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写作中引进真实的读者,可以使学生在写作之初就对自己的语言负责,养成精心打造习作的习惯。同时,还能促使学生注意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调整写作的语气,展现出个性化的写作特点。这样的教学,培育了学生自觉的“读者意识”,提高了小学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生习作;教学路径;探索
1 在生活场景中倾吐
任何写作都是生活中的一种实际需要,小学生的写作也不例外。他们也需要交流、需要探究、需要表现、需要展示。只是他们的这些需要大多处于指导状态下才能成为真正的写作活动。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重新开发写作内容,从学生生活需要的角度出发进行写作指导,使学生通过写作与读者进行真正的互动。
基于这样的考虑和认识。笔者教学时大胆舍弃教材安排的写作内容,结合班级内发生的事——学生张小轩生病动手术。组织学生开展了“用书信传递关爱”的写信活动。引导孩子们将对张小轩的关心通过书信传递给张小轩,并将张小轩的读信反应、张小轩的需要及时地传递给孩子们,使之转化成孩子们写信的动力,促使他们以更积极的写信行动来满足张小轩的阅读需要。这一封封热情、真挚的书信,将孩子们纯沽、热诚的友爱源源不断地传递给张小轩,使他在术前鼓起了战胜手术的信心,在术后消除了病床上的寂寞,顺利地恢复了健康。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逐步学会了书信的格式,明确了写信的要领,锻炼了写作技能。读者意识也得到了有效地培养。
2 在真实情境中表达
针对一个具体的习作训练内容,除了巧妙地与学生的生活需要融合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创设富有意义的真实情境,来激发学生认识、交往或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表达需要,并以有效的指导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与教学实施,使学生在书面表达中兴趣盎然地与读者进行真实地交流。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3,教材要求学生以《我的自画像》为题,描写自己的外貌。看似好写的习作,学生却无从下笔,写出来的习作不是条理不清。就是描写比较笼统。45人的班级,出现“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的习作就有23人。针对这种状况,笔者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富有趣味的描写训练活动——“猜猜他(她)是谁”。首先。教师用比较笼统的语言描述一位学生的外貌,让学生猜测,并讨论猜不出的原因。接着,教师用比较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一位学生的外貌特征,再让学生猜测,并交流猜出的原因,进而归纳出外貌描写的最基本的方法 最后,学生对班上任意一位同学的外貌进行描写,写好后,打乱发下,每人批阅一本,猜测写的是谁,并写下建议或读后感,对于猜不出的习作,由作者根据读者的建议进行修改,并再次请读者猜测。如此,直到读者猜出描写的人物是谁为止。整个写作过程,学生兴趣盎然,他们认真考虑怎样的描写才能够帮助读者顺利地猜出所描写的人物,进而努力地描绘出同学的外貌特征。在阅读、评议过程中,读者的肯定让他们品尝到写作成功的快乐,而读者的建议又帮助他们有针对性地对习作进行修改,并最终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 在协同活动中互动
相对于独立写作,协同写作是一种集体写作或互相交流的习作方式。在协同写作过程中,学生不但感受到读者的存在,而且会强烈地意识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彼此关怀、协商、互助和友爱的氛围——这促使学生为真正的目的而写作。协同写作不仅存在于同学之间、笔友之间、师生之间,还存在于父母与孩子之间(即亲子写作)。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习作2要求学生写童年事,笔者根据“童年事”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了“我的童年事”、“爸爸妈妈的童年事”、“爷爷奶奶的童年事”等一系列“亲子写作”的活动。如“爸爸(妈妈) 的童年事”。要求孩子了解父母的童年生活,选择父母童年的一件事写下来,写好后与父母交流修改意见,反复修改,直到自己与父母都满意为止。习作定稿后传到班级博客中,并张贴到教室墙壁上,由教师、家长、同学阅读打分,评选出最佳习作奖、最受欢迎奖、最有趣奖等若干奖项。
为了增强活动的有效性,活动之前,笔者通过“家校路路通”向家长说明此次活动的目的与意义,以及家长需要做的事项。家长们都非常赞同并大力支持,他们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机会,更是一次宝贵的增进父母与孩子感情的机会。活动中,他们耐心地向孩子讲述自己的童年,不厌其烦地回答孩子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与孩子一起商讨写作内容,解决写作中的难题,交流修改意见。当一篇篇凝聚着父母与孩子智慧与心血的习作写出来时,有的家长竟忍不住泪湿眼眶。而孩子们则更加激动,他们从来都没有想到,自己的爸爸妈妈也曾是个跟自己一样大的孩子,喜欢玩、喜欢闹、喜欢撒娇。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当父母与他们讨论习作时,他们强烈地感受到读者的包围——这不仅促使他们为真实的目的写作,也使他们将写作视为其生命中的重要和有益的部分。
