者说:“尽管经历了在中国的生死劫难,但我不会就此放弃自己深爱的漂流运动,只是以后可能不会再选择像玉龙喀什河这样艰险的河流了。”
  
  
  搜救之路一样坎坷
  
  从俄罗斯救援人员9月11日赶到新疆和田,到9月27日离开,在中俄联合搜救行动的16天时间里,中俄联合搜救队员在巍峨的昆仑山高原、险峻的玉龙喀什河畔留下难忘的日夜。
  为了保证俄方搜救人员的安全,中方还特意指派两名武警战士彻夜为俄方搜救人员站岗。执行警戒任务的武警战士张同亮说,昆仑山区深夜极冷,把人冻得睡梦中都牙齿打战,他经常听到帐篷里发出牙齿打战的声音。
  一次搜救行动中,由于受沙尘天气所阻,16名中俄联合搜救队员被滞留在昆仑山区。俄方携带的食物和饮用水已经所剩不多。中方搜救队员立即将10袋压缩干粮、10袋面包,20根火腿肠和20瓶矿泉水送给了俄方人员,但这些食物已是中方队员的“救命粮”。
  俄方地面搜救队队长米特洛申科从事搜救工作已经多年,但他说,从没有遇到过比这次更艰难的搜救行动。
  兹韦列夫和保托夫获救后,除了营养不良与身体脱水外,其他体征都比较正常。两人在住院期间得到了中方医务人员的精心照顾,很快就恢复了健康。9月27日离开和田前,两人眼含热泪,与中方搜救队员、医务人员依依惜别。
其他文献
牵牛花开在乡野,这寻常之花,平凡之物,却能给乡间送来一个祝福和微笑。村庄之趣和乡野之美,便藏在牵牛花开的日子里。  蜗牛这最不起眼的小动物,半天爬不了一小步,但它一点点往前挪,这不舍的追求与挪动,却藏着平凡的智慧与执着。  弯柳是乡间俗物,躲在小河边默不作声,以自己的方式抽芽和生长,它不经意的晃动与轻扬,却铺开了一片清秀和自然之美。  山旮旯里,孩子们在四季里奔走,在山道上往复,简朴的时光里散发着
小时候,我生活在豫北地区的一个小山村。村民几乎都能熟练地使用砍刀砍柴,自然,磨刀石也是村民们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  简单来说,磨刀石就是用来磨刀的石头。在山村生活,免不了会用到各种刀具,用的次数多,刀口就很容易变钝,必须要经过磨刀石的打磨,刀刃才能重新变得锐利起来。爷爷家就有一块磨刀石。爷爷说,磨刀石有很多材质的,但在农村最常见,也最方便使用的,就是他这种灰色砂岩石做成的。  大概刚记事的时候,我
2008年的汶川地震,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一片红心。80后的驴友们争当灾区志愿者,2008年的公益旅行在动感中前行。土楼与三清山申遗成功后,人们不再一窝蜂地往目的地涌去,而是担心它们会像丽江一样被过度开发而失去了世遗的意义。    三清山、土楼申请世界遗产    2008年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福建土楼与江西三清山双双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境内的世界遗产已增至37处。
驾车路线:北京—盘锦—沈阳—本溪—丹东—吉林集安—长白山—抚顺或四平或吉林市—返回华北或者东北内地    丹东,海岸线的起点    红海滩在盘锦市大洼县赵圈河乡100平方公里的苇田湿地内。据说这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湿地、最大的芦苇荡、最大的红海滩。天空经常是雾蒙蒙的,湿润的空气稍微有一点凉意,贴在脸上很舒服,只是驾车时视线不太好。大片的芦苇无边无际,只是芦苇比较细小,芦苇中的水也不多,无法行船。踩着木
这是一条我们必须从容接受的铁路。  然而,对于我们这些热爱西藏的驴子来说,心中的焦虑和疑惑也与日俱增,接通了现代铁轨的西藏将会变成什么模样?那里的天空是否还能经年飘扬着五色风马旗?那里的空气中是否依然弥漫着醉人的酥油茶香?是否还会有身着盛装的普姆在陌生的你我面前羞涩掩面?是否还有语言不通却慈祥可亲的阿波拉拖着我们住进他家的慷巴?是否有那么一天,漫步在拉萨街头,当我们的目光停留在车水马龙的街道、光怪
上幼儿园的时候,一次妈妈带我去新华书店,我立刻被五颜六色的《儿童画报》吸引住了。就从那个时候起,我喜欢上了读书,并且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首先,我爱上了读绘本。印象最深的绘本就是《猜猜我有多爱你》。讲的是兔宝宝和兔妈妈比谁更爱对方,书中小兔对妈妈说的那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爱你,从这里一直到月亮那里,再从月亮那里回到这里……”这个故事告诉我:如果爱自己的亲人,就要大声说出来。我捧着书跑到
大地震受难日过去二十余天了,就在十多天前,诸多熟识的户外朋友去灾区作志愿者。现在,灾区救援的周期结束,已到灾后重建阶段,大多志愿者都已归来,只有些专业NGO、政府机构与部队在前方作医疗、心理、房屋建设等事项。志愿者归来,令人想起那电影《王者归来》——而地震后归来的不仅是一个个具体志愿者,归来的还是中国社会的一种志愿精神,自发、自觉、朴素、平实,不是那么伟大高岸,但令人尊重。  今年灾区最令人感叹的
策划 马德民  撰文供图 E.O.F.T  编译 李宇飞 王小源    欧洲户外探险电影巡回展映(E.O.F.T.)是近八年内欧洲规模最大的户外探险电影活动。户外运动、登山电影和探险影片是E.O.F.T.的核心和灵魂。所有的影片无一例外地与观众分享着激情,即使他们来自完全不同的背景。有自行车或滑雪爱好者完成他们的生活梦想的探索,也有跑步跨越阿尔卑斯的运动员的勇气。两小时的电影节目充满了迷恋,启发,
关山飞渡    他是喜欢开着车往荒地扎的摄影爱好者,他极少结伴,偏爱孤单的劲儿也像草原上的野狼。在不算漫长但也不短暂的拍摄生涯中,野生动物拍摄一直是关山飞渡最喜欢的主题。他的时间基本分成两个部分,没法出城的时候去动物园拍,可以出城了就去野外拍。总之,他的镜头始终对准动物的眼睛。    那还是在2005年末的一天,一辆JEEP六缸切诺基,冲出北京的喧嚣与繁华,驶向大风呼啸的中蒙边界,在茫茫草原与戈壁
2006年新引力:夏特古道北起新疆伊犁昭苏县的夏特牧场,南至阿克苏地区温宿县的破城子,它沟通天山南北,乃伊犁通南疆的捷径,是丝绸之路上最为险峻的一条著名古驿道。继2001年乌鲁木齐登山探险协会最初开辟此条徒步路线以来,已经有若干支徒步队伍走通夏特,2005年还有从另一方向反向穿越成功的队伍。2006年,这条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徒步路线吸引了全国户外爱好者的眼光,将再  一次形成新的热点。本刊记者亲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