针对具体的习作训练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读者意识”的角度积极开发习作内容,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动机,激活学生的读者意识,将有利于学生自觉加强写作技能的训练,提高习作的质量和可读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自信心。
(责任编辑 张晓燕)
关键词:小学生习作;教学路径;探索
1 在生活场景中倾吐
任何写作都是生活中的一种实际需要,小学生的写作也不例外。他们也需要交流、需要探究、需要表现、需要展示。只是他们的这些需要大多处于指导状态下才能成为真正的写作活动。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重新开发写作内容,从学生生活需要的角度出发进行写作指导,使学生通过写作与读者进行真正的互动。
基于这样的考虑和认识。笔者教学时大胆舍弃教材安排的写作内容,结合班级内发生的事——学生张小轩生病动手术。组织学生开展了“用书信传递关爱”的写信活动。引导孩子们将对张小轩的关心通过书信传递给张小轩,并将张小轩的读信反应、张小轩的需要及时地传递给孩子们,使之转化成孩子们写信的动力,促使他们以更积极的写信行动来满足张小轩的阅读需要。这一封封热情、真挚的书信,将孩子们纯沽、热诚的友爱源源不断地传递给张小轩,使他在术前鼓起了战胜手术的信心,在术后消除了病床上的寂寞,顺利地恢复了健康。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逐步学会了书信的格式,明确了写信的要领,锻炼了写作技能。读者意识也得到了有效地培养。
2 在真实情境中表达
针对一个具体的习作训练内容,除了巧妙地与学生的生活需要融合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创设富有意义的真实情境,来激发学生认识、交往或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表达需要,并以有效的指导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与教学实施,使学生在书面表达中兴趣盎然地与读者进行真实地交流。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3,教材要求学生以《我的自画像》为题,描写自己的外貌。看似好写的习作,学生却无从下笔,写出来的习作不是条理不清。就是描写比较笼统。45人的班级,出现“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的习作就有23人。针对这种状况,笔者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富有趣味的描写训练活动——“猜猜他(她)是谁”。首先。教师用比较笼统的语言描述一位学生的外貌,让学生猜测,并讨论猜不出的原因。接着,教师用比较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一位学生的外貌特征,再让学生猜测,并交流猜出的原因,进而归纳出外貌描写的最基本的方法 最后,学生对班上任意一位同学的外貌进行描写,写好后,打乱发下,每人批阅一本,猜测写的是谁,并写下建议或读后感,对于猜不出的习作,由作者根据读者的建议进行修改,并再次请读者猜测。如此,直到读者猜出描写的人物是谁为止。整个写作过程,学生兴趣盎然,他们认真考虑怎样的描写才能够帮助读者顺利地猜出所描写的人物,进而努力地描绘出同学的外貌特征。在阅读、评议过程中,读者的肯定让他们品尝到写作成功的快乐,而读者的建议又帮助他们有针对性地对习作进行修改,并最终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 在协同活动中互动
相对于独立写作,协同写作是一种集体写作或互相交流的习作方式。在协同写作过程中,学生不但感受到读者的存在,而且会强烈地意识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彼此关怀、协商、互助和友爱的氛围——这促使学生为真正的目的而写作。协同写作不仅存在于同学之间、笔友之间、师生之间,还存在于父母与孩子之间(即亲子写作)。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习作2要求学生写童年事,笔者根据“童年事”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了“我的童年事”、“爸爸妈妈的童年事”、“爷爷奶奶的童年事”等一系列“亲子写作”的活动。如“爸爸(妈妈) 的童年事”。要求孩子了解父母的童年生活,选择父母童年的一件事写下来,写好后与父母交流修改意见,反复修改,直到自己与父母都满意为止。习作定稿后传到班级博客中,并张贴到教室墙壁上,由教师、家长、同学阅读打分,评选出最佳习作奖、最受欢迎奖、最有趣奖等若干奖项。
为了增强活动的有效性,活动之前,笔者通过“家校路路通”向家长说明此次活动的目的与意义,以及家长需要做的事项。家长们都非常赞同并大力支持,他们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机会,更是一次宝贵的增进父母与孩子感情的机会。活动中,他们耐心地向孩子讲述自己的童年,不厌其烦地回答孩子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与孩子一起商讨写作内容,解决写作中的难题,交流修改意见。当一篇篇凝聚着父母与孩子智慧与心血的习作写出来时,有的家长竟忍不住泪湿眼眶。而孩子们则更加激动,他们从来都没有想到,自己的爸爸妈妈也曾是个跟自己一样大的孩子,喜欢玩、喜欢闹、喜欢撒娇。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当父母与他们讨论习作时,他们强烈地感受到读者的包围——这不仅促使他们为真实的目的写作,也使他们将写作视为其生命中的重要和有益的部分。
针对具体的习作训练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读者意识”的角度积极开发习作内容,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动机,激活学生的读者意识,将有利于学生自觉加强写作技能的训练,提高习作的质量和可读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自信心。
(责任编辑 张晓燕)